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全市重点领域整改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为创造更加良好的体制环境,保证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省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改革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改革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
1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十一五”期间,我市完成了97家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国有经济基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非公共领域退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建立健全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2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和制度改革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通过银企合作、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努力破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通过改革,进一步优化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激发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非公有制经济综合实力有了很大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加强和规范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行了“一日备案”制度,权限得到规范、程序得到简化、管理机制日趋健全完善。网上审批制度建设顺利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控系统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精简审批事项,行政许可项目减少到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减少到103项,走在了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前列。
4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5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市内五区及高新区实行了“增收分档激励”政策,调整优化了分享收入和分享比例;改革了市对县(市)及矿区财政体制,调整了市与县(市)和矿区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享比例,初步构建了相对规范、统一的县乡财政体制框架;探索建立了村级财富积累机制,并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开展了以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公司实体、实施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深化财富积累机制的工作。
6金融服务体系日渐完善。银行、证券、保险和其它金融机构快速增加,服务体系日渐完善。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有效破解了城市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瓶颈。企业上市工作成效显著,地方金融机构改革进展顺利,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7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迅速推进,基本实现了农村全覆盖。参合农民大额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全市参合率达到9612%,五保户、贫困户参合率达到100%。在市内五区和高新区、等12个县(市)区启动了综合医改试点,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预付费制度改革和重大疾病保障试点。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仍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影响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以公立机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有序竞争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有待完善;市场体系不够健全、良性的市场竞争秩序有待提高,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发展有待完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与利益补偿机制有待完善和加强。上述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予以重视和有效解决。
(二)“十二五”改革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应对国际、国内经济格局调整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任务艰巨,既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一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到“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0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3879亿元。二是广大群众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到“十一五”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2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7元。群众拥护改革、支持改革、要求改革的呼声较高,为我市深化改革提供了扎实的群众基础。三是积累了很多改革的成功经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抓住关键环节和领域,理顺发展关系,改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2不利因素。一是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矛盾突出、牵涉面广、敏感性强且带有综合性、深层次的领域和环节成为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风险性加大。二是改革成本进一步增加,利益增进空间缩小。随着时间推移、消费水平提高及历史包袱的增加,推进各项改革必须支付的成本明显增加,而改革利益增进的程度逐渐降低。三是改革必将触动某些群体利益,其支持改革、推动改革的积极性、自觉性对改革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改革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制度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发展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五位一体”的体制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政府发展转型的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完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以创造更加良好的体制环境为目标,积极实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争取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保障及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为科学发展和富民强市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稳定发展,关注民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时机和节奏,用最小波动换取改革推进和社会稳定。坚持把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抓好关系民生、涉及民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物质文化需求,充分体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视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领域改革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确保改革有序进行。正确处理综合配套改革与专项改革的关系,加强改革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统筹协调。重视建立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机制,重视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鼓励和支持条件成熟的地方和部门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积累经验,示范引导,讲求实效,因地制宜地推进改革工作。
3政府主导,市场推动。明确政府功能定位,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市场繁荣活跃的社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发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各市场经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政府主导调控的前提下推动各领域改革顺利进行,成为各领域改革有力的推进器。
(三)改革目标
1公平、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民营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机制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有效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
2创新、繁荣、多元的社会事业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更加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评价和激励机制逐步完善。
3绿色、文明、和谐的生态建设机制基本建立。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确立,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4普惠、统筹、有力的社会保障体制基本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全覆盖、可转移、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教育、医疗城乡均衡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设施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
