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粮食行业发展工作规划范文

粮食行业发展工作规划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粮食行业发展工作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粮食行业发展工作规划

一、主要发展情况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的领导下,全市粮食干部职工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搞活粮食流通,推进产业进程,强化调控措施,依法规范市场,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顺利完成了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1、粮食购销成效显著,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五年来,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累计敞开收购农民余粮55.4亿公斤,比增长73%,平均每年收购粮食11.08亿公斤,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44%,占农民余粮的84%。五年间,按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政策共收购粮食20.18亿公斤,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累计销售粮食72.1亿公斤,比增长91%。2008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粮食收购规范》,为规范粮食企业收购行为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全市创建规范站点59家,达到中心乡镇所在地全覆盖,确保了粮食收购政策的贯彻落实。年全市入库小麦10.07亿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0.9亿公斤。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入库小麦8.8亿公斤,同比增加1.15亿公斤。小麦最高收购价格达到了2.1元/公斤,平均价格在1.98元/公斤,比上年提高0.30元/公斤。入库稻谷3.23亿公斤,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入库稻谷2.74亿公斤,同比增加3100万公斤。粳稻平均收购价2.7元/公斤,籼稻平均收购价2.10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了0.60、0.14元/公斤。夏秋两季为全市农民增收5亿多元,为全面完成农民增收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产业发展纵深推进,行业实力快速提升。紧紧围绕做强做大粮食产业这一目标,以粮油加工和装备制造为主导,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打造出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五年来,全市粮油工业累计实现产值315.9亿元、利税9.82亿元、利润6.93亿元,分别是的3.2倍、4倍和5倍。全市粮食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1亿元、利税9.3亿元、利润6.8亿元,分别占我市粮油工业的88.4%、94.7%和98%。特别是-年实施“省粮油精深加工拓展行动三年计划”,粮油加工区域布局、规模生产、特色化经营,形成了以为代表的大型稻米加工区,年产44万吨规模,占全市总量的52.5%;以名佳、万嘉为龙头的大型面粉加工区,年产21万吨规模,占全市总量的42.8%;以仪征方顺和都天一油脂为龙头的油脂加工区,年产25万吨规模,占全市总量的95%;以牧羊集团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加工区,占全市粮机制造的94%。达到了每个粮食加工主导产业都有1-2个大龙头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目前全市粮食行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由年的10家发展到2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18家。

3、宏观调控措施到位,粮食安全保障有力。五年来,为确保粮食安全,全市把强化储备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件大事来抓。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全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0.75亿公斤已全部落实到位。结合市场调控需求,制订了《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适时、有序、均衡落实储备粮轮换,对市级储备粮进行全额财产保险。年,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抽查、省级复查,获得省优秀组织奖。五年内,累计投入5762万元完成对全市75个企业152栋仓房的维修改造,有效仓容量达到11.9亿公斤,比期末增加了4.16亿公斤,增幅达54%。全市科学保粮率达90%。随着湖粮食物流园、高邮双兔物流中心、粮食储运加工中心相继建成,沿运河粮食物流走廊的雏型已经形成。期间,从容应对自然灾害和粮油价格的波动,粮食应急保供体系经受了考验。市内外产销协作更加巩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4、依法行政成效明显,流通管理公平有序。五年来,依照《条例》赋予的职责,制定了一系列贯彻落实《条例》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为依法管粮奠定了基础。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已经建立,市局增设了监督检查处,县(市、区)局落实了专门人员,明确了分管领导。全市共核发粮食收购许可证561份,依法注销56份。目前,全市有效粮食收购许可证505份,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7份,民营83份,个体工商户265份,外商4份,其它26份。开展“放心粮店”、“放心粮油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已建成128家放心粮店、12家“放心粮油示范单位”。年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政府粮食保供稳价的有关政策,重点围绕粮食经营者收购资格、履行最高库存量义务、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等抓好监督检查。与工商、公安等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查处无证经营、违法收购23起,罚款9起,罚款金额2.4万元,有效规范了粮食市场。

