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市区卫生事业发展计划范文

市区卫生事业发展计划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市区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市区卫生事业发展计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卫生系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特制定《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期间区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期间,我区卫生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新一轮医改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卫生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1、卫生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至年底,全区有各类公办医疗卫生机构9家(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所1家,卫生监督所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乡镇卫生院4家),民营医疗机构2家,个体诊所9家,村卫生所(室)96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294张,比年增加137张,增长87.26%;卫生技术人员266名,比年增加102名,增长62.20%;另有乡村医生124人。全区卫技人员高级职称14人,占3.7%,中级职称38人,占10.1%,初级及以下的人员324人,占86.2%。每千人均卫技人员为1.51人,比年增长62.37%,年均增长率为12.47%;每千人均床位数为1.67张,比年增长87.65%,年均增长率为17.53%,卫生资源得到较快发展。

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扎实推进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设立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大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功能改造。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完成筹建区医院的前期工作。逐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常设集预防、流调、消杀、救治等为一体的应急队伍5支,常设预防、流调、救治技术指导队伍各1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疫情报告体系建设,各医疗卫生单位网络直报率均达100%。

3、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全力以赴落实各项预防传染病的防控措施,防控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全区实现无重大传染病流行目标。艾滋病、结核病防控工作各项指标按时完成。计划免疫工作进一步强化,稳定在98%以上的高水平接种率。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取得新成效,达到卫生部消除碘缺乏和控制地氟病标准。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复评。健康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较为完善的健康服务网络,影响面逐年扩大,社会大卫生观念正在形成。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各项医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从实行试点以来稳步提高,达95%以上。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健全和落实各项保障机制。逐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推进,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有效落实。乡镇卫生院改革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建立卫生信息化网络。

5、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投入资金约2000万元,新建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建筑面积3608平方米),新建罗溪卫生院综合楼(建筑面积2313平方米),新建马甲中心卫生院医技综合楼(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新建虹山卫生院综合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新建河市卫生院医技综合楼(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同时加快马甲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步伐,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村卫生所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6、医疗质量监管不断强化。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健全行业组织,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院感管理取得新成效,各医疗单位都建成污水处理系统。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净化医疗服务市场。

7、妇幼卫生和中医药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7‰以下,全区所有孕妇住院分娩率达99.95%以上。中医工作得到较大发展,在各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和1名以上的中医执业医师;重视中医人才队伍培养,初步培养起一支适应群众应用中医药防治疾病需要、技术适宜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8、卫生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以区卫生监督所为主,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管理科为辅的一体化卫生监督执法体系。认真开展卫生监督管理队伍业务知识、作风素质等培训,提高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提高餐饮卫生管理水平;整顿和规范医疗市场秩序,开展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专项检查,规范执业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大打击“两非”活动力度,确保群众就医安全;加大健康相关产品、职业病、传染病监管力度;进一步健全学校卫生监督工作机制。

9、医风医德建设取得新成绩。巩固和发展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卫生行风教育活动,将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纳入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行业良好职业道德风尚。加强卫生系统党的思想、组织、政治、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开展党建“三级联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党组织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推进创文明行业和创文明单位活动,开展青年岗位能手竞赛、创建“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活动,区卫生局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卫生系统另有3个单位被评为区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二、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短缺。政府对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绝对数逐年增加,特别是2009年实行新医改后,卫生事业投入增长明显。2006-年,每年全区卫生事业费财政拨款分别是892万元、1857万元、2698万元、3213万元、5128万元,占同期一般财政支出比例分别为4.04%、6.11%、6.56%、5.61%、4.21%。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历史欠帐较多,投入资金仍显不足,全区卫生资源仍较缺乏,医疗机构布局不尽合理。目前,我区区级医院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缺少“龙头”带动作用。在部分偏远人口稀少的农村,由于经济效益不好,还没有村卫生所。全区卫生资源总体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每千人均卫技人员为1.51人,低于全市每千人3.31人水平,每千人均床位数为1.67张,低于全市每千人2.98张水平。