5高效、廉洁、务实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效能明显提升,政府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重点任务
(一)经济领域体制改革
1、继续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
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集体企业、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力争“十二五”末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完成集体企业改制扫尾工作和市区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工作,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1)推动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对尚未完成改制的25家市属国有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并购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对已完成改制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委托关系,改进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全市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转移,重点推进北人集团等具备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跨地域、跨所有制的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在涉及公共利益的供暖、供水、供气、供电、公交等公共领域,提高政府监控能力,建立和完善政府补偿机制,确保企业基本利益,促进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更趋合理,提高供给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2)加快推进集体企业和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工作。对未完成改制的23家市属集体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寻求解决资产、债务制约改制工作的有效途径,“十二五”末全部完成改制工作。对未改制的86个城中村,结合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五年内全部完成改制工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产权制度。
(3)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制工作。探索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职工养老保险关系接续新办法,完善事业单位改革政策,重点推进市政府确定的76家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的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企业及保留公益事业序列的改革工作。
2、完善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机制
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推进民营经济拓展领域、调整结构、提升质量,增强民营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凡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均对民营资本开放;凡国家没有明令限制的经营范围,均允许民营企业经营。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进入上述重点领域。
(2)完善和落实民营经济发展政策。采取政府引导、多方投资等方式,利用各类产业园区、闲置场地,建设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完善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和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重,为民营企业提供直接担保和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多渠道融资,提高民营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拍卖等融资服务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中期票据、信托计划、短期债券融资,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3、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中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科学的财政运行管理机制;规范市级投融资平台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推进市以下财政支出责任划分制度改革,实施新一轮激励性财政体制,调动地方调结构转方式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合理划分市、县(区)两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以保障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为标准,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增强基层政府统筹安排财力、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努力缩减政府消费支出,严格控制公共资本流向一般竞争性领域和行政事业部门的基本建设。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公共工程、公共安全等公共性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全市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
(3)规范市级投融资平台发展。推动融资平台建设,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规范政府性融资平台运作,科学界定投资方向,控制风险水平。清理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妥善处置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规范政府融资担保行为。逐步建立职责明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监管严格、责权利相统一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监督管理体系。
(二)社会发展领域体制改革
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1)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对未转制的演艺、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快推进转企改制步伐,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到“十二五”末,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全部到位。
(2)推动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和共享,打破体制、区域、所有制壁垒,推动文化行业相互协作、共赢发展。探索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企业担保公司,探索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战略投融资和风险投资机制。以燕赵历史文化、西柏坡红色文化为基础,做大做强本土文化产业,丰富文化底蕴,树立文化品牌,打造大城市名片。
2、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到“十二五”末,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1)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公办学校探索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改革,公办小学探索集团化办学,改造薄弱学校,实现办学水平和质量整体提升。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2)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府综合应用资金拨付、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对学校进行管理,完善重大教育决策调研论证、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制度。基础教育实行市级政府领导、县(市区)级政府为主组织实施的管理体制,职业教育实行市县为主、政府统筹、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培育和规范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3)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市区推行义务教育学校“联合体”办学模式,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帮扶协作,农村推广“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开展“城乡结对、互助共赢”活动,实现城乡和区域教育良性互动。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村小学基本实现标准化,率先在县(市区)域内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
3、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把科技创新作为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性障碍,激活各种创新要素,加快实现由资源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1)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性投资优先支持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形成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的体制机制。到“十二五”末,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05%。
(2)建立创新团队成长机制。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基地,加大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在优势领域或企业培养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立人才特殊通道,以人才带项目、促创新。到“十二五”末,吸引聚集国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R&D人员超过35万人,科技人才总数超过45万人。
(3)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巩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聚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新建一批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推进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充分利用京津和省会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借助外力共建一批高技术产业中试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机制
