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工作规划范文

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工作规划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工作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工作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升和优化“34111”工程为抓手,以扩张总量、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质效不断提升。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4.1826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90.1%;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6880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07%。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和措施,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在柑橘产业发展上,积极推广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柑橘产业强势推进,2010年全县水果面积达到4.63万亩,其中柑橘面积4.15万亩,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53%。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进一步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食用菌产业稳健发展,2010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到10900万袋,干(鲜)菇产量24451吨,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增长110.4%、618%。在粮油生产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创建活动,粮油生产连续六年丰产丰收,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98031吨,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3.2%,油料总产量达到13449吨,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7.3%。通过不断完善思路,优化策略,强化措施,深化农业结构调整,食用菌、畜禽养殖、果茶等主导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稳固来源,2010年全县主导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70.6%。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步迈进。通过采取培强做大一批、引进新上一批、巩固发展一批的办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已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规模以上12家),跻身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实施“品牌强农”战略,花园椪柑、石桥云雾茶、龙凤蕃茄、双红蜜桔、洋坪生猪等5类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续)证,“森源”香菇、“御贡鹿缘春”黄茶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森源”牌香菇、“楚园春”牌白酒、“垭丝”牌白厂丝、远野风黄豆牛肉酱跻身名牌产品行列,森源香菇、鸣凤优质米连续二届荣获著名商标。深化对接活动,多次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优势农产品推介专场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省内武汉大型超市对接,远野风黄豆牛肉酱、楚园春酒、香菇等农产品成功进超入市;不但完善企农利益联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实现了企农有效对接,全县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农机化事业蓬勃发展。抢抓国家调整强农惠农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全县农机化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95774千瓦,比“十一五”期末增长55.5%,五年来新增各种补贴机械1279台套,农机化作业水平达80%以上。

四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五年来,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2010年农民纯收入达到6880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07.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的弱质地位改变不显著。我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薄弱。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农业生产劳力矛盾比较突出,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留守务农的多为老人、妇女,科技与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强。农业抗灾防灾能力不强,装备不足,手段落后,防控能力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安全。

2.农业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一是农产品加工发展不够。虽然我县食用菌、优质米、生猪、桑蚕等资源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优势,但我县农产品加工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优势没有转变成经济优势,201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达0.726:1,远远低于全省、全市水平。二是优质品牌发展不够。目前,全县虽拥有3个著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但与发达县市相比,数量少之又少。三是龙头企业发展不够。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16家,远远少于发达县市,而且规模也较小,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森源和楚园春2家。

3.农业科技服务与现代农业发展不适应。农业科技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科技推广尚待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活力不够,衔接不够,协调不够。农技推广人员知识面较窄、技术老化,对传统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比较熟悉,对新、稀、特农产品生产技术比较陌生;对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技术比较熟悉,对提高质量安全的技术比较陌生;对产前产中的技术熟悉,对产后商品化产量的技术比较陌生。

4.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稳固。“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从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一是当前政策性增收能量已逐渐释放,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空间有限,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抵消了部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业生产成本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压力。二是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支撑还不牢固。我县通过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但在全省排得上位次的仅有食用菌产业,水果等产业虽有较快发展,与主产区相比,微不足道。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不稳定。由于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够高,转移到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农民很难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1、浓厚的惠农政策:①2010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②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意见:大力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实施“四个一批”工程(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标志着“三农”投入步入机制化新时代。

2、较好的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近几年通过抓农业产业化,已形成了食用菌、桑蚕、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优质米、水果、蔬菜板块基地,可以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可靠的原料。

3、重大项目的建设实施,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无疑为加快我县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范围越来越广,发展前景看好。从柑橘市场看,受国内柑橘消费区域差异性和未来国际市场柑橘需求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柑橘销售市场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未来5~10年世界柑橘的年人均消费量将达20公斤以上,年均增速约6%,国际柑橘贸易将稳步攀升。特别是随着柑橘蔬菜汁等深加工产品开发和问世,将进一步拓展柑橘消费渠道,扩大柑橘市场需求。从茶叶市场看,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日益受到普通大众的重视,国内茶叶消费呈快速增长的势头。目前,国内人均茶叶消费460克/年,与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人均年茶叶消费量在2000克以上的爱尔兰、土耳其、科威特、英国、伊拉克等国相比差距更大。另外,茶饮料、茶饲料等近年来新出现的茶产品也颇受消费者欢迎,进一步扩大了茶叶消费,促进了茶叶市场的繁荣。从食用菌市场看,随着我国食用菌深加工的兴起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食用菌产品出口量将会进一步增大,价格将会进一步攀升,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山区经济第一县,在宜昌率先实现小康”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加快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能源投入转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来,由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经营管理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建设经营集约化、功能多元化、发展可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努力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基本原则