期末,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粮食流通发生了一些需要面对的新问题。一是思想观念需迅速更新;二是发展方式需加快转变;三是体制改革需不断深化;四是运行机制需不断突破;五是人力资源需快速提升。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的发展中认真对待,逐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粮食工作宏观发展环境

“十二五”既是粮食行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粮食安全保供将进入重要时期,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将进入关键阶段,发展中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是市场主体规模化日益显现。随着农业产业的变革,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的规模种植将成为发展趋势,新型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将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组织的主体。随着国家粮食流通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央企、外企、民企逐步进入,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等将加快流入粮食流通领域,各类市场主体活跃于粮食流通的各个环节,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空间受到严重挑战。在未来的粮食经营格局中,要争得有利的先机,就必须迎头赶上,发挥好地缘、网点和有限的政策等优势,整合运用好各种资源,配置好各种生产要素,使之形成最佳组合,从而培育出一批优势企业,有效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二是粮食经营市场化深入推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粮食国际化将逐步形成,粮食流通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快速转移,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时点上强势的粮食政策作用明显,管理通胀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不断增强,粮食市场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主体入市角逐,期现货市场的同振共荣,荡涤着我们的粮食经营者。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不可能置身度外,不可能再单纯的靠政策生存和发展。唯有全身心融入市场,象央企、外企一样壮大实力,象民企一样增添活力,主动进行改革调整,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粮食产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先进技术装备正在不断改造粮食产业,新型的业态和质态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产业运作方式。然而,不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仍停留在买原粮、卖原粮的老套路,跨行业、跨企业、跨区域之间的联合经营开展不力。突出表现在载体上,缺少强势的收购网、销售网和紧密产业分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为滞后;在思想上,“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小富即安”、小商小贩思想影响较深,安于小摊子,守住小山头,缺乏大粮食、大流通、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现代思维理念。

四是粮食商品资源化趋势明显。粮食具有特殊商品、公共产品、一般商品的三重属性。基于生产能力的有限性和需求的刚性等因素,其被资源化、金融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因而,没有较强的实力和控制力是难以更多掌握粮食资源的。“质优、价廉、量大”是优势粮源的基本特征,有效掌握粮源已成为粮食生产经营企业的必然选择。然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小弱散”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能掌控的优质粮源基地尚未建成,内部管理较为粗放,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往往在无先进装备下不顾质量、价格,单纯追求数量,“价格战”、“质量战”频现,难以将有限的粮源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思路、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的粮食安全观,认真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创新、精致、幸福建设,全面推动粮食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全市粮食宏观调控更加有力、产业实力更加壮大、市场体系更加健全、法制建设更加完备。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年粮食购销总量确保在20亿公斤以上;地方储备粮规模与城市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相匹配;独立运作国有购销企业总数减少50%,国有粮食购销(规模)企业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粮油工业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实现粮油工业总产值180亿元,销售收入175亿元,利税8亿元,利润5亿元。其中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个;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企业2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4个。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创建省级以上粮油名牌4个。全市沿运河粮食物流走廊全面建成,形成产业发展、物流顺畅、市场繁荣、信息灵敏、消费放心、调控有力、应急及时的粮食流通新格局。

(三)基本思路:以加快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抓机遇、促发展、增活力、上水平、保稳定”的要求,突出统筹城乡、产业提升、农民增收“三个重点”,抓住以产业化提升质态、以基地化带动农民、以连锁化服务市民“三个关键”,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粮食合作经济组织、现代粮食物流载体“三个主体”,着力创新粮食企业与生产基地、与合作组织、与农民联结“三个机制”,不断提升粮食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三个水平”,实现粮食经济转型升级、粮食企业持续增效、粮食安全保障有力“三个目标”。

(四)主要原则:

