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市区科技规划范文

市区科技规划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市区科技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市区科技规划

一、科技计划执行情况综述

(一)科技计划执行情况

1.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计划实施以来,我区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为科技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实施体系。以科技计划为引导,推动企业开展科技自主创新,攻克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转化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组织辖区单位申报并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5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32项;组织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79项,形成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区属14家制药企业所生产的123个品牌中,形成22个民族药、18个专利药、9个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4个国家二类新药;实施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防夹控制器”等科技攻关项目,形成产业化生产能力。推动31个重大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并获得科学技术奖励。期间,建成工程技术中心32个,其中省级研发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19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2个。企业技术中心35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0个,市级12个。高新技术企业7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家。知识产权服务业绩显著提升,通过加大宣传、项目推动、专利资助力、平台推介等措施,促进专利申请与授权的双增长,仅2007—2010年(区知识产权局2007年5月成立),全区共申请专利3819件,占全市申请量的52.8%;授权2729项,占全市授权量的63.34%。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223件,占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的45.16%;授权发明专利548件,占全市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55.46%,在全市乃至全省位居第一。

2.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科技计划以来,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我区大力建设科技投入引导体系、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初步构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服务体系。2006年至2010年共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9978万元,占财政决算支出的比重为2.0%,扶持科技计划项目179项,拉动企业投入科技经费7.79亿元;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立项支持367项。全社会R&D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推动辖区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创新技术联盟,形成了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医学院药学院、乡下妹食品有限公司与大学生命科学院、华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大学机电学院、亨达信通科技有限公司和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等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建设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为区域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科技评估、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并与浙江大学、中科院等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与省科技情报所建立业务合作,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建立。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四库一系统”建设工作,增加入库技术信息资源,形成强有力的决策咨询信息系统,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3.科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生物医药业、电子信息(IT产业)、汽车电子、新材料、印务包装等行业是近年我区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五大板块,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0.2∶45.8∶54调整到现在的0.04:43.33:56.63,;二产增加值从2005年的71.7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4.06亿元,年均增长13.46%;三产增加值从2005年的84.6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81.48亿元,年均增长17.00%。产业增长显示:在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下,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二产增加值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但经济总量在增加,增速在加快,质量在优化;三产增加值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增速高于结构调整增速,显示三产向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生物制药领域形成了22个民族药、18个专利药、9个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4个国家二类新药的品牌;汽车电子领域成功开发了汽车LIN总线电动窗控制系统,实现替代进口;新材料产业领域开发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数码彩喷材料,实现材料领域的创新升级。以“青鹏天目软件企业”为代表的IT产业领域高新企业,积极开发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尖端产品,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软件业制造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印务包装产业领域,科技助推永吉、云商、一佳、圣泉、雄润等5家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区域印务包装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使卷烟包装技术跻身国内领先水平。

4.科技促进环境改善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努力促进环境的改善。通过科技计划为引导,支持餐厨垃圾资源的再生利用、ESB水体修复技术应用等项目实施,使辖区空气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到末期,辖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345天,优良率94.52%;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声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9Db(A),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在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降临我区,危害工农业生产时,科技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及时编印《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后重建实用技术手册》,科学指导抗灾、减灾,恢复农业生产。我区与医学院、师范大学、省植物园建立了“区生命科学科普教育基地”、“区科普培训基地”、“区生态环保植物科普基地”等7个科技科普教育基地及12所科普特色学校、6所科技示范学校、24个科技示范社区(村)、11个科技特色社区,5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作。针对自然灾害频发状况,邀请地震专家开展“地震及防震知识”专题讲座,提高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

5.科技管理和科技合作交流跃上新台阶。期间,我区先后制定了相关科技管理制度30余项,支持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全面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县、市)、省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县、市)、全省科技进步考核先进集体等省部级荣誉,多次获得市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单位、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科技进步总体水平统计检测评价第一名等荣誉。科技计划管理日益规范,制定《区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科技计划项目的筛选、评审、立项、跟踪、结题五个环节管理,完善计划项目工作流程。组织林东矿务局、江南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伯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和法国E•C公司开展项目洽谈会,推进科技合作交流;邀请中科院博士为区属机关、科技型企业作生态经济发展报告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培育支持科技创新、扶持服务科技创新,形成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区科技发展所处阶段评价