综合考虑农业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留守农民问题,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功能优化布局、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立中介组织和土地定级及价格评估机构,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推动耕地适度集中和农业规模经营。建立“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机制,推动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使用权交易,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上市流转机制,理顺土地市场交易的收益分配机制,缓解土地市场供给紧张局面,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和整个社会土地产出效率的提高。
(2)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植培育一批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型示范社,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北国超市、家乐福保龙仓、国大连锁等大型连锁超市进行农超对接工作。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达到4000家以上,社员达到50万以上,乡镇覆盖面达到100%,村覆盖面达到80%以上。
(3)建立基础设施同城化建设机制。推进主城区与“1+4”组团基础设施同城化建设,探索燃气、供热、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联网。推动县城周边村镇城镇化建设,逐步实现县城基础设施服务拓展延伸。完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基地基础设施辐射服务功能,通过土地的综合规划、整体开发、产业带动,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
(三)生态建设领域体制改革
1、完善资源性产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机制
按照政府调控和市场取向相结合的原则,明晰资源环境产权,理顺资源环境产权的价格形成和交易机制,建立切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以水、电、气等为重点,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设,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更好地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1)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和宏观调控,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资源市场环境,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资源初始配置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资源流转运行机制,通过市场对资源的有序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优化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积极推进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强对水、电、气企业定价成本审核,严格履行成本监审和听证程序,提高水、电、气价格决策透明度。进一步完善差别电价,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差别水价政策,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政府投资补贴引导全面推行节水农业;提高洗浴、洗车等特殊行业用水价格,逐步推进阶梯水价制度。
2、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进一步落实国家生态环境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跨地区补偿机制和全市域补偿机制,调整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细化生态补偿标准。
(1)严格执行国家生态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健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公示公告制度。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和多元化节能环保投入机制,建立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推广激励制度及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建设,促进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2)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提升企业资源环境使用成本。强化生态补偿金扣缴及补贴机制。继续实行各县(市)、区水质考核点水质达标情况与财政挂钩制度。推进环境保护收费改革,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激励企业自主减排。探索建立对水资源保护地和市区西部生态屏障区的补偿机制。
(3)强化绿色信贷机制。认真落实环保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加强环保和信贷工作协调配合,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严格信贷环保要求,促进污染减排。环保机构及时向金融、证监等部门通报企业信用信息和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个人征信系统,与企业信息评定、贷款融资联动,对列入挂牌督办或未完成督办要求的企业,建议按照国家“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政策,对其实施信贷、上市等限制性措施。
3、强化污染管理机制
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效率;运用市场化规律、价格杠杆推动减排工作,提高排污者减少排污的积极性,强化总量控制和区域限批机制,实现“总量控制”目标,逐步实现从总量控制向结构控制转变。到“十二五”末,单位GDP能耗比年下降1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04%、147%,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比年分别下降18%和143%、133%。
(1)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在严格排污总量控制和区域限批机制、完善排污申报登记制度、规范核发排污许可证前提下,探索企业互换副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交易平台,促进在排污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建筑装修垃圾集中收集、规范运输、定点处置机制,促进建筑装修垃圾有序消纳。
(2)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垃圾管理体制,形成市级统筹全市生活垃圾管理技术、标准、政策及物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高各类垃圾再生利用水平,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加强处置设施运营监管,规范处置运营行为,严格控制收集、运输、处置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3)完善污染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系统,建立环境风险应急防范措施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对违法排污企业推行“高限处罚”制度,追究污染违法企业的刑事和民事责任。
(四)社会保障领域体制改革
1、推进就业制度改革
推动实施扩大就业工程,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推动政策支撑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和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解决好“十二五”期间我市城镇新增45万就业人口、每年近10万来求职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1)推动就业政策支撑平台建设。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健全公共财政和社会多元化投入的就业保障机制。推动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业预警机制,完善失业调控、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保障制度;推动建立中小企业吸纳就业激励机制。
(2)推动创业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体系,形成集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创业服务平台体系。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吸纳就业,实现每年5000人的创业计划,带动就业10000人以上。
(3)推动就业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推进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职能整合,完善服务功能,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领域。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和提供服务、市场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运行机制。健全市场监管体系,维护市场主体和就业者合法权益。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援助活动。
2、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强化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职能,保证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实施职工工资倍增计划。理顺工资分配关系,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到“十二五”末,在我市年职工平均工资基础上实现倍增。
(1)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办法和相关的实施细则。引导企业将工资分配、工时安排、劳动定额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和劳资关系和谐的核心内容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不断扩大集体协商制度的内涵和外延。
(2)推进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公平高效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提高劳动争议处理能力。重点加强企业内部调解和基层政府、组织或群众自治组织调解制度的建设,降低劳动者的维权成本。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和执法机制。
