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市区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为龙头,全面推进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在逆境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据统计,全市生产总值542.67亿元,增长14.6%,增幅居全省设区市第二位;财政总收入40.01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4.22亿元,分别增长19.7%和20.0%。
(一)三次产业全面提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07.70亿元、219.21亿元和215.76亿元,增长6.5%、20.3%和12.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3:38.0:41.7调整为19.8:40.4:39.8。
农业生产增速加快。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04亿元,增长7.0%,创年以来最好水平。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全年播种面积198.71万亩,产量63.87万吨,分别增长2.1%和3.7%。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茶叶、食用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6.26万吨、11.57万吨、61.22万吨,增长5.6%、6.5%和4.9%;生猪出栏81.72万头,增长17.6%;完成植树造林20.8万亩,完成竹林抚育管理21.8万亩。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9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比上年增加6家;“古田银耳”成为我市第2个农业中国驰名商标,新增省名牌农产品18个,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累计达9个l4件。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实施土地综合治理开发4.5万亩,建成乡村供水工程l84个,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2座,建制村铺设水泥路面2434.75公里,完成1个县(福安市)14个乡镇237个村电气化工程达标建设,新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000口,农业“五新”工程和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快实施。
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全市工业总产值642.82亿元、工业增加值181.04亿元,分别增长26.1%和21.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6%。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21.54亿元,增长31.5%,增幅连续四年居全省设区市第一位。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大唐火电二期2#机组投入试运行,东元电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七个重点特色产业完成产值321.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1.6%,其中电机电器产业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品牌创建实现新突破,“安波”品牌成为我市第2个制造业中国驰名商标,有28家企业的28个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工业发展保障有力,全社会发电量增长2.2%,用电量增长13.3%,其中工业用电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8.04,工业品产销率达96.4%。
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批发零售业、运输邮电仓储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及其他行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4.82亿元、30.14亿元、10.89亿元、11.51亿元和118.4亿元,增长13.9%、11.2%、2.7%、16.0%和13.2%。港口物流快速发展,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千万吨,达1007.26万吨,比增45.7%。金融运行平稳,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7.01亿元、贷款余额398.22亿元,分别增长12.0%和25.6%,继续保持贷款余额大于存款余额。服务业发展领域积极拓展,扶持了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海峡大茶都、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等一批服务业示范项目建设。
(二)三大需求拉动有力。投资增速持续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00亿元,增长30.7%,增幅比上年提高15.9个百分点,居全省设区市第四位。其中,城镇投资206.57亿元,增长29.5%;农村投资30.43亿元,增长39.3%。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完成投资106.49亿元,增长39.5%,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1.6%。重点建设增势强劲,68个重点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0.9亿元,增长78.6%,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8.5%;其中核电、温福铁路、大唐火电二期3个“重中之重”项目完成投资达87.13亿元,占重点建设完成投资额的72.1%,充分体现了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全年共有火电二期2#机组、洪口水电站1#机组、污水处理厂、会展中心等24个项目建成投产,核电、武高速公路等16个项目实现开工目标。
市场消费持续升温。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56亿元,增长22.1%,增幅创1996年以来新高。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33.71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达64.85亿元,分别增长26.5%和13.9%。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汽车、机电设备消费分别增长103.3%和87.5%,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2.6%。旅游消费持续增长,以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为龙头的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太姥山、白水洋、鸳鸯溪景区通过国家4A级景区验收,全年旅游总收入41.2亿元,增长19.6%。市场物价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对外经贸持续拓展。出口势头依然强劲,外贸出口总额达8.24亿美元,增长43.1%,增幅居全省设区市第二位。其中:机电类产品出口5.59亿美元,增长38.9%;船舶出口4295万美元,增长5.2倍。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9项,合同外资额1.38亿美元(验资口径,下同),实际到资3814万美元,分别增长3.85倍和76%。“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新批境外企业6家,累计已批境外企业达21家。台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与基隆市签订了《建立紧密经济文化合作关系的协议》,港被列入两岸海运直航港口,台湾民俗文化进香团首次以直航方式抵达;外派对台渔工劳务660人次,位居全省各口岸前列。
(三)改革创新力度加大。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基本经验,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社会事业、现代市场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程。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机制、商品林采伐管理机制等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取得进展,水利产权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扫尾阶段,海域使用权确权面积达9755公顷,屏南被列为全省唯一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充方案逐步完善;49个市直单位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公,行政审批更加规范透明;8个市直部门开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试点方案,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序开展。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新争取实施省级科技项目41项,筛选下达市级科技项目30项;霞浦、柘荣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考核,全市纳入省、市备案的民营创业投资企业达4家。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大楼竣工落成,成立了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市电机工程研究院和8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设立了院士科技园;“6·18”平台作用和影响日益凸显,共推出企业技术需求318项,成功对接项目465项。
