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方古城安保工作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概况
1、城市发展演变
古城位于县境西南部,南面云山,中贯资水和渠水。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2200年的建城史,陆续修建内城、王城和外城,至民国基本保持旧有格局。汉文、景帝年间(公元前179~141年)置县,属长沙郡,有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官印“长印”为据。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长沙定王之子刘遂为都梁侯国敬候,置都梁候国,地址在今城东七里桥,历时131年。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升为军,属荆州路,辖、绥宁、临冈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军为路总管府,属道,辖、绥宁、新宁县。洪武九年(1376年)改府为州,辖新宁县,属宝庆府。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十月,岷王朱楩(朱元璋第十八子)从云南迁州城,翌年建王邸,世袭14代,历时228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即南明永历元年)四月,桂王朱由榔迁,改州为奉天府;八月,永历帝败走黔滇。清承明制,民国2年(1913年)9月废州改县。新中国成立后,县隶属省行政专员公署(地区)管辖,1986年1月,县属市。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设立市(县级市),仍属市代管。
2、历史文化价值评定
综合分析古城历史文化特色和现状遗存,可以认为古城:是汉明两代王侯驻跸的湘西南军防重镇;是依山据水三城环连的丘陵山城代表;是书院会馆庙祠宅园齐备的州城建制典范;是街屋毗邻市井兴旺的商贸聚落杰作;是集雕饰彩绘楹联题刻于一体的建筑艺术精萃;是苗侗瑶汉多民族融合的民俗文化宝库。
二、古城规划保护范围
市域面积约1549平方公里,总人口81万,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5.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4万。中心城区包括辕门口、迎春亭、法相岩、水西门四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安乐、龙田、头堂、龙溪铺四个乡镇部分地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涵盖“市域、中心城区、古州城区”三个层次,并根据各层面历史文化遗产分布情况和资源特色而有所区别和侧重。
1、市域层次
市域历史保护的主干结构可概括为:一城(古州城)、一镇(邓家铺镇)、一村(浪石村)、一带(资江)。
2、中心城区层次
市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保护的主干结构为“一城三片、江水映城”。“一城”为古州城历史城区;“三片”为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片区、同保山狮子湖片区、中山堂法相岩片区;“一江”为资江,以及北岸的古城南墙基址、沿江吊脚楼、凌云塔,南岸的半边街、由斯街、九江庙、雷惊桥等共同构成的资江两岸历史人文片区。
3、古州城层次
市古州城区的历史文化保护的主干结构为“两街一河、两带五区”。“两街”为:都梁古州城精品文化街,西直街传统民俗商业街;“一河”为:穿城河滨水休闲景观带;“两带”为:环城墙生态观光带、资江滨水休闲景观带;“五区”为:以岷王府为核心的“王城文化展示区”,以高庙为核心的“宗教文化传承区”,以木货街为核心的“传统民间手工业展示区”,以张家花园为核心的“原住民生活体验区”,以大郎庙为核心的“湘西南民族风情体验区”。
三、古城发展及旅游产品定位
