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财经类专业定位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摘要:
在高职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中,专业定位至关重要。通过分析目前高职财经类专业定位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财经类专业定位的原则和途径。认为高职财经类特色专业适宜于“宽口径,窄定位”,关键是核心岗位要明确,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
关键词:
高职财经类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定位
在高职教育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生源日趋紧张的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岗位需求,立足高等性和职业性建设校本特色专业,是其打造核心竞争力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专业定位问题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首要考虑。没有清晰准确的专业定位,就不可能建成特色专业。财经类专业属于文科专业,与工科专业相比,较难突出其技术性、操作性和创新性等专业特征;该类专业对应岗位的目标市场范围广、需求大、细分多,设置该类专业的院校多、同质性强。因此,明确专业定位是高职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特色专业
专家学者对于特色专业的理解角度和层面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特色专业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财经类特色专业,是指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相匹配,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课程设计与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同步提升且最终能得到社会认可并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专业。其优势与特色可体现在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专业教育、专业教学、专业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等方面。
(二)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变化需要以及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以学校整体办学定位为前提,确定本校专业发展和调整方向、目标等,所进行的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的构想和规划。专业定位问题实际就是想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针对什么样的行业、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专业定位的主要项目包括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体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方向定位,明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核心岗位;二是规格定位,即与同类专业相比,人才培养规格(包括知识、技能、素质及态度要求)的差异性表现在哪里;三是素质定位,明确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基本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科学与人文素质)有哪些具体要求。
二、专业定位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一)专业定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首要一环
专业定位决定着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而影响学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决定了高职院校首先要解决本校在专业建设中的专业定位问题。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找准就业岗位群,才能有的放矢地按职业岗位群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文化建设等,才能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才能真正建成特色专业,创造真正的高职教育特色专业。
(二)专业定位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只有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和自身优势明确专业定位,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竞争力的人才。教师教育教学的一切工作需从专业定位的要求出发,由其引领并服务于专业定位目标的实现;而且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具有指引作用,在入学教育中就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围绕专业定位制定学习与实践计划和职业规划,进而加强自我塑造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目标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增加学生成才的概率。
(三)专业定位是特色专业得到社会认可的前提条件
特色专业只有做好专业定位,适应未来区域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变化趋势,处理好专业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与前瞻性的关系,才能创出品牌,专业特色才能坚持下去,才能得到消费者(学生家长和学生)和用人单位认可,让他们感受到只有这所学校和这个专业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形成品牌效应。
三、目前高职财经类专业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财经类专业定位与产业的发展和变化趋势相脱节
这属于专业定位的产业契合度问题。社会产业发展瞬息万变,新技术、新产品、新思维等无不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教育,而仍有部分专业滞后于这种发展变化,多年一贯制,缺少修订和变革的动力,直接导致在专业定位的引领下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步伐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这样的专业入口(招生)和出口(就业)都面临严峻的困境,更谈不上建设特色专业。
(二)财经类专业定位与区域经济的特定需要不匹配
这属于专业定位的区域经济对接度问题。同一专业名称的专业在不同区域经济下的人才需求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不能生搬硬套。很多院校在专业定位上普遍存在“跟风”现象,缺乏区域经济调研,各校同质性强因而可替代性强,缺乏特色因而竞争力不足,造成“千校一面”的现象。
(三)财经类专业定位与市场岗位的需求有偏差
这属于专业定位的市场认定问题。我们经常讲专业建设要实现“入口望,出口畅”,畅不畅要市场说了算。目前就业市场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不能对接的情况十分严重,体现于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供给与用人需求方的要求不一致。因此,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是最终检验专业定位准确与否的标准,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市场调研挖掘市场需求,调整明确专业定位中的培养规格要求,依此来加强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财经类专业定位层次模糊
这属于专业定位的层次是否清晰的问题。因为国情的原因,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中有部分是由过去的专科院校转轨而来,这部分院校过去在走“小本科”的路子,在专业建设和模式上向强调学科式的本科靠近,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弱,动手能力差,缺乏跨入职场的竞争力。另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专或中职校升格的而来的,从师资准备和运行惯性等方面会较长时间保留着中专或中职校的底色,过分强调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虽可能具有初入职场的竞争力,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职场晋升的潜力不大,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由此可见,一方面由于高职教育介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校的背景,演变和师资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相比较,高职教育的定位最容易模糊。
四、高职财经类专业定位的原则
(一)以社会对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为导向
专业定位首先要与产业的发展和变化趋势相顺应,并且能够满足本地区的区域经济的特定需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财经类专业主要是要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来定位专业,比如金融、会计、审计等专业。这类专业的工具、技术的创新频繁,政策、法规的更新调整迅速,专业定位更需要与时俱进跟上产业的发展和变化的步伐,其调整要做到既积极主动又及时准确;随着社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也会发生改变,专业定位还要善于发掘区域经济特征和优势,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以满足社会尤其是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为本地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社会调研,通过找准产业、行业和区域经济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准确预测专业人才需求,合理调整定位,保证一定的前瞻性。简言之,要解决好专业定位的“需求侧”问题。
