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市级防震减灾六五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新要求,为切实履行防震减灾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指导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为防震减灾重大工程和投资安排提供依据,制定本规划。
一、防震减灾工作形势与需求
(一)“”期间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
“”期间,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健全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升了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1.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得到提升。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观测资料质量逐步提高,积累了系统的周、月、年中、年度、紧急和临时会商讨论记录和会商意见,奠定了科学研究基础。通过实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我市增加了、、等8个强震台站,使我市的地震监测网络布局向规范化迈进了一步。开展了电磁台网中心仪器数字化改造,通过了省地震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提高了地震分析预报的整体水平。
2.震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基本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新建房屋抗震设防监管基本得到落实。震害防御基层组织管理体制逐步健全,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实施,使我市防震减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依法加强了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加强了对学校校舍等特殊设施的地震安全设防管理,地震综合防御工作不断加强。
3.地震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市县两级都分别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地震应急预案,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在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启动实施了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年月4日5.1级地震等地震活动的应急组织指挥和现场处置工作得当,地震应急能力全面提高。
4.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更加深入。以“防灾减灾日”宣传为主线,通过广播、电视、展牌、宣传栏、科技大集等多种形式深入农村、校园、社区、企业等地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逐步提升。馨境界社区建设成为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二)“十二五“防震减灾形势与需求
我市毗邻京津,地理位置特殊,地震效应敏感,受相邻地区地震灾害影响频繁,地震产生的社会效应巨大。从地质构造来看,地处20世纪强地震频繁发生的平原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交汇处,有发生强震的背景,处于Ⅶ、Ⅷ度烈度区,被确定为首都圈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有感地震,公元1679年发生过我省有史以来震级最高的三河—平谷8.0级地震、年发生过-6.3级地震,年在再次发生5.3级地震。年地震、年地震、年地震等多次地震也波及到我市。进入年以来,我市及邻近地区也有多次小震活动发生,年7月4日县境内发生5.1级地震。
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严峻的震情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比较低,对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很难做出及时准确的判定。综合防御能力比较薄弱,城镇一般建设工程抗御地震能力不强,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地震应急能力较弱,应急避难场所、救援队伍和救援设施还需进一步加强。各级防震减灾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县级地震机构不健全,难以适应防震减灾工作新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处于重要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高层建筑逐渐增多,地震工作面临的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继续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为全面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十二五”防震减灾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防震减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预防为主,全面防御,防震减灾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依法加强地震行政管理;坚持防震减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突出重点,打牢基础;坚持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奋斗目标
为实现《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年)提出的“到年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的目标,做到“房屋基本不倒,社会保持稳定,灾情降至最低”。我市“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要具备和提高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地震监测台点布局科学合理,监测手段不断充实完善,能够达到现阶段上级地震部门和地震监测预报要求。强化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建设,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手段齐全的前兆观测台站,完成全市地震监测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一体化。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完善的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网络。加强地震趋势的分析研究,争取实现有防震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2.提高震害预报能力。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达到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灾害工程全面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设防要求施工;扩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覆盖面,基本实现新建农村民居和村镇公用设施具备相应的抗震能力,使全市城乡建筑设施的抗震能力明显提高。
3.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和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健全,使政府应对地震事件的处置能力、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收到地震速报信息10分钟内启动地震应急预案,1小时内启动应急行动、上报初步了解的灾情、震情灾情信息;在第一时间内确定灾区范围;震后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救治工作;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和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三、“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重点
按照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打牢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加强地震监测能力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分级分类管理原则,进一步完善地震台点建设;建立健全地震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参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在全市形成更加完善的地震监测体系。
(二)突出城乡工程全面防御
以工程防御为重点,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加强对重要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依法审批,严格执法,实现应评尽评,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抗震设防依据。逐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立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
(三)注重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畅通市、县、乡三级政府部门灾情速报渠道。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网点观测员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作用,确保灾情上报及时准确。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完善地震救援队伍和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民政、交通、红十字会、建设、电力、通信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积极组织救援和抢修恢复工作,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确保社会稳定。
(四)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建设地震安全示范学校和示范社区,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继续开展地震科普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的“六进”宣传活动,认真研究制定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的工作措施,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手段的作用,把经常性宣传与集中宣传、流动宣传与阵地宣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四、重点工作
(一)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在完成“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我市地震监测台网布局。一是与防灾科技学院合作,建设地震观测实验基地。二是增设观测手段,新建、流体项目观测台。三是增设电磁扰动观测台站,建设大城、固安电磁项目观测台。四是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起完整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二)完善地震应急救援建设
一是依托市民政局现有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实现全市所属单位物资储备共享,实现社会体系的联储联运,规范紧急调用和运输机制,保证救援需要。二是建立市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三是充实完善专兼结合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及设备。四是充实完善地震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培训。五是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备基本的避难物资。
(三)开展地震小区划项目
推进县级以上城市、开发区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完成主城区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逐步开展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和开发区的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建立城市地震小区划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提供更为精确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四)创新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建设市县两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每个县(市、区)建设一处功能齐备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以市图书馆、科技馆等现有的宣传场地和设施为依托,配备触摸设备、播放设施、实物展品、宣传展板等,建立声像多媒体的地震科普展厅。在市区及县(市、区)试点建设地震安全社区和示范学校。
(五)组织实施农村民居安全示范工程
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一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提出当地农民能够承受且易于接受、简单适用的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方案和指导性建议,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防震能力。
(六)建设地震社会服务工程
在市及、固安两县作为全国示范城市和示范县首期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建成包括城市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系统、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管理系统、城市规划服务系统、建设工程设计服务系统等震害防御服务系统,形成分别面向城市与农村的震害防御信息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专业化的防震减灾应用技术信息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防震减灾指挥机构建设,明确和强化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的责任,实施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创新,充分发挥有关部门、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界防震减灾资源的作用,实现全社会防震减灾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逐步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加大防震减灾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系。
(二)完善防震减灾法制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保障防震减灾决策法制化;转变职能,随着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进程的推进,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普法宣传,积极营造依法防震减灾的良好环境,加强执法监督,保障防震减灾法律有效实施。
(三)完善地震科技创新机制
通过组织培养、积极引进,走出去、请进来等手段,提高地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深化地震机构编制体制改革,理顺市县地震工作管理关系,完善地震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破除一切不利于地震科技发展的陈旧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保障。
(四)完善防震减灾投入渠道
将防震减灾事业按照事权范围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公益性基础地位,建立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捐赠、地震保险等多种资金渠道共同支撑的投入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防震减灾的实际需求,提高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专项投入,使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