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县文体发展规划范文

区县文体发展规划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县文体发展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区县文体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时期,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攻坚克难,取得一定的成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育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加强文化体育建设的重要决策,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文化体育责任,加快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促进全区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力促进了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期间,我区加大投入,加快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功能,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有力促进了全区文化体育工作上新水平。一是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向省争取到乡镇文化站建设补助资金135万元,埭头镇、南日镇、月塘乡已建成综合文化站并投入使用,东庄、东峤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正在建设中。建成村级文化室130个,农村文化中心户40个,先进文化进宫庙120座,村级文化室示范点26个,建设并改造“农家书屋”72个。建成“省级乡镇农民体育活动中心单位”2个,乡镇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5个,村级全民健身点102个(含篮球场、健身器材),区体育馆投入使用,区市政广场配备了省体育局赠送的121件价值50万元的户外健身器材。二是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功能得到提升。选聘村级文化协管员148名,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00多名,全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体质不断增强。为农民放映电影达1000多场,观众达10万多人次,为中小学放映爱国主席教育片2000多场,受教育学生50多万人次。仙戏演艺市场供求旺盛,演出5万多场次,观众达150多万人次,持续推进仙戏现代文明小戏加演活动。三是文化体育活动日趋活跃。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的逐步完善,促进了我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积极组织举办“平安杯”、“廉政杯”、“兴源药业杯”、“工会杯”、“全球通杯”、“信合杯”、“人口杯”、“济公杯”、“和谐杯”、“隆德杯”、“泰安杯”、“佳林杯”、“鑫和杯”、“阳杯”等30多个杯次各类运动项目比赛,积极组织文化下乡、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启动仪式、奥运及省运火炬传递、天下妈祖回娘家祭典、电影晚会、歌咏比赛、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览、民间艺术展演等活动。组织参加省第一届、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获省级铜奖3个,市级银奖5个,表演奖2个,分区组织奖1个。

——艺术创作展演水平明显提升。期间,我区艺术创作和演艺活动日趋活跃。文学创作方面。创作的《逆风独行》获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百花文艺奖”和省文学奖一等奖,《原乡》获得省人民政府第十四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等人有多部文集出版;的《台北来信》、新侠客传《贞元年间的隐秘镜子》等10部文集颇受省市文学界名家的好评;18人次获得市“百花文艺奖”、“云里风”文学奖,《文学》两期专辑刊出我区文学作品26篇,为我区文学创作在全市奠定了一个重要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的《妈祖阁赋》在海内外作品征集中获特等奖,《赋》获《光明日报》征文一等奖。书画创作方面。三人的书法作品多次获省级以上表彰,并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其中,的书法作品荣获第三届全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及“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作品。音乐舞蹈创作方面。蔡冠平、范国富分获省民乐比赛一、二等奖;陈建华的作品《海岬谣》、《荔枝林》获省“百花文艺奖”二、三等奖,并被组委会、省文联、省印协推荐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多次参加省级以上大赛,获得包括金奖在内的20多项表彰。摄影艺术方面。林伟的摄影作品获“华彩杯”全省中小学教师摄影作品二等奖和市林光霖摄影提名奖;林华的摄影作品获全市社区文化摄影比赛银奖。区摄影家协会多次举办大型成就摄影展,反响强烈。诗联创作方面。在平海东湖中学成立了省初级中学首家省级楹联基地,获得包括全国诗词最高奖第三届“华夏诗词奖”在内的10多项表彰。

