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关于市委服务业建设发展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我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必然要求。
为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省、市服务业专项规划相关精神,特制定本规划,以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思路、发展重点、重点举措,并为编制相关产业专项规划提供依据。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市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2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2、贡献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我市服务业创造的税收占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1/3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1:56.5:32.4,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4.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整个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地方就业等方面的贡献不断加大,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断提高。
3、主要行业协调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业传统行业稳定发展、新兴领域不断拓宽,服务业已基本形成以旅游业、商贸业和物流业等行业为支柱,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加快崛起的产业发展格局。旅游业总体市场发展稳定,2010全年实现接待游客34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1亿元。商贸业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5亿元,是2005年的2.29倍,为“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21%。
4、重大项目加快实施。随着一批服务业集聚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和培育,各类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旅游综合体规划建设初现雏形,严州大道、洋安大桥、梅城和乾潭码头等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建成汽车专业市场、欧倍莎国际家居购物中心,完成桥东农产品批发(临时)市场及7个农贸市场的建设和改造。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活动平台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服务业的集聚和提升发展,优化了我市服务业空间布局,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
5、发展环境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积极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服务业发展考核办法。加大对服务业在市场准入、用地保障、税费优惠、政府投入、人才支撑等方面支持力度,为全市服务业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全市上下重视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积极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帮助企业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层次相对偏低。一是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偏低。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的43%、省的43.1%、市的48.7%。二是增长速度相对偏慢。与主城区以及其它萧山、余杭等区、县(市)相比,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服务业内部结构还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生产型、知识型、外向型、创新型等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行业结构不尽合理。
2、空间布局有待优化。我市服务业尚缺乏空间系统优化,集聚度和辐射功能还不够强,服务业经营单位主要集中在新安江老城区一带,桥东、城南、桥南等新区和洋溪、更楼街道第三产业经营单位相对偏少,洋安新城正在建设中。城市新区服务业各类网点发展明显落后。
3、基础投入明显不足。近年来,政府对服务业的投入增长较快,但总体看,依然存在渠道不多、数量不稳、金融服务不到位、缺乏保障等问题。我市支撑服务业发展的要素制约不断加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完善,服务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弱,保障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背景与机遇
(一)国家、省、市重视服务业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省提出重点发展十大服务业行业,创建100个左右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出台一系列具有高含金量的政策。市围绕国务院确定的“四中心”目标定位,突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主题,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这些对我市顺应产业发展潮流,加快推动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和高端化升级具有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
(二)转型升级对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2010年,我市人均GDP达到3.7万元以上,经济发展呈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局面,经济增长转入主要依靠工业和服务业两轮推动的发展阶段,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精神、文化、健康等服务类支出比重将大幅上升,进一步拓展了我市服务业的增长空间,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的趋势。展望“十二五”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空间将加速扩张。
(三)城乡区域统筹和新型城市化带动服务业发展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加快,为扩展服务业需求空间,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服务业城统筹发展力度空前加大,“一小时半经济圈”加快建设,我市“一主两副两组团”的城镇发展布局进一步形成,这些都为我市承接大都市服务业转移提供了宽广平台,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四)节能减排为服务业带来新机遇
