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与财经院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范文

农业与财经院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与财经院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与财经院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农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对农业院校和财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两类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去向和课程体系设置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点,并针对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财经院校;农业院校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许多非财经类院校纷纷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我们农业院校也不例外。但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这就要求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要考虑行业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来构建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涉农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不断提高。那么我们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财经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多大差异呢?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行业的特点并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呢?为回答上述问题,文章通过选择5所典型的农业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和5所典型的财经类高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对其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众所周知,财经类院校是开设工商管理专业最早也最成熟的院校,故本文选择与财经类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比较)。

1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经济进步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管理类学科。1988年,教育部在公布的本科专业科目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科目中分列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门类。30年来,工商管理作为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是每所财经院校必定开设的专业,在很多非财经院校例如农业院校的经济管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也都逐渐引入工商管理专业。截至2016年,中国大陆已有近700所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按照院校结构类型划分,工商管理专业在各类院校的开设数量和比例如表1所示。近700所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工商管理类的毕业生,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究其原因,根本的原因是就业市场上对于人才供求在构成上的矛盾。各个院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难以满足市场上对于具有专业特色的实用型管理人才的需求。

2农业院校与财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

2.1培养目标

根据本文所选的10所典型院校的培养方案比较,从培养目标上来看,虽然各院校对于目标定位表述有所不同,但总结起来都是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职业道德和就业方向四个方面来制定培养目标,一般为: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方法和创新精神,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科研机构从事经营管理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可见农业院校与财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明显区别。如果说有细微的差别,那就是财经院校比农业院校更加注重对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关注社会对于学生能力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市场经济下对于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另外,从就业去向来看,大部分院校在培养方案中提及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财经院校和农业院校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基本一致,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几乎没有区别。

2.2课程体系设置

2.2.1总体情况比较。我国农业院校与财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学制均为四年,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而且在总学分与总学时的毕业要求上差异不大。具体来看,农业院校要求毕业达到160~172学分,2248~3168学时,其中总学分、总学时要求最低的是华南农业大学,总学分、总学时要求最高的是南京农业大学。财经院校要求毕业达到158~180学分,2627~3230学时,其中总学分、总学时要求最低的是内蒙古财经大学,总学分、总学时要求最高的是南京财经大学。从课程形式上来看,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

2.2.2核心课程的数量及内容。一个专业最能够表现该专业特色的就是核心课程。本文列出了所收集到的10所院校的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设置的数量方面,农业院校对比财经院校设置的课程数量偏少,平均7门课程。这主要是由于财经院校专业知识框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师资力量也相对雄厚。从核心课程的内容上看,各个院校都营销、生产、财务和职能管理的专业知识,也有院校着力开展创业课程,将创业能力和管理学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开设创业管理学,南京财经大学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山东财经大学开设创业管理。有特色方向的院校,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发挥其特色背景,开设跨国公司管理核心课程。农业院校没有结合学科背景,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宽而泛,缺少农业特色的涉农课程。

2.2.3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比例。由表3可看出,10所院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分数以及比例。可以看出整体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均在20%以下,农业院校实践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要高于财经院校实践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这是由于农业院校往往将实验操作课程列为实践性教学部分,例如管理模拟实验、ERP软件学习等列为实践教学,而财经院校往往把这类课程列为理论性实验教学部分。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中仍然过分依赖理论性的教学以及模式固定的实验性教学,案例管理、情景模拟等有一定实践意义的课程设置比例比较低,而实际的管理类社会实践和实训实习实际真正开展起来的并不多。而这种与实际脱轨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死记硬背,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在真正开展实际工作时往往束手无策。

2.2.4涉农课程的比例。经过整理农业学院所设置的课程,得到作为调查样本的5所农业院校中,只有南京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所设置的课程中包括涉农课程。其中,南京农业大学有6门涉农课程,课程类别为科类方向的选修课;吉林农业大学有2门涉农课程,课程类别为专业方向课。其他3所院校没有设置涉农课程。整体情况,农业院校对于涉农课程有所忽视,不设置或较少设置相关课程。

3结论及建议

3.1分析结论

3.1.1培养目标趋同化,没有体现农业特色。比较10所院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职业道德和就业方向做出了要求,农业院校没有体现出自身的背景特色。我国农业院校毕业生多数经历了管理类课程的系统学习,但很少学习过农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主要由于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涉农课程的比例和数量都很少。所以,农业院校与非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进入农业类企事业单位开展工作时,都因为所工作领域中专业知识的缺陷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完全没有体现出农业院校背景的优势。

3.1.2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学科优势。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教材因素的影响。财经院校多数选用自己学校所编写的教材,针对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教材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系统比较完善。农业院校,一般选用国内外的优秀教材,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更没有与农业背景相结合的,工商管理类教材。学生空学了很多理论,不知如何应用在农业性质的公司和单位,更没有机会在实践中应用。其次,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在课堂上所选取的案例,很少有涉及到农业发展相关的,大部分的案例和案例分析都与财经院校如出一辙。最后,在实践环节上,也没有体现出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学校应考虑自身的专业特色和教学特长来设计专业课程。大部分农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都是重点或特色学科,但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并没有利用好这样的优势。

3.1.3实践环节形式单一,实习时间短而集中。与财经院校相比,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课程学分比较高,学时也比较长。这是由于财经院校往往把专业实验归为理论课程,而农业院校把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都列入实践环节。从实践环节上看,不管是农业院校还是财经院校实践环节的形式都比较单一,而且往往是在学期末的一周至两周的时间,时间短而集中。在实践环节中很少结合实际的社会生产,大多数学校的实习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学生往往无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3.1.4毕业生未来就业去向过于宽泛,特色不够鲜明。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农业院校与财经院校的定位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大多院校都将去向描述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科研机构。对于企事业单位的类型、政府机关的部门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范围,表述都过于宽泛,没有清晰的描述。农业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行业背景来思考毕业生的去向单位。

3.2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3.2.1结合农业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农业院校应该根据背景学科的特色,发挥自身农业学科的优势,以管理学为支撑,以农村、农业、农民为研究范围载体,形成工商管理与农业相结合的专业特色,顺应市场的人才供需状况,培养即掌握管理相关的专业技能又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农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认真分析社会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校内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估和整合,制定以“涉农企业管理”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3.2.2增加涉农课程的数量和比例,体现行业特色和需求。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很强,所设课程要尽量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发挥其自身农业背景的优势,结合学科背景,增设涉农课程。开设一些与农业行业或农业企业相关的课程,比如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涉农课程的教材编写,既要与其他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材有所区别,又要不同于农学类专业所使用的教材。要组织相关领域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专家共同来编写,尽量使教材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尤其是在实践环节,农业院校要紧密联系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深入合作,使其发展成校外实训基地。

3.2.3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院校应当根据学科背景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比例,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农业院校应该加强基础实践,更加积极地促进校企合作,增加质量较高的农业类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亲身实践,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创新,将所学到的管理和农业知识完美地融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加强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考核,不仅要求学生要独立完成简单认识性的实习,还要督促学生在真正的企业中进行实践操作。

3.2.4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所以农业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要结合农业院校的学科背景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两者融合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外在要求。所以,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时,不仅要增加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还要将创新创业比赛、讲座等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商业模拟大赛等,充分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整合,优化课程管理方式,健全课程评价机制,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相关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晖.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2]杨辉,李翠霞,张永强.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51-153.

[3]胡锦.基于实践角度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0):265.

作者:杨兴龙 李雪松 王艳华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