——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期间,我区充分发挥文化体育资源独特优势,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全力推进区域特色文化体育产业,已经形成了银饰、草竹编、仙戏演艺等文化体育产业聚集区,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区域文化体育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其中,上塘珠宝城2007年被中宝协授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年被中国工艺协会评选为“中国银饰之乡”,年被省文化厅评为“省文化产业基地”,被省经贸委评为“省特色产业街”,成为继深圳、义乌之后的全国第三大银饰交易市场和国内重要的金银珠宝首饰产业基地。天地网吧荣获“省级文明网吧”称号。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突出。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获全省验收优(全市仅我区和县)。区普查队获全省“突出贡献集体奖”,区“三普”志愿者团队获全市“突出贡献集体奖”,2人次获全省“三普先进个人奖”,15人次获市“三普先进个人奖”,受到省、市领导的积极肯定,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广播、电视台、《晚报》、新闻网等分别来区制作专题节目。普查足迹遍及大11个乡镇196个村居1119个自然村。实地调查659处,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91处,其中古遗址23处,古墓葬25处,古建筑167处,石窟寺及石刻22处,近现代建筑54处。复查68处,新发现223处,新增率达327%,行政村和自然村普查覆盖率达100%。普查成果丰硕,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英田大型墓葬群、明代平海卫城及南日水寨抗倭“师中贞洁”碑亭、平海卫城南门三十六阶遗址、沿海最大“石敢当”碑刻等。南日海域水下遗存从宋至清代晚期,年代跨度大,遗址分布集中,被列入国家沿海水下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的重点项目,东峤清代盐民旧居群等被列入省文物普大发现。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截获盗捞海底沉船三级文物103件,一般文物1844件,文物标本923件,刑事拘留盗捞人员61人,行政处罚37人。顺利通过省人大常委会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执法检查,组织参加妈祖文物赴台特展,积极向上争取资金65万元用于平海天后宫涉台文物的维修保护。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文化展演、文物摄影采风、文物普查阶段成果图片展、知识测试、灯迷竞猜等系列活动,多次被指定为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领导专题调研考察的推荐对象,受到充分肯定。参加各类文化遗产赛事成绩显著,获全国文物知识大赛三等奖6人次,全省文物知识竞赛一等奖3人次,市文化遗产知识竞赛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13人次,市文物理论研讨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9人次,市文化遗产民俗展演一等奖5物次。各乡镇成立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制定并实施了保护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成功申报笏石下郑草竹编等10个项目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全区有证网吧14家、电子游戏机室7家、音像制品零售店5家,书刊零售店14家,印刷企业10家,民间剧团14家。建立起娱乐、网络、演出、音像、图书报刊、印刷、文物、体育等门类齐全、运行规范、健康文明的文化市场体系。期间,共检查音像制品零售店396家次,书店129家次、查处违规经营单位149家次,其中音像制品零售店120家次、书店29家次,收缴非法音像制品88445片、盗版电脑游戏光盘软件329张,盗版书刊(含64K口袋本)2260册;取缔无证“影吧”5家,查扣电视机18台、VCD机20台,检查网吧和电脑培训店825家次,游戏机经营单位368家次,查处违规经营网吧63家次,查扣电脑主机462台、电脑显示器39台、电脑网络交换器8个;查处违规经营游戏机室82家次,收缴赌博机145台(块),普通游戏机线路板388块,现场销毁赌博机16台、游戏机30台、线路板7块,并向公安机关移交赌博机4台。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实施的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出现了参与健身人数多、晨晚炼网点多、群体比赛表演多、健身活动内容多的新局面。组织举办全区性各类杯篮球赛30次,拔河比赛8次,象棋比赛6次,机关乡镇职工乒乓球赛3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36多人。成立区老体协、农民体育协会、篮球协会等,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第八届全民健身节先进单位、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单位、省体育彩票公益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年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区竞技体育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连年取得可喜的成绩。出色承办第十四届省运会摔跤、柔道项目,被省运会组委会授予“办省运 创佳绩”荣誉锦旗,承办工作被市委、市政府记三等功。坚持节约廉洁办省运,节约资金10万元,积极组织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各项目比赛,全区共获金牌12枚,为唯一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县区,团体总分名列全省各县区第21名。参加省少年儿童田径锦标赛分别荣获男子14岁组团体总分第2名和男子15岁组团体总分第4名,金牌数位列全市县区第三名、总分第二名。参加第二届市运会获县区团体总分第三名。参加市少年儿童田径、武术、乒乓球锦标赛获金牌7枚,参加市第十七届中小学生运动会获城区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各中小学的大力支持下,向省、市体校输送体育苗子200多人。同时,年区农民体育代表团参加市第三届农民田径运动会,囊括团体总分、男子团体、女子团体三项冠军,获得8个单项第一和“道德风尚奖”,区农民篮球队参加市“体彩杯”公开赛获得第一名。

