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发展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出现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为实现我国经济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年国务院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关注。
(一)有利条件
宏观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增速陡然下滑。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通过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增长11.7%,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8%和8.5%,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跟踪政策走向,主动作为,果断决策,深入落实中央揽子计划,先后出台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增长17%,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4%、7.2%。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增速位于中部地区前列,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颁布实施。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挖掘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国务院批复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函【】130号)。从“中部崛起战略”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定位也越来越明确,支持政策更加具体。县地处城市带腹地,规划的出台,为县明确了产业、功能定位,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
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为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了《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函【】5号),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就此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年2月1日,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将示范区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视其为未来推动我省经济发展、实现缩小与江浙发展差距和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战略目标的重要引擎,要求示范区各地和省直各部门要按照“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努力把城市带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示范区内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年翻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55%;城镇居民收入超过28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070元。展望到2020年,示范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形成与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体化发展格局,在带动全省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在具体uo;发展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六市)、和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通过大力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省委省政府在示范区中确定了江南和江北两个省管集中区,其中江北集中区的起步区为和县沈巷,而县正处于该起步区的延伸范围之内,此外,因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与与东部地区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特色产业,完全可以在示范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大有作为。
经济圈加速构建。经济圈包括、、、四市及桐城市等周边地区。该经济圈的发展目标为提升中心城市地位,推动、、等市体化发展,走共建共享的发展道路,形成辐射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力图建设成为国内优势明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生态型旅游度假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融入,成为新欧亚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成为联动、城市群,引领乃至中部崛起的战略增长极;建成全省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会展、信息中心;建成倚山临江抱湖、宜居宜业、创新型、生态型的和谐区域。市“141”城市发展战略在城市外延发展中,将逐步形成“主城、四组团、个滨湖新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并以“核五轴多组团”的方式构筑,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其中东南方向拓展轴直接将县纳入辐射范围。县距离仅1小时车程,同时位于带范围,是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之,且在些主导产业上与具有互补性特点。确立经济圈组团发展思路,既有空间布局上的整体思考,又有产业布局上的合理调配,达到城市群在结构上与功能上的完善,以此去获取“发展红利”,即区域整合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潜力与整合之前的现状能力之差。在体化发展的地理范围内,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在投入拉动领域内,促进民间储蓄向民间资本的转变;在劳动力要素领域内,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在社会二元化结构的消除中,促进从拥有土地的农民身份向股民身份的转变;在组团式城市群的顶层规划中,促进从点状形态向块状形态的转变。
县自身比较优势。自然和农业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非金属矿基地和优势农产品产区;历史文化悠久,生态和旅游资源条件优越;临近合宁和高速公路,铁路穿境而过、等河流直达长江,常年可通航1000吨以上船舶,距骆岗和禄口机场仅1小时车程,随着北高速和合高速建成通车,并在境内设有道口,将进步拉近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近年来,全县紧紧围绕“推进新跨越、建设新”这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实施工业强县、东向发展、城乡联动三大战略,经济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度在全省二类县考评中位居第二,年度在全省二类县考评中位居第九位,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科学发展先进县”,初步形成了建材及新材料、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酿造、日用瓷器、针织服装、金属制品、电子电器等特色新型产业,其中机械铸造为省重点扶持的30个产业集群之。县正因为拥有优越的资源和综合交通条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二)不利因素
是县城首位度低。由于全县唯的省级工业园区在林头镇,县城所在地没有高规格的经济开发园区,在集聚人口、拉动就业、扩大改革开放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难以充分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
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林头镇为代表的南部镇工业经济和贸易服务业较发达,北部仙踪镇、昭关镇等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总体呈“南强北弱”格局,限制了全县经济的整体腾飞。
