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财政局年度工作总结及2021工作计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夯实财源建设,强化预算管理,保障重点民生,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力落实“六保”任务,确保财政运行稳健有序;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健全财政监管体系,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全年财政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良好,圆满完成了人大确立的目标任务,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2020年财政工作回顾
(一)围绕财政职能,紧抓机遇优势,收入水平持续向好
1.经济发展强引擎,财源基础再夯实。紧扣“三主”工作总要求,锚定“两高两强”发展目标,牢固树立产业强区、产城融合理念,综合运用财政手段,全力构建具有中心城市特质的经济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育生机于危机,多措并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包挂帮办机制,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经济社会复苏有力、发展有序。疫情冲击下,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税收收入增幅及税收占比均居主城区首位,财政收入保持高质量发展。
2.“减税降费”促发展,营商环境创一流。应对疫情冲击的特殊时期,持续普惠性减税降费,与阶段性疫情减税降费工作双管齐下,扶持小微企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政策不断扩围,支持研发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完善,为区内企业减免分类税费超3亿元,减税红利深度释放。创新引入“苏税通”智能服务平台,畅通涉税沟通渠道,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建设;严格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定期公开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做到“目录清单之外收费一律不得执行”;结合苏政“50条”、市“21条”、区“20条”举措,减免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费20万元,有效对冲疫情的负面影响,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
3.楼宇经济显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立足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核心区,围绕“四区”建设,以楼宇经济招引为着力点,拉长优势产业长板,补齐功能设施短板,放大商圈集聚效应;大力推动楼宇整合,通过政企联手、专班推进,提升楼宇硬件水平和载体功能,鼓励产权方包装策划、改造提升;通过招引区域总部,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建成一批集聚建筑业、互联网及服务外包为主题的特色楼宇和产业集聚区。楼宇经济税收贡献稳步提升,产业园区资本吸引效果逐步显现,为全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内生动力。
(二)围绕结构优化,持续内外挖潜,财税质量有效提升
1.压实责任分工,强化征管督导。紧紧围绕年度收入目标,突出基础税源建设导向,制定《区财税工作考核实施意见》,打造区街财税收入三级包挂制度,层层分解任务,倒排工作节点,落实到项目,细化到节点;实施税源动态监管,定期专题调度,科学预研预判,有效应对征管难点,完善收入征管督导制度及精准考核机制,群策群力组织收入,实现全区财税收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深挖财税潜能,优化收入结构。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优化税源结构,全区收入结构持续向好向优,税收占比持续位列主城区第一,财税收入质量稳步提升。全区商贸流通业自7月起实现同比转正,复工复产成效显著;金融保险业逆势增长,服务外包、居民服务、科学研究等新兴服务业加速崛起,第三产业对我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彰显全区经济结构更优、新动力更足。
3.齐抓共管聚合力,推进综合治税。有效应对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税收政策调整,积极化解税收结构性矛盾,打造税收共治格局,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财税数据共享机制,完善协税护税队伍建设,形成财税征管合力。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强化部门协同共治,突出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和紧迫感,规范税收征管秩序,促进全区综合治税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围绕民生保障,统筹安排资金,财政投入不断优化
1.科学安排支出,硬化预算约束。紧紧围绕年初预算,合理安排支出预算。牢固树立“紧日子”思想,严把预算支出关口,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从严从紧控制支出追加,各项经费安排有理有据;坚持厉行节约,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严控暂付款增量,为重点支出保障创造条件。
2.统筹调拨资金,坚强财政保障。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保障全区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坚持疫情防控计划和支付业务“随到随办”原则,为全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财政保障。
3.突出民生改善,兜牢“三保”底线。全面落实“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财政保障责任,将“三保”列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收支矛盾的压力,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坚持民生优先、重点优先,集中财力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和民生项目支出,有效保障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的支出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四)围绕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现代财政加速构建
1.推进非税收入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全面落实全国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要求,上线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及电子票据系统,全面实行财政机打票据,实现动态监控,对执收单位、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项目逐单位逐项核查,确保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进一步助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化“放管服”改革。
2.落实资金直达机制,助力惠企利民提速。中央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也是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创新。建立直达资金管理机制,用好用足中央财政特殊转移支付、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同时建立特殊转移支付使用台账,确保直达资金有力有效。
3.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实现国有资源整合。全面推进国企改革,做大做优国有资本,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推进区级国资国企资源整合,有序剥离不良资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逐步理顺。区属平台公司提档升级,新彭建设发展集团在全市区级全资公司中率先获得AA级信用评级,国有企业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区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上线,实现资产管理系统化、资产信息动态化、资产监管全覆盖,交出全区资产的“放心账”。
(五)围绕财政监督,提高资金效益,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1.推进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管理。贯彻实施修订后的预算法实施条例,增强预算管理执行力;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情况,科学编审、完善预算。深入推进预算公开,制定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方案,预算批复与预算公开要求相结合,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扩大公开范围、优化公开平台,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2.坚持绩效导向,加强资金监管。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格局,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试点预算绩效运行监控工作,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建立区级重大专项资金绩效运行跟踪机制,推动绩效评价提质扩围。围绕为公共财政增收节支做贡献的工作重点,扎实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实现评审范围从窄到宽,评审效能显著提升,不断提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