1、保障安全。继续发挥国有独资和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全市军需民用、供需平衡、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完善粮油供应应急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立粮油价格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系统,提高预警能力和服务水平;抓好粮食质量安全,确保存粮安全。

2、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粮食购销、储存、运输、加工、社会粮食管理等诸环节,促进全市粮食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既要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粮食安全,又要提高粮食经济效益,促进行业发展;既要立足行业发展,又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相适应;既要着眼于的粮食供求,又要服务于全国全省粮食安全大局;既要服务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又要带领粮食行业职工共同致富奔小康;既要着眼于量的发展,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3、科技先导。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运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高效低碳等新技术,着力提高粮食加工转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仓容配套设施。建立覆盖城乡的粮油信息网络体系,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大型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标准化水平。完善粮油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村储粮技术。

4、整合资源。按照保障粮食供应安全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粮食流通设施和各种所有制的粮食企业,结合政府规划,通过去弱留强、搬迁重建、售旧建新等方式重新整合现有的仓库、设备、资金、人员等资源,构筑高效、安全的粮食保供网络体系。

5、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责,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监测体系及粮食供求和价格信息制度,加强对全市的粮食流通市场监督检查执法。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完善粮食监管体系,全面推进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切实保护好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维护粮食流通正常秩序。

四、主要任务

1、抓基地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发展一批订单基地。通过订单的形式,力争紧密型生产基地和订单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逐步形成优质食用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区域化规模种植。2015年,全市中心骨干粮库落实订单收购量达到收购总量的80%以上。二是发展一批优质品种基地。引导各地发展一批适销对路、居民喜食、优质优价、综合效益较好的粮食品种,引导各县(市、区)着力形成2-3个主导粮食品种,提高粮食品种的优质率。配合农业部门加大高标准粮田建设和高效优质粮食品种推广力度,推动各县(市、区)发展上规模、高效益的粮食种植。加快“三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建成10万亩有机粮食生产基地。三是发展一批粮食生产基地。引导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粮田等形式,建立自营粮源基地50万亩,保证每年提供4.5亿公斤左右的商品粮,作为政府应急调控市场最基本的粮源。巩固市外粮源基地,稳定发展粮食龙头企业在金湖、盐城、天长及东北等地的粮源基地,掌控粮源7亿公斤以上。四是拓展一批粮油销售基地。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强化宣传,打响品牌,树立放心、安全、诚信产品形象,重点企业销售基地销售额超过20亿元。

2、抓现代物流,打造运河粮食走廊。一是打造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体系。依托省“两纵两横”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围绕我市重要交通通道的建设,重点完成2个区域性、枢纽型粮食现代物流中心、6个县(市)级粮食现代物流节点、22个骨干粮库的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使其纵向衔接、横向链接,实现公铁水联运和四散化无缝对接,具备散粮中转、储存和粮油食品精深加工及批发贸易等功能。力争到2015年,全面建成粮食现代物流枢纽型项目和主要节点项目,粮食仓储总容量稳定在12.5亿公斤以上。二是建成公、铁、水“四散化”运作体系。根据我市“二纵五横”干线航通和公铁水交通运输条件,按照不同粮食品种的运输特点,推进粮食流通的“四散化”作业。短途重点推广散粮卡车、便民机具和船舶散粮运输;省际重点发展铁路、集装箱、船舶散粮运输,形成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粮食物流运输体系。到2015年,全市“四散化”率达到80%。三是完善粮食市场体系。不断强化和完善以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为中心,以各县(市、区)粮食市场为网络,以粮食经营企业、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放心粮店为依托,各具特色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多元化粮食市场体系。到2015年,全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10亿元以上。四是着力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重视无形市场培育,加快发展粮食的期货贸易、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改进服务和经营手段,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和费用,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粮食企业驻场经营。培育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粮食经营企业和经营大户,全市着力培育、扶持、规范500个粮食经纪人,每年新建10个粮油生产合作社,到2015年达80家以上。