1.科技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客观上体现了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转型中,科技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近年来,区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0.2∶45.8∶54调整到现在的0.04:43.33:56.63;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从2005年的1262万元、71.75亿元、84.6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805万元、124.06亿元和181.48亿元,年均增长48.30%、13.46%和17.00%。一、二产业在结构比例下降的同时,质量显著提高,体现区经济发展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转变,由制造业向高端制造服务业的转变。

2.政产学研联合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区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积极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多年以来,由于体制、观念、利益的限制,隶属不同管理渠道的大专院校、科研院,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一道无形的鸿沟,政府在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结合,打破条快分割的科技资源中发挥了桥梁作用。相继有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医学院药学院,乡下妹食品有限公司与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亨达信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政产学研联合模式不断深入,在区科技局的引导下,形成了5家政产学研合作基地。

3.创新型区建设顺利稳步起航。建设创新型,产业技术创新是基础。围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产业领域的技术需求,开展了“汽车电动玻璃防夹控制模板、大幅面数码彩喷材料、超耐候常温固化型氟碳涂料、纳米级防水材料、全天麻胶囊、杜仲胶囊、浓缩六味地黄丸”等产品技术研究,实现产业技术的创新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区,科技支撑是关键。围绕城市化发展的科技需求,开展了“大功率LED公路隧道灯技术推广、餐厨垃圾循环处理产业技术、公众疾病预防系统建设”等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辐射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区科学普及蓬勃开展,创新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环境条件与趋势

(一)科技发展的环境条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有科技工作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集中体现在外部科技竞争和内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两个方面。

1.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各国对科技发展尤其重视,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经济发展的竞争格局,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借助外部智力攻克关键技术;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于地区间科技竞争的加剧,产学研合作和引进(转让)技术的门槛提高,获得技术成果的成本也较高,欠发达地区获得国内先进技术成果的难度加大。

科技竞争的焦点在于科技人才的竞争,在于科技创新型突出人才的竞争。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差距,往往在科技创新人才争夺中处于劣势地位。科技发展的融资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融资难始终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之一。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建立较少,真正进行种子期科技项目投资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较少;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专利技术质押等融资方式,仍然未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因此,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亟待改善。

2.科技发展的内部环境。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产生强烈需求,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始终走前列、做表率,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科技引领和支撑是关键。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一产逐步退出中心城区,二产受规划、用地等因素制约逐步转移到周边区县的情况下,区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成为重要期盼。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区处于可供制造业发展的土地资源减少和制造业外迁的双向夹击之中。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发展仍然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产业,土地资源减少无疑是引进制造业的障碍。制造业外迁,不但是经济利益减少,也是科技创新实践资源的减少。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缺乏高效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科技融资担保平台和科技孵化体系。

(二)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

1.建设创新型城区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给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制造业发展与土地等资源供需矛盾也将更加突出,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不能靠走传统发展的老路,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城区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做表率、走前列。

2.科技创新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首要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率先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家,都是依靠科技创新。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诸多城市,也都依靠占居大量科技资源和改革开放先机,政府倾力引导,大量吸纳优秀人才资源获得发展的主动权。无论何时何地,科技创新将支撑工业化进程和引领城市化发展。

3.进入城市化后产业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计划以来,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占到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59.28%,步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后工业时代。传统优势的制造业搬离中心城区,城市中心区向研发设计、创意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方向发展,在产业转型中实现产业内部功能的再分工。

4.中心城区科技辐射带动作用需求增强。城市化进程中的制造业转移,必然要求城市中心区继续发挥总部组织、信息咨询、产学研创新、设计创意服务、融资担保平台、科技咨询服务、成果交易与转化服务等功能,对全省制造业的科技需求服务起到辐射作用。企业的需求从点对点服务,到提供共性需求服务,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网。

5.创新创业孵化和人才培养更加受到重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地区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国际尖端技术买不来,领先的技术也买不来。城市中心区占有大量科技资源和发展先机,对吸纳优秀科技人才资源具有先机和主动权。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强合作创新,推动人才创新创业。

三、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科技强区和创新型城区为目标,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两个融合”(即产业体系与城市体系融合、产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实现“三大转变”(即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为主线;以引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基础,着力推进“四高联动”(即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科技人才、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联动发展);广泛集聚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保持在全省的经济优势和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原则

