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委农业科技发展工作规划范文

区委农业科技发展工作规划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委农业科技发展工作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区委农业科技发展工作规划

当前,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正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和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村稳定繁荣,成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迫切需要农业科技作为支撑。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的目标,今年我区提出了今后五年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为全面提升我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农业,强化科技化支撑,根据《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区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特制订本规划。

一、我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我区农业科技发展的成效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在抓科技推广应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发展环境保障等方面氛围日趋浓厚、力度不断加大、成效初步显现。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深入实施,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健全;先进农业技术引进步伐加快,推广示范和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逐步提高,耕种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有新提升,农业科技推动力不断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完善改革初步完成,农业科技队伍得到基本稳定,为我区农业科技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畜牧、水产、经济作物的比重加大,至2006年全区粮经面积比为54.8:45.2、产值比为33.5:66.5;二是发展了优势特色产业,形成龟鳖、蔬菜、温氏肉鸡、笋竹和花木茶果五大优势产业基地,到2006年底总收入达11.14亿元,占第一产业总收入的59.8%。龟鳖设施无公害养殖技术、蔬菜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生产技术、温氏肉鸡品种改良优化及疫病防控技术、茶树良种化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推广应用,促进了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加快了苗种产业发展,罗氏沼虾苗、青虾苗、鳖苗以及优质茶果苗种等形成了区域性优势,2006年全区罗氏沼虾苗等特种水产苗种生产量达70亿尾,鳖苗基本满足自给;四是促进了生产、加工、营销三业均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味源饮料、中味调味品、国香粽子、好运来蜜饯、小小竹制品等加工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2、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是土地产出率提高,推行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经营,蔬菜、瓜果设施面积2万亩,温室水产养殖面积70万平方米,建设高效竹林基地5万亩。2006年粮食生产单位面积产出率达到7.63%,经济作物18.35%,水产养殖28.50%,分别比2003年提高1.45、4.62和7.10个百分点。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广机械化作业和省力化种养技术,农田机械耕作率、水稻机收率分别达到100%和85%,水稻直播技术、家蚕全龄省力化饲养技术、雄蚕饲养技术、设施水产养殖节能降本增效技术等广泛应用,2006年我区列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推广测土配方技术面积达40万亩。

3、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优势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应用覆盖率达到6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35.9万亩;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49只、绿色食品9只。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进行蔬菜、食用菌和水果的生产,成为省唯一获得国家和IFOAM(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认证的有机蔬菜农场,产品全部进入中高端市场。二是农产品优质率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本地优质种质资源,利用技术优势,开发优质产品,如老虎潭水果、绿叶蔬菜、小胖子茭白、黄泥拱笋竹、中味高辣度黄樱椒等;温氏肉鸡养殖业、东林龟鳖养殖业、南太湖蔬菜种植业已成为全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区以来累计引进各类新品种120多个,目前主要农作物良种率覆盖率达95%以上,畜禽和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三是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味源果蔬浓缩汁打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中味调味品进入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超市。我区农产品供沪额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9.8亿元,比2003年前增加4.3亿元。

4、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6年全区农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8.08亿元和11.32亿元,比2003年增加18.09%和23.31%;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65元,比2003年增加1942元,增长31.1%。二是促进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通过广泛应用新型种养模式和技术,全面推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便污水治理、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无害化治理、太阳能和沼气利用等技术,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三是促进了农产品质量保障,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保障了农产品市场的供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5、农业科技进步为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创造了条件。我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得到上级政府的充分肯定,省科技厅批准我区建设全市唯一省级的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服务中心(孵化器)已建成启用,食品加工园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瓜果、标准化竹笋、龟鳖健康化养殖、标准化温氏畜禽生产、特种水产种苗生产等6个科技示范园初步建成,示范推广作用进一步扩大。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长林生态农庄、上跃龟鳖苗种有限公司、味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中味酿造有限公司、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和紫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学技术为支撑的有机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优质水果开发、龟鳖特种水产引育加工、果蔬浓缩汁研发、调味品开发和紫鑫鲜食玉米新品种研发等七个科技创新分中心启动建设,园区内有6家农业企业成为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有大专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人。