三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全县规上企业有107家,其中机械铸造及水泥企业达51家;年县“二十强企业”中,水泥企业6家、铸造企业7家。工业项目中小项目多,缺乏大项目的支撑。科技含量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产业结构亟待升级,重点税源企业结构单。
二、总体思路
实施资源转化战略,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优势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从而全面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按照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经济圈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树立地域主体功能的理念,全面优化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努力把县建设成为经济圈东南部现代产业组团,建设成为拓展发展空间的优先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
(二)基本原则
核多极,协调发展。以各工业园区为承接基本单元,依托经济开发区,强力扩张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打造全县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增长极。以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整体效益最大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促进各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形成核多极的空间发展格局。
资源节约,集约发展。引导经济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集聚,引导人口向宜居的区域集中,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分散调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建立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关联成链,集聚发展。发挥优势产业、企业的关联辐射作用,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发挥作为优势产业链“链核”的龙头企业、重点产业带动作用,培育完善园区优势产业链。推动龙头企业、关键项目、重点产品和核心研发向园区聚集,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合作共建,共同发展。立足区域经济合作,坚持将工业园区作为充分合作开放的重要平台,采取园中园、托管园、共建园等有效方式,确立政府—企业和政府—政府合作在园区共建中的核心主体关系,建立合作和“飞地”工业园,强化产业招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三)发展定位
在县域经济发展上,要注重与经济圈和城市带各地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在产业选择上,要注重构建具有互补性强、特色鲜明的产业分工体系;在发展模式上,要注重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要注重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集聚产业和人口,促进可持续发展。
全省重要的机械和铸造产业集聚区。依托技术创新,努力缩小现有机械铸造产品技术水平与市场需求的差距,在机械铸造行业的发展潜力和扩展空间寻找高成长机遇,力争在汽车零部件、总成、环保成套设备等方面实现突破,把县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机械和铸造产业集聚区。
流域重要的轻纺陶瓷产业基地。通过油脂龙头企业整合升级,推动品牌化建设、经营管理理念和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和完善。以服装产业的发展促进纺纱、织布、印染等产业的进步完善和发展。大力发展日用瓷、建筑陶瓷等特色产业,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档瓷生产基地。
经济带重要的现代物流节点。依托铁路、公路和主要河流等重要交通束,大力发展“”经济,发展快捷、高效的联运网络。通过交通区位优势与主要交通节点服务功能、资源及转化优势相结合,以相关上游产业为支撑,打造经济带重要的现代物流节点。
经济圈产业分工合作功能组团。全方位融入经济圈产业分工体系,进步优化现有产业空间布局。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建设经济圈都市型农业区;以昭关温泉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掘历史人文资源,积极发展农家乐和生态旅游,打造经济圈东南旅游休闲度假功能组团。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县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产业结构进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争创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9亿元,年均递增15%左右;财政般预算收入达16亿元,年均递增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亿元,年均递增26%左右;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716亿元,年均递增2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亿元,年均递增1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000元,年均递增15%。
(二)产业结构进步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建材及新材料??的产业链,培育批技术创新带动、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生产性服务业、旅游和休闲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三)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不断深化。进步提高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的水平,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等方面,与等发达地区实现全面对接,形成批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的产业开发园区。区域经济合作进步深化,按照“平等、真诚、共赢、发展”的原则,加快融入经济圈,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机制基本完善,生态环境进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教育、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三、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县的区位优势,依托日臻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适应功能定位转变,积极参与城市带和经济圈产业分工体系,推进产业集聚,增强中心镇功能,构建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空间开发格局。
(一)形成“核双翼带”产业布局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主要交通束为纽带,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形成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
核:主体为县经济开发区,积极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打造综合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四大产业中心,是以电子产品、生物医药、纳米材料等为突破口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二是以食用油加工、酿造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中心,三是以高档日用瓷、棉纺(织布、制衣)为重点的轻纺产业中心,四是金融机构、产品检测、重点产业研究、技术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集聚的产业孵化中心。提高项目入园门槛,严格限制新上低层次、高污染工业项目,力争将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在省会经济圈中具有影响力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开发区,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双翼:充分发挥、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以及民营经济活跃、开发空间广阔的发展特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重点发展机械加工、建筑陶瓷产业,促进与经济开发区体化发展,构建大型产业集聚区,加快和的同城化发展。重点立足资源优势,面向等主要市场,推进石膏产业改造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加工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城市带重要的新型墙体重要生产基地。
