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发展六五专项规划范文

科技发展六五专项规划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发展六五专项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技发展六五专项规划

“十二五”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力提升市的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制定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一、市科技发展现状及环境

“”以来,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大和届中、中、中、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科技工作的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坚持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大政府的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全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以来科技工作的主要成就

1、科技资源加速整合,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期间,市遵循政府调控、市场导向、体现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各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通过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初步形成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并于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目前全市有科技型企业73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研发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企业循环经济研究开发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个。“”以来,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了7家,同比“十五”增长了35%;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共增加了10个,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增加了5个,同比“十五”分别翻了一番。在此期间,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市科技局获得“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和“全国创新基金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产出不断增加

“”以来,市依托本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加强东西部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新能源、新材料、中藏药及特色生物资源加工、特色农牧业等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显著增加,科技水平和应用转化率明显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年以来,我市登记科技成果103项,其中省级成果57项;有10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营造了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氛围,全市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制定了“市贯彻执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131件,其中发明专利293件,授权629件,年增幅位列全省第一。“”期间,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06项,累计投入本级科技三项经费2584万元;争取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79项、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565项,共争取部省级科技专项经费1.76亿元,吸引社会资金13.4亿元。目前已完成市级科技项目163项,产生经济效益13.9亿元,实现利税4.13亿元,增加农民收入6.2亿元。

3、科技引领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

“”期间,通过贯彻“工业强市”战略,争取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研发中心的科技优势,加大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市场配置力度。围绕新型工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共性关键难题组织开展了各级工业科技计划项目490项,有效推动了部分领域科技跨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跃升,使我市在有色金属冶炼、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建工建材、生物制品、藏毯绒纺等领域涌现出多个具有较强实力的产业集群和较为完善产业链的产业化基地以及一批在自主创新方面有突出表现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区四园”的科技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以园区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初具规模。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4.83亿元,占当年工业增加值的7.06%。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批准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东川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4、科技支撑作用增强,农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期间重点实施了农作物良种工程,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180余个,引进示范兰天15号、京农411等冬小麦优良品种;示范推广青杂系列优质高产杂交油菜,9号、11号等优良蚕豆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引进示范推广蔬菜、花卉、食用菌、特色果品等优良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了杂交油菜、马铃薯、蚕豆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60余项,使主要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了21.5%,油料单产增加了22.8%,蔬菜亩产达到2635公斤,效益处于全省前列。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重点进行畜种改良及繁育,建立了牛羊育肥、优质肉羊、肉牛及奶牛规模养殖示范基地,使得我市畜牧业在规模和效益上都得到大幅提升。实施农业产业化技术专项,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出沙棘系列产品、软包装牛羊肉系列产品、油菜籽色拉油等名优品牌和地方特色产品,实现资源的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5、中介机构建设加快,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通过加强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功能建设,密切中介机构与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之间的关系,完善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目前市已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培育了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以来,科技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及社会争取国家及省上项目150多项,争取资金2180万元,年均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5.89亿元。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和东西部技术项目对接基地,在浦东—科技交流合作和促进两地企业项目对接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了浦宁科技合作交流“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政府”联合协作的模式,联通了双方在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广泛合作的渠道,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了“基地+平台”的合作模式。承办了科技部高新司主办的“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支撑产业集群发展专题研讨会暨全国工业设计联盟成立大会”。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科技部首批22家工业设计联盟试点单位之一;技术市场协会两次荣获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并获得全国民间组织机构评估等级A级。

6、科技进步成效显著,支撑社会发展作用增强

“”期间,我市大力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口与健康、城市发展、民族文化等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的研发、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有力促进了全社会科技进步。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明显提高;对重大疾病和突发传染病的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全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不断增加;城市节水、区域生态治理与恢复、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抗震减灾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持续推进科普工作,全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活动、科普冬训工作和星火骨干人才培训,颁布了“关于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安排意见”,并加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力度,抓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其中年实施省、市科技特派员项目84项,组织引导了162名科技特派员开展创新创业行动。“”以来,我市科技进步成效显著,科学技术为促进我市建设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制约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期间,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中东部地区科技水平差距还很大,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尚处于落后地位,科技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1、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全社会科技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强度小,支持力度较弱;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难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受规模的限制,很多企业无力支持创新活动,导致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每年专利申请数和获得专利数偏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不多,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偏低。

3、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支持研究、开发、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薄弱,各创新主体的协调运作有待加强。

4、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匮乏。目前我市科技创新缺乏领军人才,高层次专家、尖端人才、学科带头人紧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和研发力量不足。

(三)“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期间,我市科技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

