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关于信息化发展的六五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根据《-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政〔〕4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年)的通知》(政〔〕39号)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我市“十二五”(-2015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阐明“十二五”期间我市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提升我市的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
一、我市信息化发展基础不断增强
“”以来,我市信息化战线工作者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强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并以信息化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好“三农”工作,奋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层面的辐射和渗透,信息化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更加深入、更加扎实的新阶段。
(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
“”期间,我市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初步适应向基本满足的转变,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单一业务向多样化业务的跨越,整体水平在全省位居前三位。近年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三大运营商的公司苦练内功、加强服务,创新工作,到年底,我市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29万门,数字IP网中继带宽达到450G,宽带总容量达到57.5万个端口;移动用户规模已超过430万户,基本达到成年人人均一部;固定电话97.25万部,互联网宽带用户56.3万户,普及率为32.6每百户。通过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的实施,已将主要电信基础设施延伸至99%以上的乡镇。由中国移动公司承办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TD—SCDMA)进展顺利,已经实现了县城以上的全覆盖;中国电信、中国联动的3G网络完成乡镇以上区域的无缝覆盖。
目前,以光缆为主的大容量、高速率传输网络,各种现代化网管监控系统,提高了通信网络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并促进了网络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干线传输网、宽带城域网、宽带接入网和业务支撑平台的建设,具备了向社会提供“千兆到大楼、百兆到楼层、十兆到桌面”的网络实力,奠定了信息化建设和网上应用项目拓展的基础,为信息化发展和社会各界的信息应用提供了有利支撑。
(二)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1.电子政务工程进展顺利。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深化我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建设阳光政府、高效政府、便民政府、廉洁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期间,政务信息化与政府管理创新相结合并相互促进,跨部门的业务协同进入攻坚阶段,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公共服务。
一是政府网络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按照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统一规划要求,在新区办公大楼建立起以市委、市政府为中心的市党政信息化网络交换骨干平台,部分业务应用平台和物理隔离的内、外网两套网络系统。内网向上与省级内网相联,向下延伸至县(市)、区;市、县、乡三级联网的电子政务外网框架已搭建完成,具备了与省级电子政务外网联通的条件。
二是不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根据国家及省政府关于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要求,市政府系统网站建设从年开始起步,按照国家和省“政府上网工程”统一部署,建立起涵盖市、县、乡三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网站;建成相对独立的网站--“政务公开网”。在完善丰富网站内容的同时,采取了网站季度评估考核等手段加强政府系统网站管理,在省政府办公厅主办的全省政府系统网站绩效评估中,我市政府门户网站连续多年保持在省辖市前三位。
三是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项目建设初见成效。电子监察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电子政务活动的全过程,是保障电子政务推进的关键环节。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带动行政审批系统建设,以电子监察系统带动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在市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总体协调下,搭建起了市县乡三级的电子政务外网架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均在同一网络架构下运行,市级607项行政管理事项纳入系统,据统计,进驻各级服务中心办理事项的即办件比率、就地办结率、提前办结率分别提高28%、63%、92%,市县乡服务中心运行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运行平稳,到年底全市共在网上办理审批事项41多万件,该项目建设得到了国家监察部和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2.省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工作依托重点企业迅速展开
近年来,我市借列入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市的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实施工业跨越工程的要求,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关键,以安全为保障,以创新为动力,以设计数字化、制造敏捷化、生产清洁化、加工精细化、装备现代化、产品高科化为技术进步的指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对工业的渗透、改造和提升,注重建设实效,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全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全市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我市及我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探索经验。在基本实现“甩帐表、甩图表”的基础上,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率先向设计数字化、制造敏捷化、生产清洁化、加工精细化、装备现代化、产品高科化发展,并逐步向智能化企业迈进。白鹭化纤、科隆电器等我市10家省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单位,率先谋划两化融合项目10个,总投资2.4亿元,涉及产品研发、加工制造、供应销售、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到年底,累计已完成投资近亿元。依托中小企业移动信息化平台,卫华公司、平原水泥、心连心化肥、化纤等企业信息化向无线延伸,使公司的市场响应速度得以提高,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3.其他领域的信息化有效推进
“”期间,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便民、惠民为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大力开展信息化便民服务。12390便民呼叫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网站和生活信息网站的开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通过手机可随时随地获取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车辆违章等各类信息;而“幼儿在线”服务网站可实时看到孩子在园内的学习和生活视频,将信息化便民惠民落到实处。
