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市发展体育工作的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城市转型、实现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体育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的重要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发展大潮,牢牢把握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形势,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努力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全市体育事业新发展新跨越,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市工作要求,结合我市体育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一五”是体育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五年,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1、“十一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得到全面提升,通过主动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结构调整和职能转变为重点的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取得成效,体育事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以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群众体育在创新中率先发展,走进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牢牢把握“全民健身日”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重大契机,以四年一度的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为主载体,深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群众性体育设施基础得到大力夯实,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国家、省、市三级投资建成的137个农村体育健身工程,246个标准篮球场,286条全民健身路径,100余个城市社区体育健身工程;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多名,群众体育组织指导网络进一步发展壮大;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稳步提升,成功举办市第11届运动会,在第十三届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共夺取17枚金牌、18枚银牌、26枚铜牌,在省运会上实际夺金牌数列全省设区市第九位;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速,总投资2000多万的市体育馆和市体校综合训练大楼顺利落成,总投资1200元的上栗体育馆竣工投入使用,投资200万元对市网球中心进行了全面翻新改造,建成拥有室内游泳池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彩发行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体彩销售收入突破1.3亿元,体育本体产业开发稳步推进,以体育健身、技能培训、竞赛表演为主体的本体产业取得初步成效。
2、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进程需要认真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缺乏大型的现代化综合性体育场馆成为制约我市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和体育文化对外交流的瓶颈;竞技体育发展相对滞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需进一步深化与转换,市体校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体育彩票的收入。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㈠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于全市“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实现赶超跨越”发展战略为总目标,积极融入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发展大潮,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的新需求,夯实基础,拓展空间,强化优势,提升层次,充分发挥体育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建设绿色、创新、文化、幸福作出应有贡献。
㈡基本原则
——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促进,立足体育,服务大局,牵动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调整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布局和各自的发展结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现体育事业的优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大力提高体育社会化程度,强化体育部门政策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在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靠体育科技进步,依靠体育教育发展,依靠体育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发展和壮大体育事业。
㈢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继续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成经常性参加健身活动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增强;进一步优化训练布局,建立更加合理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实现竞技体育赶超进位,争取下届省运会进入全省中游位置;积极培育和繁荣体育产业市场,继续抓好体彩发行工作,推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三、“十二五”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继续创新群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参与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促成城乡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体育活动,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㈠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亲民、便民、惠民”的原则,构建我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升全市人民体质、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全市体育人口逐年增长,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意识不断加强,体育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体育锻炼成为市民群众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大众生活方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
㈡城乡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市各类体育设施达到2000个以上,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初步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县、区普遍建有综合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部街道和80%以上乡镇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50%的社区和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公园、绿地、广场逐步增加公共体育健身设施。
㈢城乡基层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各县、区均成立体育总会,广泛建立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80%以上街道和60%以上乡镇建有体育组织。社区和行政村普遍建有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基层体育组织自主开展经常性和制度化的体育健身活动,有条件的基层体育组织逐步实现实体化。
㈣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300人以上,获得执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90人以上。各县区普遍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规范化管理和培训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普遍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大幅度提高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者的指导比例。
㈤积极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不断打造和提升以“全民健身日环城跑”、健身气功、篮球为传统特色品牌效应;加强互动交流,打造“一县一品”、“一街一品”群众特色体育“新品牌”,打造体育生活化社区,搭建体育社交平台;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综合性体育信息服务互动平台,方便市民获得体育服务信息,继续配合武功山管委会做大做强“武功山国际帐篷节”。
㈥加强在校学生体育健身指导。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扎实开展以“青少年阳光体育”为重点的体育活动,重点推进双休日、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期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使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素质明显提高。
四、“十二五”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坚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保障机制,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以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工作重点,根据市运会、省运会的周期规律特点,不断优化布局结构,夯实训练基础,打造优势项目,“十二五”期间确保全市青少年运动三个以上项目进入全省前三名;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金牌总数、团体总分排名位置前移。
