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十二五文化发展工作计划范文

十二五文化发展工作计划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十二五文化发展工作计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十二五文化发展工作计划

一、回顾

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开创了文化工作发展新局面。

(一)重点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以来,我区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基本形成了“区有两馆(图书馆、文化馆)、街道有一站(文化站)、社区有一室(文化活动室)”的格局。先后投入1.7亿元修复、改建和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区市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新城体育文化科普公园等项目正式投入使用,总面积达4.3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半径为1千米、步行约10—15分钟的“十五分钟文化圈”。基本健全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0.12平方米。

(二)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实现新提升

充分利用辖区内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现有文化团队,成立了艺术团。紧密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养。一是发挥“古韵风情节”、“盛世观前中国民间手工艺艺术节”、“未成年人传统文化艺术节”三大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推动全区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二是组织“书会”、“戏曲周周演”、社区趣味活动、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效带动了全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三是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工地活动,极大满足了广大居民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类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动年均2000次以上,年均惠及居民群众150万人次左右。新建成的图书馆采取与市图书馆合作的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通借通还功能,为辖区居民学习提供了便利。

(三)“非遗”保护工作拓宽新领域

在第三次全国非遗普查工作中,按照摸清家底、做到“不漏一个社区、不少一个类别、不丢一个项目”的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深入开展社区排查。目前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计123项,其中世界级4项,国家级15项,省级10项,市级11项。年作为普查工作的先进典型,区文化馆获“市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人获“市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区传统文化传承指导中心被命名为“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并完成了非遗普查资料的整理汇编工作,编印了《市区非遗普查资料》。年成功申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位,创意产业园成功申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怀袖雅物中国()折扇艺术展”,探索了非遗生产性保护新途径。大力实施文化资源整理工程,年7月,通过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深入调查和挖掘整理,编印了《文史资料汇编》,为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性资料。

(四)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以来,区委、区政府按照省、市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争创“两个率先”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以推进,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大环境日渐形成。截至目前,全区有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769家,年,文化产业出税户数达1401户,同比增长8.6%,全口径财政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14.48%,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426万元,同比增长22.87%。初步形成了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婚庆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容·创意产业园等为主体,特色发展、集聚发展、量质齐增的发展新态势。

(五)文化市场管理开创新局面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型企业为龙头,多门类、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市场体系。管理对象主要涉及娱乐、网吧、音像制品、出版物、印刷五大行业,其中有娱乐业30家、网吧经营单位37家、音像制品单位在册33家、出版物经营单位35家、印刷复印单位118家。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多家单位被评为市级先进文化市场经营户。充分发挥区“扫黄办”的职责,坚持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制度,实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进一步净化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营造了公平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期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较好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主要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数量少、规模小,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力不足;文化和旅游业结合得还不够紧密,直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够明显;文化活动档次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高层次人才和文化企业领军人才当紧缺。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时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为本”发展战略,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积极探索文化科学发展方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形成文化事业兴、文化产业强、文化张力大、文化形象好的文化新优势,为开创“三区三城”建设新局面和“谋求新跨越,打造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发展健康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坚持文化为本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文化立区、文化名区”的指导思想,围绕文化事业兴、文化产业强、文化张力大、文化形象好的总体要求,既注重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又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亮点。既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注重文化的产业属性。做到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力争在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关键环节上取得显著进展,带动我区文化的全面繁荣。

3.坚持文化惠民的根本要求。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打造鲜明的文化特色。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更好地满足文化需求,激发文化创新的热情,推动文化创业,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高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文化设施更加完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事业更加兴旺,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对我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更加突出,把我区建设成为与基本现代化适应的文化名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和谐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和道德风尚得到进一步弘扬,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努力争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示范城区。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进一步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更新改造现有文化设施,积极打造具有现代化标志的区重点文化设施群,建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群为引领,群众性文化设施全覆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积极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3.文化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一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到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文化产业成为我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4.文明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巩固。突出文明创建活动的群众主体性、均衡性和工作的针对性,探索创新创建工作长效管理新模式,实现公共文明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城区环境面貌显著改善,进一步形成和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创建市全国文明城市示范城区。

三、“十二五”工作重点

(一)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养

1.加强理论研究和正面舆论宣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会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习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和法律等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效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决策和能力。广泛开展理论和形势政策宣讲,道德模范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等系列活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巩固提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进一步完善新闻制度、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工作机制,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探索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