二是农业农村信息化逐步拓展。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56个,覆盖了全市近50%的乡镇,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网、金牧阳光网、农业信息网等平台,加快农民生产技能和进城就业能力的培训,打造具有特色的“三农”信息服务链,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及农业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生产;我市被列入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集中连片工程试点市,利用IPTV技术,整合市教育局和教育电视台等多方教学资源,建设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将优秀的教师资源通过网络进行共享,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启动“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和“市手机农业短信服务”,将农业信息服务向手机延伸,向农业信息服务的随时随地随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是金盾工程不断有新的突破。年以来累计投资2.8亿元,逐年投入增长率达23%,网络接入、硬件设施、软件开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保持飞速发展,建成了海量存储、智能管理、环境优佳的标准化信息中心和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扁平调度的现代化指挥中心,拥有电脑数量4000余台,联网计算机配备率达100%。年11月13日全省公安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我市隆重召开,将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向全省推广介绍。年,我市研发人员依托警综平台,成功研发出暂口短信录入自动比对报警、轨迹追踪、巡逻盘查等5大类13个子系统的“新警翼”手机应用系统,开辟了信息化无线应用的新领域,该系统得到公安部调研组的充分肯定,认为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我市公安信息通信工作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全省先进,受到了公安部、省厅的高度关注。
四是在全省率先完成“数字工商”信息化建设项目。年3月19日,随着县工商所至市工商局电路的调通,“数字工商”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部建设完成,成为全省第一家完成了“数字工商”信息化建设任务的地市。该项目在省局-市局-县级局-工商所的三级四层网络上运行工商系统综合业务软件(即新版注册登记软件)、OA电子办公软件、工商系统电子监察软件、新版12315行政执法系统软件、食品流通许可证系统软件和信息安全软件,实现了区域之间、业务线条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初步完成数字工商的架构。
五是数字城管开始向县区延伸。我市被省建设厅确定为省级“数字城管”试点城市。年,我市投资300多万元,引进现代信息技术,率先在省建立“数字城管”网络系统,实现了市级平台与各城管责任单位的联网对接,实行网格化“数字城管”,把主城区近100平方公里的区域分为10个大格、169个小格,选派130名督查人员,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全天候巡视,内容涵盖市容、环卫、市政、园林、建筑、交通等106项工作,对发现的问题用数字化手机拍照,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整改,对城管主体、过程、结果实行数字化管理。同时,设立了15837300000服务热线,接受市民群众的举报投诉。随着红旗区城管局“城管通”业务正式开通使用,标志着我市第一个区级“城管通”正式投入使用,数字城管开始向县(市)、区延伸。
六是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通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基本形成了一个功能比较完备、性能相对先进的信息化建设系统(包括中心网站、内网办公、评审专家抽取与管理、电子辅助评标、视频监控、电子竞价、变音谈判等子系统),实现从项目交易受理登记到成交确认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重点领域监督,规范权力运行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系统在全省名列前茅。
七是金财工程建设在全省位居前列。我市已建成了覆盖省-市-县财政系统纵向三级网络体系,县-乡级的网络建设也初具规模,同级预算单位、国库、银行、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也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实际分类实现了横向联结,建立了包含部门预算管理、国库支付管理、非税收入管理、财政工资统一发放、财政经济景气预测与分析五个核心业务系统在内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为促进财政改革与管理创新,规范收支管理,增加预算编制与执行透明度,提高财政决策水平,建立依法理财、规范透明、廉洁高效的公共财政体制,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八是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进展顺利。整合110、119、120、122等应急系统,建立统一的公共事业灾难事故应急指挥体系,实现城市应急联动,提供一体化公共危急管理服务,并通过联通公司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城市主要街道,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的实时监控。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市公共治安、消防以及环保等方面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平安的建设。
九是人口和计生信息化建设效果明显。经过努力,“”期间,全市13个县级单位全部完成机房建设,85%的乡镇建立了乡级人口信息工作站,部分乡级信息工作站建设标准达到省内一流水平;依托市县两级局域网,实现了初步的办公自动化和资源共享,并建设了“市人口计生委”外网网站,实现了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
十是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得以加强。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建成市教育信息中心网站,以“天网”(教育卫星宽带网)、“地网”(地面宽带城域网)相结合的技术方案进行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平台建设。有3个县(市)、区建成城域网,200多所中小学建成了校园局域网,并建成市数字基础教育资源互动学习平台。金税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国税局和地税局全面提升税收信息化建设水平,建成上联国家总局和省局,下联县(市)区、税务所的四级网络,并结合银行、财政等部门开通了网上申报系统,为纳税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申报方式,确保了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统计、交通、水利、粮食、民政、卫生、安监、环保、体育、司法、气象、质监、房管、人事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三)现代服务业在发展中成长
除了通信和信息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外,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基于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平台等现代服务业也初露端倪。成立于年的万声通讯是市唯一的一家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无线通信网的信息服务型呼叫中心,公司经营的万声货运信息网是市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基础药物配送企业--博济光明近两年也获得了跨跃式发展。自年开始运营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ADC(应用托管)信息化平台,可实现移动办公、移动客户管理、托管方式的WEB、WAP和短信形式的综合建站业务、企业邮箱、车辆定位系统等功能,年新增3566家累计有6400家中小企业进入平台。将于近期建成试运行的我市长垣起重工业园区起重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具有网站、商品管理、用户交易、运营辅助管理,是我国第一个B2B功能的起重行业电子商务平台。
(四)信息产业初具规模
目前,我市“国家()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并建有国家级电池检测中心,电池制造业在我市已形成从原材料到各类电池生产的产业链;“中兵通信科技工业园”正在建设,“电波科技城”正在规划,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此外,应用电子、光伏产业等领域产品的良好发展态势也初现。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包括22所)共完成销售收入33.76亿元,实现利税3.75亿元,电池制造和通信业所占比重较高,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为30.83亿元和3.47亿元,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91.32%和92.53%;其中,电池制造业销售收入和利税为21.38亿元和1.92亿元,占63.33%和51.20%;通信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为9.45亿元和1.55亿元,占27.99%和41.33%。
(五)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我市组建了负责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在制度的制定,人员、经费的进一步落实上下功夫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同时,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开展顺利。截止到目前,已备案的运营单位共计61家,重要信息系统共计101个。