1.整合资源,联盟创新。发挥地缘优势,整合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及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科技专家人才信息等物质与信息资源,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整合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信息查新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形成科技创新服务的专业化网络。支持建立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参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构建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

2.实施专项,典型指引。围绕生物与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及软件产品制造业、先进制造与新型装备业、高新技术服务业、民生及生态文明城区等领域的科技需求,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破解制约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施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在高新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领域,实施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实现典型示范,引领发展的目的。

3.推动转化,辐射带动。利用处于省会中心城市的桥头堡优势,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和前沿技术进入科技转化平台,促进技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挥城市中心区技术源头作用、信息枢纽作用,辐射带动区域的创新行动,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共性技术需求。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围绕城市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城区建设的科技需求,加快完善“政—产—学—研—金—介”的区域创新体系,构筑支撑全区科技创新,又能辐射带动周边创新行动的科技网络和功能互补的科技平台;在重点发展的产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引领和支撑城区经济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抓住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不放松,力争在总部研发、工业设计、创新创意等领域取得战略性突破,推动区域科技由模仿跟踪到自主创新的全面转变;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为将建成“产业经济转型的先导区、生态城市发展的引领区、和谐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全省前列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主要目标:

(1)科技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始终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到2015年,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软件制造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新增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有较大增长;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15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在5.5%以上;财政科技支出增幅明显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幅,其中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按同口径增长;人均科普投入达到1.6元/年。

(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新增政产学研合作基地5个,组成2个产业技术联盟。组织开展25项重大科技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年均专利授权量稳步增长;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5项以上,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200项以上,组织实施区重点科技计划项目30项以上,形成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年均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超过10项,新产品产值率超过全省平均先进水平;形成1个以上国际知名品牌,5个以上国内知名商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3)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创新服务体系保障有力。到2015年,大学、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的科技条件平台得到有效整合,建立了资源共享的网络咨询平台。以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能力建设为引导,构筑服务区技术创新的科技中介服务联盟;由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发起组建区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建立以服务中小企业的孵化融资、创业投资、科技担保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若干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引导产业集中度高、创新企业多、发展潜力大的楼宇成为专业化孵化器。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及软件开发孵化器、工业设计孵化器、创意产业孵化器等1个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整合和高效利用。

(4)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加强在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重点加强自然灾害防御控制、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科学规划、食品营养安全和质量检查监督等一系列民生科技领域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建成一批具有创新成果的科技示范工程。科技对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在社区安全防护、交通智能管理、社区远程医疗、环境卫生与垃圾处理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四、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开展五项科技行动任务、实施十大科技支撑计划,简称“五项行动、十大计划”。

(一)开展五项科技行动任务

五项科技行动任务,即科技支撑产业创新行动、“数字化”推进行动、区域特色创新体系增强行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行动、全民科学素养提升行动。

1.科技支撑产业创新行动。围绕生物医药产品制造业、电子信息与软件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与新型装备业、文化创意与先进印刷业、化工与信息化学品制造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科技需求,实施科技支撑创新行动。在上述重点产业中遴选培育一批项目,每年实施2个以上科技重大专项,促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产品制造向产品创造的转变。把第三产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列入区级科技发展重点支撑计划,切实加以推动。

2.“数字化”推进行动。广泛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完善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科学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建设智能型、生态型商务楼宇和居住区,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以科技计划为引导,每年至少支持1个以上的智能型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在电子信息、软件制造、汽车零部件、印务包装等行业中,通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实现产品设计和生产的高效化、最优化;在生物与医药制造等行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技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市场形态和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加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在交通能源、银行保险、商贸物流、旅游会展、服务咨询、财务会计、文教卫生、城乡建设、社区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推广。

3.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行动。围绕区域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中介服务创新体系等三个体系开展增强行动。支持辖区高等院校与国内著名高校开展创新合作;支持围绕区的科技需求,开展以知识创新为先导的科技创新行动,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性研究中给予积极支持。重点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在辖区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大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等的建设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区开设研发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科技活动,突破技术壁垒;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科技成果交易、知识产权评估、科技咨询、科技风险投资、科技金融担保、科技保险等机构建设,推动建立“唯我所用”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4.社会事业发展促进行动。在文化卫生领域,支持建设数字图书馆,繁荣社会文化事业;建立城市社区保健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传染病预警和监控系统,提高医疗和管理的服务水平;开展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推动全民防病、保健工作。在生态与环境保护领域,重点支持污水处理、节能节水、固体垃圾处理等技术研究,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城建和交通领域,支持“3S”(GIS、RS、GPS,即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以及绿色装饰装修材料的开发应用;推广智能交通与绿色交通技术,逐步实现交通指挥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在防灾减灾和社会公共安全领域,支持灾害预测预报及防御体系研究,提高对灾害风险的监控与应对能力。加快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生化安全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高公共安全技术水平。