2.提高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作风”,为“谋求新跨越,打造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进一步凝聚力量、激发活力、鼓舞斗志,努力在全区形成鼓励创业创新创优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切实加强公民诚信、社会责任、科学精神教育,组织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促进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廉石”文化建设,在全区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3.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落实《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平台,持续深入打造“传统文化进校园”,“小荷艺术团”、“七彩童年少儿才艺大赛”、“传统文化艺术节”等一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载体和特色品牌。积极为未成年新人提供多方位服务,重点关心帮助社区内流动、孤残、单亲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建立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社区评选活动。

4.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公共文明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完善“请群众参与、让群众满意、受群众监督”的全民参与创建新格局,美化城区公共市容环境,营造商户诚信经营氛围,构建邻里和谐友好关系,把“公众共建、公众共享”的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理念落到实处。继续深入开展“四百”文明创建评选活动,营造良好的文明创建氛围,拓展文明创建的内容和渠道,进一步深化示范城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创建的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覆盖面。

(二)加快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增强文化共建共享合力

1.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对照《市基层文化标准化建设评选和命名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抓好基层文化馆(站)标准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基础设施向社区“全面延伸”,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活动广场在区、街道、社区三级的全覆盖,图书馆(总、分馆)网络及数字化开发利用达到区、街道、社区三级全覆盖。加强新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城文化活动中心,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加强文化阵地管理。依法加强对区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管、用的督查,并将其纳入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文明街道(社区)”创建考评体系,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馆(站)人员的配置和管理,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加强考核评估。充分发挥艺术团、小星星艺术团等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倡导合作精神,促进资源整合。大力扶持民营团队发展,鼓励支持群众自办业余文艺团队,加快群众文化运行机制的转变和创新。构建文化配送式服务新理念,使群众文化活动贴近市场,贴近群众,更具生命力。

(三)着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

1.扩大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通过展览、采风、交流等形式,为文艺创作增添新的活力,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取得优良成绩,通过走向群众,走向市场,实现两个效益最大化。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整理及应用工程,围绕资源主体,编撰各类剧本,出版文化精品丛书。提升历史街区“影视效应”,引入影视制作团队,拍摄弘扬文化的精品影视片、纪录片、专题片,通过各种现代传播渠道,积极推广,提升我区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

2.推进文化服务活动纵深开展。逐步将文化惠民服务主题由设施建设转移到内涵建设上,通过充分挖掘区域文化优势和文艺资源,发挥文化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社科联、科协等人民团体的组织引导作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和民间文艺节,推出一批文化惠民活动新品牌,在质、效上取得新提升。高质量开展好“三送”、“四进”工程,推进“特色文化之乡”建设,广泛开展“一街道一品、一街道多品”的特色文化活动。统筹实施“我们的节日”、“天天有”和群星璀璨广场主题活动,创新文化惠民活动形式。提升、优化“十五分钟文化圈”的服务内涵,培育真正属于群众自身的健康文化,通过市场运作、购买服务,调动群众“办文化”的积极性,确保各类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动年均20次以上,年均惠及社区群众10万人次左右。

(四)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发展持续活力

1.切实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立足基层需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队伍。进一步夯实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街道综合文化站宣传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文化人才队伍管理模式,确保街道综合文化站至少有3个编制,明确1名专职文化站长,并实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各社区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社区宣传文化工作。进一步拓展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力量,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五老”等有一定专长的人员担任社区义务宣传文化员(志愿者),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作用,大力培育百支业余演出队和百名文化中心户。建立和完善分级分类、分工负责的培训体制,五年内完成对基层宣传文化干部两轮培训。

2.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着力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中介服务、科技创新等急需人才,力争引进专家级文化人才8名。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各界开展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重点培养文化创意设计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工人才。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奖励为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激发文化人才活力。

(五)大力实施文化保护,探索文化保护传承新途径

1.重视和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试行)》等政府规章,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支持配合古城申遗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大对古民居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依法对辖区内古民居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有效发挥辖区内文保、控保建筑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古城墙的保护与管理,保持城墙景区内外环境的优美整洁。加强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稳步扩大各级文保单位和控保建筑数量,保持较高的完好率。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力做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名录项目的保护规划,并规范、有效实施。充分利用历史文化片区资源,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展示中心,吸引乃至更高层面的非遗资源入驻历史文化片区。积极推进传承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昆曲、评弹等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形成社会化、多元化资金投入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格局。进一步实施政策性扶持与生产性保护结合、项目性保护与生态性建设结合的战略。加大对外宣传和开发利用力度,结合社区、民生旅游,充分拓展项目效益。积极做好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力争到2015年非遗项目申报数达10个,非遗传承人申报数达到15人。