(六)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作为贯彻大会议精神、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推进我市信息化项目建设奠定了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同时,原国家信息产业部确定我市化学与物理产业园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我市被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确立为全省唯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地市。这些园区和试点的确立,为我市形成了一定的体制优势、政策优势、基础设施优势、部分产业优势和发展环境优势,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面临形势
(一)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土地、资本与各种物质资源依然重要的同时,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经济系统最重要的资源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引领着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引领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深刻影响了区域经济结构及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加快了全球化进程。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已然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共同选择。我市要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信息化建设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两大跨越,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的战略选择。
我市区域经济实力居于全省的第二梯队,晋位升级的压力加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土地和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仍然突出,经营方式还较粗放,产业层次较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效农业建设还缺乏更多的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尚未健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偏低,且连续8年呈下降趋势,这些已成为我市经济的软肋。要解决这些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实现两大跨越,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把信息化放在战略地位优化发展,借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改善产业结构,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需要。
党的大报告提出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报告又首次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并从发展方式和途径上进一步明确了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有效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和精髓,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需要,它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改善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政府信息处理能力提供了有效手段。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我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是深化我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建设阳光政府、高效政府、便民政府、廉洁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现代信息技术还正在成为新的促进政府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工具,从而融洽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推动民众参与决策,改变政府的工作方式、决策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成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时代特征。
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提供的各种手段,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不同角度,提高人口、土地、资源、环境以及人与其经济社会活动的可观测性,建立以数据、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管理决策体系,充分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医疗、卫生、社保、教育、住房、社会公正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主要挑战
伴随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影响和制约我市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信息化意识比较淡薄。
二是信息化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
三是信息产业相对薄弱。
四是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五是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
六是信息化人才匮乏。
七是城乡之间、县(市、区)之间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信息作为与土地、资本及其他物质资源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作用还未得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
四、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未来5年内,我们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突破口的政务信息化和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重点的产业信息化为支撑,以信息惠民、信息利民为着力点的社区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为补充,进一步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强力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我市全民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平均线以上。
全市重点电子信息产业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技术水平总体上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快速、跨越、集聚发展,成为省内竞争能力强、强势企业多、发展后劲大、带动经济增长综合实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
--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利税超过30亿元;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宽带、融合、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三网”融合进入实施阶段。
信息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普及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市场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国民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信息化人才明显增加。
经济领域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更加合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进一步推广,工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市直、各县(市)区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和60%以上;90%以上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项目可在线办理;--市、县、乡、村一体化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覆盖生产经营、市场流通和宏观决策各领域,基本实现农业信息“落地入户”;