(四)社会建设更加和谐。各类教育协调推进,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扶持建设46所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和5所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设施,师专和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扶持建设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顺利实现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目标,全面完成了20户以上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稳步推进,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完善,扶持了市中医院、3个县级医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9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人口与计生工作继续强化,扶持建设5个县级计生服务站,人口自然增长率6.3‰。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实施中心城市水源地保护项目,扶持建设5个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6个污水处理厂,境内主要流域水质功能达标率100%,万元GDP能耗0.542吨标准煤,继续保持全省最低水平。
(五)民生保障切实加强。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4元,分别实际增长7.4%和10.2%。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4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4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29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7%,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08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98万人、20.11万人、11.57万人、10.84万人和6.43万人;共有2.1万城镇居民和11.85万农村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224.63万人,参合率达86.3%;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水平,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参保86701人,新增1670人。扶贫济困力度加大,累计实施扶贫开发项目800多个,“造福工程”和滑坡险情村搬迁5691户25062人。
总的来看,年我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尤其是《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为我市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全年共有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财政总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受世界金融危机加剧和我市经济结构性矛盾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工业、出口、财政收入等部分指标增速趋缓,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仍未根本扭转,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保持投资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我们要正视风险、正视不足、正视挑战、正视机遇,密切关注和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主要任务
根据市委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与规划相衔接,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出口总值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1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化学需氧量下降3.2%,努力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强化项目、品牌、创新和服务带动,全面落实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努力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环三都澳区域开发,致力打造海西重要增长极。以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为契机,统筹推进环三都澳区域港口开发、产业集聚、城市拓展与生态保护,力求在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实现跃升发展。继续坚持规划先行,重点抓好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溪南、漳湾、赛江三大临港工业片区分区规划及区域环评,做好土地、林地、海域、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的调整与实施,尤其要做好国家、省上位规划的衔接。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举全市之力推动“一纵”(沈海高速公路复线)、“两横”(武高速公路、衢铁路)、“五联”(白马疏港铁路、溪南疏港铁路、溪南疏港高速公路、溪南二级疏港公路和漳湾疏港公路)、“五大围垦”(溪南、腾川、湖塘、大南塘和后湾围垦)、“三大作业区”(溪南、白马、漳湾港口作业区)等项目实施,尽快拉开环三都澳区域开发基本框架。积极谋求产业突破,密切跟踪国内外重化产业重组趋势,加快推进与中海油合作开发建设海西工业区,积极推动东侨开发区向漳湾片区拓展,福安开发区向湾坞、下白石延伸,力争在布局建设石化、钢铁、机械、船舶、能源等重大项目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培育壮大临海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环三都澳区域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加强核心区、统筹区和延伸区的经济分工,完善“飞地”政策,重视抓好一批能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产业向上下游延伸、产品向高端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链延伸、产业园共建,实现山海、城乡联动互动发展。
(二)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扎实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较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继续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建成商品粮基地6000亩,确保粮播面积、粮食产量稳定在210万亩和69万吨以上。着力做大做强茶叶、食用菌、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工增值、“五新”技术推广,支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牌农产品,力争建成农业生产示范区10个,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开发“农家乐”旅游、餐饮、批零贸易等服务业,不断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加快6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和农村道路“上衔下延”工程、海堤除险加固六、七期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要流域防洪排涝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电气化县(市)乡(镇)村工程建设,抓好15个乡镇435个村庄治理,力争新建户用沼气工程8700口。加强对农业技术和流通加工领域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联动网、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农资供应网络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三农”工作水平。
(三)加速产业集聚,有效促进工业提质增效。深入研究与衔接国家、省相关产业政策,高起点规划建设溪南、漳湾、赛江等临海产业板块,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50亿元。重视做好重大产业项目的策划、引进,全力加快核电、大唐火电二期、福安30万吨镍合金项目、东元电机、福鼎江南船舶修造基地、蕉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海螺水泥等临海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重点抓好20个重点工业结构调整项目,积极争取电机电器产业列入省十大产业提升集群扶持,继续加强八大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抓好一批省“一县一业”星火专项、重点工业科研和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和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持续推动“6·18”项目成果对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办好8个省级工业园区,完善东侨工业园区扩展规划,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及目标考核,不断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强银企合作,引导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千方百计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用好现有土地指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用地指标,充分利用山地、滩涂资源,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做好煤电油运调度,确保供应稳定。