(六)精心创作文艺精品,拓宽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渠道

1.创新形式,繁荣文艺创作。强化地域文化特色,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挖掘内涵,创新形式,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代生活题材、吴文化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作品的创作,重点抓好文学、戏曲、歌舞、书画、摄影、小品等各类精品的创作和生产,优先扶持反映地方特色以及具有示范性、导向性、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编篡《文史资料系列丛书》。争取每年能打造出在省、市有较大影响、在市场叫得响的文艺精品佳作。

2.拓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建立合作平台,健全激励机制,精心创作和培育潜力大、吸引力强的作品和项目。积极参与文博会、大型主题文化研讨会等交流活动,配合传统节庆、人文招商等活动进行交流推介。开展“访名人,寻记忆”活动,走访全国范围内有印记或情节的院士、专家等名人。积极承办全国性的行业年会、主题博览会等活动,拓展文化交流合作新途径,创新文化交流合作新模式,持续提升“人文”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七)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1.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大娱乐游戏、出版印刷、演艺演出以及文化经纪、咨询、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文化商品流通体系。不断优化消费环境,努力提供多品种、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文化消费市场良好环境。

2.提升市场管理能力。围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新要求,对照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装备工作的指导意见》新标准,逐步提高区文化市场管理机构的装备现代化水平。整合区“扫黄打非”、“知识产权”、“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要求,开展区文化市场净化工程,提升行政指导能力,完善管理服务考核机制,确保文化市场和谐繁荣、长期稳定。

(八)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和质量

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建设重大项目,打造特色品牌,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市场主体,调优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建立健全区域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1.扶持和发展九大重点文化产业

创意设计业。重点发展文化传媒创意、建筑创意设计、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等领域,逐步完善“研”(研发)、“产”(产品)、“售”(销售)产业链,带动我区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意设计产业产值年增长率高于GDP平均增长率。

动漫游戏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动漫原创与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强、充满活力、专业性强的动漫企业。加强与影视、旅游、演艺、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扶持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动漫品牌。

出版印刷发行业。形成以新华书店为龙头,以综合书店、专业书店和便民店为基础,国有书店和社会投资主体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出版物发行网点新格局。优先发展数字数码出版印刷、绿色环保印刷,推动印刷产业向高层次发展。

演艺娱乐业。优化经营性娱乐场所布局,积极培育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娱乐文化企业。促进演出娱乐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开发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积极配合市属院团改制转制,推动评弹、昆曲、剧等剧目市场化运作、良性发展。

文化旅游业。挖掘整合文化资源,注重文化与旅游结合,巩固历史街区4A级景区创建成果,加快推进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优化文化旅游环境,开设旅游特色线路,打造旅游精品项目,丰富文化旅游业发展内涵。

新兴传媒业。高度重视新兴媒体的发展,以数字内容产品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配套产业,积极拓展交易传播渠道。

影视制作业。拓展功能,努力把、历史街区建设成为新的影视取景基地。吸引国内优秀的影视创作团队和剧组与我区合作开发,积极推动延伸影视制作产业发展。完善电影院建设布局,力争新城区域新增大型电影院所1-2处。

会展广告业。支持辖区博物馆、酒店会所、大型公园广场等场所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广告机构落户我区。着力提升“小吃美食节”、“消费时尚广场文化节”、“中国民间手工艺艺术节”、“迎新春大型购物节”四大节庆活动的知名度,扩大会展广告行业的影响力。

工艺美术业。发挥区内传统民间手工艺门类多、大师多、基础好等优势,推动工艺美术业向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加快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等场馆建设,做大做强玉石珠宝等特色工艺街区,扶持工艺美术行业逐步壮大。

2.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四大产业集群

结合我区“一区两城、三纵四横”的总体规划,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四大集群”,基本形成主题鲜明、业态聚集、融合互补、富有潜力的产业发展格局。