5.全民科学素养提升行动。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科普组织网络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动企业、社会各界和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各项科普活动,形成集个人、企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和技能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抓好科普学习园地、科普电子画廊、科普精品屋和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科普信息化,推进虚拟科普、网络科普等各种新型科普方式的应用。

(二)实施十大科技支撑计划

“十二五”期间,将实施下列十大科技支撑计划,以确保科技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1.高新技术和优势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在电子信息及软件产品制造业领域,支持围绕软件产品开发、微电子技术开发应用、网络及计算机产品开发、通信产品及信息安全产品开发等技术创新。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围绕其它企业需求的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金融信息化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等产品开发与创新活动。先期以亨达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网恒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方格子游戏平台软件开发、联科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医疗机构信息集成应用平台软件等项目为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引导其它电子信息企业实施科技支撑计划,提升区电子信息及软件产品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力争每年实施区级电子信息及软件产品制造类支撑计划1项以上,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3项以上,实现专利技术或核心技术3项以上。

在机电产品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领域,支持开展机械基础件、通用机械、专用机械、医疗仪器设备、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化产品、车辆检测技术及装备、汽车新型塑胶零部件等的技术创新。重点支持机电产品制造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物流装备、液压元件、高精度传统部件、新型阀泵产品等技术研究;重点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全钢丝中长途轮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制动系统橡胶件、汽车悬置支撑垫、各类车身功能性附件等产品的技术创新。先期以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钢丝中长途轮胎、普天物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件烟处理系统、一汽汽车配件厂的工程机械螺旋锥齿轮、精忠橡塑实业有限公司的高速骨架式橡胶油封总成等拟开发产品为科技支撑先导计划项目,引导其它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机电产品制造企业实施科技支撑计划。力争每年实施区级机电与汽车零部件类支撑计划3项以上,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3项以上,实现专利技术或核心技术3项以上。

在生物与医药产品制造业领域,支持围绕市场需求的医药生物技术与生物制品、中药与天然药、化学药、新剂型与制剂技术及产品、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重点支持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技术加工天然药物、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及检测试剂、中药创新药物、中药及天然药物制成的复方制剂、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化学创新药物、恶性肿瘤疾病治疗药物、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神经精神类治疗药物、代谢类疾病治疗药物、老年疾病类治疗药物、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药物等产品的技术创新。先期以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抗癌药物深度研究和天麻深度开发、三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天麻钩藤组分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润丰制药有限公司的丹蓝仙硼疗氟胶囊等拟开发产品为科技支撑先导计划项目,引导其它制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行动,提升制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力争每年实施区级医药类支撑计划3项以上,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5项以上,实现专利技术或核心技术5项以上。

在印刷制品及轻工产品领域,支持围绕防伪包装印刷品生产、新型烫金材料开发应用、开发利用特种光泽印刷、利用多种设备组合形成印刷技术、开发高清晰高保真彩色印刷技术、充分利用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发展高档柔印技术,发展绿色环保印刷等技术创新,形成印刷领域核心技术。重点支持防伪设计、制版防伪、用纸防伪、油墨防伪等防伪技术开发和应用;特色激光防伪电化铝烫印箔、激光彩虹膜等新型材料;利用金属光泽印刷、珍珠光泽印刷、折光印刷、可变光泽印刷、激光全息虹膜印刷、仿金属蚀刻印刷和哑光印刷等技术;利用凹版印刷、丝网印刷、胶印,以及数码印刷、柔性印刷等多工序组成的印刷技术;调频挂网技术和绿色环保印刷技术等。先期以金康包装有限公司、豪丰印务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的科技创新计划为引导,推动科技支撑计划的实施。力争“十二五”计划期间实施区级印刷制品及轻工产品类支撑计划2项以上,实现专利技术或核心技术2项以上。