(二)我区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1、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力日益增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先后出台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市区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走科技兴农道路,对成效显著的农业科技示范村和农技推广人员、带动力强贡献率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被列入省、市级星火计划的项目等分别予以奖励和补助。良种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科技发展环境日趋优良。

2、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科技发展支撑力日益增强。我区地处中心城市的城郊区,随着城乡统筹和沿太湖区域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加快推进,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决定了必须扬长避短,突出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走发展“精品、高效、生态、外向”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缓解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推动增长农业经济方式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生产者素质上来。

3、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农业科技发展推动力日益增强。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是科技竞争。目前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农业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速度加快;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日趋活跃,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抢占制高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正成为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我区农业科技发展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面对国内外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支撑和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科技成果供给不足,转化率不高;农业技术标准化推广应用率不高,全面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资源产出率的技术成果比较缺乏;农业疫病防控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能力较弱,土壤肥力退化、水土流失、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耕地资源减少等问题尚未得到遏制和解决。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力量还不足,难于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处于初建阶段,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作用有待发挥,农技推广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激活与完善;区、乡镇农技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趋向老化、人才缺乏,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再教育、引进充实机制尚未完善;农业企业对科技人员重视不够,培养和激励机制不全,导致人才少、流失多现象普遍。据2006年统计,区、乡镇农技人员在大专以上学历比例为27%,低于全市平均比例20个百分点;50岁以上人员占42%,高于全市7个百分点。三是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农业科技财政投入水平较低,主体投入意识不强,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体制尚未根本建立。2005-2006年全区列入省农业、林业、渔业厅局科技(含产业化)项目26项,争取项目补助资金617万元,项目数量和到位资金位居全市第三。2004-2006年全区农业星火、成果转化、科技项目在省、市科技部门立项15项,位居全市第四,2006年项目补助资金仅为90万元。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我区农业科技发展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人才强农战略,突出“一区二带十园”建设目标,突出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强化政策、科技、装备和人才支撑,加快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要注重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不断增强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

——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统筹资源条件、产业特色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发展高新技术与提升常规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面向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加快开发对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又要立足于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

——科研开发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加强全局性、带动性技术的攻关,增强技术支撑,又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成为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的主体。

(三)主要目标

通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核心技术集成示范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到2010年,基本建成体制完善、机制灵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成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10个、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0家,带动辐射面积达到15万亩。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

——累计引进50个农作物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培育5个主导品种,新品种增效能力提高10%以上;引进30个主要畜禽、水产养殖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培育3个主导品种,新品种增效能力提高15%以上;动植物新品种质量明显改善,5个以上新品种具备供种能力;建设龟类和湖羊两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中心。

——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由30%提高到40%,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由0.8:1提高1.2:1。

——引进推广先进智能化农业技术装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90%提高到95%,综合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由10%下降到8%,畜禽病死率5%下降到3%,水产养殖病害损失率由7%下降到4%。

——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基本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新增农产品绿色食品25只;规模小区畜禽排泄物利用率由85%提高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率由90%提高到95%以上。

——高效无污染生物农药使用率达到100%;生物肥料使用率由10%提高到20%。

——新增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省级科技型农业企业10家;建立优质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20个。

——提高农业科技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和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累计培训农业技术骨干3000人次,先进实用农业科技培训2万人次,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500户;引进农业科技人才50名。

——发挥农林网和农民信箱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作用,累计开通农民信箱1.5万户,行政村信息服务达到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

充分发挥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实验中心、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小羊山科技实验中心、测土配方中心等四个中心的研发作用,开展农业瓶颈性、紧迫性、前沿性技术的科研攻关和自主创新,构筑全市乃至全省农业科技新地位。

1、农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

以食品工业园为载体,围绕我区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的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瓶颈问题,联合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攻关。重点是酶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现酵工程技术以及新型高效分离、分级、杀菌、防腐、保鲜、干燥等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开发新型、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引进超高压加工、脉冲电场杀菌、微波真空干燥、超微粉碎等新型加工设备,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我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农业生物技术研发