——对外对台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充分发挥妈祖文化、文化和青峰岩玉皇文化的优势,加强对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台南大天后宫与平海天后宫结为姐妹宫,经常开展妈祖文化交流互访活动;陈靖姑信仰团体经常到东庄陈靖姑祖庙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东庄青峰岩磨崖石刻及其附属文物青云殿等建筑,是海内外玉皇信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二、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和产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未来的五年,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和产业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省委、市委分别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会精神,为文化体育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强的领导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换,文化体育需求旺盛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文化体育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更加广阔空间。文化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及文化强区、体育强区建设相关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为文化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保障。文化体育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体育产业发展作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抢占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的重要抓手,为充分彰显文化体育的独特优势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以及不断扩大的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体育与现代科技的有效融合,为文化体育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十二五”期间我区文化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比较艰巨。我区的文化体育建设与党中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与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近年来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总体投入偏小,文化体育事业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仍显突出,大多数公共文化体育机构运转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二是尚无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数字影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少体校建设尚未选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还不够完善,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文化体育发展的机制不够灵活,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四是文化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文化产值在全区经济总量中份额偏小,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不多,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偏低,与中央提出的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五是文艺精品创作数量相对较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六是特色文化品牌还不够多、不够精、不够响,“文化资源丰富、知名品牌缺稀”的问题比较突出。七是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率以及人均体育活动面积与全国先进县区相比仍有一定距离,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八是体育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运动项目的布局和结构尚需调整和完善,体育科研、训练、医疗资源需要整合加强;体育产业的基础不够厚实,产业市场秩序和管理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时展要求,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切实提高群众健身水平和生活品质,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推动全区文化体育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发展全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建设文化”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发展和改革两大主题,大力实施文化强区和体育强区战略,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提高文化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进海西建设、宜居港城建设和“希望之区、跨越之区、引领之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科学发展

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十二五”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主题,落实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更加自觉地把文化体育发展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二)突出以人为本

树立新时期文化体育发展理念,按照文化体育发展规律,深入研究新时期广大群众对文化体育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贯彻社会主义文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大力繁荣公共文化体育事业,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切实保障全区人民的基本文化体育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突出统筹协调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充分发挥建设文化体育设施的积极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坚持文化体育事业设施建设与使用并重,不断充实提升设施的文化内涵与主题,增强服务功能,统筹区、乡镇、村居的文化体育发展,引导文化体育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用好、用活有限的文化体育资源。

(四)突出文体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用好用足用活国家赋予的政策,充分挖掘特色文化体育资源,特别是加快发展以妈祖文化、银饰、草竹编、仙戏、体育休闲、滨海旅游等为代表的具有特色的文化体育产业,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和活力,探索一条适合实际的文化体育发展新途径。

三、发展目标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构建区、乡镇、村居三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强文化体育人才培养,挖掘社会突出人才,建立文化体育事业人才数据库。利用国家法定假期、民间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扩展文化体育事业对外交流的渠道。整理和抢救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把仙戏、上塘珠宝城、草竹编工艺产业等打造成我区的特色文化品牌,推向市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5年)》为契机,以改革为动力,以增强全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设体育强区为目标,团结一致,凝聚力量,促进我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以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带动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到2015年,努力达到文化体育体制基本理顺,文化体育机制充满活力,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体育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总体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到“十二五”末期,全区文化体育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健全,区、乡镇、村居三级文化体育特色鲜明,综合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全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体育强身生活需求相适应,与强区相匹配的文化体育发展格局。