2.高新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计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实现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突破。在信息技术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服务、业务流程外包(BPO)服务、商业网站及呼叫中心类服务、信息查询与检索服务、MIS为主要内容的ASP服务、设备托管服务(SSP)和租赁服务(SAAS)等高技术信息服务。在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业方面,支持开展生物与医药研究开发评价服务、新型制剂的开发技术服务,承接专业化医药研究外包;在新材料技术服务业方面,支持面向第三方的新材料产品研发、中试、检测评价的技术服务,提供替代原料技术、下游衍生产品技术、产品拓展应用技术等创新服务。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业方面,支持开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先进精密复杂模具制造技术、设计服务,多层、密集、微型、复杂电路设计服务,基于SMT技术的多层、密集、微型、复杂、完整专业的电路开发、设计服务。在资源、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业方面,支持专门从事环保设施的商业化第三方运营服务,从事环境样品分析、化验、监测,环保设备和技术测试的第三方服务,针对分散、小规模的工业有毒有害废物提供处理处置的商业化第三方运营服务。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服务产业方面,为高效节能工艺技术、产品、设备提供检测、维护及系统管理的专业技术服务,为用户提供能源诊断、方案设计、技术选择、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等技术服务。先期重点支持四方鼎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短彩转发和移动位置服务LBS3G视频监控、科信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环保监测分析和废气净化处理等科技开发计划,引导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力争每年实施区级高新技术服务业类支撑计划5项以上,实现专利技术或核心技术5项以上。

同时,在会展、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中,构建集信息交流、会展设计、产品展示等功能的会展科技支撑平台,发展现代会展技术,提高会展服务能力。在大、中型商场及专卖店广泛应用电子收款机、POS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条形码等信息技术,实现商场管理自动化。加快各类商情数据库的建设,推动客(货)运交通运输物流配送、商业物资物流配送、邮政物流配送三大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建设。支持单品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等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商贸企业的科技含量。设立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以金算盘软件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贵商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产业,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科技环境。

3.总部研发型机构科技促进计划。一是以增强现有总部企业的根植性和归属感为主要目标,将服务好现有总部企业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工作。特别支持生物与医药制造业的企业,发挥总部在区的创新带动作用,开展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二是着力引进一批地区企业研发型总部,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服务、创新模式等措施,主动出击,不断增强对省内地区企业的吸引能力。三是着力培育一批本地优势产业的创新型企业总部,发挥中心城区作为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凭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密集的经济资源优势,为总部企业提供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创新服务。先期支持3-5家总部驻区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所等机构,围绕企业的科技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十二五”计划期间培育营业额超1000万元的创新型总部企业10家,超亿元的创新型总部企业5家。

4.传统服务业科技渗透与提升计划。餐饮、酒店、商贸、物流等行业是区的传统服务业中的支柱行业。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些服务业也需要开展科技创新,需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管理水平。因此,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促进对这些传统服务业实现现代化。

在餐饮、酒店等相关服务行业,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上营销和宣传,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餐饮店、酒店的具体位置、乘车路线、客房情况、服务设施及价格,并可以通过网络预定房间和网上支付;二是对大型餐饮店及其分店应用信息技术,实施人、财、物等的连锁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其从单体店向集团化发展。在酒店内提供网络插口或无线上网服务,提供VOD等增值服务(视频点播服务、综合平台服务),提升酒店档次;三是在酒店内采用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这一系统提供员工的在线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四是在酒店内采用节能、环保的设备,提高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在商贸、物流等相关服务行业,一是大力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推进物流和商贸流通企业的网络化经营和管理,建立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流通信息标准化系统,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建设货运物流网与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配送系统与仓储、生产加工、商贸信息、交通信息服务等系统的信息共享,形成覆盖全市、全省、连接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信息网络;建立连锁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和网上营销系统,实现连锁经营网点间信息采集和交换自动化,扩大商品信息渠道,提高商品调配能力,减少库存积压,缩短商品流通周期,实现连锁经营企业的网络化、科学化管理,促进连锁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物流和商贸流通业的电子商务,推进数字认证、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在物流和商贸领域的应用。二是大力推广运用无线射频条码识别技术(RFID),改进零售商的库存管理,实现适时补货,有效跟踪运输与库存,提高效率,减少出错;实现自动化的存货和取货等操作;在途运输的货物和车辆贴上RFID标签,经运输线检查点的RFID接收转发装置读取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最终可以快速送入数据库中;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先期选择部分餐饮、商贸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运用试点,逐步推广该技术。