㈠启动和部署新一轮省运会竞技备战各项工作,提出新周期备战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完善、保障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合理调整运动项目结构,完善运动项目布局,抓好教练员队伍建设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我市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㈡积极推进项目布局工作。根据实际,以“突出重点,强化优势,效益优先”为基本原则,以田径、游泳、摔跤、体操、射击、跳水、举重项目为重点,做大做强体操、网球、乒乓球、跆拳道、武术套路、散打等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抓好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工作。按照“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输送”的原则,全面贯彻人才强体战略,加大对业余训练的投入,把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作为业余训练的重点,“十二五”期间确保全市在训青少年运动员达到500名;每年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正式进队运动员不少于4人,输送集试训运动员不少于10人。
㈢着力建设训练基地。充分利用各县区、各级各类学校在设施、生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设置一批三线训练单位,承担部分三线训练、参赛任务,进一步完善以市体校和省级单项训练基地为龙头,以各三线训练为补充,以县区业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试点校、业余训练网点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础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体系。
㈣加强体教结合工作。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同配合,不断深化体教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优化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条件,研究完善体教结合工作相关政策和措施,保证体教结合工作正常运作,充分运用竞赛、经济、政策等杠杆,搭建协调高效的体教结合运作平台,努力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有”的格局。
㈤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强教练员培训,建立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短期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不断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突出重点项目优秀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的引进工作,逐步调整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推进我市教练员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加强教练员思想教育,努力为教练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规范教练员队伍管理,改革并完善教练员岗位聘任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努力实现“职、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
五、“十二五”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发展繁荣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事业和经济事业发展。以市场为引导,重点抓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加快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初步建立包括健身娱乐、运动休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销售等结构较为合理的体育本体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多种经营主体并存,层次多样,能够满足不同收入阶层需求的体育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全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㈠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为目标,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意识,把体育消费与强身健体和提高生活质量紧密结合,引导和激活群众进行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提高社会对体育的关注度。充分发挥市场对体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发展体育组织、依托举办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建设体育设施等领域,形成全社会关心体育产业、支持体育产业、参与体育产业的良好氛围。
㈡发展本体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创造条件优先发展体育彩票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等本体产业,培育形成体育支柱产业。继续重点发展体育彩票,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改善营销环境,丰富营销手段,大力开拓市场,稳步扩大销售量。积极开发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形成比较完善的健身娱乐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服务。开发培育体育竞赛表演业,有效引进影响力大、观赏性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国内外竞赛表演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开放,搞活经营,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增创效能。十二五末期,除体彩收入外的体育本体产业收入达到每年120万元。
㈢利用武功山的区域优势和特色,推出各种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康体娱乐设施,建立一批体育旅游线路,开展体育旅游服务。
六、“十二五”体育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
㈠加快大型现代化体育场馆建设。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用地由各级政府划拨,建设资金列入各级政府“十二五”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积极推进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努力完成一场四馆(体育场、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网球馆)的总体设计目标。
㈡努力提高全市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城市社区、公园、绿地的小型体育设施,农村乡镇和行政村的体育设施要全部免费向全民开放。公立学校的体育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要免费或低费向社会开放,开放率争取达到50%。支持和鼓励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私立学校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七、保障措施
㈠深化体育机制改革
以发展体育产业为龙头,改革体育投资体系,不断加大社会投入在体育支出中的比例,逐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用,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体育事业投资体系,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发展机制。坚持立足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在群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参与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加快体育社会化、生活化进程。坚持规模效益和精品效益并举,不断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竞赛及训练单位负责人和教练员考核、激励机制,深化内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坚持转换运作机制,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和引导,营造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全面提升体育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㈡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体育事业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体育事业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其他事业发展统筹考虑。按照《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中央8号、省委16号文件的要求,体育事业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加快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全民健身条件,对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投入。加大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资金扶持力度,优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和合理布局。
㈢加强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
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服务宗旨,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树立良好形象。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增强制度约束,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坚持按需出发,走精兵之路,注重向外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大力引进紧缺人才、优秀人才,努力培育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练员、运动员等优秀体育专业人才队伍。
㈣做好体育宣传工作
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形成体育部门与新闻媒体的良好互动,要利用比赛活动、赛事、网站、宣传橱窗、电子屏幕等平台,全面宣传体育事业发展成就,宣传体育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使体育事业深入人心,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