一、  科学规划,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区品位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丰富居民文化体育生活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十二大文化体育工程建设:一是土海湿地公园工程。整体规划面积2640亩,其中一期游览区765亩,规划建设入口景观区、休闲娱乐区、湿地净化展示区、隔离林带等;二期缓冲区825亩,原则上适度改造;三期保护区1050亩,原则上保持现状。力争年完成一期道路、绿化等设施建设,2012年完成二、三期改造。该公园将继市政广场之后,成为我区最具规模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最重要的文化休闲基地。我们要以土海湿地公园、市政广场为依托,由政府文化部门主导,有关部门共建,社区、集体、个人共同参与,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打造区级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味,进而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二是区文化馆工程。根据省文化厅要求,无馆址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年全部启动,并将组织开展第三次市、县级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为此,力争2012年启动区文化馆建设,根据《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和《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的标准,文化馆建筑面积拟为3000㎡,预计投资4500万元,建议规划在土海湿地公园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区图书馆工程。拟占地5亩,建筑面积4500㎡,投资4500万元,建议规划在土海湿地公园建设,2012年完成前期规划,2013年竣工投入使用。四是区博物馆工程。拟建在土海湿地公园内,建设面积2000㎡,预计投资3000万元,力争2013年完成前期规划,2015年竣工投入使用,进一步丰富土海湿地生态公园建设内涵,增加历史景点,记载的奋斗历史,宣传特色文化,提高公园文化品位。五是数字影院工程。贯彻落实省广电局提出的“至2012年全面完成42个无院址县(市)级城区影院建设”要求,创造条件,把影院建设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尽快形成项目计划上报,争取资金支持。六是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积极推进东庄、东峤、笏石、平海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改造,同时组织好已建成文化站的设备配送工作,提高文化站服务能力。七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根据省文化厅与我区签订的《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责任书》要求,确保年12月底完成我区文化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建设。加快区文化信息站网点的配套建设,确保区级支中心按时投入使用,并纳入省中心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阵地和文化信息网络,为全区人民提供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程。培育一批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典型,把创建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来抓好落实。至2015年,力争每个乡镇都各有一个文化站和图书馆(室)以及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每个村(社区)都有一个文化活动室和居民活动场所,每个居民小区都有一户以上“文化之家”或“文化中心户”。九是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全省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建设工程年全面启动,成立区“村村响”工程领导小组,由区文体局牵头制定《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实施方案》,确保2012年上半年基本完成,迎接省级组织检查验收。十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扩大农村流动书库规模,至2012年6月份,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建成148个农家书屋。完善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和信息监管系统,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提高农家书屋使用率。十一是群众体育工程。深入贯彻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5年)》,制订《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5年)》,积极推进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每个村(居)都建有一个农民健身活动场所,每个乡镇都有一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区级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建成登山步道1-2个,至少建设1个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场所。积极引导群众利用已建成健身活动场所开展健身活动,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提高场所利用率,切实努力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年成立区体育总会和社会指导员协会,到2015年100%乡镇和社区建设体育健身指导站,100%行政村有专职人员抓体育健身,到2015年全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5人。各中小学应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时间保证,做好学生体质监测工作,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建设区级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到2015年,全区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1.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占全区人口55﹪以上,成年人体质合格率达90﹪,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5%。力争2013年完成区标准游泳池建设前期规划,2015年竣工投入使用,预计投资1500万元,占地5000㎡,建设标准游泳池一座,可容纳座位2000个以上。十二是竞技体育工程。年完成区少体校建设前期工作,2012年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建设1600㎡综合性体育训练馆一座和集教室、实验室、办公室、教师宿舍、餐厅于一体的1800㎡综合楼一座,整合利用坝津小学教学资源,做到学生生活、训练“二集中”。密切与各中小学的联系,扎实开展体育苗子选拔工作,精心组织参加省、市比赛,积极备战第三届市运会,2012年召开区首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以后每年召开一届,促进全区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各基地学校、青少年俱乐部应加强专项体育训练的建设和管理,将市训练基地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到2015年建立区级运动训练基地30个以上,注重对青少年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办好基层农民运动会。

二、发挥优势,繁荣发展地方文艺创作

文艺创作是文化生活的基础,更是文化建设的源头。“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服务发展的功能,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一要有精品创作意识。文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出精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文化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增强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意识,不断组织创作生产符合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满足广大群众的渴望和要求。要充分挖掘和发展壮大我区优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美术、音乐、舞蹈、曲艺、文学、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的优势,围绕国家文化部和省、市的重大文化艺术奖项,积极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文华奖”群星奖、戏剧调演和各种艺术专业展览活动,争取在书法、美术、摄影、音乐、民俗、工艺、曲艺、民间舞蹈等方面的创作有新的突破。二要有精品创作计划。要立足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广开思路,开拓创新,抓紧制定精品创作和生产计划,加大舞台艺术创作、群众文艺创作和文化创新成果推介力度。鼓励和扶持优民营剧团参加省、市民营剧团展演,力争获得奖项;继续探索、研究仙戏加演现代文明小戏的新举措,力争在内容形式上和实际教育效果方面都有质的提高。三要有人才培养机制。要注重文艺后备队伍的培养,重视各类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训。通过政府引导、扶持,进一步完善艺术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艺术创作研究、表演队伍的积极性。

