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省市科普项目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以及《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决定》,根据国家“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的要求,明确我省期间科技术普及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科技、文化发展中的辨证关系:设有科学技术,设有优秀人才,就没有先进的生产力;设有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就没有先进的文化;没有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就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体现在它的科技成就上,而且体现在其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要依靠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高峰上不断攀登,也有赖于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应用和支持。
总书记在致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信中明确指出了科学普及工作的得要性:“周唯物史观和科学思想武装全党,在广大群众中普及科学知识,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起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使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总书记的要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社会公众能够理解的方式,使科普对象既能接受具体的科学知识,又能提高对科学的理解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科技意识。
2、科普工作的紧迫性
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我国进入WTO以后,更加迫切需要进行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普及,用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来武装人们的思想,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使全社会的人都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代科学技术已步入大科学时代,呈现出社会的科学化和科学的社会化两重趋势。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科学技术,人类的思想文化日益融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成果很普及到全社会,并被社会公众接受。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而当前国家之间,因此之间的竞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为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我省科普工作的紧迫性更为显现。
我省科普工作要从事关全面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和水平,推动科教兴战略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使科普工作在宣传科学思想,反对“邪教”,破除迷信,弘扬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上,发挥重要作用,切实为我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我省科普工作发展回顾
3、出台了政策法规
4、建立了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年月,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科技的副省长任组长,省科委、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计委、省教委、省财政厅、省广电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农科院、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等共13个成员单位组成省科普工作联席会,并参照中央的做法,拟订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省长挂帅、省科委、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牵头、部门和社团共促,合力办实事、办大事的科普工作良好局面。
5、基本建立起全省科普工作网络
全省科普网络和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全省科技、宣传、教育等部门,基层党校、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学技术社会团体,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在科普工作中发挥了各自优势和职能作用,特别是科学技术社会团体组织,长期以来担当了科普工作的许多职能,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科普工作的坚强后盾。全处各部门、各单位加强了相互配合协调,基本形成了一个全省上下联系、横跨部门、立体交叉的科普工作网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科普组织约200多个,科普示范基地228个,科普示范县4个,省、市、县和乡镇、街道、企业等各级党校3500个,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共4000多家,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159个,从事科学普及、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兼职人员达万名。
省科技活动中心和建设中的科技标志工程——省科技馆,是我省具有显示度的公益性科普教育建筑。已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庐山植物园、省林科院、省科技活动中心等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也日臻完善。
6、开展了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科普活动
——科普工作围绕农村科技进步,面向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活动。我省连续几年开展了全省性的“科普宣传月”、“农村科普大行动”、“大规模送科技下乡”、“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一系列高层次、大声势的科普活动。仅年以来,全省各地共开展各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4000多次,下乡科技人员达10多万人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万多期,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次,举办科技集市2000多场,参加人数200多万人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近万个,送科技书籍50多万册,科技资料300多万份,录像带2000多盒,赠送实物价值500多万元,全省累计安排科技下乡活动经费500多万元。
——农函大发挥了农村科技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创办于年的省农函大,先后开设了81门课程。到年,已建成12个分校,11个专业,53门课程,111个辅导站和1400个乡镇辅导班,聘请了700多名专职教师、2000多名辅导员,基本形成了完整配套的农函大实用技术培训体系。14年来共招收学员34万人,其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近15万人,经过省农函大系统培训的学员,合格率达92%。大部分学员成为当地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和科学种田的带头人。
——青少年科普活动成绩斐然。几年来,每年都举办了以“科学殿堂迎接青少年”为主题的青少年科技传播活动,每年有近10万名青少年参加。在青少年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创造发明和创新“两小”竞赛,生物百项竞赛和数、理、化学科竞赛等全国竞赛中共获得8块金奖、48块铜奖。
——围绕发展县域经济,开展创建科普示范县、乡和科普示范基地、重点农技协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推广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发展了新产业,提高了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在抗洪救灾中充分显示了科普的优势。在近几年抗洪救灾中,省有关科技部门和单位,在抗洪救灾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切实帮助灾区人民解决了许多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中的实际问题。如在年我省遭遇特大洪灾后,省科委及时开通了二条“科技救灾服务热线电话”,由农业专家担任电话热线服务员;省科协组织了近千名科技人员下乡到重灾区,为农民开展了现场科技咨询服务,均受到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欢迎。
——城区科普宣传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全省11个设区市设有常年固定的科普橱窗宣传栏共200多个。以宣传“身边科学”为主要内容,在广大居民中开展创建科普文明街道、科普文明居委会、科普文明家庭达标活动,为城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工矿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普教育成效明显。许多工矿企业,围绕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深入开展“讲、比”活动,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开设科普宣传专栏,重点宣传普及“企业创造力开发”、“工业工程”和“邯郸经验”等企业界人员关心的知识。组织企业职工参加技术创新讲座和培训班,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赛,为提高职工创新意识和技术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省合理化建议委员会每年都定期对职工重要合理化建议百项成果进行表彰。