(二)以财经类职业岗位(群)为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直接目的是要培养出能胜任某类职业岗位的人才,所以专业定位应该以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核心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即针对着一个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来定位。财经类专业由于专业口径较宽,对应的职业岗位通常以岗位群的形式出现,但在较广的岗位群中,应明确其核心岗位。比如金融管理的核心岗位是银行柜员或客户经理、会计专业的核心岗位是出纳、会计等。专业定位应通过对岗位和职业的系统分析,找准职业岗位(群)与核心岗位及相应的素质能力要求。而且高职毕业生一般就职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出于对培训成本的控制,希望毕业生来了就能用,对毕业生的专业“对口性”和素质能力“适应性”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定期调研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分配、应聘条件、岗位职责、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及其变化。据此为该专业课程设置与建设提供支持,将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工作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建立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对接。这样,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学习如何工作,并培养相应的职业素养,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以财经类教育资源为基础
根据以上两个原则的专业定位能否实现最终还要落实到本校所掌握的教育资源上。要进行一个新专业的专业定位或调整旧的专业定位,必须有一定的教育资源作基础。客观的评估本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凡事要求“大而全”的心理,在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走差异化战略,充分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仍可创出特色。当然也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机会,提升学校的教育资源水平。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的师资资源和实训资源。在本校的教育资源基础上,合理进行专业定位,挖掘本校特色与优势,并随着教育资源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定位。简言之,要解决好专业定位的“供给侧”问题。
(四)与财经类职业资格相衔接
现代社会除了学历,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被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视为获得某个职位的敲门砖。根据市场调查和毕业生的反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已不仅仅是从事某个职业的基本要求,更是企业所看重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的象征,是毕业生具备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标志。学生取得职业资格的比率也成为检验学校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财经类的职业资格包括银行业专业人员初级职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等。进行专业定位时,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相衔接,校正和规范专业定位的方向,并据此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与课程要求规范、做到课证融合,对学校来说,可以保证和提升其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可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五、高职财经类专业定位的路径
(一)建立财经类专业定位的组织机构
成立由行业专家、相应岗位的实践专家、教学专家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校内外专家组,为开展特色专业定位的调研、讨论、制定方案提供人员安排。组织构成上必须由学校和企业、教学和实践、一线和管理人员参加,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方案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二)开展财经类专业定位的调研与分析
1.掌握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和地方政府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未来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是确定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定位准确性、稳定性、超前性的核心依据,是影响到高职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方向是否正确的关键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到2014年末第三产业占比已达到77.9%位居全国第一。同时,北京作为首都明确了其核心功能,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功能。非首都核心功能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逐步疏散到天津和河北。在北京能够存在并有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是围绕核心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可以预期第三产业的比例还会逐步上升。北京地区高职财经类专业定位应紧密契合首都经济的这些特点和趋势,与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相匹配。
2.调研并分析所定位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这个分析涉及到特色专业定位能否实现毕业生就业出口通畅的问题,而且这种通畅要有预见性、成长性和持续性。这就需要具有宏观视角和预见性。为此,可以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利用不同方面的智慧,发挥各方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借助高水平的第三方专业研究机构的报告作为参考或委托其作出专门的调研。这样才能保证财经类特色专业定位具有预见性、成长性和持续性。
3.明确财经类特色专业定位的差异化。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产品的差异性越强,其被替代性越弱,垄断性越强。对于专业定位来说亦如此,只有明确财经特色专业定位的差异化,才能在竞争环境中打造相对的垄断地位。高职财经类专业只有从专业定位、定位层次、定位口径、专业名称、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就业岗位等多维度塑造差异性,才能提升专业的独特性和垄断性,才能使专业获得成长空间并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4.深入调研和分析财经类专业的核心岗位。财经类专业的特色专业定位必须确定其核心岗位,然后才是以核心岗位为圆心的岗位群分析。核心岗位不明确,就无法培养核心岗位应有的知识、技能、素质。
(三)制定财经类专业定位的方案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制定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分析)和培养规格(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即完成定位方案。
(四)建立财经类专业定位的调控机制
根据专业定位的调研分析结果制定的专业定位方案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要适应行业、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岗位需求的变化进行评估、反馈和调整,因此要建立专业定位的调控机制。建立专业定位的调控机制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活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和专业人才市场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市场对高职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专业发展状况,作为专业定位调整的主要依据,建立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和岗位人才数量需求变化的调研机制,形成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随市场需求调整的机制,同时还要形成对培养过程的跟踪评价机制、毕业生回访和跟踪调查的机制,以保证专业定位调整决策的科学性和调控行为的有效性。以专业定位的调控机制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培养方案的调控机制,以此为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力.重新思考职业教育定位[N].光明日报.2016-03-10.
[2]邢晖,佛朝晖,郭静.当前职业院校的定位困惑与政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
[3]牛国良.高职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职教论坛,2015(33).
[4]晏涵,左美蓉,肖清华,袁淑君.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与改革建议——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5(3).
[5]范伟.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2012-02-13.
[6]吴后宽.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实证分析——基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7]吴建桥.对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和品牌战略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8]崔岩.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9]李波.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作者:牛国 良程燕 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