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市发展教育工作的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十五”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进“以县为主”,教育面貌大为改变,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进一步和谐统一,各级各类教育逐步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为促进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1.“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得以落实并逐步完善。全市基本实行了教育事业费统筹、教师工资统发、教师队伍统管的新体制。
2.“普九”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有初中63所,在校生60962人;小学364所,在校生近9万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7.46%;启动了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工作,农村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1.96%;顺利完成了小学学制由五年向六年的过渡,义务教育年限达到九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得到重视,残疾儿童入学率达71.4%。
3.非义务阶段教育快速发展。高中教育中,优质高中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全市有普通高中18所(含民办8所),其中省优秀重点高中1所,省重点高中2所,省重点建设高中3所,在校生21733人,全市初中升普高的升学率为58.9%。学前教育中,全市有幼儿园69所(含民办53所),其中省级示范园6所,在园儿童8390人,全市3—6岁幼儿入园率达53.35%。
4.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推进。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12所(含民办6所),其中有全国重点职业中专1所,省级重点中专2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各校招生均连年创下新高,在校生达21971人,“普职”发展进一步协调。市教育局从2002年起,连续三年被省教育厅评为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5.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全市现有民办学校23所(不含民办幼儿园),在校生达24262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14%,特别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市已基本构建起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多元化的兴办教育的格局。
6.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2001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原教育学院与师范合并,正式成立“职业技术学院”,与“师大学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填补了全省设区市中唯一没有高校的空白。当前,学院有在校生4400人,开办六系一部34个专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7.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十五”期间,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及省各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几年间全市共筹措资金11383.37万元,新建改建校舍面积221677平方米,实现了全面消除一类危房的目标。网点布局调整取得新成效,全市共撤并小学及教学点115所、初中8所。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步伐加快,较好地改变了我市教育落后的面貌。
8.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中小学校中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77%、98.89%、99.38%,与“九五”末相比,分别提高6.97、4.48、3.04个百分点。全市初步建立起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和各层次学科带头人队伍。一批全国、全省、全市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
9.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转变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素质教育全力推进,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高考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连续几年,我市文理科达本科线上人数占人口数的比例均居全省前三位,多人次夺得全省高考文理科冠亚军,一批学科竞赛获得佳绩。
总之,“十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面临着相当的问题和矛盾。当前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和现代化建设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现有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普九”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农村教育薄弱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弱势群体受教育问题亟待重视,实现教育公开尚待努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任务仍十分艰巨,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队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尚需加强。教育创新滞后,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技术落实。教育快速发展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还不能适应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招生、就业、收费、安全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加速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着眼服从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大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加强农村教育,更加注重发展职业教育,更加注重以德育为首推进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系统队伍建设,更加注重推进教育公平,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小康”和“和谐平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二)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思路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以农村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本科高校建设为重点,努力完成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层次和教育教学质量三大任务。
(三)总体目标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辍学控制在2%以下。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每乡(镇)建成一所标准幼儿园,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65%。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建成本科学院。做大做强民办教育,在校生规模占全市各级各类在校生规模20%左右。建设“五支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到2010年,全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发展更加协调,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建立起适应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要求的终身学习体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三、具体目标和任务
(一)素质教育
1.坚持德育为先。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科学确定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工作考核和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推动学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牢固确立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推动课程改革,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强化教学管理,克服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
3.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艺术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全市每个县(市)力争建立一所青少年活动中心。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明礼教育、责任意识教育、青春期健康教育和国情教育,大力推进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构建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义务教育
到2010年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预计达20万人。其中:小学10万人,初中7万人,高中3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初中三年保留率达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以下。到2010年在全市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目标。全市城区和乡(镇)所有小学从三年级起全部开设外语课。重视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贵溪、余江建立特教学校,月湖区、龙虎山和市工业园区建立特教班或随班就读,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5%以上。
(三)幼儿教育
继续办好城区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全市每个乡(镇)至少建设好一所规范的、标准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全市学前儿童三年受教育率达到65%,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努力办好一批示范幼儿园,充分发挥现有各级示范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千方百计扩大示范园群体,特别要在各类社会力量办园中扶持一批办园思想端正、管理严谨、教育质量高又拥有社会信誉的幼儿园作为示范园、骨干园,以扩张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高我市幼儿教育的水平。
(四)高中教育
采取有力措施,优化政策环境,积极推进优质高中建设,努力扩大优质高中资源和招生规模。到2010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达3万人。