1、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国际竞争将更依赖于科技竞争

从国际来看,科技创新、转化以及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的地位日益突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国家之间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竞争。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更加普遍,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创新战略,加大创新投入,世界经济格局将面临深度调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产业等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2、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将为我市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随着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体举措的逐步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转变,加快我市形成能源资源集约利用、节约利用的经济发展方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不同区域间的合作态势越发明显,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合作关系成为一种趋势,特别当前东部地区产业战略转移的需求日趋增强,这种局面对于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求通过科技创新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这将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3、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为我市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当前中央将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方针、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交流等方面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必将为我市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开发带来重大历史机遇,这也将对我市的科技发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4、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政策为我市实现和谐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年中央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新形势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研究制定的中发5号文件,对推进四省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家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重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了一大批起点高、投资大、带动广的项目,制定了积极的投入保障政策,全面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政策的颁布,为市“一统三基”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重要机遇,营造了城乡和谐发展的有利环境,也对市作为服务藏区的重要基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5、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现实机遇

当前,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服务全省的新发展要求下,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我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大好契机下,也迫切需要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创新统筹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系统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充分发挥城市要素集聚和创新活跃的优势,形成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增强城市对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着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但目前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急需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全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前所未有,对“十二五”期间的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市在已有科技工作和成果的基础上,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集中力量加快解决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指导思想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按照“做强、服务全省”的发展要求,围绕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一统三基”的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提升科技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开放创新为手段,以科技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科技支撑,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在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指导性计划与引导性计划相结合,既要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和战略管理职能,也要引导全社会各种资源联动协同,共同推动市科技创新,全面推进科技发展。

2、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出发,规划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以重点突破带动科技能力的提升。

3、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开展国内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强调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与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促进技术、市场、资源、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融合。

4、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原则。充分体现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把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突出位置,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成为具有较大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较强创新能力,具备率先发展和辐射带动条件的青藏高原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发挥科技在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服务全省、促进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具体目标如下:

“十二五”时期,本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至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0%;主要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建成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0个;高新技术企业数提高3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以上。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四)发展思路

探索具有特点的科技发展模式,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和创新管理机制,整体推进“5568”创新工程,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后发劣势向后发优势的转变、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5568”创新工程:

五个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城郊型现代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

五个平台: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

六个专项:新能源关键技术、中藏药与现代生物技术、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技术、生态农业与绿色技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八个基地:太阳能光伏产学研创新基地、中藏药产学研创新基地、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创新基地、装备制造机械产学研创新基地、藏毯产学研创新基地、有色金属产学研创新基地、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学研创新基地、电子信息材料产学研创新基地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及思路,市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项目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和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服务新特点,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并争取将我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计划、技术创新工程等。

加快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包括各类信息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机构、资产评估机构、投融资机构、共性技术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推进五个行动,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领域对技术发展的需求,积极与国家、省科技专项的配套衔接,通过启动一批项目来整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城郊型现代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从而全面提升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园区工业为重要基地,打造产业技术联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市成为全省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创新人才的富集区,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带动我市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龙头”。

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采取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使特色优势产业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实施城郊型现代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运用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提高企业品牌效应,以优质化的方向、园区化的布局、设施化的条件、产业化的道路、标准化的要求,打造具有特色、特点的现代城郊农牧业。

实施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创新和促进作用,围绕服务业和民生问题开展研究,加强科技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功能品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

实施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根据我市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面向省内外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以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及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三)打造五个平台,构建区域创新网络

在政府、企业、科研、金融、中介等创新主体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网络关系,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打造或搭建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五个平台。

打造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为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运用网络技术,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科技文献、相关数据/信息、动植物种质资源等科技资源,搭建基础性、战略性的具有数据共享、仪器设备共享、科技信息宣传等功能的服务平台。

打造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为重点领域的技术育成提供服务。围绕“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领域,组织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与部、省的协调,通过开放创新,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按照政府政策引导、产学研联合、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引导一批技术创新集成和育成中心的形成,并通过技术创新集成和育成中心培育、扶持中小企业成长。

打造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有效的投融资服务,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建立咨询服务系统,通过引进财务顾问、律师、审计、评估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培训、辅导、咨询、法律、审计、评估等服务;建立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网站、建设电子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项目评价、信息、项目推介等服务。

打造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为产业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服务。扶持和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开展技术评估与咨询、技术交易与技术转移、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等业务,形成功能完备、开放高效的中介服务支撑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和科技成果转移,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交易提供服务。

打造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科技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对市科技资源配置及相关管理流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科技计划与执行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综合财务管理和监督系统、科研条件管理系统、基本科技建设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评估评价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以推进科技管理创新,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组织六个专项,实现重点技术突破

以重点解决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为目的,组织实施新能源关键技术、中藏药与现代生物技术、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技术、生态农业与绿色技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六个科技专项。

加大对科技专项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强与国家、省科技专项的配套衔接,争取将科技专项纳入国家计划和省部重大项目及相关科技工程,提供多渠道资金来源;运用科技专项的实施,整合省内外科研开发力量,统筹协调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通过重点技术的突破,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五)建设八个产学研创新基地,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十二五”期间,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凝聚关联企业,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建设太阳能光伏产学研创新基地、中藏药产学研创新基地、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创新基地、装备制造机械产学研创新基地、藏毯产学研创新基地、有色金属产学研创新基地、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学研创新基地、电子信息材料产学研创新基地,并努力使产学研创新基地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先行区域,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持续动力的重要载体,成为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支撑平台。