三、优化环境,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产业

充分认识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体育产业的深远意义,紧紧抓住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市的各项文化体育发展政策,精心谋划,全力推进,挖掘潜力,找准突破口,加大文化体育资源整合力度,做大做强文化体育产业。一是建立健全产业扶持机制。区府办已转发《省委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省财政厅关于金融支持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实施意见的通知》,要组织力量深入调研,制定出台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投资融资、土地规划、工商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适合我区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着力构建促进文化体育产业跨越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二是加大文化体育交流推介力度。积极组织文化企业参与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厦门9·8贸易洽谈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招商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介文化体育项目和特色文化体育产品,提升区域文化体育品牌影响力。三是培育壮大文化体育产业基地。扶持壮大我区传统特色产业,推动具有我区民间艺术特色的产品走向市场,形成规模。以东峤镇上塘珠宝城工业园区为平台,倾力打造以金银珠宝首饰加工为主,集妈祖文化、商业旅游、观光休闲、购物展示、博览和弘扬珠宝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现代化珠宝首饰加贸工艺产业基地;以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为依托,扶持发展古典家具工艺文化;以南日岛海洋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度假休闲文化区;以笏石镇下郑村草竹编工艺产业为基地,大力发展草竹编工艺文化产业;致力加强仙戏和妈祖文化等我区支柱文化的保护研发。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兴办文化体育企业,加大动漫游戏、演艺、文化创新企业引进力度,培育动漫游戏、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休闲体育等新兴产业;推荐申报国家级和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推进文化行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和开拓健身休闲体育市场,大力开发竞技表演市场。鼓励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对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体育产品的经营参与,加强对体育组织、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的保护,鼓励各类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主办者面向市场,扶持体育产业开发。四是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阵地,提供生态文化服务,弘扬和传播生态文化。深化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创作和演出一批弘扬生态文化的优文艺作品。

四、突出特色,丰富文化体育活动体系

(一)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普及文化体育知识,活跃文化体育生活。弘扬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群众文化生活中,体现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体现到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中。到“十二五”末,全区经常参与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的群众达到总人口的55%以上;力争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项目。实施艺术教育推进工程,广泛开展城乡社会艺术教育,有序推进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

(二)组织举办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培育、扶持群众文艺团体,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大力实施“年月周日”工程,形成区级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年年办,社区、乡镇大中型特色文化活动月月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乐,基层文化服务(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天天有的格局。大力实施大型文化体育活动“1234”工程,每年举办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农村文艺调演;每两年组织一届社区文化节、民间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届艺术节;每四年举办一届全区运动会。

五、强化执法,确保文化市场规范有序

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做到管、疏并举,规范市场运行秩序,繁荣文化市场。一是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全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执法体制和机制。加强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建设,不断提高综合执法水平。二是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的管理,推进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建设,建立科技与人力相结合、常态与立项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会同公安部门进一步完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上网登记系统,实现防止未成年人进网吧的管理目标;结合创建“平安校园”、“平安文化市场”、“文明网吧”“绿色网吧”的评选,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治理校园周边文化市场活动,让未成年人远离网吧、色情出版物,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持续开展打击侵权盗版和各类非法出版物活动。三是加强联合执法形成合力。加强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装置和网络电视接收装置的管理,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安装地面接收装置和网络电视接收装置的行为。四是加强仙戏演出市场管理。市文化部门已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全市131家仙戏民营剧团进行调演评级,通过评级合格的剧团105家,并正着手开展对演员的考评定级,市演艺经纪公司、区办事处、乡镇联络处、村级联络点也都已挂牌成立并正常运作。要致力加强仙戏保护研发力度,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继续探索、研究仙戏加演现代文明小戏的新举措,力争在内容形式上和实际教育效果方面都有质的提高。鼓励和扶持优民营剧团参加省、市民营剧团展演,力争获得奖项。加大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加强对城乡演艺市场监管,打击黑中介,共同维护竞争有序的城乡演艺市场。通过这样的管理,既有力地保护传承了仙戏这个古老的剧种,又确保了仙戏民营剧团的优质演出。五是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新模式。各村组建农村文化协管工作小组,进行轮流的值班巡查,经常对本村的网吧、游戏机室等文化经营场所及“扫黄打非”等工作进行细致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乡镇、区文化部门在第一时间采取有力措施。同时,通过村级文化协管员带动该村的老人、干群共同来监管,实现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无缝隙、全覆盖。

