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2014年科技工作要点3篇范文

2014年科技工作要点3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14年科技工作要点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2014年科技工作要点3篇

第一篇

2014年是完成“十一五”科技规划任务的收官之年,是实现工业经济三年翻番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科技部门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助推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一年。我们一定要化危机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拓宽工作思路,落实关键举措,全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开创科技工作的崭新局面。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工作精神,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大局,“紧扣一条主线、实现两大突破、抓好三项重点”的指导思想,努力保持更好状态、确立更高标准、争创更佳业绩。

一条主线:紧紧围绕“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这一主线。按照我市“5+5”的产业布局,加快培育具有特色的战略型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发展创新型经济,通过引进、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来实现我市经济发展整体层次的提升。

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市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也是今后一阶段我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技术创新、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通过实施一批科技专项,加大对重点创新企业和重大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快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形成功能配套、上下衔接的高新产业链,使其成为引领产业优化升级的中坚力量。

二、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共建研发平台,实施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大力推进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精密机械、金属建工等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引导传统产业往微笑曲线的两端走,更多地把研发和营销抓在手中,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两大突破:以更加开拓的理念,在企业自主创新上求突破;以更加开放的思路,在产学研合作上求突破。

一、以更加开拓的理念,在企业自主创新上求突破。

1.加大高新产业培育力度。以培育产业高端技术和高技术产品为目标,加大科技对传统产业升级和对新兴产业培育的支撑。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品55个,省民营科技企业45家,培育创新型企业30家,做大做强我市现有的40家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抵扣政策,扩大政策惠及面。

2.加强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掌握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权。重点鼓励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攻克科技难题;继续培育企业专利大户10家、专利示范企业10家,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提升专利质量,争取形成一批引领创新发展的核心专利群,全市专利申请量争取达3500-4000件,发明专利占10%以上。

3.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主导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环保节能等领域的研发机构,鼓励、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建立研发机构,通过借脑、借智、借技术、借资源的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今年争取新培育各级科技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20家以上。

二、以更加开放的思路,在产学研合作上求突破。

1.积极推进“科技接轨上海”工作。进一步加大与上海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对接与合作。有序推进院士企业工作站、博士后企业工作站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的建设。筹划建立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分市场,组织“两院院士行”活动,同时谋划中科院产业基地建设,力求将上海科技、人才、资源引入,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以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为目标,不断加深、加大与国内外各大科研院校的合作深度与广度,通过校企、院企联动,全力打造产学研合作高地,充分发挥科研院校服务地方的骨干作用,加快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我市创新发展优势。

3.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优势。帮助“科技镇长团”各成员与各镇区产业有效对接,为我市做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引进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贡献。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产品研发、项目申报,有效推动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提供科技支持。

三项重点: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中介服务功能,大力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一、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加速科技载体提档升级。科技创业园,完成1.5万平方米的建设,新开工3.5万平方米项目用房,新引进企业30—50家,产出超3亿元。软件园,开工完成1-2万平方米,新引进10家规模型企业,新建软件测试与教育培训平台,培育15家初创型企业,产出超亿元。LOFT工业设计园,二期开工3万平方米,投入1500万元新建快速成型中心,新引进15家企业,产出约5000万元,争取列入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年内,争取新建1-2家创新载体及基地,用于集聚、培育、孵化、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用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中科院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3+1”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工作站、化纤加弹技术服务中心等现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多的数量向中小企业转移辐射先进科技成果,数据信息等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年内,再新增1-2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二、强化科技中介服务功能。

1.打造首个科技服务超市。通过健全制度,强化管理、资源整合,扎实推进科技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成为我市首个全方位、集约化的科技服务“超市”,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技术中介、科技培训、创业投资等“一站式”“一条龙”科技服务。今年确保省级示范中心,争取进入国家示范中心行列。

2.构建新型科技融资体系。加大贷款贴息、风险补助等政策引导力度,扩大科技贷款规模,积极引进风投、充分发挥创投这两种金融工具,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紧密结合,改善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

三、大力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1.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柔性引才机制,以产业布局为导向、企业需要为重点,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与产业优化升级需要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年内,新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名左右,争取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5人以上。

2.发挥人才创新创业潜能。充分利用“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发挥政府对创新创业人才导向作用,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制约我市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