3、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商业保险为补充,建立健全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幅度扩展养老等五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1)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综合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保障经办大厅项目建设,实现“五险合一”业务经办模式,推进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网络化、业务经办规范化、从业人员专业化和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宽范围、严缝隙的住房保障制度;推进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政策;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标准、人均补差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步增长。
(2)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完善以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双轮驱动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养老社会服务。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完善和落实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多形式的供养保障机制。
4、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到“十二五”末,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示范县(市、区)达到95%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6%以上。
(1)推进完善和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落实相应补偿政策。落实基本药物医保支付政策,建立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和基层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2)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进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规范化服务水平。
(3)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明确政府责任,保障并落实经费,完善并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操作规范和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预防为主方针,进一步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健全精神卫生、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4)推进医疗机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有激励有约束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和多元办医的竞争机制建设,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推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改革完善医药价格机制;深化农村医药卫生体制综合试点改革,推进县级医院改革,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完成以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药物制度、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任务;积极落实大病统筹补偿政策,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
(五)行政管理领域体制改革
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形成结构合理、职责明晰、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公共行政体制。
(1)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确定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进行充分授权,集中部门审批权力,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做到审批项目应进俱进,实现“客户-窗口”直接对话服务,避免审批过程体外循环。依托“网上审批”和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推动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公开化和透明化,推进行政审批效能革命。
(2)探索政府经济和社会调控模式创新机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和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推进政府调控由“经济性管制”向“社会性管制”转变。实行政务公开,全面推行规范性文件审查和制度,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改革,加快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减少执法主体和执法层次。强化政策法规管制的刚性约束,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实施有利于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手段发挥作用的激励政策,增强政策法规对企业等行为主体的约束力和管制效力。
(3)建立民间组织发展促进机制。贯彻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推进民间组织法制化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商会、社区民间组织、公益慈善类民间组织和科教文卫类民间组织,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益、增进社会福利和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
2、探索区域管理新机制
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园区布局,促进土地资源、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有效利用,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中东西部协调发展。到“十二五”末,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市“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到位、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经济腾飞排头兵。
(1)建立区域间园区协调互动机制。按照省会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探索建立区域互动发展新机制。统筹东部产业新城、大西柏坡、空港工业园和六大工业基地的发展,统一规划、招商、建设、品牌、统计口径和对外宣传,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园区形象,稳定招商政策,发挥集聚效应,提升的都市品牌形象和产业发展支柱。
(2)探索产业园区管理新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积极探索高新区、工业聚集区、开发区(园区)等各种经济功能区与周边行政区协调统一、运转高效的区域管理体制,着力解决管理层级多、与周边行政区管理交叉等问题。完善“管委会+开发公司”的运营模式,管委会的职能定位于行政管理,负责规划、审批、政策制定和协调工作;开发公司作为独立经济法人,负责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指导园区企业强强联合,成立企业集团,组建相关产业“航母”,以集团优势扩规模、抗风险、占市场、图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改革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配套性强,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各项改革牵头部门抓好具体负责的改革工作,相关部门主动配合,形成分工协作、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市级建立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协调会议制度,负责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和协调。县区级政府及各部门领导班子要将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改革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完善督导检查机制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对规划的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各部门要制定年度改革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把中长期改革规划分解为年度目标和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定期调度检查,确保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市发改委负责建立和完善督导检查制度,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三)注重工作实效,建立完善规划考评机制
根据改革规划确定的任务与目标,定期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对各县市区、市属各部门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要健全纠正改错机制,及时向上级政府(部门)报告改革进展情况,对问题较多的改革措施进行调整。
(四)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完善改革互动机制
加强改革规划主要内容、目标的宣传,提高改革的政策透明度,在全市形成关心和参与改革的氛围。重大改革方案的出台,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汲取群众智慧,保护群众利益,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既要敢于攻坚、锐意进取,又要兼顾各方、积极稳妥,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
(五)稳步实施规划,建立完善规划修订机制
为确保本规划的实施适应国家、省、市的政策形式变化要求,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实行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规划修订机制,根据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反馈情况,由发改委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本规划进行修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