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研项目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科研项目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研项目建设发展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研项目建设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体制创新为动力、科技创新为核心、服务创新为保障,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工程建设为依托,科技示范为核心,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为重点的建设科技新体系;坚持以解决重大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组织科技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坚持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重点,全面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建设科技实力不断提高,建设科技进步对建设领域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一)完善科技体系,加快创新步伐

出台了《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市建设新产品(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城市交通信息研究中心、大学绿色研究中心、省建科院能耗监测中心等6个"市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围绕我市建设领域各项工作,不断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初步构建了全市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城乡建设

积极开展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了城市规划建设与大气污染关系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研究、市主城区支路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市大公交系统优先发展建设规划,基于道路修缮的城市道路评估与管理系统研究、省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在线监管系统研究等20余项有针对性的关键技术研究,为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制定交通规划、建设和维修城市道路、垃圾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置的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了城市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加强技术研究,推动建筑节能

组织完成了《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新技术及工程示范》《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研究》和《高层建筑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应用研究》等一批省市级重大科研课题,为全面推动我市的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到"十一五"末,我市建成节能建筑约350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应用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实施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2项(累计装机容量11.14兆瓦)。

(四)坚持科技引领,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150余项;开展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组织实施了各类国家级示范工程25项,累计争取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近1.6个亿。;完成了市级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示范工程100余项,金都城市芯宇项目、中节能绿色科技馆项目获国家绿色建筑三星标识认证。中国湿地博物馆获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授予LEED绿色建筑"金奖"认证。

二、面临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形势分析

"十二五"是我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建设科技工作也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建设科技必须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要求,促进建设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打造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

1、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信息平台五项重点任务,充分显示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地位,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建设科技的发展方向。

2、城镇化进程加快的需求

2011年6月份国务院颁发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不超过7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70%。完善和提升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3、建设低碳城市的需求

中共市委《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我市要建设低碳城市,创建低碳建筑,即全面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打造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建筑。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我市建设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应用性开发技术前瞻性不足,指导建设生产不及时;二是建设科研市场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三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对重大项目的扶持力度不够;四是科研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有力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载体,按照市委确定的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四节一环保"和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打造低碳宜居城市,强化建设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保证作用,提高我市建设领域的技术水平。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围绕我市建设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立足于我市建设领域发展的实际需求,坚持科技引领,加强自主创新,注重成果转化,全市建设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为打造"建筑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到2015年,在我市建设科技实现以下目标:

1、在城市交通技术、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绿色施工技术、住宅产业化等领域培养一批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完善建设科技创新体系。

2、建设一批对我市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建设科技基地。

3、培育1~2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

4、开展以建筑节能和绿色(低碳)建筑为重点的具有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100项,市级科研立项150项。

5、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项,完成国家工法20项,省级工法100项,

6、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建筑业新技术示范工程50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50项、可再生能源(光热、光伏、浅层地能等)应用示范工程50项。

7、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筑节能基本数据库"和"数字城管""数字质安监"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建设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对建设事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建设领域科技投入每年不低于3‰。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创新政策体制机制

加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建立促进建设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建设科技成果考评机制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政策,加强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为支撑、政策法规为保障的指导原则,健全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政策和制度上推动和保证我市建设科技事业持续发展。

(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建设科技基地建设、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础性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建设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建设科技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支撑力度,使建设领域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重点示范工程

以工程示范为抓手,开展以绿色低碳建筑、绿色交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节约型城镇建设、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住宅产业工业化、现代化促进和城市数字化系统工程为重点的示范工程,形成一批以科技为先导、节能减排为重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示范工程。

五、重点研究领域

"十二五"期间,要围绕市发展的总体目标,突出重点技术领域,加强应用性开发技术前瞻性科技攻关,促进建设事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低碳城市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和关键技术、低碳生态城规划设计技术体系研究,建立低碳生态城管理支撑技术体系、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监测系统、城市碳排放数据库。

(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建筑节能优化设计技术、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降低中央空调能耗的关键技术、绿色建筑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研究开发、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法、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与方法、建筑施工装备与机具开发和精致建造和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三)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人居适宜性评价与监测技术、居住区噪声、光环境控制技术、城市园林绿化与景观规划技术、城市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与方法、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生活垃圾与污泥资源化处置利用技术研究。

(四)城市空间节约利用和绿色交通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与智能管理关键技术、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技术、城市热岛效应控制与改善技术、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变化模拟预测技术、城市土地勘测利用关键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关键技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重要公共建筑的结构技术、城市给排水、燃气关键技术、城市防灾减灾集成技术和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技术研究。

(五)城市信息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共享与服务技术、数字城市管理技术、城市和风景区遥感监测技术,数字园林技术、城市工程质量、安全和交易监管技术、建筑和房地产企业信用服务技术、城市地下管线运营与监控技术、网格化社区管理技术、城市建设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平台技术研究。

(六)城乡规划与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政策、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技术、城乡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互动模拟预测和动态监测技术、城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预防技术和小城镇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技术研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科技管理

一是加强强科技工作领导,制定市建委年度科研开发计划、节能环保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及工程技术标准编制计划。二是理顺政府的科技管理体制,以服务促进管理。充分发挥不同部门的优势,适应社会需求、协调科技攻关。三是改进科研立项、鉴定验收、评审奖励的模式。稳定科学研究队伍,做好基础科学研究,着重实用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四是搭建管理平台,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业技术管理和创新体系的研究,在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招标投标等环节中,制定激励技术进步的办法,以体现科技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二)完善激励政策,加强科技投入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创造一个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二是积极争取财政性科技投入支持,根据GDP的增长,每年增加科技资金投入。三是加强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导向,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开发和应用资金,特级施工企业按照省级3‰、建设部要求5‰的营业收入用于科技进步工作,切实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四是鼓励建设系统科技人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建设领域科技研究,申请各类市、省(部)级补助资金,积极推荐申报部级专项资金补助。五是实施激励建设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是在建筑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企业家,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二是实施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发挥科技人员主观能动性,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结合工程项目主动开展科学研究,及时进行总结,多出科技成果,不断提高建设科技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交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

一是整合市科技资源,发挥市科研院所的作用,服务于市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中介作用,建立技术市场。科技科研项目采取各种形式合作开发,知识共享。做好技术转让有偿服务工作。加强信息交流,推出一批先进人物。二是扩大国际合作,注意和掌握国际建设科技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以技术合作推动中外技贸合作,争取在外资利用方面有所发展。三是发挥专家作用,完善专家库。对涉及工程质量、安全以及公共利益的关键工艺、部位、方案,开展专家咨询论证。使工程设计咨询在建筑业技术创新中起到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