带:沿二路构筑林头至经济带。依托林头镇良好的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机械加工、高铁新材料及新型能源等产业,尤其要推动铸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向汽车零部件、总成、环保成套设备方向发展。镇要充分发挥毗邻城市带江北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省级纺织产业基地,借助集中区沿二路的辐射,采取合作共建园区模式,打造高标准产业承接载体。两镇同时要依托二路和裕溪河等交通束重要节点,发展现代物流业。
(二)构建城乡体化发展的城镇体系
建设经济圈东南城镇群。围绕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和中明珠”的目标,以扩权强镇为契机,形成以105省道和合裕路为两条发展轴,以省道为城镇发展次轴的三角形空间布局。毫不动摇地加强含城核心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提高综合承载力,着力强化县域经济、文化中心首位度地位,到2015年,规划建成面积达16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15万人左右。全县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人口城镇化;进步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域城镇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加就业岗位,推动职业城镇化;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味,实现城镇现代化;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农业现代化。通过统筹城乡的体化发展,实现由二元经济向以城镇经济为主的分享城镇物质发展成果和精神发展成果的现代元经济社会的转型。
四、重点园区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的载体,是区域发展对外开放的平台。根据地区产业布局和县工业集聚现状,按照壮大支柱产业、培育新兴和特色产业的思路,提出县工业园区布局和发展导向,选择批重点园区进行重点扶持发展,拒绝采取多点开发、资源分散布置的发展取向。
(一)经济开发区
按照“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和“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组团化”的总体思路,坚持“特色突出、构建集群、经济循环、城乡统筹、完善配套、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采取“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步骤,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容量,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把经济开发区建成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积极申报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015年10平方公里,2020年20平方公里,形成3个产业组团。
高新技术产业组团:以磁通电子有限公司、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和盛大纳米碳酸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以高成长性的生物医药、纳米材料、可再生能源等发展为重点突破口,发挥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转化科技成果,培育产业链,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形成集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体的高科技效益型企业群。
农副产品加工组团:以大平工贸集团和重啤集团公司为依托,积极承接食品加工产业转移,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品种加工向多品种、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促进综合利用,实现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油料加工要通过引进新技术,扩大企业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实现油料资源的合理利用。
轻工纺织产业组团:以青花坊瓷业有限公司、明业和红霞服饰等企业依托,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民营产业,配合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组团发展,形成有特色的轻工生产体系。加快技术进步,注重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逐步把轻工纺织产业发展成为集聚人口、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工业园
位于市东南部,国家森林公园北麓,处于—的中心地带,经济地理位置优越;高速、铁路贯穿境内常年通航,水陆交通便捷。是充分发挥机械铸造板块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参与城市带和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合作,按照“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效益,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合作共建园区,推动产品由初级向终端延伸,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逐年提高,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总成和环保装备制造业,全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机械铸造产业集聚区;二是深入推进盛华晟光伏能源巡日追踪器项目,在此基础上谋划发展新能源产业基地,建成集光伏发电与光伏基础原材料建设体化的光伏产业园;三是积极推进铁道水泥厂的东部高铁新材料基地建设。到2020年,实现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形成机械加工、新材料、新能源和物流4个产业组团。
(三)工业园
该区地处县西部,市区东郊,高速公路和合路、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围绕产业基础,全面对接、两大汽车产业基地,引导机械加工向汽车零部件生产延伸,建设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建筑陶瓷生产基地,积极打造机械加工园和建筑陶瓷特色产业基地。推动与同城化发展,加快形成建材、汽车配件交易市场、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期规划建设面积8平方公里,二期10平方公里。
(四)工业园
位于国家森林公园、古昭关和褒禅山之间,高速和省道线成十字穿境而过,属、小时辐射区。经济基础较好、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集镇建设颇具特色。依托优质石膏资源优势,打造石膏城,积极发展保温、节能等新型建筑材料等非金属材料深加工等产业,培育阀门、消防器材产品,建设“石膏城”。期规划建设面积3平方公里,二期5平方公里。
(五)工业园
位于江北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北缘,为二路和铁路等交通干线的重要节点。是建设省级纺织产业基地,全力打造集纺纱、织布、制衣、辅料生产为体,产业集聚、产品紧密关联的产业集群。二是积极发展上安铜由工业园,不断完善机制,充分发挥上海投资商整体开发、组团招商的优势,为全县探索与沿海地区合作共建园中园的发展经验。到2015年,实现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
五、构建“9+1”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规模经济、集群经济、品牌经济”发展思路,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瞄准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突出新型工业化特征,通过承接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改造机械铸造、建材、酿造三大传统产业,提升陶瓷、纺织服装、油脂三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材料、新环保装备、新能源三大战略新兴产业,着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一)转变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