充分利用资源原则。我县资源丰富,特产众多,农业条件比较优越。传统特色产品垭丝、鸣凤米、鹿苑茶、香菇、西楚冲菜等名优土特产享誉海内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逐步形成区域特色,不断壮大板块经济。

发挥比较优势原则。通过发展不同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业。重点支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其规模、质量、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彰显特色优势农业。

集中规模推进原则。集中规模推进就是要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土地置换集并,统一开发,统一技术指导”的原则建设板块基地、加工园区,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促进生产条件相似的地区实行跨行政区域的生产基地连接和标准化生产,形成大板块经济区和重要的商品生产基地。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质量效益优先原则。质量是板块基地的生命,效益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在智力保证上,制定完善培养、吸引农业人才的政策,创造农村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加强对农业规模经营者、农户和职业农民的培训,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靠科技教育进步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组织上,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提高优良品种的集中度,建设引领现代农业的精品园区、设施园区和生态园区,提升种养业生态环保功能。

维护农业生态安全原则。农业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维护生态安全,是“三农”建设应有的内涵要求,意味着“三农”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不能以过度占用农业资源以及破坏植被、污染侵蚀水源、土壤、大气等为代价,必须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

尊重市场规律原则。长期以来农业是以粮为纲,对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无论是农民自身还是政府对农业的要求,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4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到1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00元以上;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达到20家以上,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达到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值达22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2:1以上;以柑橘为主的水果面积达到10万亩;桑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食用菌1.5亿袋;生猪出栏40.6万头,具体目标如下:

1、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及目标。

粮油生产。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利用,稳定粮油播种面积,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到2015年,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9.5万吨左右;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3万吨左右。

柑桔产业。抢抓“双低”改造机遇,以沮河流域的洋坪镇为核心,辐射带动旧县镇、花林寺镇的柑橘适宜区,积极推广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大力发展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到2015年,水果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柑桔面积8万亩,总产达到5万吨以上,产值达2亿元。

桑蚕产业。不断探索省力化种养模式、引进推广“彩色茧”等新模式、新品种,努力提高养殖效益,到2015年,全县以沮西山区为主的桑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发种量达到4万张,蚕茧总产1600吨以上。

食用菌产业。以打造全国香菇之乡为契机,巩固扩大全县沮东食用菌规模,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积极稳定发展非耗材食用菌,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到2015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到1.5亿袋,其中越夏香菇1.2亿袋,反季香菇3000万袋,食用菌总产量(鲜菇)达到10.5万吨。

茶叶产业。积极推广茶苗无性繁育技术,依托宜昌禅茗堂茶叶有限公司分别在旧县镇鹿苑等村、荷花镇望家村和河口乡等地建设鹿苑黄茶、真金绿茶两大系列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000吨以上。

养殖业。通过正确引导、积极扶持、技术支撑,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生态化养殖,以养殖小区和家庭式规模养殖为主体,推广生猪“150”等养殖模式,着力推广“合作社+农户”等合作经营模式,到2015年,力争生猪出栏40.6万头以上。

2、农产品加工业目标。以县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轴心,洋坪镇双路、花林寺镇工业园区为半径,广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40家以上,其中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家以上,产值达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2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2:1以上。

3、农机化发展目标。以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到201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3万千瓦,主要农业机械1万台套,农作物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

4、农村能源建设目标。大力开展“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做大做强沼气产业,全面推广建管统一、合同管理、等办法,巩固提高建设质量和“三改’’配套率,到2015年,新发展“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万口,三沼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战略重点

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努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建设全省山区经济第一县,在宜昌率先实现小康”目标,十二五期间,立足我县资源优势,稳定粮油生产,力争在以下四个战略重点上实现突破。