六、合理利用,切实保护优文化遗产

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完成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出版普查资料,建立普查档案库,编撰《文物地图集》。协调好城乡发展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及时完成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的文物勘察和规划论证。协助国家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开展南日岛海域水下考古调查,开展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进一步摸清全区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

七、注重管理,加强系统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体育人才培养规划,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正派、事业心强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文化体育人才工作队伍。“十二五”期间,计划每年组织一次文化站长、协管员集中培训,选派3至5名文化体育专业人才到市级以上培训班学习,培训三级体育指导员300名。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在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特别注重管理人才的引进或培养,从根本上改变文化体育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建立健全文化体育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发展一批社区文化体育指导员和农村文化体育热心人员,充实文化体育人才队伍。

八、规范管理,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发展

新闻出版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软实力,其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凸显。一是加强出版物市场监管,净化市场环境。按照上级有关“新闻出版、版权和‘扫黄打非’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要求,强化新闻出版和“扫黄打非”工作的组织领导,以查封违禁出版物及有害信息为第一任务,在全区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日常监管措施,理顺执法工作机制,把新闻出版、版权行政执法责任落到实处。二是提高版权保护水平,推动产业发展。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参加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要创新版权产业展示、交易的内容和形式,拓展版权相关产业领域,扩大规模。加强版权保护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版权保护工作体系,争取尽快在上塘珠宝城设立省版权服务中心,做大做强版权相关产业。牵头做好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推进企事业软件正版化工作。三是积极扶持、鼓励印刷业提升发展。加强印刷业法规培训,树立守法经营理念。加强对联盛()彩印有限公司等印刷重点企业的跟踪指导和服务,发挥印刷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印刷行业协会联系政府、服务企业、行业自律的作用。组织参加海峡印刷技术博览会,实施绿色印刷与数字化印刷工程,引进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促进我区印刷业的产业升级。

九、强化监管,健全广播影视保障体系

广电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建立健全广电安全播出保障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理顺广播影视安全播出协调关系,建立统一协调、快捷有效的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完善播出管理的预警机制、反馈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健全广播影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开展广播影视监管调研,明确权责。积极配合省、市完善监管平台建设。二是加强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和电影放映市场监管。力争建设区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技术平台,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收听收看管理,加大违规问题查处力度;加强对手机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户外显示屏等公共视听载体的管理,推动新媒体健康发展;继续完善电影放映监管体系,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的监管,维护健康持续的放映秩序。主动联系有关部门,落实好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每学期组织观看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要求;主动与区总工会合作,定期到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工地、企业组织放映,解决广大农民工看电影难的问题;推进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和农村电影流动放映点建设,积极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和数字电影系列工程,基本实现每个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

十、强化安全,推进文化体育平安建设

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我区文化体育系统安全目标责任制体系,强化系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加强对辖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公共文化场所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网吧、音像、出版物、演出、印刷企业和体育健身娱乐场所、体育竞赛、表演等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其做好安全管理、培训、宣传、隐患的排查整改、级别评定和巩固提升等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抓好各类安全隐患整改和各类危险源监管工作,特别是抓好重点时段、重要节日、重大庆典的检查督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机构,落实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内部安全管理,做到安全机构(人员)落实、责任落实、经费落实。文化体育经营单位和文物保护单位要设立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确保安全工作落实到位。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事故报告制度,积极推进平安文化市场的创建工作。

十一、加强党建,构建系统队伍惩防体系

一是大力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努力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大力弘扬清风正气。二是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加强队伍建设。要健全干部管理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抓好绩效管理,提升绩效评估位次,稳步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机关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结合文化综合执法改革,加强文化执法队伍自身作风建设,加大考评监督力度,抓好抓实全区文化体育系统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三是着力加强创先争优和廉政文化建设。持续抓好创先争优工作,认真开展支部换届、发展党员工作,把廉政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有的放矢地在艺术创作、群众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方面增加廉政文化方面的内容。四是大力纠正不正之风。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大力整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非法经营行为。规范文艺创作演出,大力整治庸俗、低俗、媚俗现象。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扎实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对全区文化体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工作进行部署、督查和评议,对发现问题的,督促及时整改。五是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2年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办法》、市委《实施意见》,根据区委《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区文化体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认真查摆廉政风险点,完善廉政风险点防控措施,有效预防腐败,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深化文化体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文化体育人才培养、文化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切实为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壮大文化体育产业提供有力保障,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全区文化体育大发展大繁荣。