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面对资源和环境的挑战,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当前重要任务。服务业能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小,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对节能减排、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服务业发展获得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美丽宜居江城、旅游休闲胜地、幸福和谐家园”目标,以城市化、市场化、品牌化为方向,以“扩总量、优结构,筑平台、育产业,抓项目、创特色”为重点,全面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为骨干、生活性服务业为支撑、新兴服务业为导向的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空间优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努力成为浙西服务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和新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产业互动,集聚发展。以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为方向,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互动发展;优化空间布局,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现专业楼宇建设和城市综合体建设有机结合,园区产业发展与楼宇(总部)经济有效衔接。
突出重点,分类推进。选择发展潜力大、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发展机遇良好的旅游、商贸、物流等重点领域,集中突破发展。坚持分类指导,引导市域内各地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进行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发挥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和联动效应。
强化龙头,扶持品牌。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发挥大企业示范作用,加快实施服务业品牌化,加大对重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省级以上服务业名牌,积极争创国家级名牌。
接轨都市,特色发展。积极承接沪杭服务业的辐射,吸纳先进服务业企业入驻,完善服务业业态和功能。加强与主城区服务业分工和协作,主动补位,适度错位,努力提供服务供给,共同推进服务业发展,完善大都市服务功能。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处理好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和企业主体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角色,制订优惠政策,规范行业环境;明确确立市场和企业的主体角色,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努力成为浙西服务业新增长极、长三角以清凉宜居和养生度假为特色的知名旅游休闲目的地、区域性交通物流和旅游集散中心。
2、具体目标
总量扩大,贡献提高。“十二五”期间,服务经济加速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左右,到“十二五”期末达到1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服务业领域投资保持较高强度。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35%。
结构优化,升级显著。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龙头行业加速发展,到2015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比2010年增长35%和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0年翻一番。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养老养生、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服务业重点行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显著增加,科技、信息、中介等新兴行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培育一批入选服务业百强的龙头企业,服务业领域市级以上著名商标个数翻一番,进一步打响“新安江旅游”品牌。
空间提升,集群凸显。服务业发展空间得以完善,初步形成“五体五区五基地”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安江主城商务区、桥东城市客厅、洋安新城、大城东新城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申报认定一批市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
体制完善,环境优良。政府职能转变到位,发展服务业的氛围浓厚、推进服务业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考核机制较为完善,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保障有力。一些垄断性服务行业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区域服务业市场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以实施旅游全域战略为主体,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1、发展思路
以“一核、一区、一城、一轴,三板块和多点发展”为旅游产业空间发展格局,重点围绕打造“5A”级大新安江景区目标,提升完善旅游业软硬件支撑要素,加快实现由旅游城市向长三角区域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转变、由观光游为主向休闲度假游为主转变,进一步确立“新安江旅游”整体形象,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逐步将打造成为以清凉避暑和休闲养生为特色的长三角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城市。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5A”级大新安江景区整体框架形成,长三角范围内清凉避暑和休闲养生特色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
3、重点举措
