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村委扶贫工程建设工作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按照县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中省市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政策要求,结合我县贫困乡村的开发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的有效措施和主要成效
2001年以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思路,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扶贫成效。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投入的扶贫资金,进一步提升了扶贫开发水平,巩固了贫困村的开发成果,促进了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全县累计帮扶45966低收入人口脱了贫,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十二五”扶贫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扶贫重点村建设促进了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以贫困村建设为平台,以扶贫资金为“黏合剂”,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确定了82个贫困重点村。截止目前共启动实施重点村119个,其中旧村改造106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104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05万元,县财政配套66733万元,群众自筹1305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村投入资金597万元,通过资金的捆绑,实现了有限资金在整村建设中的最大效益。累计为扶贫重点村新修农田21615亩,架设农电线路1203.5公里,新修拓宽村组道路1816公里,建桥涵57座,打井建窖9269眼(孔),新建沼气池6314口,建淤地坝8座,新修和维修学校78所,营造沙棘林70万亩,种植山杏、小桃等经济林果55万亩,羊子12万只,新建村卫生室60所。通过重点村的建设,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明显转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步伐。
——移民搬迁扶贫彻底改变了偏远山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建移民新村46个,累计搬迁1004户、4756人。累计投入资金3076.0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296.06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890万元,群众自筹890万元。危窑危房改造涉及4个乡镇78户343人,投入资金293.2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146.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46.6万元。移民新村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小额扶贫信贷和扶贫互助资金缓解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县共争取国家扶贫专项贴息资金375万元,通过信用联社给贫困户发放小额贴息贷款8964元,扶持覆盖了所有的贫困村,60%的贫困户得到了扶持。特别是2008年以来,通过互助资金协会经营的形式,在全县15个互助资金试点村投入333万元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发展产业,很好的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诚信意识。
——扶贫“雨露计划”促进了贫困农民素质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农民7.8万人次,劳动力培训转移2000人。几年来集中培训3280人,举办培训班110期,发放技术培训资金7.8万余册,通过培训增强了贫困户的科技意识,提高了贫困户的综合能力,使大多数贫困户掌握了一到两门的农民实用技术。扶贫“雨露计划”是转移农民、增加创收渠道、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很好的有效措施。
二、贫困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新的特征
(一)基础设施仍滞后。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大,灌溉设施只能惠及到个别乡村,高低压线路老化、村组道路建设标准低、缺桥少涵、晴通雨阻、春修夏毁现象较为普遍。相当一部分人仍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开发空间受限,移民搬迁任务任然很重。
(二)农村主导产业规模未形成。以羊为主的草畜业和以沙棘、山杏为主的林果业目前仍处于培植阶段,规模小、效益差,尚未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扶贫标准低,表面看绝大多数已脱贫,事实上收入仅能维持生存,根本谈不上发展。
(三)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县退耕还林、舍饲养殖、发展现代农业的进一步深入,必然要求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掌握1至2门熟练的农业技术知识,由于我县农民居住永远分散,文化素质较低,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在市场化运作条件下的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导致大多数农民的观念不能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及由散牧向舍饲转化,导致农技推广难,产业开发中技术服务滞后,生产经营效益差。
(四)扶贫开发任务仍然较重。我县贫困人口在持续减少,但致贫因素较多;县级财政收入好掩盖了农民收入低增长,城镇繁荣掩盖了农村落后,少数大户富裕掩盖了多数人收入不高,相对贫困现象日益突出,贫困乡村落后面貌总体改善,但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仍是一项长期工作,还必须不折不扣、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对象范围、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按照中省市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政策要求,我县扶贫开发总体思路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和增加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对象,以白于山区为开发重点,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产业开发和贫困人口素质为内容,积极争取资金,通过扶贫移民搬迁的形式,对贫困村、分散贫困户进行整合,通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形式,逐步减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的原则。
2、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4、坚持连片开发,到村到户的原则。
5、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
(三)对象范围
我县扶贫开发对象是:省市通过测算,确定我县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贫困人口1.6万人。范围是:全县164个行政村。
(四)目标任务
1、贫困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五年内基本消除绝对贫困问题。
2、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贫困行政村公路实现柏油化,自然村通路实现砂石化,90%以上的行政村通班车;通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电话入村率均达到100%;人畜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人均基本农田稳定在2亩以上。
3、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变。采取扶贫移民搬迁和危房危窑改造等措施,使贫困户“三告别”,即告别破旧土窑洞、石板房和土坯房,贫困户的厨房、厕所、圈舍得到全面的改造。
4、贫困村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贫困户要有较为稳定的收入项目和增收渠道。
5、贫困户的素质要有一定的提升。每户都要有一名劳动力掌握一项实用技术,80%的贫困户子女要通过“雨露计划”进行3个月以上技能培训,并保证就业。
6、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普及十五年义务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养老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行政村要配有卫生室、文化室、党员活动室、科技服务室和健身广场;网络信息资源实现乡乡通、村村通。
四、“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六项扶贫工程”,围绕这个任务,进一步创新完善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加快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缩小发展差距,为构建和谐奠定基础。省市近期关于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建房补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
(一)扶贫移民搬迁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县移民搬迁2860户12500人。主要采取三种安置形式。一是在县城周边有较好的三产支撑,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二是在乡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开发高效农业产业,提升发展质量;三是在中心村建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重点开发当地有发展优势的主导产业。
(二)产业化扶贫工程
根据全县产业区域布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按照“土豆主导、草畜果补充”的思路,采取“一村一品”的办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小额信贷、互助资金、世行五期扶贫、生产发展基金为支撑,多种渠道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三)贫困户扶贫能力建设工程
1、“雨露计划”培训:按照省政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农民创业工程”的要求,以“两后生”(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训对象,采取中短期方式,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同时对考上大专、本科的贫困生给予资助。
2、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贫困家庭青壮年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使每人都能掌握一至二门致富技术。
(四)外资扶贫工程
世行五期扶贫项目国家、省相继召开启动会已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3888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社区发展资金、项目管理和监测评价,土地可持续管理,涉及8个乡镇36个行政村。
(五)扶贫区域板块开发工程
以白于山区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村容村貌、村民素质、社会事业整体推进,使贫困乡村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六)社会扶贫工程
在继续抓好党政机关“两联一包”基础上,组织实施好“千企千村互助行动”,鼓励引导各类企业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等各种途径,帮助低收入村增强发展能力,开发优势资源,培训主导产业,拓展致富门路,三年内使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自然增长基础上再多增收1000元。
五、“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保障措施
扶贫开发工作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贫困问题将长期伴随着“三农”问题而存在,在“十二五”期间,一定要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保障措施,推动工作落实。
(一)领导力量到位。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领导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及时研究部署和协调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强部门的分工协作,及时分解任务,明确目标,做好计划,把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帮扶责任落实到人,做到定单位、定人、定责,务求扶贫开发工作实效。
(二)资金安排到位。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渠道多方式动员企业、农民、社会其他力量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统筹做好年度预算安排,争取每年有所递增。积极动员社会各界通过不同形式捐资捐物,直接支持帮扶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
(三)考核落实到位。加强督促检查,建立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对帮扶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考评,考评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建立激励机制,根据各部门完成情况奖优罚劣。
(四)政策措施到位。按照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制定实施我县扶贫开发年度计划和工作方案,部署开展扶贫开发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