3、抓龙头升级,培育百亿粮食产业。一是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扶持非国有粮食企业发展,保障非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准入、政策扶持等各个方面与国有粮食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粮食行业,2015年前、高邮、都各引进一个大型粮油企业并与之成为合作伙伴。着力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十亿元以上企业和加工园区,争取2-3家企业成功上市。二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现有粮食加工企业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改造老设备、老工艺,稻谷加工适度发展配制米、营养米和小包装米生产,着力打造绿色大米和有机大米产业链。小麦加工着力提高专用粉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增加食品专用粉、开发膳食纤维等适销对路产品生产。植物油加工开发生产精炼油、高级烹调油、调和油、专用油和保健油品,提高小包装油品的比例。三是加强粮油品牌创建。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委托加工等多种途径做强做大,统一标识,统一包装,发展区域品牌,到2015年,新培育2个省级粮油科技研发中心,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个,其中中国名牌1个。四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资源、劳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配置。重点打造牧羊科技园、粮油食品制造产业园、粮食储运加工中心、沿大米产业园区。

4、抓粮食储备,保障全市粮食安全。一是创新储备粮管理。实现由总量平衡转向数量、品种、品质的综合平衡,对储备粮食由静态管理变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储备粮食的调节作用。二是推进粮食储备仓储设施更新改造。根据交通、粮源和仓储设施条件,积极采用置换新建、改造提升、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使中心库与骨干库点的仓房容量分别达到2500万公斤和1500万公斤以上。中心库具有储备粮承储、粮食烘干、药剂管理、害虫防治、技术指导、质量检测、信息集成、大宗交易等功能,成为区域内仓储企业的示范;骨干库具有收购、储存综合功能,是落实国家收购政策的载体。结合行政体制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现有一线收纳库进行整合,达到37家,每个点仓容量达到1000万公斤以上。三是完善粮油储备体系。建立动态调节储备,发挥龙头粮油加工企业和粮油批发市场保障供应、调节市场的积极作用,减轻财政负担。根据产需情况、交通状况、储粮条件等因素,科学调整储备布局,确保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并节约成本、费用。四是强化储备粮安全管理责任制。降低储存环节粮食损耗,入库把好质量关、储存把好科技关、轮换把好市场关。

5、抓科技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导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设立科研中心,鼓励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十二五”期间,全行业R&D(研究与开发)经营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每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1%以上。重点在粮食储运、粮食深加工、信息传感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建设科研项目,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新成果推广应用三个层面,全面提升行业科技含量。二是加快粮食科技推广运用。重视清洁生产和节能循环利用。采用环保、安全、节约、高效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粮食储存、运输、加工设备和技术,推进粮食企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到2015年,应用型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85%,开发3-4种粮食储藏保鲜新技术,建立2-3个现代化企业(粮库)粮食流通综合示范工程。三是加快“数字粮食”建设。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为目标,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计算机自动控制、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粮食价格采集、粮食行情预报预警、粮库粮情监测管理、储备粮常规管理、生产流程控制等业务上的应用。争取建成集粮食资源管理、粮油交易、政务管理和粮油数据库等为一体的粮油信息网,加快“数字粮食”系统建设。

6、抓“民生工程”,创建消费放心行业。一是继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以实施“五放心”工程为着力点,规范粮油收购、加工、流通秩序,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继续深入开展“五放心”活动,从加工业的“放心粮油产品”到流通业的“放心粮油市场”到“放心粮油供应店”,构成“米、面、油”质量安全体系。到2015年,“放心粮油示范单位”20家,“放心粮店”200家以上,每个乡镇都有1—2家。二是加强粮油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在积极完善市粮油质量监测所的同时,配套建成6个与粮食物流中心相匹配、功能齐全、特点显著的县级粮食质量品质监测机构,推动粮油监测从流通领域向消费领域延伸,为本区域的粮食提供全面的监测服务。推广应用先进检测技术,加快粮油检测设备和仪器更新换代,重点配置粮食品质快速检测设备、储存粮食品质监测设备、出库粮食质量检测设备等,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三是健全粮食应急保供体系。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及应急机制,建立健全全社会粮食统计网络,定期进行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分析、利用和工作。建立粮源、加工、供应、储运等应急保障系统,指定中心骨干粮库为应急供应出库单位,双兔米业、天一油脂、万嘉面粉等龙头加工企业作为加工保障点,十六粮油连锁店、大型超市约20个左右的应急供应点。建立粮食市场价格监测点。在市内建立18个监测点,与市外淮安、泰州、镇等地和省外天长等地建立价格监测横向联络关系,及时掌握周边粮食市场价格动态。加大应急成品粮库建设力度,在市中心城区、邗、都等县(市、区)城,建设应急成品粮库。

