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总结及来年农业工作打算范文

农业总结及来年农业工作打算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总结及来年农业工作打算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总结及来年农业工作打算

2011年是国际经济形势加剧动荡、国内经济发展异常复杂的一年,也是新世纪以来我省频繁遭受自然灾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较为困难的一年。在全省上下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各级农业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稳粮保增长、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总体要求,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为龙头,科学应对各种严重自然灾害,积极化解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攻坚“十一五”农业发展目标,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2011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综观全年农业发展形势,主要表现为“一稳、两增、三提升”的特点。

“一稳”:

——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保持稳定发展,预计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724.1万亩,增加122.7万亩,总产390.94亿斤。油料播种面积1102.6万亩,增加15.4万亩,总产100.8万吨。

“两增”:

——畜牧、水产、经作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全省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320万吨、53万吨和13万吨,分别增长6.4%、5%,和9.2%。生猪出栏2980万头,增长5.9%。水产养殖面积638万亩,增加12.7万亩,水产品产量215.34万吨,增长7.3%。经济作物面积1847.3万亩,增加108.8万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830万亩,增加70万亩,产量1000万吨,增加55万吨;果园面积562万亩,新开发面积29.1万亩,产量300万吨;茶园面积82.9万亩,增加6.7万亩。花卉、蚕桑、中药材等其他经济作物稳定增长。同时,农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生产总值89.4亿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据省农调队预测,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613元,增长10.6%,增速同比高2.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增长15.86%;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力量,占农民收入的50.5%。

“三提升”: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全省472家省级龙头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60亿元,增长36%;实现销售收入1303亿元,带动农户356万户,分别增长20%、21.6%。全省“双十双百”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48.1亿元,增长26%,实现利润12.4亿元,增长15%。省级龙头企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5亿元,担保金额4.4483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84家,突破1万家,达到10800家,合作社成员超过11万户,户均增收2600多元。

——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农业招商引资突破100亿元,增长24%,新引进合同金额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农业项目28个,增长9.8%。农产品出口4.3亿美元,增长8.6%。鲜活水产品直销香港实现零突破,淡水鱼糜深加工产品率先进入国际市场。

——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全省5.2亿元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全面完成,共拉动市、县财政投入2120万元,拉动农民投入近11亿元,共补贴各类机具39.9万台(套),比上年增长93.5%,直接受益农户达32万多户。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790万千瓦,增长12%,机耕机收率达到71%,机插秧水平达到8.4%,机插“瓶颈”取得关键突破。

取得上述成效,主要做法是“六个坚持”:

(一)坚持科学应对自然灾害保增长。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各级农业部门始终把抗灾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主动出击,科学应对。第一时间进入防汛临战状态,组织抗洪救灾小组分赴灾区指导抗洪救灾。紧急筹措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6500万元。先后两次下拨救灾备荒种子保供种,组建农机助耕队和发放机耕作业补贴保翻耕,采取异地育秧、集中育秧和工厂化育秧等方式保供秧。全面落实“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虫”等抗灾救灾技术措施,促进受灾作物苗情转化。通过滨湖地区挖潜扩种、旱作物绝收田扩种、零星未耕种田扩种、中稻绝收田改种等途径,扩种二晚面积100多万亩。扎实开展灾后蔬菜、畜禽、渔业生产恢复重建工作,紧急部署抢播速生蔬菜、调拨水产苗种、修复水毁栏舍池塘、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等迫在眉捷的大事、要事、难事。通过努力,实现了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不减产、其他地区多增产的目标。