用现代技术与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与工艺优化,积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树立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理念,走安全、环保、节能、低碳的绿色发展道路;进步增强国际化发展意识,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提高行业整体竞争能力。
(1)机械铸造产业
加快形成“金属—铸件—部件—整机”产业链条,推进铸造产业向装备制造和精密铸造升级。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依托林头、现有的铸造产业基础,推广金属型铸造、有熔模精密铸造、消失模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等先进铸造方法,加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铸造中的应用,加快承接发展高强度、高性能铸造产品。促进铸造合金种类的转变,引进铝、镁、锌等有色合金铸造企业,推动有色合金向轻量化、强韧化、精密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完善产业链,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推动铸件生产企业向下游延伸,实行先零件、后总成的原则,以发动机配件、专用减速器、汽车制动器、标准件、有色铸件等汽车零部件为重点,积极承接发展汽车零部件、内燃机、铸管,冷热连轧机铸锻件,大型船用曲轴、螺旋桨轴锻件,大型轴承圈锻件等产品。
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大对重点基础配套企业的投入力度,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向基础零部件、加工辅具等领域,发展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企业,健全产业配套体系。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带动性强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区域内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四大基础工艺能力,建设专业化生产中心。
到2015年,达到年产60万吨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形成30亿元左右的销售收入,基本建成城市带重要的机械铸造基地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2)建材产业
充分发挥石灰石和石膏矿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改进工艺水平、提高产品档次、突破产品功能为重点,引进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环保、节能、绿色建材产品。鼓励石灰石深加工企业与发达地区企业联合重组,整合优势资源,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等量置换落后建设新线。在提高石膏石开采能力的基础上,加快石膏深加工步伐,大力发展建筑石膏制品,重点引进生产PVC异型材、石膏复合墙体、石膏装饰材料、自流平材料、嵌缝联接材料等系列新型建材。利用煤煤灰、磷石膏、脱硫石膏等工业废渣,积极开发各类功能性建筑材料,推动建材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到2015年,水泥年产能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石膏年开采量达200万吨,建设成为地区重要的新型建材供应基地之。
(3)酿造产业
加快勾兑调配、蒸馏处理、产品包装等关键技术改造升级,力争在扩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名牌产品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引进战略资本,加大对重啤和运酒扶持力度,不断促进产能扩大,迅速推进运漕酒厂2万吨生态原酒项目建设。重点承接发展优质白酒、啤酒,鼓励开发名贵药酒、保健酒、滋补酒、饮料酒等。
到2015年,全县啤酒销售达20万吨,白酒销售达5万吨,打造成城市带具有定规模和特色鲜明的酿造基地。
(二)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特色产业
依托发展较快、资源秉赋较好的且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按照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逐步形成以特色资源为基础、特色产品为核心、特色品牌为支撑和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规模经济。
(1)新型陶瓷产业
积极承接高端技术,加强品牌培育,不断提高创新和设计能力,推进陶瓷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加快提升日用陶瓷,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透明瓷、骨质瓷、镁质瓷等高档瓷种的生产。在稳定发展日用陶瓷的基础上,积极承接发展建筑陶瓷、工业陶瓷及功能陶瓷,鼓励企业进行化学石膏加工陶瓷模具、工业废渣生产建筑陶瓷等工艺技术开发。
到2015年,将全县日用瓷器年生产能力提升至4亿件,建筑陶瓷年生产能力达1亿平方米,建成城市带最大的新型陶瓷生产基地。
(2)纺织服装产业
以提升档次、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为重点,重点承接发展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纺织服装产品。加快承接发展高档棉纺织品、高新化学纤维织品,支持发展竹纤维、碳纤维、多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等产品。注重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积极承接发展名牌服装、鞋帽、箱包等产业。拓展纺织服装产业链,改善产品功能,发展高档织物印染和功能性后整理产业,着力形成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产业链条。
到2015年,年加工棉籽能力25万吨,纺纱能力达20万锭,生产白坯布、牛仔布、高档面料1.5亿米,生产各类服装1500万件套,印染能力达4000万米,建成出口窗帘生产基地。
(3)油脂产业
以安全、绿色、优质为发展方向,加快建立优质稳定的粮油深加工原料基地,着力引进沿海发达地区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重点承接发展各种油脂、粮油精深加工项目等,积极开发大米淀粉、大米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推动稻壳、菜籽皮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管理体系和现代食品物流体系。
到2015年,全县食用油产量达50万吨以上,打造成为优质绿色有机食品供应基地。
(三)促进产业融合,培育新兴产业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与年1月21日颁布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政〔〕8号),省科技厅组织编制出台了《省新兴产业优势领域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提出了新能源汽车、语音、高档数控装备、新型工程机械等产业技术发展导向,明确了我省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领域和技术发展重点,旨在集聚、整合全社会创新资源,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方向,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准确把握好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进步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县必须通过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切实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依托产业基础,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内外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着力推动重点新兴战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不断创新的路径依赖,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依托城市带丰富的科教资源,充分挖掘市场潜力,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把县建设成为城市带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
(1)新材料产业