紧紧抓住浙大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这一契机,加大科技合作力度,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鼓励上跃龟鳖苗种有限公司、紫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农作物品种的遗传改良、优良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快速繁殖、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开发生物肥料和研制生物农药等研发活动,引进、开发农业新产品,重点是特种水稻、高产多抗玉米、优质多抗蔬菜、高油油菜、杂交大豆等方面,特别是湖羊、龟鳖、玉米、畜禽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种培育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业化学残留,降低生产成本,努力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与产出规模的全面增长,提高我区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种子种苗选育技术研究

鼓励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紫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维丝绸集团、长林农庄等农业企业从国内外引进各类蔬菜瓜果、花卉茶果、水稻、玉米、蚕种等品种,对引进的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引进种子的原始材料,并利用我区丰富的品种资源,重点开展蔬菜、优质水稻、桑蚕、玉米等新品种、新组合的选育,进行产业化示范,并在选育出的新品种上开展现代农业设施配套技术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育种组织培养技术,二氧化碳及配方施肥技术,小型农机具配套使用技术,长效栽培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研究示范,以满足效益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对妙新线花木种苗基地和东部新区绿化苗木适宜品种引种、适施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4、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监控

依托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实验中心、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和测土配方中心平台,构建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标准化体系,进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测和控制技术研究,进行药物、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技术的研究。通过安全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无公害龟鳖、果蔬、茶叶、畜禽、笋竹等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二)核心技术集成示范

充分利用十大区域性科技创新示范园,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以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开发为目标,熟化核心技术,集成关键配套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巩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基础。

1、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在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蔬菜、食用菌等果蔬产品生产、虾蟹鳜龟鳖等特种水产养殖,高效竹林生产经营,生态优质茶果种植和温氏肉鸡养殖技术等方面,完善产地环境监测、品质提升与质量安全监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有害物质降解等技术,开展标准化配套集成并进行示范。

集成示范园:汤娄特种水产养殖园,生态农业科技园,东林龟鳖生态养殖示范园,黄泥拱笋竹生态科技园,方路茶叶产业园,长林生态农庄,温氏肉鸡产业园等。

2、目标产量保障技术集成示范

通过品种选择、水肥调控、模式栽培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实现水稻、玉米、蔬菜良种良法配套,集成示范蔬菜高产高效有机生产技术和黄樱椒—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模式生产技术,形成保障目标产量的品种+技术模式,促进农产品生产稳产增产增效。

集成示范园: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移沿山现代农业产业园。

3、规模化小区集约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重点进行温氏肉鸡规模化养殖小区管理、饲料保障、疫病防治、排放物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及生态高效有机肥生产等技术的集成示范,提高小区集约化饲养水平。

集成示范园:温氏肉鸡养殖产业园。

4、水产良种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

以水产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为核心,将鱼、虾、龟、鳖等种苗繁育技术、病害控制技术、水质调控技术、减氨氮综合技术,养殖水质综合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等进行集成和示范。

集成示范园:汤娄特种水产示范园,东林龟鳖生态养殖示范园。

5、循环农业技术集成示范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资源特点,对农业生产加工剩余产品、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技术进行配套组装,建立“畜禽—鱼—稻”或“猪—沼—果蔬”等良性循环示范模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集成示范,重点对温室水产养殖、规模畜禽场排放物、主要农作物秸秆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同时对有利于生态高效农业发展需要的基本农田建设和湿地保护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包括科学施肥和科学用药等。

集成示范园: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移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温氏肉鸡养殖产业园,长林农庄生态茶果产业园,白鹭谷林业观光园,东林龟鳖生态养殖示范园。

6、设施农业技术示范

开展适于设施栽培的温室结构设计研究。研究节水灌溉技术与新材料、新装备;研究工厂化农业生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栽培与养殖管理等配套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及污水、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加强农业工厂化栽培与养殖、自动化控制节水灌溉、精准农业技术、设施渔业等项目的组织实施,逐步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集成示范园: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移沿山现代农业产业,黄泥拱笋竹生态科技园,食品加工园,东林龟鳖生态化养殖示范园。

7、高效竹林培育技术集成示范

把竹林保水保土经营技术、竹笋丰产栽培技术、森林食品鞭笋定向开发、森林食品冬笋定向开发、竹林地覆盖、竹林灌溉等技术应用到竹林培育中,使竹林达到高效、生态的统一。

集成示范园:黄泥拱笋竹生态科技园。

(三)实用技术推广应用

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推广应用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为重点,以实施农业主体培训为手段,以五大工程为载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技术应用率,发挥农业科技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