1、古城发展定位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市是省西南部五县市的区域中心城市,湘西地区的二级中心城市,以规模农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特别是卤菜产业)为重点,以发展商贸和旅游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城,融历史文化底蕴、山水景观、自然生态特色为一体的宜居型生态旅游城市。”综合分析研究古城历史文化、现状遗存、社会经济条件、发展趋势等,本次规划确定古城应当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城市发展的突出特色,积极保护历史环境、传承地方文化。努力建设成为:以弘扬历史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旅游观光、商业服务相结合的,代表湘西南山地丘陵地区、具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山城特色旅游和生态宜居城市。
2、旅游产品定位
在把握文脉、突出资源、强调独特性、反映时代性、突出文化性、符合市场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古城旅游主题为:“楚南湘武,千年王城”。在此定位基础上,应通过多样化的旅游资源、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深入挖掘历史传统的文化活动,多层次的旅游纪念产品等,不断强化和凸现古城的历代军防文化、湘西南山地民俗文化、瑶侗苗汉多民族文化、都梁文学、美食文化等。大力依托古城的自然、人文、历史、传统文化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带动古城其他产业的发展,将观光农业、旅馆业、特色餐饮、特色手工艺品、产品制造、民俗表演、产品销售以及与古城传统空间相协调的现代娱乐项目等作为古城旅游发展的主导产业群,以政府政策为支撑、企业为主体、民间资本为渠道,促进产业链有序健康发展,提高古城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主题景区景点规划
1、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有一定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本次规划根据古城区现状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街坊风貌留存的基本情况,在古城区内划定5个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都梁路历史文化街区(3.93公顷),回龙街历史文化街区(7.08公顷),西直街历史文化街区(16.45公顷),和合街历史文化街区(4.25公顷),太平门历史文化街区(7.74公顷),历史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共计39.45公顷。
2、主题景区景点规划
根据古城现状留存的历史与自然环境风貌特征,在深入挖掘古城人文内涵的基础上,规划将古城区分为四大类共十六个主题旅游景观风貌区(即“新都梁十六景”)。
①四个滨水揽胜类景区,即:芳风藻川,柳山问渠,南薰梯云,资水晚渡。芳风藻川,以穿城河西水门段为核心,河道两侧广植秋兰(都梁香),以应和古称之“都梁”,主要景点有:西水拱、牛市桥、渠水公园、云峰寺、土地庙、清渠街、清渠门等。柳山问渠,以柳山街洞庭桥为核心,修复东水拱和城墙遗址公园,在渠水注入资水处强化滨水绿地建设,形成古城水系胜景,主要景点有:洞庭桥、东水门、柳山街、城墙遗址公园、滨江公园等。南薰梯云,以南薰门旧址、梯云桥为核心,打造跨江两岸民居街市吊脚相望的江城特色景观,主要景点有:梯云桥、南薰门遗址广场、南门口米粉店、资江新堤、薰和街、紫气街、定市街、放生街、滨江吊脚楼等。资水晚渡。以太平门古渡为核心,以渡船联系资江两岸,形成南岸街市与北岸古称隔江相望的特色江景,主要景点有:太平门遗址广场、桶匠铺街、紫气街古民居、太平门古渡、江滩绿洲、由斯街、半边街、雷挞桥等。
②四个居民生活类景区:武陵春晓、砚池坊间、湘楚古风、城垣人家。武陵春晓,以新陵街、武陵井、川正街、回龙街为核心,呈现前店后宅、街屋毗邻的传统商住混合区特征,主要景点有:武陵井、龙王庙、川正街、兴龙桥、新陵街、回龙街、元妙宫、张家祠堂、古墨池、夏家院子、舒家院子等。砚池坊间,以砚池塘、寿佛寺巷、木货街为核心,区内寺庙会馆、店铺作坊、民居祠堂密布,是古城传统街坊的典型代表,主要景点有:木货街古店铺、报恩寺、项家院子、王氏宗祠、三义宫、濂溪宫、育婴堂、古墨池、寿佛寺、江西会馆、天后宫、林家祠堂、谢家院子、易家院子、“夜来香”等。湘楚古风,以大郎巷、日升街为核心,对众多传统院落和工业遗址积极的再利用,展示作为湘西南山城苗徭侗汉多民族混居融合的特色民族风情,主要景点有:大郎庙、禹家院子、大郎巷、祝融宫、洞天宫、梓潼宫、三元宫、三元宫巷等。城垣人家,以城南张家花园为核心,通过对大型宅园合一的私家宅邸——张家花园的全面修复,带动整个城南传统花园住宅的氛围营造,主要景点有:张家花园、唐家院子、曾家院子、戴家院子、郑家院子、邓家院子、妙尼庵、镇南阁、外城城墙、城南绿地等。