——构筑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构筑“一核引领,一区引爆,一城联动,一轴驱动,三板块共进,多点辐射,全域发展”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以城区为核心,以新安江(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待创建)为新亮点、以梅城古镇为发展重点、以新安江—富春江为主轴,以中线板块、东线板块、南线板块和多点发展辐射全市的美丽乡村为支撑的目的地系统,构建形象鲜明、线路流畅,精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会务接待、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兼备的旅游产品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布局合理、互动发展,旅游线路、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有机连接的旅游网络。
——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素质。实施品牌塑造工程,以“清凉世界,梦幻新安”为总体旅游形象,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旅游形象体系。实施营销保障工程,加强政府主导,制定营销专项规划,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营销举措,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实施景区提升工程,完善景区体系,着力打造一批生态观光、农业休闲观光、清凉避暑休闲、运动休闲旅游等具有个性特色的旅游精品景区。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沿江景观风貌协调整治,加强田园乡村、风情小镇等的建设,全面提升市生态环境品质。实施区域合作工程,以“两江一湖”为纽带,主动融入“大”旅游,加大与周边县市合作力度,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市场共拓,线路共连,共同推动浙西旅游腾飞。
——完善旅游服务要素配套体系。着力完善住、吃、购、娱等旅游要素配套,市政府每年整合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0万元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安江景区努力争创国家5A级景区,加快提升东线、西线和南线旅游板块。结合黄杭高铁杨桥村交通综合体的建设,统一规划建立新安江旅游服务咨询中心,建设新安江至梅城的沿江观光旅游通道,构建新安江至各旅游区块的交通服务网络,提升七里扬帆、新安江景区、千岛湖东大门、及大慈岩、灵栖洞等旅游景区的交通接待设施。到2015年建成或在建10家高等级宾馆,配套发展品牌快捷型酒店3-5家。引导特色品牌餐馆业的发展,鼓励严州府餐饮、喜乐大酒店、金山湾餐饮街区等结合本地文化开发新式特色菜系。根据旅游版块的特征,鼓励新增建立1-2个旅游综合购物中心。结合城市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推进城东沿江商贸特色街区、桥东CBD清凉休闲区、洋溪特色文化休闲街区等的培育建设。积极组织旅游行业内业务培训、技能比赛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大力引进旅游服务人才。
(二)以特色化、新型化为导向,提升发展现代商贸业
1、发展思路
优化“一核两翼两圈”重点商贸布局,进一步提升主城区商贸功能,以特色化、新型化为导向,提升商贸服务水平,形成布局科学、集聚能力较强的城乡商贸网络体系,打造都市经济圈商贸服务业次中心城市、浙西商贸服务业示范城市和长三角商贸服务业的重要节点。
2、发展目标
商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7.6亿元,年均增长15%。商贸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1%,就业人数占全社会社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28%。商贸业态进一步提升,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10年的9%增加到2015年的18%。
3、重点举措
——优化商贸业空间布局。围绕商贸服务业转型,坚持改造提升与发展建设并重,着眼于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采用点面结合的拓展方式,形成“一核两翼两圈”的空间结构。一核指主城商贸服务业发展核,以新安江老城区、桥东城市客厅和洋安新城为重点,形成大型商贸集聚核心区、专业品牌专卖区、旅游土特产专卖区、社区商贸便利店示范区,作为对接大、辐射带动两翼和两圈的主平台。两翼指梅城和寿昌商贸服务业发展翼,承接“一核”扩散,并与“一核”形成共生。梅城商贸服务业发展翼形成居民消费商贸和旅游商贸、物流商贸的主导区域;寿昌商贸服务业发展翼形成消费商贸和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商贸、专业市场等商贸主导区域。两圈指乾潭商圈和大同商圈,是“一核两翼”与农村商贸沟通的重要节点。乾潭商圈以国内重点家纺和五金工具产业资源为依托,加快消费性服务业、五金工具等专业市场与农村商贸联动发展;大同商圈围绕国内十大优质碳酸钙资源产业,形成专业市场,发展与高速互通口、区域产业物流相配套的商贸服务业。
——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加强商业网点规划与管理,强化中心商圈建设,根据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要求,改造提升老城区传统商业,加快新区现代商业中心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总部经济落户。完善各中心镇的商业网点规划,使之成为与当地产业相联系、消费需求相适应、连接城区、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商业中心。以农民消费安全、便利、实惠为切入点,深化农村“千万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完善城乡零售网点,在主城区培育1个“小型摩尔”、在中心镇建设4个“小型农村商贸综合体”、在中心村建设50个“农家小型标准超市”。合理配置农贸市场,鼓励现有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提升改造,中心城镇规划新建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1个农贸市场。完善城区专业市场布局,开发建设茶叶、农副产品批发、旅游商品、五金旋具等专业市场若干个。
——大力发展新型商业业态。重点发展商贸综合体,在主城区和大城东新城规划建设以大型购物中心为核心的商贸综合体及若干个精品商业商务楼宇,增强业态聚集效应。引导鼓励发展连锁商业、专卖店、专业店、超市、网上商城、社区便利店等新兴商贸业业态,加大传统百货商店、家电商场改造力度,鼓励超市、餐饮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培育夜间经济产业。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现代化电子商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商贸服务业信息化、现代化,实现产业提升。以新安江主城区江滨山水环境为载体,围绕夜间购物、餐饮、观光、娱乐、健身、休闲等经济文化生活需求,引导发展一批美食夜市、日用品夜市、综合性夜市及夜景观光、休闲娱乐等“夜市”,培育消费新热点。
——深入实施商贸工程项目建设。以推进商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推进商贸服务综合体建设工程、商贸专业市场培育工程、特色街区培育工程、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连锁便利店入村工程、镇级连锁超市提升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市场商品准入工程、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工程、“放心”品牌工程、社区商贸服务示范工程、粮食安全工程、“创星创绿”低碳工程。切实落实项目建设领导联系、情况报告、协调例会、进展督查和进展考核等制度措施,强势推进项目的实施。
(三)以基地站点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1、发展思路