为了适应新形势,实现新目标,我市科技部门必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确保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一是当好锐意进取的“排头兵”。通过学习培训强化政治理论和业务素养,努力成为岗位的行家和多面手,增强科技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二是当好廉洁自律的“模范者”。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并重,全面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管理、科技经费管理等的各项制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当好服务企业的“排头兵”。通过完善挂钩乡镇、现场办公等制度,提高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经济的水平,竭力打造一个风清气正、廉洁高效、服务基层、人民满意的机关单位。

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振奋精神,群策群力,不断强化科技引领,放大创新优势,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第二篇

2014年我市科技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加强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进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竞争力,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部门自身建设,积极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2014年科技局工作总体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打造、三个提升。即推动全市经济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制造向创造转变;着力打造高新化的传统产业和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创新机制、着力打造创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努力把我市建成自主创新体系健全、新型工业化程度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创业环境条件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创新型城市。

一、构筑创新平台,着力抓好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进一步加强公共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大幅提高入驻率,使之成为我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的生长点,培养现代科技企业家的重要场所。

1.加快创业园及发展基地建设。年内新建项目用房6-8万平方米。加快引进国内及海归高层次人才,重点扶持1-2家留学生企业。充分发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效能,为中小企业孵化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孵化项目,2014年争取将科技创业园列入国家级创业园。

2.加快软件园建设。加快软件园中央办公大楼建设,年内新建8~12万平方米项目用房。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举办软件工程硕士教学班,提升企业员工技术水平。拓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加大招商特别是对日本企业的招商力度,力争全年有5家国际软件外包龙头企业入驻,争取一批骨干软件企业入驻。

3.启动新园区建设。新建拉斯漫创梦园、天安数码科技园、中国生殖健康科技产业园,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技术体系完备、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快速发展,争取拉斯漫创梦园列入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设立国家动画奖每年在举办。

二、加强技术创新,努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新优势。

全面贯彻落实《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形成技术优势,实现产业化新突破。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级人才、加快成果转化、全力提升我市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层次。特别要发挥我市特种功能新材料产业优势,加大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力度,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功能,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延伸,构筑我市传统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

2.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软硬件环境,引导科研机构与我市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成果利益享受的主体,研发投资监管的主体。全年力争组织申报省级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3-5家、市研发中心3-5家。

3.提高企业项目申报热情。紧密衔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引导和推动企业积极申报,通过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实现企业产品层次与科技附加值的全面提高。争取新增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0只,省科技重大转化项目1-2项。

4.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宣传、资助、保护力度,安排资金用于扶持市场前景好的重点专利项目和企业。培育10家专利申请大户企业和10只专利产业化项目,专利申请做到量质并举,确保专利申请量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10~15%。

5.彰显企业典型示范效应。树立15-20家自主创新典型企业,加大对示范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通过以点带面,形成一批研发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行业领先的规模型企业,实现由制造向创造转变。

三、完善科技服务,大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服务基础,拓展服务功能,实现科技服务平台的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整合技术中介服务资源,提升我市技术服务水平。

1.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实施区域产学研联盟重大合作计划20~30项,举办2次国内高等院校和我市企业科技项目转化对接洽谈会。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职能,推进百家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2.加快建设科技服务中心。围绕我市产业建立2~3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办好咨询服务平台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展科技咨询、中介服务、科技示范与推广、技术服务成果转让、人才培训等服务活动,为我市各类企业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功能的科技创新服务。

3.积极筹建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设立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水准的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制约。加快发展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推动银企联手,促进金融、资本、科技三者有机结合,扶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4.积极引进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继续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鼓励人才创新,扶持人才创业的政策体系,开展“千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

四、健全体制机制,切实提高科技工作实施成效。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强化服务全局、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意识和作风,努力构建“创新型”、“学习型”、“阳光型”、“服务型”的科技部门。

1.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研究部署领导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工作,注重实地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创新工作举措,实现项目、资金、人才的集成,形成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集中力量办大事。

2.加强工作宣传。及时总结科技工作的成效经验,充分发挥科技宣传工作激励促进作用,利用多种渠道方式,扩大宣传面,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意识,保持科技信息与宣传工作走在市前列。

3.加强作风建设。积极开展“致力于事业、服务于人民”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机关建设,服务两个率先,提高工作效能;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继续推行政务公开,规范机关行政行为,切实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服务型机关建设。

第三篇

2014年我市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全体会议和市“两会”精神,以助力创新引领、助推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和省知识产权试点市为抓手,着力在创新能力培育、载体平台搭建、领军人才集聚、项目资金争取等方面,确立更高标杆、争创更佳业绩,为我市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提供支撑和引领。