(二)坚持抓好农业项目建设夯基础。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灾后重建发展规划为载体,坚定不移地争项目、促发展。争取各项农业资金75亿元,其中争取中央农业基本建设资金8.04亿元,增长8%。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省政府与农业部签署了《共同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合作备忘录》,为争取更多政策、更多项目、更多资金提供了机制保障。在特大洪涝灾害中,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项目发挥了显著效应,现代农业标粮建设项目区的农田旱涝保收率从65%提高到100%;现代渔业建设改造的池塘没有发生一起漫顶,池埂没有发生一起垮塌;现代农业柑橘项目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对果园的影响。在16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整合各类支农资金10.5亿元,加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三)坚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拓市场。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赣粤、赣港、赣台农业经贸合作进展顺利。成功举办名优农产品展示月、第六届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等五场农产品营销活动,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国际国内品牌展示展销活动,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及协议金额110亿元,扩大了鄱阳湖生态农产品的影响。积极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认定省级名牌农产品196个,中国名牌农产品9个。面对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加强信息,积极开展产销衔接,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在广州、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设立定点销售窗口。加大农产品“农超对接”对接力度,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展示展销洽谈会,签约金额1.84亿元。“绿茶”品牌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品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加强农业对外合作交流,赣日、赣韩农业交流进一步深化。

(四)坚持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保安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构建设,在6个设区市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全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实现全覆盖,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为综合执法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省级农业地方标准达到304项,基本实现了大宗农产品生产和监管有标可依。创建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200多个,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2053个,其中有机食品产品总数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全省抽检农产品品种由15类扩大到17类,稻米、生猪、生鲜乳等农产品的合格率均达到100%,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趋好。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查处违禁使用禁用农药的违法行为13起,查获各类假冒假劣农资351.8吨。大力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清退57个主要农作物品种,查处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95起。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4个设区市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试点工作。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免疫抗体水平合格率均在90%以上,全部高于国家规定70%合格率标准。

(五)坚持推进农业内部改革添活力。按照“32字方针”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省已有69个县下发了新一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额拨款的基层公益性推广机构比例由2006年的33%提高到现在的68%。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建立了20个土地规范化服务示范点,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仲裁体系,全省90%的县(市、区)成立了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95%的土地纠纷通过仲裁委员会解决在基层。农业系统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已完成改革的国有企业35家,农业三场16家,厅属农业场所的所有职工都纳入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范围。切实加强金融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和完善政银企担保平台,通过省级龙头企业担保公司撬动银行资金10亿元,破解了农业融资的瓶颈。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水稻保险在62个粮食主产县实现全覆盖,新增能繁母猪保险30.93万头。

(六)坚持转变工作作风强服务。始终把“创先争优”活动贯彻落实到各项农业工作中,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创新开展领导干部帮扶千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活动,服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创业就业。创新开展“百名处长挂百县活动”,当好农情调研员、政策宣传员、创业服务员、技术指导员和项目督导员,协调帮助当地发展农业生产,树立农业干部良好形象。开展惠农政策大宣讲活动,发放惠农政策明白卡800多万份。简化政策补贴程序,“四补贴”资金提前在春耕生产拨付到农户。继续开展“一五一”挂牌服务和“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等助农兴粮服务活动,开展水稻良种推介,新品种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测报与统防统治技术服务。加大渔业增殖放流和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向鄱阳湖和五大河流投放苗种4.5亿尾。扎实推进农业场所国企改革,21家农业企业(场所)通过改革方案。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阳光培训18万人次。在12个自然村开展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新增户用沼气10万户,建成沼气服务网点484个。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务督查,“省长手机、信箱”、“厅长信箱”办复率100%。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农业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突出表现为:一是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当前国内通胀预期明显加大,农产品价格受国际石油价格变动、投机资本炒作、货币汇率变动等影响更加突出,加上国内农产品价格在连年丰收之后面临下行压力,要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任务繁重。二是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受输入型价格影响,原油等大宗商品持续上涨,化肥、尿素等农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资价格一直在高位徘徊。同时,今年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有较大幅度上升。预计,今年农业比较效益的增长空间有限。三是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依然薄弱。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呈现突发频发重发态势。然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健全,要做到主动避灾、趋利避害的难度较大。同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难度也很大。