以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我市战略性产业来重点扶持发展,整合物流设施、培育物流需求,扶持物流龙头企业发展,加快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集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打造西部区域性现代仓储物流配送中心。
2、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2015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9.4%。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第四方业务量占物流业务总量的40%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5%左右。3A级以上物流企业8家左右。
3、重点举措
——优化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以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为基础,现代物流业需求为重点,着力构建“两基地、两配送站、多个基层配送点”的空间布局体系,基本建成杨村桥和更楼寿昌两大物流中心、乾潭和大同两大物流基地以及覆盖城乡的若干基层配送站点。杨村桥港航物流基地以十里埠码头为核心,以杭黄专线站点、杭新景高速公路、320国道为依托,开展公水多式联运,建设成为以水路货运为主,公路运输为辅,配套仓储、配送服务的现代物流业典型示范区。更楼寿昌物流基地以寿昌新火车站为中心,以杭新景高速公路、320国道、330国道为依托,开展公铁多式联运,建设成为公铁联运转换、产业依托型物流中心。乾潭物流配送站以乾潭为中心,辐射杨村桥、梅城区域,整合物流资源,建设集家纺、小五金等出口加工为重点的产业依托型物流基地。大同物流配送站以大同为中心,辐射李家区域,整合物流资源,建设集石灰石加工、水泥熟料等为重点的产业依托型物流基地。以各工业聚集区和商业聚集点为基础,基本形成依托中心镇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配送站点。
——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完善骨架干线,提升道路等级,配套客货站场,打造经济平台的建设总方向,加快公路、铁路和码头等方面的建设,完善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县乡道公路、内河航道和铁路等运输网络。重点推进临金高速公路、320国道新安江主城区至杨村桥杭黄高铁站快速路、320国道新安江主城区至更楼于合快速路、320国道下涯至寿昌过境段、06省道洋溪至莲花段、23省道航头至大同段的建设,完善“五纵、五横、十连”县乡公路网。以富春江船闸通航能力提升为契机,新增500吨级泊位50个、100吨级泊位36个,重点建设十里埠综合作业区、大洋化工作业区、施家综合作业区,重点疏浚航段洋安桥段岸线、月亮湾段岸线。改造提升金千铁路货运能力,在寿昌新建货运火车站。完善食品、鲜活农产品的冷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物流设施,积极发展城乡农产品冷链配送物流。
——加强物流市场主体培育。通过整合提升、分离培育、引进移植等途径,培育发展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加快传统物流企业转型提升,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等传统物流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不断拓宽产品及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全市物流企业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运作水平。积极培育物流行业龙头企业,鼓励物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上市、联合、重组、兼并和科技创新,实现内、外扩张,积极支持新安物流、顺达物流等一批骨干物流企业加快区域市场资源整合,不断完善其在、长三角区域及国内国际的物流服务网络,提高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鼓励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和物流采购、配送中心来我市发展。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标准统一、接口开放、功能通用的基础物流数据平台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升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标准化计量、分类、设施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四)以引进、扶持、整合为路径,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
1、发展思路
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完善市域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地方性金融机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优化金融支付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服务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有力支撑全市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
2、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新增设各类金融机构2家以上,存贷款余额年均增幅力争18%左右,到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00亿元,贷款余额300亿元,社会融资总量达到350亿左右。
3、重点举措
——引进发展地方银行类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各大商业银行驻地机构发展,鼓励其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积极引进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设立分支机构,以新机构带动新的金融总量。积极探索建立和引进发展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围绕有效利用和规范众多的民间金融资源,积极发展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设立运作。积极推广微小贷款模式和普惠型农村使用小额贷款制度,加快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组织。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工作。
——扶持发展各种非银行类金融组织。加快完善区内证券、保险、担保、信托、投资基金、租赁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体系。加快推进乾潭镇股权投资基金园区建设,依托园区的生态环境、交通区位等优势,力争5年引进20家创投(股投)基金公司入园。进一步完善地方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加快形成以政策性担保公司和商业性担保公司共同发展的担保体系。加大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力度,积极开展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和帐户托管等新业务。积极引进有实力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入驻,大力发展证券期货业。积极发展信托、租赁和财务公司机构。积极推进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