5.政产学研合作基地发展计划。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对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引进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与辖区企业结成技术联盟,围绕企业科技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培养大批企业科技人才,企业发挥创新基地和人才实践基地的作用。二是充分整合辖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创新需求、科技成果、人才、资金、市场和信息等方面资源,通过需求与供给双方对接,搭建在企业生产现场实践和在高校、科研单位试验的双向协作基地。先期将在已建立的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亨达信通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神迪化工有限公司、华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乡下妹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政产学研合作基地中,充实基地建设内容,实施科技计划专项,使基地每年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产出效应更加明显。到2015年,力争新建政产学研合作基地10家,每个基地至少拥有1项以上核心成果或专利技术;基地的年均新产品销售额占到30%以上,形成一批创新团队。

6.创新孵化器建设与科技中介服务联盟计划。加强孵化器建设。探索孵化器的市场运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写字楼,建立孵化器。完善孵化器企业服务网络,建设全区性的孵化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孵化服务能力。把当前对孵化企业以物业为主的服务转向重点提供技术、融资、市场和人才等综合服务,提高孵化质量和成功率。加大孵化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孵化专项资金,用于专业孵化器建设和孵化企业培育。以提升楼宇档次、建设智能楼宇为目标,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在商务楼宇软硬环境建设、改造中的广泛应用。打造一批会展、物流和商贸等领域的特色楼宇,重点支持与特色楼宇相配套公共条件平台建设,大力推广楼宇经济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切实推进楼宇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和培育知识型、总部型楼宇企业。

先期重点引导支持黑马电信大楼、中华北路152号弛宇大厦等楼宇建设成“电子信息及软件制造创新孵化器”;中华北路众厦大厦、文昌南路79号文昌苑综合楼等楼宇成为“生物及医药产品制造业创新孵化器”;中华北路五矿大厦建设“软件设计制造业科技孵化器”。通过引导建设、加挂牌子等手段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引导科技创新人才进入孵化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增强辖区的科技竞争力。到2015年,在产业领域相对集中的楼宇中,通过加挂“孵化器”牌子,给予入孵企业资金和技术扶持形式,力争建成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坚持虚实结合、循序渐进、公共参与、开放兼容的原则,超常规、大包容地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建设以技术中介服务、科技咨询服务、创业投资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财务审计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联盟。由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发起,联合市内多家知名科技咨询公司、技术产权交易所、情报信息机构、投资担保机构、专利事务所、培训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组建,共同担负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

科技中介服务联盟将为驻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创业咨询、专利申请、注册商标、技术交易、引进智力、融资担保、科技查新、标准研究和制定、项目可行性研究、资金申请、财务审计等特色科技服务,通过多角度的科技支撑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先期可建立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业勤科技研究与投资咨询中心等组成的技术咨询联盟,逐步完善并形成科技中介联盟。到2015年,科技中介服务联盟每年帮助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不少于10项,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及相关计划项目不少于30项,帮助企业申请国家专利不少于10项,转让技术成果不少于2项。

7.科技风险投资与平台建设计划。营造科技成果能与资本迅速结合的创业发展与转化环境,着力破解成果转化周期长和转化瓶颈难题。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业投资风险体系,形成政府资金为引导、科技风险投资为助力,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鼓励发展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风险投资机制。在现有财力条件下,通过注入资本,逐步放大等措施,实现对区域中小企业和科技产业的支持。先期以区每年设立的100万元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为基础,由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发起组建区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实现对区域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孵化资金扶持。

开展虚拟型、松散型、网络化平台建设。由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发起组建科技风险投资决策咨询平台,专门为投资和担保的科技风险投资项目提供决策咨询;搭建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建设科技专家数据库;联合省科技情报研究所、西南地区发展较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和查新技术平台。通过平台建设,构筑区科技创新服务的网络体系。到2015年,力争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成为破解高新技术服务业融资难问题、支持高新技术服务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典范。