二、2012年农业工作初步打算

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实现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强基础、转方式、促改革、重民生的基本思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平台,发展生产保供给,调整结构促增收,强化监管保安全,改革创新添活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巩固“十一五”好势头,实现“十二五”好开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新贡献。发展目标是:全省粮食总产确保405亿斤,力争410亿斤,油料总产120万吨,棉花13.5万吨;肉类总产340万吨,增长6.3%;禽蛋产量58万吨,增长9.4%,鲜奶产量15万吨,增长15.45%;水产232万吨,增长8%;水果350万吨,增长16.7%;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达到3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农民收入增长12%。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把粮食生产置于农业工作的突出位置,毫不松懈地抓紧抓实。稳面积,充分挖掘面积潜力,狠抓水稻“单改双”,确保种植面积稳定在5700万亩左右。攻单产,深入推进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推广以机械化育插秧为重点的水稻高效、减劳、节本、省秧田的现代化种植技术,力争粮食单产提高10斤。调结构,坚持“以稻为主、以薯为辅”的发展思路,在主攻籼稻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糯稻、粳稻。充分利用冬闲田、坡地荒地,扩大马铃薯种植,力争马铃薯种植面积200万亩。防灾害,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完善救灾种子储备制度。积极扶持专业化服务组织,加快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同时,加大种粮大户直接补贴和项目扶持力度,促进粮食规模化种植。

(二)加快“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充分抓住国家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契机,优化品种结构,发展设施生产,确保“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和质量安全。经济作物:大力推进百万亩高标准蔬菜园建设、百万亩标准化生态果园建设、百万亩标准化绿茶园建设,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效益。同时,进一步加快花卉苗木等特色园艺产业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家禽、草食畜等节粮型畜牧业。积极推广普及发酵床养猪等畜禽健康养殖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重点扶持生猪、家禽等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精深加工。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和畜禽清洁生产,减少粪污排放。渔业: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标准化池塘改造力度。重点发展淡水鱼糜及其系列产品深加工,力争水产品加工率提高2个百分点。加强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渔政渔港建设力度,强化水生资源保护,做好休渔禁渔工作。

(三)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突出“园区”创建工作,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区、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突出主导产业,细化工程项目,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围绕示范区基础设施、物质装备、科技应用、产业化经营、新型农民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项目资金的投入。强化招商引资,积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努力打造成典型示范的样板区和辐射带动区。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休闲农庄、农产品采摘园、农业主题公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农家乐、科普教育基地等休闲旅游农业。力争培育5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国家级和2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四)强化农产品市场促销,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继续把开拓农产品市场作为促增收、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大对大米、水产、柑橘、茶叶等优势产业的品牌培育力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统一赣牌农产品为“鄱阳湖”品牌,树立“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农产品新形象。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组织和参加中国·农业博览会和第七届名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会等知名展示展销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培育新型流通主体。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减少流通成本。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合理生产和销售。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五)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带农增收能力。围绕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打造粮食、畜禽、园艺等3个超千亿元的产业示范区,1个超500亿元的水产业示范区。加快推进“515”强龙工程、“551”增值工程和“543”富民工程建设,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继续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争取注册资本达到2亿元,累计担保总额达到11亿元以上。同时在推进和完善政银企信用合作、优化和完善财政资金支持环节、培育企业家队伍、品牌培植和市场开拓、落实优惠政策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提供精心指导和优质服务。

(六)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装备技术水平。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在水稻育插插秧方面下功夫,力争实现水稻机插水平达到13%。积极开展农机作业补贴试点,争取机械化育秧、机插双向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发展跨区作业。提前启动购机补贴工作,加强补贴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争农业机械原值达330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10%。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重点发展设施蔬菜、果园节水灌溉、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等高效装备和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油菜、花生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引导发展农机工业,重点鼓励农机制造企业战略重组。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和技术培训,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七)深化农业内部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深化基层农技体系改革,突出综合建站、经费保障和服务能力三个重点,加大对省政府《实施意见》落实进展情况的督导,促进全面启动、着力规范推进,努力提升能力。深化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在全省4个设区市和30个县(市、区)开展农业执法规范化工作,提升农业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重点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合作,扶助发展农民土地合作社,促进土地规范合理流转。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财政资助、企业主导、多方参与、农户联保的新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八)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已建的两个部省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组织实施好48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初步构建省市县乡四级监管网络。加快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制订30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现全省各类农产品在生产标准和监督检验标准上有标可依。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登记体系,力争全省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300个、绿色(有机)食品20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启动综合执法标准化建设试点。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构建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力争不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力争不发生或少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