——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方式。着力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重点加大医药化工、有机硅、LED、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及建材、纺织、五金工具、低压电器、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大力支持和推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其它短期融资债券,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深化金融支农服务,以村镇银行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村消费、农村住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金融服务。探索和开展农村住房抵押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加强与担保、保险、信托、物流仓储、第三方支付服务组织的合作。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改善金融支付环境,继续贯彻实施“便农支付工程”建设,推进现代化支付系统、支付结算服务向广大农村延伸。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深化我市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级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建设。以人民银行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征信系统)为主平台,建立区域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融资服务网,构建查询、批量筛选、统计分析等功能的信息共享机制,为全市中小企业、银行、担保机构、政府部门搭建7*24小时融资平台。深化诚信企业评选、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建立中小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机制,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培育计划。探索建设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农户贷款担保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在国内率先创设市级农业信用保证基金。
(五)以生态人文优势为依托,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发展思路
以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以新安江清凉世界休闲文化长廊、洋溪、乾潭文创产业集聚区、古严州文化挖掘提升区为载体,突出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业、养生保健、运动休闲业,积极发展节庆文化业、民间表演业、文艺创作等其它产业,加快打造浙西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区。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7%,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0%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对全市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3、重点举措
——突出文化休闲娱乐、运动休闲、养生保健三大产业。充分利用市一流的山、水、雾等独特自然资源,打造新安江“清凉世界”休闲度假基地。以十大乡村生态文化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乡村生态文化休闲业;挖掘历史文化与宗教文化,对梅城古镇、新叶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址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丰富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内涵;依托山岳、森林、峡谷、溪流等丰富的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登山、攀岩、山地自行车、高尔夫、漂流、滑草等运动项目,建设一批富有野趣的生态探险旅游区和野营地,以及野战俱乐部、素质拓展基地;做大做强龙舟漂游业,拓展规模,完善功能,丰富类型,提升设施,将新安江龙舟漂游打造成市旅游拳头产品;引进具有品牌的健身活动、保健推拿、美容美体等高档次会所,加快推进疗休养基地和养老基地建设。
——积极发展节庆文化和民间表演业。以新安江旅游节、柑桔节、荷花节、新安江·中国草莓节等节庆活动为重要载体,拓展节庆领域,创新节庆方式,提升节庆档次,打造“节庆经济”;以九姓渔民婚俗、严州斗虾、李家断龙、李村抬阁、提线木偶等民俗艺术为主要内容,深入挖掘各类民间艺术,打造大型特色表演节目;做大做强婺剧表演业,推进舞龙活动产业化、市场化的进度,打造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龙文化内涵的品牌龙;加大力度发掘、扶持和保护民间草(婺)昆班社和木偶戏等民间传统技艺。
——培育艺术品、文艺创作和设计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木雕、玉雕、蛋雕、肖像漫画等艺术品业;引进国内外艺术名家来创办工作室。依托市一流的山水资源,打造文学、书画、摄影等创作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引进名人名家来落户,营造创意氛围,提升创意品质;积极培育发展面向优势产业的工业产品包装和外形外观设计业,积极推动工业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等设计服务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以工业设计为主要业态的特色产业集聚地。
——努力发展教育培训、会展业。加大职业学校技能培训力度,加快民办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培育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多层次需要;鼓励发展围棋、音乐、书法、美术、舞蹈等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吸引知名的民间教育集团和知名企业到投资发展教育事业;加快高等级星级宾馆和会议中心建设,鼓励建立会议策划机构,培养一批会议策划人才,提高会议策划能力和接待服务能力;以“兰花展”、特色农产品展等会展品牌为重点,吸引客源到举办论坛、学习研讨、商务等各种会议,承办国内外会议展览。
(六)以知名养老(养生)基地为目标,积极发展养老(养生)产业
1、发展思路
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丰厚的地域特色文化,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突出老年照护、康复护理、老年旅游等市场化运作的养老养生项目,打造养老(养生)服务水平领先、产业融合度高、服务品牌鲜明的省内乃至长三角知名的养老(养生)产业基地。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养老(养生)产业总收入占三产总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打造1-2个集休闲旅游、养老(养生)为一体的知名高端养老(养生)综合体(基地),5家平均年经营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专业服务企业,新增中高端养老床位1500张以上。