(五)职业教育
1.组建3个县级职教中心,重点创建1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学校,4所国家级或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个职业教育重点实训基地,6个省级以上示范专业。努力实现“三个相当”,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人数与学历教育人数大体相当、民办职业教育办学基础能力与公办职业教育办学基础能力大体相当,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全市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含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等)的在校生达28000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2000人,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500人,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直通车”。
3.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5万人次,培训城镇在职职工1.5万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000人次,90%以上未升学的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中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达50%以上,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总数达20%以上。
(六)高等教育
把发展我市高等教育作为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规划,精心实施,重点发展,争取2006年成立“高校筹建处”,在十一五末即2010年前后创办本科院校,挂牌“学院”。本着“以内涵发展为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存量”的原则,整合高等教育资源,组建一所综合性的地方高等院校。
(七)民办教育
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鼓励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加强管理促进民办教育上规模上层次。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在每个县(市、区)创立一所省级重点建设民办高中。积极支持民办幼儿教育,在市、县(市、区)重点建设若干所上规模、上档次、符合标准和条件的民办幼儿园。打造几所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品牌职业学校,重点扶持育才学校和九龙中专成为示范学校,在校生人数均达5000人。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引资引智渠道,创办一所民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填补我市没有民办高校的空白。
(八)现代教育技术
高速实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基本覆盖全市主要学校和教育机构,2006年全面启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工程,全市中学装备计算机教室,中心小学装备卫星接收装备,其它小学、教学点装备彩电、VCD和教学光盘。2008年市直中学全部建成校园网,并拓展到县(市、区)高中,2010年建成市教育网络并连接教育网。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教师基本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初步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形成网上教育教学模式。加强网上应用系统和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九)办学条件
继续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完成一批教育系统重大建设项目,巩固提高中小学危房改造成果。大力推进“二改一更新”工作,基本改变农村中小学校的面貌。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善学生住宿和卫生条件。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水平。2010年,全市所有高中、60%的城市初中、50%的城市小学的图书馆(室)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加快教育教学图书装备步伐,建设一批达到省颁标准的图书馆。巩固提高“普实”成果,集中建设一批标准化实验室,积极主动装备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体育、音乐、美术、劳技、语音、多媒体投影电教等专用教室。启动“室内生态园”建设工作,2010年重点中学和部分小学建成室内生态园,并对外开放。
(十)教师队伍
1.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完善并落实教师和校长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监督考核机制,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以及考核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广大教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准则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坚持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提升教师学历层次,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新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80%以上分别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2010年,全市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农村达98%,专科及以上学历达70%;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农村达95%,本科及以上学历达60%;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8%,并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
3.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有新的突破。“十一五”期间,完成中小学骨干教师选送国家、省级任务,在全市初步形成500人规模的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中小学校长、教师全部轮训一次。
4.全面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执行教师教育机构资源认证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围绕着力打造“五支队伍(校长队伍、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教学科研队伍、科普辅导员队伍)”,推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四、完成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保障措施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1.要以发展教育来引领和支撑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民族的复兴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抓好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我市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才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要充分认识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是从根本上摆脱困境、走向“小康”和“和谐平安”目标的重要途径。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增强发展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的体制,把教育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强领导和统筹力度,在各级规划中优先规模教育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资源配置中优先教育需求。把教育工作的实绩作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以及选拔干部的重要内容。
3.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教育发展新局面。积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健全教育决策咨询和监督机制,为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加大教育宣传,让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教育工作全局
“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系统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工作的“四个统筹”,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科学地辨证地认识教育发展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将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贯彻“巩固、提高、深化、发展”的八字方针,立足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把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当作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2.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着力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等薄弱环节,稳步发展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不断完善和加强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更多终身学习的机会。加快民办教育的发展,尽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3.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坚持农村教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千方百计解决农村教育落后问题。推动区域教育内部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改造薄弱学校,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义务教育机会。
4.统筹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改革是途径,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基础,在全系统营造改革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的良好氛围。
(三)着力破解教育重点难点问题