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坚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导向,加快建设“科技广场”,将大科技园打造成古城区文化科技创意产业集聚的新亮点。鼓励引导现有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优化整合、强强联合,重点科技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优势互补,延伸文化创意产业分工协作产业链。引进培育3D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新媒体传播等现代产业业态,在新城规划建设文化科技创意产业集聚园,形成古城新城齐力奋进、科技创意融合共进的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历史文化产业集群。以、拙政园、怡园、四大历史街区为发展重点,修缮完善基础设施,恢复或创办私人博物馆、收藏馆、展示馆、名人馆、规划馆等场馆设施,发挥放大新“三馆”的品牌效应,加快建设非遗展示中心,打造以、拙政园历史街区为一体的古韵街区体验区,以历史街区为重点的民国建筑群展示区,以拙政园、怡园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游览区,形成集非遗项目传承保护、优秀文化展览展示、民俗风情感受体验、历史风貌取景应用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休闲娱乐产业集群。挖掘整合观前宗教、民俗、演艺、餐饮文化等资源,巩固提升其作为第一文化商贸休闲圈的地位。充分利用辖区优秀文化资源,引导和助推昆曲等优势项目做大做强,打造集传统文化传习、影视演艺、民俗时尚休闲等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休闲区。引进和壮大万达广场、观前喜游城等集电影、出版、娱乐(游戏)等产业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休闲娱乐产业集群。

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结合古城标志性开放式旅游区建设,统筹利用园林、博物馆、名人故居、环古城河等各类资源,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新内涵,赋予文化资源利用新功能,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途径,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加强对高品质、大容量的标志性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利用,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争创国家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形成集旅游休闲、餐饮购物、度假住宿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3.注重项目引培,实施五大重点工程

围绕培育产业特色优势、提升产业规模效益的两大目标,实施五大重点工程,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文化资源整理及应用工程。用3-5年左右的时间挖掘和整理区内历史建筑、民俗人物、曲艺工艺美术等文化资源,逐步建立文化资源资料库。积极引入CIS(品牌定位系统),推出一句能获得最大认可度的品牌语、出版一套高质量的文化丛书、拍摄反映风貌和人文历史的精品影视、纪录、专题片,开发“旅游拼图”等一系列具有符号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及衍生产品,开展针对性强、影响力大的公关活动或项目营销活动,加快资源利用应用进程。

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采取“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运作方式,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唐寅故居等文化遗存,挖掘唐寅文化和泰伯文化,打造唐寅文化区、泰伯庙文化街区和西街综合性文化休闲特色街,把历史文化片区打造成吴文化的重要窗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古城旅游的新亮点。

—拙政园历史街区提档升级工程。以路为中心,优化街区水陆格局,恢复中河,沟通沿护城河休闲观光带,联合拙政园历史街区及博物馆等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资源。修复修缮传统建筑,科学移建控保建筑,建设城市遗产保护展示馆。完善街区主要出入口标识设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打造品牌文化主题活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特色游、深度游。

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文化楼宇载体建设工程。力争通过合作开发、专项规划等方式新建产业园2-3家,新城区域新建1处以上文化创意主题产业园。引导现有产业园“腾笼换凤”,逐步实现提档升级。优化功能定位,不断提高皮市街花鸟园艺、园林路玉石一条街等街区的建设品位。大力实施文化企业楼宇载体工程,建设一批集餐饮娱乐、休憩旅游、商务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闲商业街区、广场楼宇。

未成年人艺术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我区未成年人传统文化及艺术素质教育基础好、参与人数多、社会影响大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市未成年人艺术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放大未成年人艺术教育对我区素质教育的带动效应,不断壮大小荷花艺术实验团、小星星艺术团等艺术团队,力争出新品、育新人、创新绩、获新奖。通过与专业院团合作、外聘专家教授等方式,努力培养未成年人对艺术素质教育的兴趣爱好,不断探索社会化办学、有偿化培训、兴趣化培养的艺术素质教育新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街道、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建立文化建设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学习领会和掌握党的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学习关知识,提高驾驭文化工作的能力。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关心支持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党政齐抓共管、上下协调联动、社会踊跃参与的文化发展新局面。

(二)强化宏观指导。充分发挥区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全区宣传文化工作的作用,协调好全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开展文化工作,形成发展合力。政府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群众性文化团体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格局。各部门、各街道、各单位要共同肩负“谋求新跨越,打造新”、建设文化名区的责任。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负责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

(三)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财政投入的增幅应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幅,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资金和文化事业建设经费年度预算应逐年增加,确保文化事业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在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同时,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奖励机制,对企业和个人创造的名牌产品、体现民族特色的产品和艺术创作活动要积极扶持,对优秀文化产品和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要给予奖励。加大对特色文化产业和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的引进力度,在新城开发和老城区服务业发展中给予文化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深化体制改革。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扶持和投资力度,从对文化的直接投入转向由政府购买公共产品和文化服务。改变社会文化由政府统揽包办的状况,倡导公益性文化项目面向社会推介,吸引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规范政府的文化管理方式,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新路子,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调控的范围,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努力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和“服务文化”转变,从管理政府文化机构设施为主向管理和服务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