3、重点举措
——推进公益性养老机构投资经营转型。在主城区建造800—1000张以上床位的市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经营。充分利用现有的乡镇(街道)养老机构进行整合提升,转换经营形式,形成区域性、专业性养老机构。有条件的中心村,在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利用集体土地,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公益性的养老机构。
——发展高端市场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吸引社会资本,在交通方便、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投资开发包含老年医院、康乐中心、文教中心、商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等老年服务设施在内的高端养老服务综合体,主要吸引市外具有较高消费水平的老年人。重点推进三都镇郑家垅区块国际养生城、寿昌镇河南里广安安养院、新安江街道里阳休闲养老基地等重点项目。
——发展专业性单体化养老机构。依托休闲农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以提供老年人机构生活照料、养护为主要服务的专业性、单体化项目。重点推进新安江街道水碓坑新安江养老休闲中心、洋溪街道小洋坞新安江老年休养之家、寿昌镇绿荷塘百圣老年公寓、寿昌镇海塘源千岛锦王老来乐休闲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四院原址改造的基础上,利用二院、三院迁建留下的旧址,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改造为中高档次的以康复护理为主要功能的老年康复护理培训中心。
(七)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契机,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1、发展思路
以打造“休闲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合理调控房地产供应规模、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依托生态景观资源提升商品房产开发水平和吸引力,进一步打响“生态名城、人居”品牌。
2、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含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危旧房改造)35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商品房供应面积24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非住宅房产比重为20%以上。提升房地产行业发展水平,引进1—2家外地知名房地产企业,培育1—2个国家二级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品牌住宅小区比例达到全市房地产开发总量的20%以上。
3、重点举措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以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为重点,以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和城区危旧房改造为补充,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力度,实现资金优先投入、土地供应优先保障。不断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应保尽保。完善保障性住房选址,增强保障性住房的宜居性,“十二五”期间,主城区主要设置在汪家区块,其他乡镇、街道保障性住房的选址,要在市政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较为完善、居民就业和生活比较便利的区域。
——打造景观房产品牌。在做精现有楼盘、支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地知名品牌房产企业,依托“三大新城”和“两大综合体”建设,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优良生态景观资源,开发高品质住宅房产、旅游休闲房产、商务办公房产,提高房地产业整体开发水平。通过组织房交会、推介会等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新安江资源特色,进一步打响“生态名城、人居”的品牌。
——提高房地产开发质量。在严格执行各类建设强制性规定的同时,引导企业按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要求,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充分利用新安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水源热泵为特色和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应用。进一步完善住宅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住宅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住宅质量,并以点带面,促进住宅建设与房地产业集约化、现代化、产业化。
(八)以政策引导为助力,协调发展其它服务业
——发展信息软件业。积极培育软件业。组织开展嵌入式软件、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等基础软件产品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和开发,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基于网络应用的软件服务外包、网络文化产业、电子商务等网络经济产业,培育新经济新业态。积极引进和培育物联网、云计算、安防监控等新型产业,培育现代化创新型信息产业集群。壮大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互联网服务、有线电视传输服务建设。依托电信和网通等通讯企业,重点培育发展面向企事业和家庭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和内容信息服务;以有线电视传输线路为基础,培育发展以数字互动电视为主要内容的有线电视传输服务业。扶持培育优米科技、晨鹰科技等中小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专业技术优势,加快以企引企步伐,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极业发展科技服务业。围绕提升和发展块状特色经济,加快研发创新载体和专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拓展原有行业研发中心的功能,创建五金工具、低压电器、碳酸钙三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发挥省氟硅化学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分平台和大学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作用,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将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组建成为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环保功能的服务型企业,形成企业技术创新、并提供社会化有偿服务的体系。积极发展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专利、知识产权转让、创业融资、企业重组、购并和产权交易的中介服务机构。