以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统揽教育全局和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以求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破解教育重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工作力度,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对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2007年实施对全市农村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贯彻“农科教”三结合和“三教统筹”的原则,全面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巩固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县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管理以及县域内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责任。
——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条件。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和改造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二改一更新”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2.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组建3个县级职教中心。在市区,重组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合并建设月湖区职教中心和职业中专。易地重建职教中心。在余江建设产权明晰、股份制形式的余江县职教中心。
——以服务为宗旨,实施好“四大工程”。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组织实施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组织实施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在调整布局结构时,破除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等体制性障碍,改变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状况,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道路。
——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
——增加经费投入。国务院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职教投入100亿元,市、县(市、区)政府也要加大对职教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各项经费政策;积极支持职业院校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职业教育专项,并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和配套资金;支持和帮助职业院校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努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通过评估并经政府批准改办或增设普通中专,充分利用普通中专现有的政策来发展职业教育。
——打造职教品牌。积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依托大交通、大工业、大流通、大旅游等资源优势,小市职教大作为,打造职教专业品牌、职业学校品牌。
3.发展高等教育,创办学院。高等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火车头,对于教育起主导作用,又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比较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对于的基础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作用。我市的高等教育现状与某些发达地区甚至与本省兄弟设区市相比,差距之大十分明显。必须改变我市高等教育落后的面貌,在“十一五”期间创办本科层次的学院。
4.改造薄弱学校和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并重。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努力争取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将广大人民群众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逐步引导到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按规定标准加强学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来。坚持不懈地支持改造薄弱学校,适度整合市区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不遗余力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在全市建设一批各层次各类示范学校。重点建设好乡中心完小、农村中学和优质高中。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根据城区发展整体规划,调整城区学校设点布局。
5.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
——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调整各级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
——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标准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实行教育预算单列,规范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各级政府根据上述标准,编制政府每年教育预算,并按标准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同时,建立相应的审核,监督、检查制度。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继续坚持适当、合理的收费制度。在继续稳定现行收费政策与标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努力拓宽教育经费渠道,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落实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对教育的捐赠。支持学校开展工作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切实加强教育费附加的征管,确保足额到位。
——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重点抓好农村贫困地区和城镇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建立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
——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事业的思想,坚决反对一切奢侈浪费现象。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和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经济管理,强化项目管理制度,建立行政、专家和社会中介机构相结合的项目评价系统。进一步规范和改进各级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学校贷款规模。严禁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完善监督机制,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违法活动。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待遇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按照21世纪新型教师的要求,高标准抓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将教师继续教育与考核、晋升、奖励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继续做好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工作,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在教学改革中的带动作用。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积极推进干部教师定期交流。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确保教师队伍的高质量。打破在教师使用方面的单位所在和地区所在界限,促进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和地区间的交流,逐步建立校长、教师合理流动的新机制。努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大力表彰奖励为教育做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确保教师各项工资待遇足额发放(含各种政策性补贴),千方百计为教师办实事,为教师排忧解难。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使其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严格执行中小学公办教师归口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规定,强化教育行政部门调配管理教师的职能。
7.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教育的法制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要把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教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各级人大、政府要从制定法规及实施细则入手,建立和不断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以督政为主,与督教督校相结合,加强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科学、民主管理,完善评估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评价制度,学生多元发展评价制度,教师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行为评价制度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机制。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督导评估制度,实现目标控制优化管理。提高教育工作整体水平,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8.加强教育系统的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
——从严治教,从严治校,依法办学,校务公开。改进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水平,改进并加强对学校工作的考核,进一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健全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加强对学校收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后勤等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一费制”,继续实行和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继续稳定高校收费标准,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规范收费行为,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乱收费。
——大力加强教育系统的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征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为民、务实、公正、清廉,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努力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