(一)以“三大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全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在生产组织上,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提高优良品种的集中度,建设引领现代农业的精品园区、设施园区和生态园区,提升种养业生态环保功能。重点抓好三大园区:一是创建万亩柑橘生产示范园。按照“路、沟、渠、水、肥、电”六到园的要求,以洋坪镇平头山万亩柑橘示范园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柑橘生产,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柑橘产业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二是创建现代食用菌产业园。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引导,整合资源,设施配套,企业集约,技术集成,产业集聚”的总体思路,建设集香菇机械化装袋、标准化栽培、集中化烘干、现代化收购仓储、物流为一体的高标准香菇生产示范区,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香菇生产强县,力争食用菌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三是创建万亩鹿苑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按照“政策引导,企业带动,农民主体,多元化投入,品牌化运作”的思路,加大老茶园更新改造力度。大力推广无性系穴盘育苗移栽模式,着力建好万亩高标鹿苑茶基地。大力推广运用茶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传统制茶业升级改造步伐,重振“鹿苑茶”品牌。

(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着力打造百亿元现代农产品园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打破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维模式,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运用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利用工业技术手段改造农业,运用工业技术进步手段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招商农业,大胆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的做法,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大企业来合资合作,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嫁接改造农业企业。依托城北农产品加工园区,做大做强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提高食用菌加工的附加值。加快洋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做大做强粮油加工产业。

(三)以安全生产为重点,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高标准。按照“生态、绿色、安全”要求,突出源头治理、标准生产、质量检测、市场监管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段和能力建设;二是推进市场准入制;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工作。

(四)以市场营销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产业体系。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运销企业等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民物流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效进行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的搜索、整理和继续完善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创新和完善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

四、发展战略措施

(一)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无论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一是增加农业科技的供给。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良种培育、生物技术开发为重点,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突破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二是扩大农业科技的“消费”。加大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民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操作应用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三是畅通农业科技推广“渠道”。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二)强化农业产业支撑,努力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建设。加快地方农业标准的制定,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把标准化生产贯穿到产业化经营全过程,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二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着力推进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树立品牌概念,增强品牌意识,不断扩大传统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积极培育新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着力建设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基地。

(三)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四)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认真实施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培育一批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过5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支持森源、楚园春、远野风、科力生、天露、奥龙食品、鑫鑫油脂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二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认真执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远发[2009]14号),对在加工园区新上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实行“五个一”(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服务专班、一名经济联络员和一名治安联络员)的服务模式,并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服务”和并联审批制度,着力打造100亿元农产品现代加工园区。三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粮食加工,以洋坪镇“天露”公司为龙头,对“莲花”、“鸣凤”、“米道仙”等现有米业品牌进行有效整合,鼓励同类米业加工企业采取参股、兼并等方式走联合经营之路,改善资本结构,壮大“天露”粮食加工企业规模。积极适应市场酒类产品消费新变化,支持企业发展市场消费特点的优质、低度、营养健康的商务养生酒,加大“楚园春”酒业对外扩张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楚园春”酒业,创立知名品牌;围绕林特产品加工,充分发挥全县林业资源优势,按照产业与生态并举、发展与环保双赢的思路,大力发展林特产品加工。大力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开发香菇食品新品种,研究食用菌鲜菇保鲜新技术,不断改善食用菌产品品质,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条,同时按照“农超对接”的要求,鼓励香菇食品进入超市连锁销售,支持优质香菇出口创汇。稳步发展林木加工产业,加强节材科研攻关,进一步做强盼盼门业、星球公司、武星集团等重点企业和品牌。围绕果茶加工,依托柑橘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柑橘清洗打蜡加工,不断提高柑橘分级、打蜡、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后处理能力,不断提升柑橘品质,提高柑橘附加值。同时,以奥龙公司为龙头,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改进传统加工制品工艺,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橘子汁、橘子酱、橘子罐头等产品。加大高效茶品种更新和绿色有机茶基地建设,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对传统制茶业进行升级改造,全力做大做强“鹿苑茶”品牌。围绕特色食品加工,立足我县地域特色,用现代生产工艺发展传统风味食品,大力开发冲菜、牛肉黄豆酱、甜玉米酱等特色食品加工,做大做强“远野风”绿色食品品牌。四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农商”、“农超”对接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的农产品“入超”,抢占国内大中城市市场。

(五)发展循环农业,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一是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水、节地、节能为重点,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降低农业能耗物耗,实现物质消耗减量化。二是循环农业。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抓好作为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多次增值,实现废物利用资源化。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的绿色产业,推广间作套种、高效立体种养等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三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积极贯彻落实“多予、少取、防活”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原则,按照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加快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洋坪镇新农村示范乡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七)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业产业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办法”的方式,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