③四个店宅街市类景区:庆成辉映、西街市声、辕门鼎沸、都梁文新。庆成辉映,以庆成门(旱西门)为核心,以西直街西段为游览主线,打造西门内外直街的沿街传统民俗商业氛围,主要景点有:西门外直街、西直街古商街、进德泉、同春档、西门天主堂、吴家院子、姚家院子、谢家院子、龚家巷、龚家院子等。西街市声,以西直街安远巷口为核心,以西直街中段为游览主线,大力恢复沿街传统店铺商号,塑造古商街氛围,主要景点有:西直街古商街、安远巷、林家巷、夏家祠堂、钟家院子、田家院子、林家院子、陆家祠堂、张家祠堂等。辕门鼎沸,以辕门口天宁街为核心,以西直街东段为游览主线,整修沿街建筑界面,加强商业街市氛围,同时本区也是传统商街与现代商街的风貌过渡区,主要景点有:三牌路商业街、天宁街、酱园巷古民居、按察司行署、光明剧院、城隍庙等。都梁文新,以都梁路四牌路为核心,对道路两侧的解放后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特色建筑立面清理整修,取出瓷砖贴面、大型广告标牌等不合理添加物,保护浮雕标语等特色元素,再现三十年前县城的典型风貌,主要景点有:都梁路老商号、文化书社、五显庙、丁家院子、骧龙桥等。
④四个宫苑庙堂类景区:府院怀古、杏坛宣风、都梁文新、化龙传是。府院怀古,以原址修复的明代岷王府为核心,与王府和内城墙共同形成府院深宫的王城巍峨,主要景点有:岷王府、内城古城墙、新南门、鳌山书院、节孝坊、古文场等。杏坛宣风,以文庙、宣风楼、鳌山街为核心,通过古学宫的修复、宣风楼风貌整治和文庙书市的定期举办,传承古州城传统教育文化,主要景点有:文庙、学宫、济川门、宣风楼、王城坪、济川门广场、攀龙桥、游龙桥、木瓜堂、鳌山庙等。庙堂香氛,以和合街古高庙为核心,营建强烈的宗教和民间信仰文化空间,与迎恩门古城墙共同构成古城东入口的核心景区,主要景点有:古高庙、关帝庙、和合街、迎恩门、古城垣遗址公园等。化龙传是,以穿城河化龙桥为核心,再现化龙古廊桥风采,呈现夹岸为街,民居枕河、会馆临水的古城街河风情,主要景点有:化龙桥、和合街、和气街、王城公园、水府宫、上梅馆等。
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市域范围文物古迹众多,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173处,类型丰富,有古遗址、古城址、古窑址、古墓葬、古街道、古民居、古祠堂、古桥梁、革命史迹、近现代纪念性建筑、古井、古树等、水利设施等,且广泛分布于中心城区和各个乡镇。因此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以“点片结合”、“以线串点”的方式展开。
1、“点”的保护:强调对各级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的沿革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明确日常保护工作和责任人,落实保护经费等,尤其还要重视对文物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控制。
2、“片”的保护:对于文物分布相对集中的村镇、古民居街巷集中成片的传统聚落、与自然风景区联系紧密的历史遗存,应当通过划定保护片区的方式,将文物与其相关的自然人文环境共同保护。
3、结合交通旅游线路,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有序利用:加强沿S219省道东西贯穿市域的文化旅游线路建设,尤其是对沿线的邓家铺镇、双牌乡浪石村的历史保护,积极开展资源整合和利用,打造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结合沿资江连通头堂乡、荆竹铺镇、马坪乡的乡县道路,与沿资江生态绿带相结,打造历史文化遗产廊道,整合沿江大量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文化展示工作。相对应的保护框架可概括为:保护“一地三城、踞山傍水”的古城格局;保护“城街相望、塔桥映照”的滨江景观;保护“法相中山、岩刻楼堂”的城郊史迹;保护“威溪云山、同保狮湖”的人文胜景。
六、实施时间安排
一期工程(至2012年末):城西地段街景整治,内城城墙修复和岷王府原址修复工程,面积约为33.3公顷。
二期工程(至2014年末):外城城墙遗址的保护修缮,城东地段传统街景整治,古高庙原址修复和资江滨江景观界面塑造,面积约为25.79公顷。
三期工程(至2015年末):张家花园原址修复,以及古城南部、东部、北部次要地段的环境整治和遗产资源再利用,面积约为21.59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