8.重点科技成果(专利技术)转化与辐射计划。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不同所有制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建设。一是定期组织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对接,通过成果交易会、成果展示会等形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二是打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阻隔,建立技术持有人与企业家经常性的沟通渠道,增加直接了解、开展合作的机会,使成果的拥有者和资本的所有者都能够更多地寻找到各自的“主顾”。三是要时时收集辖区企业的技术需求,由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开展面向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供给接洽活动,促进企业与国内优秀成果间的对接。四是积极组织辖区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交易会、科技成果交易会等重要会议,沟通技术供需渠道。五是加强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机制脱节的问题。建立面向辖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各种资本投资意向的公共信息库,为智方资方双向选择、各取所需提供便捷高效的直通车。到2015年,年均开展科技成果交易会或科技成果展示会1次以上;率领企业到省外参加成果交易会议2次以上。

建设面向全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让到地、州(市),实现科技成果的应有价值,促进全社会技术进步。

9.生态文明和民生科技引领计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改善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和城市公共管理等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是努力建设生态示范区。按照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统筹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提供科技支撑。二是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现代化。研究高效、低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城市综合环境治理技术,以及基础设施高效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解决“停车难”等事关市民基本生活的难点问题,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建设智能型、生态型商务楼宇和居住区。三是促进公共安全科技进步。加强对重点危险源、重点公共集群场所、煤气等城市生命线的监控体系建设,加强自然灾害、火灾和重大生产事故食品安全监控的预警;促进科学技术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紧密结合,显著增强公安系统的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和预防打击违法犯罪能力。四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合作,依托名院的技术人才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二五”前期,优先支持土地节约技术、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建筑与工业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集约利用技术等的应用推广;支持城区生态环境建设支撑技术、污水达标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重点污染源等动态监测技术、生态保护技术和汽车尾气处理技术的应用推广;支持废气、废水、废物处理技术和中水综合回用等技术的应用推广。支持建筑物节能技术、绿化建设技术、人工植物景观建设技术、道路交通噪声防治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技术的应用推广;支持城市网格化管理技术、智能交通管理技术、物业管理技术和立体车库技术等技术的应用推广。支持公安信息网络犯罪侦察技术、网上监控技术、网上跟踪技术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进公安技术装备现代化。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水平,形成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

10.知识产权保护及科学普及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广大市民进行有计划的、普遍的和生动的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使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大众化、普及化,既是建设创新型城区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举措。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到科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引导企事业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风尚,为公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发明创造、文学艺术创作以及对外科技、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实施科学普及计划,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科技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大众传媒等科普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科学普及资金投入力度得到加强,初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力争有重点地扶持一批非营利性的社会科普组织,基本形成一个层次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大科普组织体系。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建设(或共建)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科技(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到2015年,全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特色学校达到20个(所)以上。

五、实现科技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规划领导,落实工作目标责任

加强对“十二五”科技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为实施科技规划的第一责任单位。在科技规划正式后,及时组织编制科技规划实施细则,明确各阶段目标和拟采取的保障措施。按照时间进度,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确保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格局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区财政连续五年按每年100万元注资风险投资基金,壮大资金规模,发挥资金的橇动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积极支持企业以创新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资金,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给予相应的匹配。支持外来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和担保区属科技企业,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跟踪投入,共同资助。鼓励社会各界设立风险投资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给予一定的亏损补贴。

(三)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多渠道引进科技人才

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多渠道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一是加强对本土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在企业中培养科技骨干,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提高人才素质,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每年安排岗位成才的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科技人才承担,取得研究成果。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支持带技术和成果的科技人才来区创新创业;设立“科技创新创业专项计划”,每年支持10个以上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行动。

(四)加强对外科技合作,跟踪先进的科技水平

强调自主创新,不是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要在加强对外合作中,广泛吸纳资本化的国际科技资源为我所用。把引进的重心真正转移到消化吸收再创新上来,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资本和技术溢出带来的新机遇,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型再创新,引进产品进行工艺型再创新,引进人才进行发明型再创新,把引进优势转化成创新优势。更加注重引进大企业的研发机构,开展研发合作,提高技术参与度,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再创新投资在技术投资中的比重。只有走出去,才能知道我们所处的技术水平;只有加强对外合作,才能赶超先进的技术。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鼓励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产出,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和保护制度。营造有利于专利和技术标准产出的科技创新法规政策环境,构建信息、决策支持、引导系统,建立高效的专利和技术标准的产出机制。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念,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学会把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创业、产业扩张、市场开拓的重要武器,维护专利权实施的合法权益,形成对自主创新的有效激励。

六、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

(一)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建设;

(二)重点产业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