(一)加强创新能力培育,找准助推转型升级的关键点

1.切实狠抓科技投入。努力增加市、镇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初步构建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有效发挥科技经费的导向作用,通过奖励、资助、扶持等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的投入。确保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费用(R&D)占GDP的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

2.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市为抓手,围绕“质量并举”原则,继续做好专利申请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重点培育5家专利示范单位;扩大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的影响和作用,优化德企专利保护环境;落实好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专利资助政策,努力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争取全年专利申请总量达4400件,其中发明专利700件,专利授权总量2800件。

3.加速壮大高新产业。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及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抵扣等优惠政策,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努力提高08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复审通过率,争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品55个,省民营科技企业35家;重点扶持“十大创新示范企业”、“十大创新培育企业”,提升企业持续创新意识和高新产出能力,重点抓好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推进工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加快“企业+项目”储备库的建设,加强项目的组织申报、跟踪落实力度,争取省级以上立项40只,新增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项。

4.加快推进科技惠农。启动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活动,实施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以上、市农业科技型企业4~5家;扶持新建一批科技社区、农业科技战略联盟、农业科技合作社、农业科技孵化器、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继续做好农业科技培训,培训10000人次以上,集成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技术成果,选育、审定新品种1只以上;搞好生物技术研究和新药开发工作。

(二)加大创新载体建设,把握深化科技培育的切入点

5.努力提升现有“三创”载体。特色化、集约化、高端化建设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加快科技创业园3万平方米主楼建设,新引进企业20家,实现年销售超5亿元;加速软件园2万平米软件研发楼建设,新引进企业20家以上,力争实现年销售2亿元;推进LOFT工业设计园快速成型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新引进企业15家以上。

6.大力培育新兴科技创新载体。以市“十大科技创新项目”为主抓手,加快组织协调和要素保障工作,力争十大创新项目早启动、快建设、显成效;积极推进区、镇层面“十大科技产业园”的布点建设,逐步形成和建立具有产业特色的科技载体,狠抓1~2个载体建设,推动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基本做到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全覆盖。

7.扎实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培育院士、博士后、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以及内外资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年内新获批院士工作站1~2家,培育各类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

(三)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抢占创新引领的制高点

8.广泛集聚双创领军人才资源。以市“522”人才工程为契机,充分发挥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服务中心、英才会所功能,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挖掘、培育和服务工作;完善人才引进的考评机制,将领军人才工作纳入本市镇、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招才引才的积极性;将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项目纳入市招商引资奖励中,实现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融合发展。

9.切实优化人才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推介会、留交会、海内外人才招聘工作站的作用,加大对创新创业环境的推介,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做好国家、省、市各级各类人才计划的申报组织工作,在已立项的人才项目中,择优扶强,给予重点支持;新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0名左右,列入市级以上人才计划项目达10项以上,争取千人计划有所突破。

(四)扩宽科技合作渠道,增加成果转化的支撑点

10.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扩大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工作站,重点推进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落户;加强与省内高校如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大学等的合作力度,吸纳更多优质资源,重点抓好项目落实;建立并完善产学研绩效考评机制,力求在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实效。

11.全面提升科技合作质态。积极推进科技接轨上海工作,联合上海市教委科发中心,共同举办上海高校与我市企业的大型科技成果对接会,力求将各种产业、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引入;开展“科技企业科技行”和“曙光学者行”活动,促进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丰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内涵,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智力经济,重点拓展以色列合作项目,争取在国际合作项目上有新突破。

12.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优势。推进“科技镇长团”成员与各镇区产业有效对接,为我市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引进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新贡献;有序推进我市政府与镇长团所属高校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重点抓好1~2家科技合作联合体的建设。

(五)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探索服务经济发展的发力点

13.大力完善科技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超市在科技咨询、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拓展在科技信息、科技文献等方面的服务,尽快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筹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发挥协会在政策、信息沟通、服务企业等方面的作用,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14.着力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好现有的中科院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用,加快推进化纤加弹、生物医药、云计算、快速成型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争取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多的数量、更高的质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年内力争新建5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5.全力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加快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建设,增大注册资本,完善管理架构,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尝试开展“科贷通”等业务,为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探索建立科技担保和多种形式的质押贷款,制定我市科技金融工作的专门政策文件,利用好及省科技金融平台,科技型企业的科技金融贷款额度力争超2000万元,努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