——领导干部接受科普教育的自觉性增强。先后邀请了多位院士和几名全国知名专家教授来作专题报告,听讲人数达3000多人次,其中副厅以上干部有1000多人次。通过这类现代科技知识讲座,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科技水平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识,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自觉性。
——以科学为武器,深入开展反对邪教、反对封建迷信的斗争。自党中央关于取缔和处理“”的决定公布以来,全省掀起了一场以高举科学旗帜、捍卫科学精神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反科学、伪科学的基本鉴别能力。
7、我省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在“五”期间尽管加强和重视了科普工作,但尚未形成完善的规范化科普工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存在科普投入不足、科普队伍力量薄弱,科普人才流失,科普活动的社会化、规范化水平还比较低,科普设施短缺和陈旧老化,科普面较窄,以及科普事业本身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我省科普工作面临的任务是紧迫而艰巨的。
三、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8、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把科普工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逐步实现科普工作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推动党和国家科技政策在我省的贯彻落实和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服务;为实施“科教兴”、可持续发展、技术跨越战略提供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保障;为社会稳定提供科学、健康、文明的人文基础。
9、基本思路
一是按照“巩固、提高、完善、创新”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巩固全省已有的科普工作网络和已取得的成绩;逐步提高省、市、县三级科普工作网络的功能和工作显示度;完善全省科普活动中心与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创新的精神推动科普工作观念和内容的创新,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普工作管理体制,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科普工作运行机制。
二是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科普工作要突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利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和方式,将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传播给广大干部群众;要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用通俗的语言作出科学解释;要针对不同的科学热点,将科普工作有机地融于大众关注的社会焦点讨论之中,达到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
三是要推动科普工作社会化。要引导科普组织和机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增强发展活力。要形成全社会参与,多渠道投入的科普工作新机制。
四是突出科普重点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工作。期间要以领导干部、青少年,农民、工人和居民为全省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针对不同人的特点和需求,大力宣传和普及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社会人文知识。
四、科普工作目标
10、我省期间的科普工作总体目标是:
基本建立起覆盖全省的科普工作网络,为我省的科普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该网络体系由以下五部分组成:一是省、市、县三级科普工作管理体系;二是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科普队伍;三是有制度化播送普宣传体系;四是有一批具备科普功能的常设科普活动中心和宣传基地;五是有制度化的科普教育体系。
通过该网络体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正常运转,实现政府协调,各类科普专业团体、社会团体、大众传媒、社区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从而使全省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有较显著的提高,能基本适应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五、科普工作重点任务
11、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科普工作管理体系
以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和省科协为牵头单位,相关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和科研单位共同组成的省科普工作联席会,是实施全省科普工作各项任务的组织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机构。要切实按照《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要求,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日常办事机构和工作制度,切实按照“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整体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使我省期间的科普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各设区市和县(市、区)各级政府应参照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形式办理,使各成员单位都从各自工作角度出发,以各种形式全面推进科普工作。要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健全科普机构。
12、稳定、巩固和充实科普队伍
全省从事科普工作专职机构的工作人员,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科学技术社会团体的科技人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员,各类学校的教师以及中小学校的科技辅导员,社会科普作家、科技记者和编辑,是我省的科普工作基本队伍。要继续充分发挥全省现有200多个科普组织、4000多家科学技术团体、3500家各级党校和省农函大作用,在稳定现有万名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的同时,既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逐步形成开放、竞争、流动的新机制,引导和培植科普产业,又要结合社会公益事业的特点,重视在退休的各类人员中和在校大学生中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对科普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高科普人员的素质,加强科普队伍的建设,使科普工作朝着网络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教师、新闻工作者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兼职参加科普工作。
13、建立健全制度化的科普宣传体系,强化科普宣传的力度
全省各种大众传播媒体要协同配合,加大科普宣传在整个宣传工作中的份量。省、市、县(市、区)主要新闻单位要把科普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年度计划,建立科普宣传制度。
广播、电视是覆盖面大、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同公众天天见面的大众传媒,是开展科普宣传最便捷、最开放、最有效的形式和途径,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所有大众传媒都应当开设科普专栏,广播、电视应经常在“黄金时段”安排一定时间的科普专题节目;报纸、杂志每期都应有一定篇幅的科普文章,结合各自的业务范围系统地宣传生产、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要积极支持办好以科学普及为主要版面的杂志和报纸,使他们能进入全国高质量的科普专业期刊、报纸的行列,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科普创作队伍,推出一批科普创作精品著作和科普栏目。
要结合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选择重点题材,摄制一批高水平的科普电影、电视片,经常性开展科教电影、电视片汇演活动。实施科普图书出版工程,每年出版计划中都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科普图书。鼓励出版更多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健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
14、建立和完善一批具备科普功能的常设科普活动中心和宣传基地
到期末,全省要建设好11个科普工作示范县。
省科技馆要建成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标准现代化标志工程,在期间投入使用。要重点扶持一批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的科普宣传基地。对各市、县所在地的科技场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专门的科普活动场馆,也要加大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其开展科普教育的社会功能。
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对现有科普场馆设施加以改造和利用,以充分发挥其科普功能。对移作他用的必须限期归还,重新用于新普活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把科普场馆的建设和城市重要繁华地段科普画廊的建设,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标志性工程纳入当地市政、文化建设规划。