加快推进县矿物资源深度开发,以高纯、超细、复合化和表面改性等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矿物深加工及制品。大力承接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应用项目,加快发展纳米级超细碳酸钙,轻质碳酸钙,纳米氧化铝和氧化锡,纳米复合材料,纳米铜、镍、钛等;研究开发纳米陶瓷、纳米涂层材料、纳米稀土材料、纳米炭墨等。在稳定水泥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石灰石用途,积极开发用于医药、食品、饲料、橡胶、涂料、油漆等领域的专用钙和不同粒径规格、不同晶型晶体的重钙。积极开发各类特种石膏,优先开发陶瓷石膏模具、工艺美术石膏、玩具石膏、超硬石膏、精密铸造石膏粉等石膏产品。
到2015年,实现超细碳酸钙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新材料加工及制品产值达到建材行业总产值的70—80%。
(2)新环保装备产业
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在巩固现有产业规模基础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普通环保装备向更高层次、大型成套装备延伸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承接发展高效成套水处理设备、固体废弃物污染处理设备、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设备、高效除尘装备等。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节能??设备的研究开发。
到2015年,形成年生产各种环保设备1万台套的生产能力,培育成县新兴战略性主导产业。
(3)新能源产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项目开工建设。以加工精深化、配套齐全化、产品品牌化和产业集群化为主线,按照“突破上游、做大中游、积聚下游、扩大应用”的总体要求,以光伏发电为核心,积极承接高纯硅提炼环节、铸锭切片生产环节,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组件,扩大光伏产品应用环节,加快形成光伏高新技术生产组织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链。积极发展生物质气化、生物质能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能热电联产等项目。
(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产业
立足资源条件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强化特色,从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关联度、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能全面提升和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现代新兴服务业。
(1)旅游产业
积极融入泛旅游体化和泛国家旅游区建设,建成经济圈和都市圈高水平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以风景名胜观光、人文古迹探访、山水休闲度假及乡村旅游项目为主要旅游产品,短时休闲度假为主要经营方式,形成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购物、度假等于体的旅游活动类型。引进国内外资金、品牌和管理,推进昭关和褒禅山温泉、凌家滩遗址和景区等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相关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经营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发旅游纪念品、旅游文化用品、旅游服装服饰品、工艺美术品等旅游商品,健全旅游商品销售体系。
(2)金融服务业
不断优化金融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区域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基金等各类金融组织到设立分支机构或后台服务中心,促进融资租赁公司和企业财务公司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合作组织等小型金融机构。
(3)现代物流业
依托裕溪河、牛屯河、、得胜河等水道及高速、合高速等交通要道,发挥水路联运优势,打造现代物流基地。以大宗货物的中转、仓储、加工配送等综合物流服务为主,建立跨区域性物流集散和分拨、配送中心。积极发展汽配、机械、纺织、农产品等专业物流;加快引进大型连锁超市、商贸企业、建材批发市场等,提高日用品物流配送效率,发展商贸物流;整合现有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养和引进物流专业人才,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4)商贸业
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拓展壮大特色商贸业,推动全县商贸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知名国内外商家加盟,推动商贸流通企业的联合、兼并、整合和提升,提升商贸业的档次。打破传统商业经营模式,积极引进仓储商店、折扣商店以及无店铺商店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包括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精品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等现代商业业态。以大型综合性商贸中心和专业市场为重点,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积极承接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商贸业重点项目,形成集商务、商业、服务、生活等功能有机结合的现代商贸集聚区。
六、扩大开放合作
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扩大开放合作领域,提高开放合作质量,推进与的体化发展,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新优势。
(一)基础设施
深化交通合作。依托大都市交通、产业、技术密集的优势,充分利用裕溪河航道、铁路、北高速等重要交通干线,加强联运与中转、物流与配送等合作,打造通江达海的重要综合交通运输节点。
基础设施对接。倡导公交优先,科学布局,不断扩大城市间公共交通覆盖网和规模,形成与、、、体化的客运公交网络。实现区域给水水源选择和区域输水管道共享共建,充分提高设施的整体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与的同城化发展,实现金融同城、能源同体(电力同网)、交通同环、信息同享、环境同治。
推动金融合作。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平台和融资平台。积极推动、等地各大银行为县内的客户提供国际(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现金管理、项目融资、投资银行等金融服务。
(二)产业协作
加强与、、和等地的产业合作,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产业,与沿海发达地区共建生产加工基地、协作基地和配套基地。
打造沿裕溪河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加快工业园与经济开发区、居民营经济园、银屏工业集中区的联动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同打造沿裕溪河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围绕支柱产业推进开发园区间产业的水平分工和配套协作,促进两地产业互补协调发展。强化区域空间资源整合,形成主导产业鲜明、错位竞争发展、产业加速集聚的良好态势。
(三)体制机制
扩大沟通交流。与转移趋势较大的相关县市建立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区域交流与合作机制,选拔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学习对方先进理念和体制,研究双方产业对接点,增强产业承接的针对性。
加强规划引导。在产业发展、存量土地开发、岸线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统规划、统筹管理。谋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形成以点促面、整体推进的建设格局。
社会保险对接。积极探索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和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加快建立适应转移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七、完善支撑体系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扎实做好载体建设和环境创新等基础工作。