7、抓法治建设,提升执法规范能力。一是健全和完善监督检查执法体系。落实市县两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成立粮食执法专业队伍,明确机构和编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信息交流、信息和政策宣传。建立起公平、公正、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使广大粮食经营者都能知法、守法,营造依法管粮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粮食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健全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工作纪律等配套措施,完善执法监督、评议考核、行政执法责任制等具体工作办法。到2015年,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具有较强操作性和适应我市粮食流通发展需要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三是积极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认真贯彻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依法履行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职能。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把好市场准入关,为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平等的政策环境;粮食收购期间,大力开展以维护收购秩序、保护售粮农民利益为重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拖欠售粮款及坑农害农等问题;积极开展以粮油质量监管为重点的粮食行政执法专项检查活动,确保出库原粮质量;加强粮食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与工商、质检、卫生、价格等部门加强配合,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共同维护好粮食流通市场秩序。

8、抓人才保障,构建人才聚集平台。一是政策引才。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制订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二是载体聚才。结合实施项目带动人才发展战略,以粮食产业化项目、物流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信息化项目等各类项目为平台,面向国内外吸引相关科技和管理人才,不断提升我市粮食产业智能化水平。三是培养育才。分级分层抓好干部教育培训,重点抓好粮食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市场经营人才等人员的培训。大力开展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实现课堂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打造全方位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同时,加强管理,开发行业人才资源,对“土专家”进行摸底,建立行业人才库和人才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四是激励留才。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人才选拔激励机制、人才作用发挥机制。实行分配、评先、疗养向人才倾斜,领导与人才结对联系,人才评选滚动式管理。探索股权激励、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等举措,推行职工持证上岗,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五、重点项目

(一)粮油产业园区(基地)项目

1、牧羊粮油食品机械产业园: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逾10亿元,将先后研制开发生物质能源设备、农业机械、智能设备、食品机械等。建成后,整个园区将实现总产值超100亿元,利税超10亿元,成为全球最先进的粮食加工、食品机械生产基地。

2、粮油食品制造产业园区:以湖粮食物流中心为基础,规划700亩土地。力争成为苏中地区有影响的生态粮食工业产业园区。

3、大米产业园区:将现有的大米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打造区域品牌,以品牌为纽带,缔结利益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力。

4、粮食储运加工中心:项目规划建设用地277.6亩,总投资2.6亿元,建设粮食总仓容8.1万吨、专业码头一座、年加工小麦20万吨、稻谷15万吨生产线各一条,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各1个。

(二)粮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

1、粮油食品制造产业园区年产10万吨大米项目。总投资1亿元,发展精制米加工,提高优质米的比重,开发食品加工专用米,实现年产值5亿元。

2、()麦芽年产15万吨麦芽生产线,总投资2亿元,实现年产值6亿元。

3、民生粮油股份有限公司5.5万吨仓储及日产600吨大米加工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

4、丁沟粮油管理所、神谷米业有限公司2万吨仓储及日产200吨大米加工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