--工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75%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50%以上。
--大型企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全面实施,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60%以上。
社会领域信息化进一步得到发展,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多领域社会信息服务体系。
--各中小学基本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缩小城乡学校数字鸿沟,加快我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初步构建起全市终身化学习平台;
--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为全市40%的人口办理健康卡和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全市所有三级医院为每个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全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三分之一的二级医院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部分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
--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对社会保障各项业务、城乡各类服务群体的全覆盖。
五、重点工作
(一)大力构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
在进一步完善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努力建设城乡一体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使光缆网络到达全市各行政村,并采取多种技术形式实现宽带入户,实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推动三网融合,加快宽带、融合、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强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在推进电池制造、通信等领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施“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主体,加速推动应用电子、光伏等领域快速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一城二园三主业”(以汽车电子为主的应用电子产业及电子元器件产业、光伏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为契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电子信息产业有效集聚;以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为突破口,引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在以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相关应用为核心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第四代移动通讯相关的电子技术领域、生产性软件开发等领域扩展。
(三)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继续坚持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以电子监察建设带动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建设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进一步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网络平台,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中心,政府各部门联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实现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一站式”服务,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
1.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群建设,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拓宽信息公开渠道,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流程,构建统一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建设阳光和便民政府。
2.整合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发掘数据功能,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3.适时启动政务办公系统二期工程、信访信息系统、绩效评估系统、数字档案等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动机关内部工作的信息化。
4.按照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完成我市宏观经济、法人、人口、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5.探索开展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理念,探索政务系统由政府自主建设管理向政府购买电子政务服务模式转变,逐步实现硬件设施以租代买,功能服务按需择优购买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模式。
(四)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中的应用,加大信息化改造力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技术含量。积极推动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应用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并通过企业内部信息系统集成共享提高企业领导决策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全面提升我市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从财会、产品设计、供销等环节的信息化入手,借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逐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监测和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提高战略性资源管理水平。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信息化研发联盟试点,探索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的途径。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并通过试点示范带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走向深入。建设各类产业聚集区和工业园区的企业信息共享平台,为园区内企业实现B2B电子商务及信息共享提供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强化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切实的帮助。
(五)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利用公共网络,采用多种接入手段,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整合涉农信息资源,规范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务,建设城乡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为“三农”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信息服务。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家协会和各种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六)积极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实现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的有机结合。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完善物流信息化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鼓励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中心从原有企业剥离出来,扩大服务范围,发展壮大。
(七)稳步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