(一)构建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内通外畅的公铁交通网络。在加强与经济圈交通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提升县承接地区和经济圈产业的转移、辐射能力。在配合推进宁路改造、裕溪河大桥、京福高铁、复线电气化改造、合高速等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争取大桥开工建设。积极向省建议,争取将二路(路)、古塔路改建为级公路,善尉路至江浦公路线路改建为二级公路。推进合高速公路道口至合路修建5km级公路。推动实施大江路54km级路改建工程,成为未来的骨架公路,连接合宁、、合三条高速,合、西大二条省道,以及重要县道二路。改建现有的20km善尉路为二级公路。设立港口和工业码头,依托铁道水泥厂现有铁路运输、仓储能力,加速铁鹏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着力推进东关码头、河刘码头、运漕港尽快开工建设。提升航道等级和水运能力,打造县上连、下达长江的黄金水道。争取流域水污染治理亚行贷款项目,推进裕溪河、得胜河、河、流域治理,打造我县对接地区综合交通网。
优化岸线开局。加强对裕溪河岸线稀缺性战略资源的保护,充分发挥岸线资源在港口运输、产业发展、城市生活、过河交通、生态保护、旅游景观等方面的多功能性。规划建设产业配套港区,集约开发港口、工业、仓储等生产性岸线,注重岸线纵深资源利用,提高岸线开发的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近期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严重淤积或崩坍的岸线、对控制河势有重要意义的岸线,作为生态岸线严格保护。在生态岸线区域建设环保防护林和生态湿地,与城镇建设、旅游建设紧密结合,达到岸线利用与保护的有机融合。
(二)确保防洪供水安全
建设防洪排涝体系和含城供水新水源,力争到2015年实行城乡供水体化。新建林头、等规模水厂,保证承接产业和居民用水安全,编制、运漕、仙踪等集镇防洪排涝规划,并积极推进实施。
(三)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依托政府主导和引导,建立个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站到底”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代互联网,积极推进无线宽带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
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政务信息统平台建设,推动电子政务系统互联和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及时招商引资状况以及有关承接产业转移情况,为实施有效招商引资创造条件。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合作开发与共享,建立市场主体征信系统。
(四)优化区域能源结构
积极创新能源发展理念和模式,转变能源管理方式,实行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发展,大力改善和调整能源结构,有效保障能源供给。
加强电网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从改造和加强现有网架建设,注重整体布局合理和网络结构优化,推动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积极推动批输变电工程改造扩容,主要包括35千伏变增容工程、35千伏城南变增容工程和35千伏林头变增容工程。加快新建批输变电工程,主要包括110千伏华阳变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林头变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变输变电工程、35千伏汤山变输变电工程和35千伏谢集变输变电工程的建设。
加快天然气网络建设。加快编制全县天然气利用总体规??构。
(五)加强自主创新建设
以企业自主创新为核心,构建自主创新平台,依托优势区域促进创新资源聚集,提升开发园区的自主创新水平。
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实施批重大专项,承接批现代企业,吸引批高端人才,引进批先进技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壮大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和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群体。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设立企业家服务机构,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企业经营者创新能力培训,造就支庞大的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
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围绕产业承接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攻关水平。建设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基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内企业提供解决关键技术和产业化过程服务。强化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等孵化器功能,为创业者提供公共技术、融资和担保、市场营销、人才交流和培训等优质服务。大力发展技术评估、咨询、产品检测试验中心等中介服务。
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支持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相互参股、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强化创新能力共建共享。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的考评奖励制度,建立创新创业风险机制。
(六)提升园区承接能力
开发园区是企业的载体,是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的平台,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栖息地。按照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工业园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编制全县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
建设特色园区。按照专业化和特色化的要求,明确各开发园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园区要突出地方产业特色,集聚资源要素,形成产业链完整、具有园区品牌的产业集群。
规范园区管理。注重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与市场化管理模式发展方向相统。根据经济规模、外向度、投资强度、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重要指标,对园区实现动态管理。完善项目进入与退出机制,以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业效益、生态影响作为选资标准,提高入园项目档次和质量,实现园区集约发展。
完善软硬环境。以创建科学园区为目标,在营造环境、构筑公共创新平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发展投融资机构等方面,全力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提供良好的基础服务。按照新兴产业链的个性化要求,加强园区载体建设,设立新兴产业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聚集区。建设高水平的基础配套设施,打造流的软硬件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以企业信用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严格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健全安全事故防范机制,确保安全发展。健全人才合理合法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产业发展环境。引导新兴产业特别是初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科学管理、诚信经营、勇创名牌的意识和水平。积极推动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战略投资者、央企的合作,争取设立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提升新兴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
创新建设模式。改变政府单投入建设模式,创新园区建设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园区建设资金。
飞地招商园。针对地区产业急需拓展、但开发空间受限的开发园区或产业集群区,在县内各园区内规划出若干块园中园,全权委托给产业集群所在地的政府、开发园区等合作方,开展点对点式定向产业招商,吸引对方产业集群中的相关企业转移到各园区。合作方按照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及产业规划要求,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并提供相当于到位投资或项目税收的定比例的奖金给予合作方。