5、都市粮食收储总公司、天一油脂集团有限公司3万吨油脂中心库项目。

6、仙面粉公司仓储10万吨及年产15万吨小麦加工项目,总投资1亿元。

7、粮食物流1000吨级专用码头,总投资1000万元。

(三)粮油加工食品安全检测和标准体系项目

1、市粮油质量监测所,总投资1500万元。

2、国家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投资5000万元。

3、高邮市粮油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总投资200万元。

(四)仓储设施改造项目

1、中心骨干粮库设施完善项目。对全市6个中心库、22个骨干库完善设施,建设药品库、道路、室外地坪,配置吸粮机、扒谷机、输送机、清理筛、汽车衡等“四散化”作业设备,购置检化验仪器等,总投资6000万元。

2、仓库维修改造项目。对22个骨干粮库和37个一线收纳库分年度进行重点维修改造,提升仓房保温和库区作业自动化功能,总投资6000万元。

3、烘干设备项目。对中心库和骨干粮库配置22套粮食烘干机设备。总投资6000万元。

4、仓库建设项目。对中心粮库和骨干粮库仓容建设,采取报废旧仓重建、老库空地重建、老库整体置换迁址新建等方式。新建仓应按照现代化标准建设,配置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三大保粮系统,推动应用“四散化”作业。“十二五”期间建设仓容20万吨,总投资约2.5亿元。

5、低温绿色储粮试验项目。为解决成品粮及粳稻过夏的安全储存问题,借鉴近年来全国有关地区低温仓建设的经验,积极争取项目在试点。

(五)优质粮源生产基地项目

1、大运河西生态农业基地。目标流转1万亩,目前流转1700亩。北郊生态农业观光园,一期流转土地1000亩,目前已经流转400亩。

2、仪征市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目标流转1万亩,目前流转5000亩,其中马集3000亩、月塘2000亩。

3、优质粮源基地。目标流转4000亩,目前流转2300亩。

(六)粮食信息化建设项目

1、建立市储备粮管理系统。构建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储备粮承储企业之间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实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储备粮承储企业计划管理、统计管理、仓储管理、质量管理、粮情检测管理等远程监控和全程监管。

2、推进市粮食收购系统建设。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托粮食收购系统平台与各自辖区内的粮收购库站点连接,实现自动采集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粮食的销售数据,实时显示粮食的交易数量、方式和流向,准确记录收购企业交易行为,全面掌握粮食生产、收购与价格信息,并通过网络实现集化验、检斤、结算、统计等业务。

3、完善市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粮油品种的市场价格信息采集、处理时效性,增强科学分析粮油价格走势的能力,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即将发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增强粮食预警、监测和动态信息管理。

4、建立市粮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管理全市骨干中心粮库。实现出入库管理、统计结算、粮情监测等信息系统。

5、完善办公自动化、权力网上运行系统。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和应用水平,实现机关内部行政管理网络化、流程标准化、政务信息公开化。

6、配合省粮食局做好政务内网网络、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粮食流通统计系统、省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数字粮食”工程建设。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粮食行业的发展,关系到全市居民消费、农民增收和广大粮食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创新、精致、幸福和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因此,要加强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领导,努力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十二五”规划落到实处。

2、加快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加快科研项目、技改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粮食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投资体制。形成由政府、企业、中介机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投资的有序竞争格局,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国资、民资,解决粮食行业发展中急需的资金问题。

3、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1)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所得税方面的减免政策。粮油加工企业在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方面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的粮油加工技术与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争取农业发展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的金融扶持,特别是对粮油加工企业在农村直接收购和储存原料的资金供应,以及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上的符合国家鼓励发展项目的贷款,为粮油加工企业和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3)加大政府投入。在努力挖掘行业自身潜力、开辟融资渠道的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投入,促进行业快速发展。争取地方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用于落实规划所列的粮食安全、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和重大研发项目。

4、做好规划的实施准备

为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尽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科学谋划。按规划内容统筹安排,做好各项目的具体论证、工程设计、招标和开工准备等前期准备工作。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做好规划实施的资金准备,确保规划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