2、卫生技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缺乏。我区虽从各个方面加快卫技人员队伍建设,但受基础设施条件、区域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引进人才受到影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卫技人员仅占4.7%,村医中92.7%为中专及以下学历,整体素质偏低。高学历毕业生招聘情况不理想,加之高素质卫技人才又出现外流,造成卫技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单位技术力量断层问题困扰着卫生医疗单位持续发展。

3、农村卫生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明显偏低。一方面,优质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边远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依然存在。乡镇卫生院受人员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影响,诊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不高,急诊抢救能力薄弱,少数医务人员诊疗不规范、安全医疗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尚未完全转变,坐等病人上门、服务不够主动热情的现象仍然存在,少数边远村存在村卫生所空白现象。新农合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但我区医疗服务能力有限,群众就医意识低,新农合保障水平不高,报销金额仅占三成多,绝大部分医疗费用需农民自己承担,在缓解农民看病贵方面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4、重大疾病的威胁不容忽视,传染病防治任务日益繁重。新发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和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对人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麻疹、流脑、乙脑、狂犬病等已经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存在死灰复燃的危险。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呈现加速流行趋势;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正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三、“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环境分析

1、保障民生成为各级共识,为卫生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实现病有所医。中共中央、国务院医改意见和近期改革重点实施方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2、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区,通过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等各项有效措施的落实,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区经过建区以来不懈努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条件。

3、医改的全面实施,为卫生事业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围绕“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目标,提出近期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加大医改投入,逐步启动各项改革措施,为卫生事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4、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给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生态环境变化,社会人群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压力与日俱增。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疫情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明显,卫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5、人口结构与疾病谱变化,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新课题。至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7.56万人,非农业人口4.14万人,常住人口18.7万人,城市化水平49.3%;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68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8.95%,每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在不断增长。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使我区人口结构、疾病谱发生改变,不可避免地带来疾病传播危险、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孕产妇、婴幼儿卫生保健难度增大等诸多公共卫生难题,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社会和卫生问题,由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正逐渐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要求卫生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管理体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6、群众健康观念和卫生服务需求增强,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覆盖城乡居民的医保制度日益完善,广大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卫生医疗服务需求的层次进一步提高,对高新技术服务、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和承受能力也相应提高;社区化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推动社区卫生的更快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特别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的扩大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使居民潜在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释放,医疗服务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

四、“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主要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把握新医改的政策导向,理清发展思路,探索有效途径,科学规划新时期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推动我区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结合我区实际,积极落实医药卫生体制的各项措施,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享有质量比较优良、费用比较低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先进水平,不断增强卫生事业对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1、发展指标

(1)全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2.92张;

(2)全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1.7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75人。

2、健康指标

(1)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

(2)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3‰以下;

(3)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稳中有降,报告发病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

五、“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全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以区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成马甲中心卫生院改扩建为区医院的一期、二期建设,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区域性竞争力、有专科特色、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管理模式的综合医院,即大专科小综合模式的综合医院;落实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和业务、办公用房;完成河市卫生院的整体搬迁工作;完成所有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实现医疗设备升级换代,每千人病床数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发挥乡镇卫生院应有的作用。完成全区所有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村卫生所的覆盖服务能力。

统筹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推进卫生强区、卫生强镇(街),逐步解决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弱、群众信任度差、基层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创造条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举办民营医疗机构。

2、大力加强卫生适宜人才培养和卫生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培养适合农村需要的卫生技术人员。到2015年,大部分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的资格;2015年,全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达到或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以医疗机构管理培训为重点,加强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养培训规划;深化中心城区医院对我区医疗机构的“传、帮、带”结对帮扶活动,推动卫生医疗服务同城化、同质化;完善医学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岗位培训制度,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和满意度评价制度,强化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改善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人才引进奖励基金机制,使基层卫生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广大卫生工作者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忠诚为人民服务。逐步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卫生人才队伍。