3.严格债务管理,防范化解风险。科学研判政府债务,掌握债务规模,实现政府性债务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控,为实施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稳妥有序化解存量债务,严格控制新增隐性债务,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债券,结合重点项目建设需求,立足长远补短板,一方面发挥专项债券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支持经济发展更加有力,一方面严格将专项债券与项目资产、收益相对应,依法落实偿债责任,确保专项债券不发生风险。
2020年以来,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面对疫情冲击、经济社会形势错综复杂的大局面,受减收增支因素交织影响,财税收入面临巨大压力;二是产业升级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期,新业态、新模式的产业税收潜力待逐步释放,新技术、新兴产业项目尚处于加快培育期,税收规模效应有待进一步呈现;三是随着各项改革措施出台,改革发展任务繁重,配套资金需求不断提高,刚性支出增长较快,全年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较大。在看到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的机遇,我们坚信只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握机遇,创新思路,积极应对,克难奋进,就一定能将财政工作推上新台阶。
二、2021年财政工作举措
2021年财政工作面临复杂局面,我们将以钉钉子的精神,继续做好各项财政工作,细化举措强化落实,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推进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聚力产业转型,夯实税源基础
1.优化税源结构,释放发展动能。紧抓市委、市政府支持产城融合先行区建设有力机遇,促进“三大商圈”提档升级,突出“四大片区”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中心城市核心区首位度、承载力和辐射力。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着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支持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开展服务企业培育税源行动,深挖经济增长潜力,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为财政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2.巩固“减税降费”,激发市场活力。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经济基本盘,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严格执行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有精度、有力度地助企纾困,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让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通过税费优惠、贷款贴息等手段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3.着力楼宇经济,培育良性税源。推动楼宇经济特色化发展,强化全区统筹,制定特色楼宇培育计划,引导全区楼宇错位发展、特色经营,增强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着力打造中心商圈总部经济集聚区,推动板块经济产业化、生态化、集群化发展。强化精准培育,瞄准楼宇产业方向,加快培育一批产业业态鲜明、税收贡献突出的特色楼宇;积极推动“腾笼换鸟”,提高楼宇税收贡献度,打造新的税源增长点。
(二)坚持目标导向,实现精准管理,全力组织收入
1.明确收入目标,提升征管质效。紧盯收入目标,统筹征管力量,细化考核办法,调动组织收入积极性,推进财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强收入调度分析,积极解决财税收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全力以赴组织收入;进一步强化税源涵养,培育良性税源梯次,优化税源结构,助推财税收入高质量发展。
2.深挖增收潜力,实现应收尽收。积极适应新形势下财税征管工作的新要求,有效应对税收政策调整,创新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突出优势强项,补足弱势短板,强化基础税源征管;重点对建筑税、房屋租赁税收、房土两税等动态税源监管,全程式信息跟踪,实现科学化、精准化管理,夯实增收基础。
3.强化部门联动,推进依法治税。依托税收协同共治,充分发挥责任包挂管理优势,实现更大范围的税务信息共享,建立更加科学的税源动态分析监管系统;强化税源监管,开展重点行业税收风险评估、重点项目税收清算、重点企业应对清查等专项行动,全面推进依法治税。
(三)坚持底线思维,加大民生倾斜,优化支出布局。
1.严格审核把关,统筹安排支出。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继续贯彻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障重点、硬化约束的原则,围绕财政工作目标,科学合理安排财力,严把全区资金审批关,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的追加,促进财政资金科学高效使用。
2.强化忧患意识,建设节约型政府。进一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厉行节约,强化忧患意识,坚决制止铺张浪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减少非刚性、非重要、非紧急项目支出;大力盘活存量资金,统筹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3.立足服务大局,托底民生保障。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协调,注重优化财力布局,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压减一般性支出;对政策性规定的刚性支出和基本民生,集中资金予以精准保障,确保节用裕民;落实直达资金机制,完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加强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管,确保惠企利民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四)坚持精准发力,纵深推进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
1.深化制度改革,促进预算管理提质。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贯彻实施预算法和修订后的预算法实施条例,严格遵守政府预算收支范围和编制内容的规定,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强化以预算评审和绩效管理为支撑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模式,健全预算管理要素,全面提高预算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2.实施全面绩效,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强化责任约束,全面开展绩效评估、目标、监控、评价、成果应用等工作,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反馈运用力度,到2022年底逐步覆盖到其他政府预算各类资金,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3.树立创新思维,巩固国企改革成效。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积极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系,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要行业和领域集聚。巩固国有企业发展良好态势,深挖国有企业潜力,充分发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优势,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
(五)坚持系统观念,强化财政监督,打造“阳光财政”
1.推进预决算公开,提高财政透明度。进一步完善预决算公开长效机制,落实预决算公开主体责任制,最终实现预决算、财政执行信息网络实时动态监管;推进财政信息公开透明,不断拓展预决算公开内容和范围,规范公开时间和公开方式,确保做好2021年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专项资金信息公开,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2.健全债务机制,筑牢风险底线。坚持疏堵并举,完善政府债务制度,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坚持举债与偿债能力相匹配、项目与债券周期匹配,加强专项债券及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确保法定限额内政府债务不出任何风险。依托地方全口径债务监测平台,完善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动态监管机制,及时全面掌握债务余额、资金投向,规范融资行为;依托综合监管系统,实现对全区政府债务运行情况的全覆盖,完善债务预警报警系统,提高政府债务风险预警能力;有序化解隐性债务,严惩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切实防范区域性、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
3.完善资产管理,实现保值增值。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国有资产的规模效应;推进资产管理系统使用常态化,资产信息动态掌握、实时更新、资源共享,实现资产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规范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行为,严格履行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各位代表,2021年财政工作任重而道远,同时发展与机遇并存,宏伟目标催人奋进。我们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真诚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坚定信心、求真务实,以更加严实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