引导企业加强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四)着力扩大内需,支撑带动经济增长。紧紧抓住国家、省扩大内需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扩大投资,增强消费,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坚持项目带动扩大投资。深入研究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把握中央新增投资投向重点,快字当头,抢字为先,善谋项目,力争项目,落实项目,下大力气申报国债资金、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项目,努力为我市发展争得更多份额。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项目储备开发,形成“建成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态势。确保建成温福铁路东段、火电厂二期1#机组、蕉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屏南10万吨双氧水、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柘荣县污水处理厂、师专新校区一期、市中医院病房大楼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核电站、电网改造、至武夷山(含屏南连接线)高速公路、省道304线苗圃至古田高坑二级公路、福鼎江南船舶修造基地、古田西朝钼矿改建、福安赛岐立松铸造科技园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京福高速铁路、白马疏港铁路、港三都澳港区城澳作业区1#-2#泊位工程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海螺水泥、霞浦大京、烽火岛风电、京台高速公路、港对台客货码头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
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做好规范县级公务员津补贴和同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工作,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住房消费、旅游消费、汽车消费、农村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尤其要加快培育旅游消费,抓好世界地质公园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考评工作,推进福鼎、屏南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县)和鲤鱼溪-九龙漈争创4A级景区。加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专业市场,提升水产品、食用菌、茶叶、太子参等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引进大型综合超市,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带动城乡消费繁荣。稳定房地产市场,增强居民购房预期,重点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及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满足普通居民住房需求。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鼓励连锁企业营销网络向农村延伸。
(五)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深入实施“开放促开发农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投融资、海域使用权流转、农村工作新机制,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组织实施国家关于增值税转型、燃油税、医疗卫生体系等改革。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加强上市后备资源培育,重点扶持后备企业加快改制上市步伐。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报核准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深化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网上审批,推广规范行政权力试点。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密切跟踪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扶持措施,支持企业扩大出口。推进重点产业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贸易壁垒,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利用各种平台和机会,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办好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继续举办“6·16”投洽会,积极参加“9·8”等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瞄准国内外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大财团、重点企业、重点客商开展针对性招商,着力提升招商层次。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报批率、动工率和到资率。把握两岸“三通”新机遇,持续拓展台全方位交流合作,尽快开通港与台湾基隆港的双向航线,探索设立台湾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积极争取国台办批准设立海峡两岸()名优特商品交易中心,推进台旅游深度对接。
(六)强化节能减排,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制,把节能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加强统计,定期考核,实行问责制,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狠抓节能降耗工作,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能评估,完善退出机制,依法淘汰小钢铁、小造纸、小化工等落后产能;继续加强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鼓励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和技术;加快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扶持一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减排措施,继续推进石材加工等行业污染治理,加快赛江、江、霍童溪等流域及三都澳、沙埕湾等近海流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严格控制新上项目二氧化硫排放,抓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7个污水处理厂和5个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设进度,并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垃圾处理场配套收集系统,确保到2010年全市所有市县都建成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生态示范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和保护。合理整合和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促进资源有序开发。
(七)落实惠民举措,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加大民生投入,下力气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继续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危房、城区中小学扩容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加快福安、古田、屏南、周等4个县(市)职教中心建设;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继续加快师专、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抓紧师专专升本筹备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紧筹建市图书馆和电影城,继续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实施,巩固提高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工作成效,加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完善城乡卫生基础设施,继续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提升工程和“空白点”行政村卫生所建设,加快县级医院改造,推进市医院搬迁、市中医院、市康复医院扩建工程建设。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市体育中心二期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继续深入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工作,扶持实施一批县级计生服务站项目,全面提升人口与计生工作水平。全力组织实施城乡就业保障工程,重点做好困难弱势群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一户一就业”活动,继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重视做好返乡农民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就业安置,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0人,农村劳动力新转移就业3.5万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