——发展中介服务业。采取积极的税收、财政、地产政策,推动中介服务行业市场化,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机构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中介服务企业,力争到2015年使我市中介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行业功能日益完备。积极发展面向市场交易、会展服务、旅游集散的中介服务组织,鼓励发展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鼓励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认证、商品检测检验、工程监理、拍卖及招投标等鉴证及财务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律师事务所、公证、仲裁等法律服务中介服务机构和咨询、调查、策划、管理等咨询策划服务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等自律性行业组织。
——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就业社保、社会救助等社区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社区零售、休闲娱乐、家政综合服务等社区商业服务。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集中式和上门式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结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以主城区为重点,力争到2015年前率先在新安江街道每个社区建立起规模在5亩以上(其中社区办公活动用房面积至少达到1000平方米),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观景、健身娱乐、医疗保健、信息咨询和家政服务等综合性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健全发展机制,出台《市社区服务业扶持办法》,逐步建立起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争取到201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化运作到位,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需有所供、难有所帮、老有所养、幼有所托,不出社区即可满足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需求。
五、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充分考虑我市市域总体规划和服务业空间发展的要求,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原则,以主城区为核心,以沿新安江—富春江发展走廊为轴线,以“一主两副两组团”为载体,形成“五体五区五基地”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具体布局
1、五体
梅城—七里泷旅游综合体:完成玉泉寺寺庙改造工程的基础上,完善服务,丰富内涵,开发周边养生休闲项目。注重富春江小三峡现有观光产品设计,突出休闲功能。通过游船(休闲船)、自行车、徒步等交通形式的打造及两岸自行车、徒步路线的开发进一步拓展景区容量和产品性质。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葫芦峡谷景区以激情、运动、康体为主,在西源和东源部分峡谷地段开辟新的漂流项目及溯溪、攀岩等运动健身项目。推动严东关景区、三江口休闲渔业区块的建设。初步形成以峡湾为基底,发挥原生态优势,凸显俊逸的严州文化,整合江、峡、山、镇资源,集山水观光、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生态养身、体育运动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峡湾型国际旅游综合体。
黄饶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完成瑞平山小球基地和度假酒店建设,并率先推出新安江清凉湿地,使之成为旅游的独特卖点、亮点。结合致中和酒业公司迁建新址的机遇,规划建设致中和酒庄旅游区,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使其成为工业旅游、酒庄养生旅游、旅游购物的特色精品景区。与梅城—七里泷旅游综合体一样是我市承接市“旅游西进”的一大旅游平台,涵盖了“古、俗、山、水、林、峡、瀑”等多种特色,是我市旅游资源类型最丰富、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两个旅游综合体将打造成面向国际旅游市场的旅游名品和远郊旅游组合“两江一湖”中的精品,在海外旅游市场上实现“游必到”的目的地品牌。
新安江旅游综合体:以城区和沿江区域为核心,紧紧围绕“一江清凉、清澈的新安江水”做文章,重点抓好“引水入城”工程,通过各种喷泉、瀑布、跌水、水帘、雾森等形式并结合灯光、音响等现代科技营造独特的城市水景观、水休闲、水娱乐活动,积极发展新安江水上旅游,将其打造成为旅游“清凉”品牌的核心支撑之一。
新安江温泉旅游综合体:发展以温泉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产业,形成以硫化温泉养生为特色的省级休闲度假区。由温泉休闲理疗区(包括酒店综合体和温泉理疗中心)、休闲度假区(产权式度假会所)休闲运动等项目组成。
大慈岩旅游综合体:拓展悬空寺的地域空间和主题空间,通过交通配套、主题文化提炼将悬空寺、新叶古村和十里荷花三者有机结合统一打造,初步奠定大慈岩旅游综合体的基础,成为南线旅游板块的核心支撑。
2、五区
新安江主城区服务集聚区:依托中心城区文化底蕴、资源集聚、交通便利等多重优势,以新安路、新安东路、严州大道、江滨大道为主轴形成多纵道横向辐射架构,构成商业中心一级商圈。新安路商业带依托旧城改造工程实施商贸业改造提升;新安东路商业区围绕若干新建大型商贸设施形成;严州大道、江滨大道商业带以城东休闲购物街区、桥东CBD商贸街区及江滨商贸步行街为载体,发展商业金融、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
梅城商贸集聚区:利用梅城旧城改造契机,新建或改造提升若干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观光于一体的商贸街区;以杨村桥交通枢纽优势,发展为交通、旅游、物流、农产品流通等产业配套的商贸设施,包括火车站综合服务中心、综合市场以及集餐馆、购物、休闲等业态的商业综合体。
寿昌商贸集聚区:提升改选老城区的商贸服务设施,形成以中山路与东昌路交叉口为中心的商圈。重点依托“十八桥”一带,建设寿昌新城,重点发展行政服务中心、住宿餐饮业、休闲娱乐、商贸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生态房产业等。依托省级经济开发区扩容提升、金千铁路货运场站等提供相应的商贸业配套服务。
乾潭商贸集聚区:按“人居小城市、东大门”定位,充分利用交通便捷、生态资源优美、产业基础较好等优势,依托七里扬帆景区提升、高速公路乾潭出入口改造及主干道建设等项目,实施景区入口、道路沿线商贸设施改造提升。提升中心广场、镇区中心及镇南新区的商贸服务业档次,培育和开发3-5家高档次的餐饮、购物、娱乐企业。
大同商贸集聚区:大同新城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和23省道改建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依托集镇,扩面提升连锁超市,营业面积力争达到1000平方米。完成农贸市场提升改造任务,发展与高速互通口、区域产业物流相配套的商贸服务业。通过集聚人口和产业,发展为西部重要商贸中心。