一、加强党和政府对文化体育工作的领导,确保文化体育规划的有效实施

要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文化强区的建设目标,不断深化对文化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文化体育工作的领导,把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作为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树立文化强区建设的全局意识,在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财税扶持、项目发展、人才引进、机构编制、法规政策完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全社会营造贯彻落实《规划》的宏观文化体育发展环境,形成有效合力。

二、加快制定配套措施,建立文化体育发展的有效保障

到2015年,基本建立以现行国家颁布的文化体育法律、法规为主体、以地方法规为补充的相对完备的文化体育法规政策体系,实行依法行政,依法兴文,依法兴体。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措施,规范文化体育市场从业、经营行为,健全文化体育产业政策保障机制,规范全区文化体育外事活动的归口管理。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撑文化体育事业的有效建设

加大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公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逐年增加对文化体育的投入,保证全区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增长的速度。加大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投入重点逐步向基层延伸。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创新机制、优惠吸引、优化服务等有效措施做大做强全区文化体育事业。

四、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育管理的有效创新

按照“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要求,把文化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从以“微观管理”为主转为“宏观管理”为主,从“办文化”为主转为“管文化”为主,完善科学行政与决策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体育管理体制。加大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单位扶持和保障力度,稳妥推进经营性文化体育单位改革,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改制。对一些无法归类、一时难以定位的文化体育单位,要加强指导,允许其进行市场化改革试点,推进制度创新,尽快建立现代文化体育企业运行机制。

五、夯实基础,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

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脱产和在职培训等形式加强对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和裁判员裁判水平。二是加强区少体校建设,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输送优运动员。建立优运动员输送激励机制,鼓励运动员在世界、全国和省、市大赛中争金夺牌。三是加大力度,建立一批专项训练基地。年建立市级排球、篮球、田径、乒乓球训练基地,到2015年建立市级基地10个、区级基地30个。四是加强改革创新机制,整合竞技训练资源,合理调配体育资源,提高我区竞技体育整体实力。五是坚持体教结合,夯实业余训练基础。建立与十中和部分有实力的中小学联办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训练机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增强运动员学习训练积极性,要在中小学建立和完善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畅通人才培养渠道,及时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六是积极争取承办省、市级体育单项赛事,培养一批体育竞赛管理人员,以适应运动会的组织竞赛和执判水平。

六、普及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

一是建好群众身边的活动场地。采取政府、社会企业及个人共同投入等多种形式,配套建设群众健身场所,以农村为重点,努力建好每个村居的体育健身场所。二是建立群众健身活动组织网络,把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扩展到基层每个单位和村居,做到有组织、有活动、有社会效益。三是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四是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办好残疾人运动会和健身展示活动。五是充分发挥行业体协、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六是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做到每个群众组织和每次群众体育活动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组织指导。七是积极组织举办群众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各体育协会的作用,发动社会力量办体育,促进群众体育开展。

七、发挥地域优势,加强对外对台文化体育交流

坚持对外开放,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发挥我区对台交流的地域优势,以妈祖文化、陈靖姑文化和青峰岩玉皇文化为纽带,推动对外对台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一)加强交流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我区地域文化优势,推动对外对台祖地文化、民间文化的交流。以节庆、展览、纪念活动为重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对外对台交流活动,提升活动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对台文化交流,为两岸政界、商界、学术界提供高层交流平台,以便更好地展示我区人文特色和经济实力。同时,利用“妈祖信俗”申报世遗成功的优势,以文化带动体育发展,充分发挥我区的人文、地理优势和特色,发展休闲体育,加强对外对台体育文化互动交流。

(二)积极拓宽交流领域。广泛开展“走亲访友做生意”,不断扩大乡镇、庙宇、青年、妇女、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科技、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互动往来,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台交流层面,拓宽交流领域。推进宗亲文化和民间信仰交流,策划组织高质量、有影响、有声势的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更多海外侨胞和同胞前来寻根谒祖、探亲访友。加强与海外、民间社团、商会、中介组织的交流和联谊,更好发挥民间组织的纽带作用,全面扩大和深化我区对外对台交往领域。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