3、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卫生应急工作。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配置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设施装备,切实增强专业队伍素质,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医疗急救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紧急救援指挥系统,加强全区急救网络的内涵建设,强化院前急救工作,不断提高急救网络服务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救治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

进一步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爱国卫生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实验室功能改造升级建设,尽早通过实验室计量认证。继续做好霍乱、手足口病等甲、乙类传染病防控工作,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进一步完善落实性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政策措施,在重点人群、流动人口中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加强对农民工防治职业病、性病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职业卫生服务。加强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开展慢性病、口腔疾病、伤害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推动规范化管理。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治服务网络。进一步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全面启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范妇幼保健服务,推动出生缺陷防治,加大落实孕前保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三级防治措施力度,加强爱婴医院管理,促进母乳喂养。加强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相关措施,努力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妇幼保健管理水平,降低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全区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巩固在95%以上,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达到85%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高危孕产妇管理率达95%以上,住院分娩新法接生率巩固在99%以上,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9‰以下。各项指标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创新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实际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模式;强化监督与准入相结合,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行政许可审批与责任追究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模式,建立完善长效卫生监督管理机制。

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均等化提供优质公共卫生服务。财政保障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重点抓好涉及面广、影响全民健康水平的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创新工作方法,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考核指导和监督检查,推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覆盖面。

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在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基础上,根据上级的安排和实际,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农村改厕进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严格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健康运行。

5、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扩大药品零差率改革范围,全区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内的药品,并全面实现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按规定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控制非基本药物的使用,逐步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保证基本药物成为临床首选药物。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严格药品采购配送管理,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和基本药物供应。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对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财政补助”的原则,建立并完善保障机制。

6、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继续加强基本医疗保障扩面提标工作,不断完善、巩固、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新农合筹资水平每年稳步提高,住院最高支付限额稳步提高,政策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步提高。增加新农合药品目录,扩大药品使用范围,稳步提高参合人员受益水平。

深入开展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重大疾病住院大额医疗费用补充补偿统筹工作。积极探索实行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农合“一站式”服务,实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开展重大疾病救助,积极探索重大疾病救助、慈善援助新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选择若干个疗效好、预后佳、治疗费用高的重大病种进行救助,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提高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简化参合农民到区外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审批程序。完善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落实新农合统筹区域外就医即时结报相关规定。实现到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提高医疗保障经办能力和服务质量,方便城乡居民参保。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管好用好新农合保障基金,提高基金使用效益。

7、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制定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全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基层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全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依托政务外网,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连续保存、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并与省、市级平台互联互通。以国家标准的社会保障卡为基础,统一全区医疗机构就诊卡,做到一卡通用。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开展居民健康信息实时查询服务,促进居民积极参与个人健康管理,提高健康保健意识。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强化卫生服务监管,以信息化、网络化促进卫生服务现代化。加快发展医疗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会诊系统和会诊制度。

8、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加强医务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完善基础医疗和护理管理规范,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落实护士配备标准,规范护士执业行为。严格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强化医院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改善患者就诊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就医。加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管理,确保血液安全。

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打击非法行医和无序竞争,规范医疗广告,维护医疗服务秩序。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服务安全。实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开展对医疗机构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完善医疗机构服务评价标准和办法,建立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执业行为、医院管理等综合考核制度。

9、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重要作用。坚持中西医、中西药并重,实现中西医药协调发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做好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重大疾病防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贯彻实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促进中药现代化及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培养、引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人才,全面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广泛传播和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

10、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开展公共卫生、保健和营养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有益的行为方式。积极开展以公共场所和流动人群为重点的普及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单位创建活动。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健康教育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降低人群吸烟率。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卫生工作全面负责,把卫生改革与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德政工程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着力提高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能力和水平,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卫生工作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持续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推进改革发展。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稳步推进各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卫生事业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等体制机制,坚持科学发展,强化科技兴医,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3、加大卫生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的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

4、强化舆论宣传。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宣传造势,及时发现和宣传卫生战线上典型的人物和事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积极引导社会预期,增强人民群众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信心,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内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