3、五基地
洋溪为主的科技孵化基地:按照城市东扩要求,以洋溪区块为主,主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外包等,加快建设浙西科技文化孵化园区,加强行业研发中心和企业研发(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我市企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
桥东和洋安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产业基地:桥东区块按照城市客厅综合体的定位,加快总部经济核心区和商贸金融中心建设,塑造现代城市形象,打造桥东城市客厅综合体。洋安区块按照新城开发定位,重点发展会展、企业总部、休闲娱乐、度假养生养老和商住等,打造洋安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
更楼寿昌物流基地:以寿昌新火车站为中心,以杭新景高速公路、320国道、330国道为依托,建设公铁联运转换、产业依托型物流中心。开展公铁多式联运,建设产业依托型和城市依托型物流中心。
杨村桥港航物流基地:以十里埠码头为中心,包括梅城、杨村桥区域,辐射乾潭区域。依托十里埠码头、杭黄专线站点,以及已经建成的杭新景高速、国道、省道,开展公水多式联运,建设产业依托型和城市依托型物流中心。
沿江生态景观房产和养老养生产业基地: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人文底蕴为依托,以沿江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为支撑,突出沿新安江和环三江口区域和乾潭、大洋、寿昌等区块等重点区块,重点发展高品质景观住宅、商务办公房产和休闲度假房产,打造景观生态房产品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包含老年医院、康乐中心、文教中心、商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等老年服务设施在内的养老服务综合体、专业性单体化养老机构,推进公益性养老机构投资经营转型,以吸引本市外具有较高消费水平的老年人。其规划主要布局在三都镇郑家垅、寿昌镇河南里、新安江街道里阳等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市加快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职能,进一步健全服务业领导小组会议、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研究建立服务业定期协调例会和年度服务业大会制度。加强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专业队伍建设,做好全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协调、目标责任分解和考核、服务业重大政策制定、重要规划编制及服务业综合牵头管理等。服务业重点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各街道、乡镇和有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服务业各行业领域协会建设,引导行业自律,促进服务业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信息监测、预警预测制度。
(二)强化要素支撑
强化服务业用地保障,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在年度用地计划编制和建设用地指标配置中逐步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优先安排规划内服务业重点项目落地。加强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引进的服务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享受相应的人才待遇,妥善解决其住房、子女入学等各种后顾之忧,营造良好创业环境。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每年对100名政府干部、企业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专门培训。各有关单位和企业要加强校企合作对接,强化基础性人才培养。鼓励金融企业开发和推广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引导信贷资金逐步向服务业倾斜,加大对中小服务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
(三)加大政策扶持
切实落实和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有关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税费优惠、用地需求、银行信贷、就业政策等方面给予服务业支持。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电价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和省鼓励类的服务行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对于列入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的重点项目,在用地保障、税收优惠、财政扶持、水电气定价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对服务业领域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明确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扶持方向,加快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扶持,参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标准和制造业技改贴息政策,加大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其加强技术创新和加快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及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强监管,规范服务业企业经营行为,推进服务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四)推进大项目、大平台建设
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建立健全项目的生成机制、推进机制、保障机制,充分做好服务业项目的储备和培育,充实更新项目储备库。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调研、筛选、指导以及跟踪服务,严格把关项目定位、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建设进度等关键环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重视加强与省、市服务业主管部门的联系,积极做好项目申报与资金、土地等的争取工作,保障土地、资金、规划、动拆迁等资源要素和基础建设条件适当向重大服务业项目倾斜。做好与江干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县协作,积极承接服务业项目转移。加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加快新安江主城商务区、桥东城市客厅、洋安新城、大城东新城等具有较强集聚能力的综合性服务业平台发展,力争以服务业大项目引进和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发展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