图书馆、文化馆、科技情报所等社会公益场所和动物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场所,以及公园、旅游景点、影剧院、体育场馆、机场、商场、车站、码头、医院等公共场所,根据各自特点,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生动活泼的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和公众喜闻乐见方式,将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成果传播给全省干部群众。
科普教育基地要有科普内容、有接待制度、有科普工作人员、有科普教育活动,能收到社会效果。科普设施与科普基地,成为既是我省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的重要陈地和有效手段,又是我省科技进步、现代文明的形象标志。
15、实施科普教育制度化
在前期制订“省科普教育大纲”,使我省的科普教育制度化。科普教育的对象重点是干部、青省年、农民、工人和居民。
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普教育,要利用省、市、县和基层党校、干部学校和各种培训班,制订并实施适合不同层次领导干部需要的科技培训计划,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使各级干部能及时跟踪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动向,能依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科技意识,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自觉性。
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主要依靠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要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校把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技术素质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部门应帮助学校在抓好课堂主渠道教育的同时,辅之以科技发明、科技竞赛、科技夏令营等课外、校外科技活动等各种课外科普活动,促使青少年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锻炼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对农民的科普教育,主要依靠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农函大、农技校,同时要发挥共青团、妇联在农村的组织和各种宣传媒体、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各类科技服务实体的作用。要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科教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农村各类技术服务、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网络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的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技宣传、咨询、培训和示范等多种方式,继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科普教育老区行”活动,大力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业科学技术,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广泛开展破除愚味迷信的科普活动,满足农民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需求,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
对广大职工的科普教育,以岗位技术培训和提高生产技能为重点,全面提高广大职工的科技素质,主要依靠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要根据企业改革、技术改造需要,把对职工的科普教育列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常抓不懈,使广大职工不但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能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作贡献,而且具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
对居民的科普教育,在充分发挥市、区和街道科普机构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场所的科普宣传功能。
六、科普工作的保障措施
16、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要加强对科普事业的规划引导、政策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各级政府要将科普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给予足够重视。要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制定具体计划,提供必要条件,全面推进科普工作。
要充分发挥各级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和直协调功能,形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社会积极参与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7、多渠道增加对科普事业的经费支持
为了保证对科普工作长期、持续、稳定的投入支持,各级财政部门要逐步加大对科普工作经费的投入,并做到专款专用。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安排好学校用于青少年科普活动的经费支出。
设区市、县(市、区)科普活动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证。最低标准应按照本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0.1元予以安排,财政收入较好的市、县(市、区)应该高于最低标准,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增长。
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对科普工作的各项投入。大力提倡社会各界力量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对社会力量从事科普工作的非盈利性活动,应按国家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各大中城市要保证科普专用场馆的建设和运行资金。今后没有专用科普设施的大中城市不能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城市。科普设施的建设要遵循政府支持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原则,在各级政府对料普设施建设进行性必要投入的同时,动员和吸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对科普事业的自愿资助。
对科普事业的损助可视同对科学研究损助。社会力量损助公益性科普设施,可按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对进口科普设施、制作设备、展示制品和图书资料等,属于国家政策规定免税范围的按照国家统一政策执行。
对科普专用场所开展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科普宣传有偿服务收入,可按照国家规定给予有关优惠。
18、建立、健全科普工作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根据国家立法计划,我省应尽早作好《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管理办法等相关地方政策、法规的调研、组织协调等各项准备工作,一旦《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即可尽早与之衔接和贯彻实施。
科普发展中长期规划,是指导全省科普工作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研究与制定应作为全省中长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规划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19、建立有利于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研究制定面向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科普宣传人员的专项激励政策,加强科普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要进一步营造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使专业科普工作者和其他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劳动成果得到应有的承认。注意解决科普专业人员在职称、职务、待遇和奖励等方面的问题,以稳定队伍,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科普事业。各级科协及社会团体的挂靠单位,要充分调动所有社会团体的积极性,鼓励和积极支持他们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要把开展科普活动作为评选先进学会(协会)的重要条件之一。
继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不断总结交流经验,探索新的形式,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形成“常下乡”的良性循环。
定期开展科普工作的检查评比活动,对在科普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不重视科普工作,长期不开展科普活动的单位及其领导人要予以通报批评。
定期开展优秀科普图书、文章、电影、电视、期刊评选和奖励活动,选拔和推荐优秀科普作品参加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评选。
20、加强科学技术普及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创造必要条件,开展经济转型势下新时期有关科普工作对象、内容、方式、方法、手段、设施、组织、运行机制以及技术创新全过程各环节间互致力规律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将丰富的科普实践经验上升为科普理论,为推动科普工作沿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把握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科普会议、出国考察、培训等方式,交流有关信息和研究成果,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科普理论及实践经验,努力开创我省科普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