1、农业科技“十村百户”工程。以提高科技示范户带动能力为目标,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完善政府推动,市场牵动,教研推机构带动,农业企业拉动,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

实施推广区域范围:东林(龟鳖、肉鸡养殖),织里(蔬菜与特种水产养殖),妙西、埭溪和道场(笋竹、茶叶和水果)以及环渚(蔬菜)。

2、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绿色证书培训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科技致富和转移就业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实施推广区域范围:全区所有乡镇。

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水稻直播免耕技术,玉米覆膜及增密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实施推广区域范围:全区所有乡镇。

4、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工程。全面推广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技术规范,培训和推广科学免疫与疫苗使用技术、疫病现场鉴定与快速诊断技术,有效遏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畜禽发病死亡率。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标准与追溯体系,加强信息化管理。全面推进非疫区建设的技术规范,加强突发植物疫情的传播规律、疫情鉴定和种子种苗的快速诊断与应急防控技术研究,提高疫情监测和及时控制能力,遏制重大植物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实施推广区域范围:全区所有乡镇。

5、农业技术信息化工程。加快我区农业科技信息网建设,建立上联省、市,下联乡镇的政策、市场、资源、技术、生活等信息的网络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和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解决分散的小农生产和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把农业融人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发展,把强优农业企业联合起来,形成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巨大优势,并积极开发网上贸易,直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使农业生产者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

实施建设区域范围:全区所有乡镇、行政村和农业企业大户。

四、我区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资金保障,增强人才支撑,加强组织领导,为我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努力实现我区至2010年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一)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要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是高标准建设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农业综合区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建设好一批区域性主导技术和农产品开发实验室、实验基地、改良中心的产品研制中心。支持省骨干、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建立农业技术研发中心。二是深入实施区域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特色主导产业培育项目、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项目,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项目,实施土地质量提高和节本增效示范区建设项目,全面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与高校深入开展项目对接、技术对接和人才对接,进一步加强与各有关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力度,围绕农业特色与优势,争取再合作一批科技项目,引进一批新品种,推广一批新技术。

二要完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服务平台。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载体,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专业服务、全程保障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机制。一是以科技项目为引导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抓好农业标准化综合开发、重点基地示范建设。二是以落实责任农技员制度为重点,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考核,全面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责任制,保证农技人员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有责任、有经费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三是以满足农业科技需求加快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围绕龙头企业、农业基地等农业创新实体的困难和需求,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的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完善信息网络服务。

(二)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一要增加政府的投入强度。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建立稳定的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坚持“一个高于两个倾斜”:即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增长率高于财政的增长率,政府用于科技投入应向农业科技倾斜,政府用于农业的投入应向农业科技倾斜。二要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科技领域。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以增强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持,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费用,出台优惠政策进行鼓励。三要动员金融、保险等行业对农业科技的支持。逐步建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利用现有的各类政策贴息资金,吸引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向农业科技企业倾斜;积极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之外开辟农业科技新险种;鼓励民间资本、企业资本等建立农业科技担保公司,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信贷担保,以缓解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融资难。

(三)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制度

一要吸引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深入实施“科技人才四百工程”,通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培训机构培养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引进一批我区急需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专家,带动培养一批农业科学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人才的成长,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农业科技企业家和科技管理专家组成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农民学历教育和实用新技术培训、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以及农业职业教育。

二要建立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机制。利用农业高科技园区平台,加强学术交流活动;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促进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成果完成人与项目承担单位以合股、转让等形式,通过自行创办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等渠道,直接进行成果产业化。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励措施,重点奖励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显著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引导科技人才到农业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创办农业科技企业。

三要完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激励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人才综合评价制度,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推广服务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全力打造具有国内前沿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适应国内外竞争的农业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和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农技推广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四)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

一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切实激发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二要加快出台推动我区农业科技发展的有关政策和制度,加快人才、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向科技领域集聚。三要加快推动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遵循面向产业化、模式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水平。四要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成为新的创新主体,大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农业技术开发型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兴农技术开发的新主体。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