托管园区。针对央企、省级龙头企业等资金实力雄厚、园区开发经验丰富的开发主体,在县内各园区规划出若干区块,全权委托其操作。这些开发主体拥有较强的产品定价权、标准制定权、行业话语权,拥有较强的对外投资能力、要素资源筹措和配置能力,同时还拥有较强的扩张愿望、区域化布局愿望,急需拓展发展新空间。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推进点带面的产业招商,吸引更多的配套企业跟进发展。由受托方编制共建园总体规划,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负责产业招商,承担定的社会管理责任,同时获得园区前期开发所有收益(般为5年),后期收益由合作双方按比例分享。
股份合作开发园。针对大院大所、行业协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拥有技术优势、但资金实力不强、园区开发经验不足的开发主体,可与这些投资方共同组建合资股份公司,由公司负责园区的产业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收益按照双方股本比例分成。股份合作公司规范运作,合作双方共担风险,同享收益。在合作方的选择上,可重点考虑拥有行业领先技术、具有较强的成果转化能力和发展潜力中小科技企业。
工业房地产开发。引进投资方,由其首先建造好园区设施和厂房,也可按项目要求设计建造厂房,再独立招商,出售或出租厂房给具体项目,投资方可从中获利。
BT开发模式。按当前土地出让价格,划出定面积土地出让给投资者,投资者承诺按照园区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开发标准、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七通平”,完善园区内市政配套。企业回报通过用地转让溢价收益实现。
(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职业配套教育和义务教育,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本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逐步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统筹规划城乡就业,整合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等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健全完善县、镇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就业信息网络“村村通”,形成覆盖城乡的县、镇、村三级就业信息网络。支持具备资质的人力资源市场为用人单位提供招聘、培训、跟踪服务、代签劳动合同、工资、代缴社会保险、代管人事档案等全套服务。及时为用工单位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并根据企业需求举办专场招聘会。
打造职业教育优质品牌。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依托县职教中心、高级职业中学、含达职业学院,吸收相关行业、企业参加,形成拥有2—3个以上品牌专业、具有定规模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建立政府扶持与培训机构为转移企业提供劳动力资源数量、质量直接挂钩机制,为转移企业提供数量充足、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提升培训,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定点培训机构给予补助。
(八)创建宜业宜居环境
围绕建设生态县的发展目标,着力推进经济圈和都市圈的休闲度假功能区建设,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
加大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强化工业污染治理,继续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加强污染源头控制,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禁承接发展各类违反国家产业政策、高能耗水耗和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系统和垃圾回收网络体系建设。
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突破。实施矿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县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编制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制定饮用水源保护规章制度和工程措施,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大力实施绿色长廊、矿山生态修复、林业产业、森林资源安全保障和森林公园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城乡环境品位,建设更加优美的城乡生态环境。
八、强化政策支持
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县承接产业转移各项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整合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措施的内部环境。
(一)财政
整合优化财政资源,充分发挥财政对承接产业转移和吸引投资的杠杆作用。
设立专项资金。从年起,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每年从预算中安排定资金,作为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专业投资促进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激励机制建设、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财政资金扶持和银行贷款贴息的扶持力度。每年筹措4000万元,专门用于产业提升工程,选择批主导产业内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每年从房地产经营性用地项目的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按不少于20%的比例安排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步完善园区水、电、路、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产业转移企业所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县留成部分亦返还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规范各类收费。对鼓励类产业转移项目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在符合国家现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进行减免。推进工业园区“零收费制”,降低企业商务成本。进步清理涉企各种收费,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外,其他收费项目暂且取消。凡依法依规设立的收费项目律按最低标准收取,抽检频率按最低限进行。对县产业具有较强拉动作用或具有很强品牌效应的重大项目,实行“事??实行奖励补助。对鼓励类和拉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财政可给予贷款贴息补助。企业达标排放的,所征收的排污费纳入地方环保专项资金的部分,符合国务院《排污费征求使用管理条例》和财政部、原国家环保总局《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可安排给该企业用于污染防治。
(二)税收
在全面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税收的杠杆作用。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转移企业,凡符合以下三种情况的,除享受环保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外,企业上缴的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纳税地)实得部分,由同级政府安排资金,按照前3年全额奖励、后3年减半奖励的办法予以扶持。是新办的工业、农业产业化、现代物流企业和专业市场;二是兼并、重组及投资改造原有工业、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扣除上年基数,对新增税收部分实行3免3减半的优惠政策;三是利用废水、废渣、废气新办企业进行综合利用、开发产品的。
鼓励工业园区探索与沿海地区合作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由县提供土地,配套所需的水、电、气、交通、通信等公用基础设施,沿海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双方共同管理,所得利税按协议框架进行分成。
(三)金融
加大金融支持和培育力度,稳妥创新金融体制机制,促进承接企业快速、健康成长。