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应用水平。研究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的相关标准,在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框架和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构建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各类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理能力。借助智能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管理能力。推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适时启动城市一卡通项目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
(八)建设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体系
坚持服务社会、需求导向和顶层设计原则,加快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4大基础数据库建设,拓展相关应用服务。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规范政府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规范化登记、制度化更新,推进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引导和规范政府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和公益性服务,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充分利用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谋划建设云计算与灾备一体化服务中心和电子政务中心。
积极开展物联网示范工程,依托电信运营商,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城市消防远程监控防灾减灾、3G视频监控、移动支付、智能物流等方面试行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带动我市物联网应用和相关产业发展。
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通信网的融合,积极贯彻国家和省关于三网融合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认真借鉴国内先进经验,从IPTV(互联网电视)业务领域突破,整合资源,积极开发应用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力争在三网融合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九)加快信息化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步伐
重点发展特色突出的内容产业和数字文化,推进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信息化。引导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弘扬中原文化,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促进中原文化的数字化、产业化发展。
(十)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在进一步做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整合完善安全支撑平台,按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完善以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信息加密、访问控制等为重点的安全防护体系;完善以安全审计、系统监控、接入控制等为重点的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发放“e证通”企业数字证书和“一卡通”市民数字证书,建立基于数字证书的统一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服务体系,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一次认证、一网通行的网上政务服务。加强灾备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信息数据安全管理水平。
六、项目支撑
“十二五”期间,我市拟建设各类信息化项目268个,总投资429.4亿元。
(一)电子信息产业
在建和拟建项目共43项,总投资220.4亿元,其中,电池制造类项目17个,总投资73.9亿元;通信类项目9个,总投资113.4亿元;光伏类项目4个,总投资17.3亿元;应用电子类项目3个,总投资0.9亿元;电子元器件类项目3个,总投资1亿元;其他项目7个,总投资13.9亿元。
(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建设3G精品网络、扩大宽带网络覆盖、提升网络性能与优化网络结构等方面的项目10个,总投资35亿元。
(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涵盖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涉及61家企业134个项目,总投资138.5亿元,续建项目73个,总投资116.6亿元,新开项目61个,总投资21.9亿元。
(四)电子政务及其它领域信息化
涵盖城市居民一卡通、社区信息化、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等电子政务及其它领域信息化项目81个,总投资35.5亿元。
详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项目表(略)。
七、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协调作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完善市信息化工作的机构和职责,作为具体办事机构,承担统筹规划、调配资源、制定政策、督查落实等职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要求,协同推进。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组织管理机构,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二)规范规划、项目的管理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级信息化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总体规划编制本系统、本部门的信息化专项规划,报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研究出台《市财政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范财政投资的信息化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监理,进一步鼓励和规范信息咨询业等信息服务业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
市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一定额度的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相关应用为核心的前沿信息化核心技术,第四代移动通讯相关的电子技术领域等的发展及基础性、综合性和跨部门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并根据发展需求和财政收支情况逐年增加。电子政务建设资金、运行维护费用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分级解决,建立健全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行维护机制,鼓励主机托管、服务外包和市场化运作。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多渠道投资信息化建设。在竞争性领域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鼓励企业运用自有资金及多种金融工具投资信息化建设,吸引国内外资金进入国家允许的信息化建设市场。
(四)加大贯彻政策法规力度,推动信息化标准的实施
贯彻落实《省信息化条例》,推进国家、省和行业信息化标准的应用,研究制定急需的信息化地方配套规范。加强规章、标准的宣传和贯彻,强化标准在信息化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并规范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管理和建设。
(五)加强培训与宣传
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制定信息化培训计划和方案,努力造就一支复合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行政学院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把信息化作为国家公务员初任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多层次、多领域宣传信息化工作,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六)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研究制订科学、可行的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奖惩机制,定期考核评价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确保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