建立协调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为转移企业提供开户、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金融服务,开展业务创新,满足客户多元金融服务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改进对企业资信评估管理,对优质客户开辟“绿色通道”,发放信用贷款,并可发放应收帐款质押贷款。积极探索自主知识产权和非盈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方式。
优化信贷结构。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绿色通道,按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的原则,单独安排中小企业的新增信贷规模。将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
协助企业融资。指导和帮助转移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有实力的转移企业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允许转移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种资本参股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并对产业转移企业优先提供信用担保,对融资担保机构担保的业务,银行应适当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积极推动政银、政企和银企合作,加强与股份制银行和民资银行对接,提升通达担保公司担保能力。
(四)外贸
积极推进与、和沿海地区的海关合作,搭建“属地报关、口岸验收”的区域快速通关平台,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口岸大通关合作机制。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所购置的进口设备,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享受所得税减免、免征进口环节关税及增值税等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境外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出国参展、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给予定奖励。积极争取国家对加工贸易企业政策性优惠贷款扶持。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中部博览会、徽商大会等重要展会,帮助企业建立对外宣传交流平台。
(五)土地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承接产业转移增加的用地计划指标,在严守基本农田底线的前提下,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确保承接产业转移的用地需求。
优化土地供给。建立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审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确保项目及时落地。创新工业用地计划分配方式,实行差别供地机制,对科技含量高、成长前景好、投入强度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转移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于列入省重大建设项目的产业转移项目,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法及时予以调整。
集约节约用地。鼓励企业提高项目容积率,对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的,给予定的配套设施补偿费。盘活现有建设用地存量,对已经批准但直闲置未利用的建设用地依法收回,加强用地指标和耕地开垦指标储备。制定农村建设用地置换实施办法,用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和建设用地置换政策,增加周转用地指标,重点用于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用地。
九、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政府的指导和调控,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承接区域合作的机制,先行先试,确保实现本规划的各项战略目标。
(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成立高规格的承接产业转移领导机构,负责全县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调度和推进工作统领导,研究制定和督促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确定近期工作目标任务,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协调机制,深入推进行政问责制,确保重点工作事项落到实处。制定出台《县加快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各镇、各部门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创造性地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二)创新项目评估机制
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把好项目准入关。建立项目环保审批制度,对转移的项目首先由环保部门进行初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坚决予以否决。建立项目联合审批制,发改、环保、国土、安监和建设等部门组成项目评估小组,重点对项目产业集聚、税收效益、环境影响、用地规模、能耗水平、就业指标等方面进行审核把关、联合“把脉”。凡不符合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和规划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立项。
(三)构建区域合作机制
加强与、、和地区有关县市的沟通协作,建立全面稳定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推进企业、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以及地方政府参与协调机构,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探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竞争有序的区域合作机制。
(四)完善招商引资措施
深入了解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的战略布局调整和投资意向,积极争取央企战略投资,充分利用县资源、产业和市场潜力优势,争取引进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实现引进个大项目、催生个大产业。利用好徽商大会、中博会等重要招商平台,积极推介县优良投资环境。选择沿海部分省市,有针对性地举办投资环境推介会和招商对接活动,并力求取得实效。鼓励开发区与沿海地区开发区在产业转移方面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通过“飞地经济模式”,设立园中园和工业园共建共管等形式,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实行“岗双责”,全员招商,完善充实“618”招商队伍。根据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更加灵活可行的招商引资政策。靠科学规划招商,靠健全功能招商,靠配套能力招商,靠优质服务招商,靠外商以商招商。在招商举措中,尤其重点突出产业招商。
(五)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建立协调服务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健全外来投资企业排忧解难工作机制和投诉机制,营造承接产业转移良好的政务环境,深入开展“两问、两整治”活动,不断提高机关服务效率和水平。重大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公司的设立、工商、税收、进出口备案登记,用地申请、报建等事项,分别由招商服务中心全程,让承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坚持转出地企业资格直接确认。建立重点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对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成立重点项目协调服务领导小组,从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全程跟踪服务。
(六)加强监督评估工作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协调推进并保障本规划的贯彻落实。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监测重大工程进展,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