(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继续加大政府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将科技管理方式由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工作实行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的政策调控为主,努力增强科研机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以及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组织协调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体制的科技合作,提高对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综合运用政策、项目、资金等多种手段,围绕特色资源和支柱产业,着眼于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整合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积极引导国家及地区外的科技资源参与本地区科技资源配置,建设良好的区域科技发展环境。建立需求导向的科技管理方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等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科技管理,安排科技计划和项目,以市场和社会需求引导科技研发活动,抓住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一是加强我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加快平台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化服务;二是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效应;三是加大对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产业园区的技术支撑、信息化服务的力度;四是推动一批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扶持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五是解决民生关键问题,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六是集成政府资源,营造有利于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良好市场环境、政策环境。

四、“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围绕“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确定我市“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整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农牧产业的发展,提升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要求和市科技发展现状及产业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将通过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突破,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技术,进而使其作为推动我市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1、新能源

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太阳能光伏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风能发电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光伏技术方面在晶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光伏平衡部件等领域建成多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太阳能发电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太阳能光伏产业推广示范,建立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基地。光热技术方面主要加强太阳能在城镇建筑、农村牧区中的规模化推广应用。风能发电技术方面加强风能整机及关键部件自主设计技术研究,努力打造我国垂直轴风电设备生产基地,加强高原地区风能开发技术、风电并入电网技术的研发和示范。积极推广农村新能源利用、节能建筑等新技术。

重点开展单晶硅的拉制工艺革新技术、晶体硅超薄生产加工技术、硅片加工工艺革新技术、多晶硅铸锭技术、多晶硅表面积构化技术和薄片化技术、硅片表面处理技术、晶体硅电池效率提高技术、太阳能电池刻蚀工艺、建材型光伏组件的研发、大功率组件生产制造技术、薄膜电池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提高技术、互补型光伏微网发电系统的研发,重点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和集成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开展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展太阳能集热装置冬季防冻、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吸热板面的选择性涂层,空气流道的形状以及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结构形式的研究,开展太阳能热泵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新型垂直轴系统高性能风力发电机组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吸收,开展光电、风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模块化集成、并网逆变、群控技术及相关标准和设计规范研究等。

2、新材料

加强具有资源优势的功能性材料的研究开发,引进吸收电子材料、超细粉体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关键技术,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矿产资源由粗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提供技术支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重点发展铝合金生产工艺与加工装备技术、镁合金、铝锂合金、铜合金及制品关键技术,以及铝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重点研究高性能覆铜板和HDI(高密度互联)多层板用超薄、低轮廓、高延伸率的铜箔生产技术,镁钛合金熔炼和铸锭技术。加快推进锂离子电池及锰酸锂、钴酸锂、磷酸铁锂等锂离子、聚合物锂离子等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重点研发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的制备技术。重点开展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和煤化新型化工材料等研究。引进和研发新型建筑结构体系,重点开发高原地区节能降耗和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墙体自保温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推广应用新型墙体的配套产品和技术,开发和推广新型墙材构造节点技术等。

3、中藏药与生物制药

加强中藏药现代化、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资源高效利用、生物材料与特种功能产品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藏药产业实现质量标准化、加工技术现代化。

重点开展中藏医药基础理论、临床诊疗技术、疗效评价标准等研究。开展藏医药传承古籍文献整理的研究。加强对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以及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藏医药防治研究。加快中藏药材基地建设,开展野生与栽培药材的资源调查、种质保藏。加强中藏药开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剂型的集成、创新、应用研究。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中藏药企业等多方面力量,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藏医药产业创新支撑平台。

(二)特色优势产业

在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根据市产业发展现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以打造循环经济为目标,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装备制造、藏毯绒纺、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产业技术,使其成为促进和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4、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

围绕有色金属、盐湖资源等矿产的开发利用,做好技术攻关,加快技术改造,加大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为建立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

重点开展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工业节能和减少污染等三个方面的研究。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方面开展传统矿石高效利用,共、伴生矿石高效综合利用,低品位与复杂难处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石棉和石膏等资源的精深加工等研究。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开展铅、锌冶炼废渣中金、银、铟等稀贵金属的综合回收技术,铜矿采选后的尾矿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工业化应用,矿山生态修复技术,铜冶炼同步回收技术。工业节能和减少污染方面开展冶炼企业进行以节电降耗、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吨铝直流电耗低于12000千瓦时的电解铝关键工艺,高温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利用尾气生产冰醋酸技术的创新和改造。

5、装备制造

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等,推广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和光机电一体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进一步应用,积极推进高性能数控机床、数显量具、环卫机械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重点研发、引进垃圾清运、分装、处理等环卫设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研发新型特种数控重型机床、专用数控系列产品和成套设备。提高半挂牵引车、厢式车、仓栅车、油料和粮食运输车、工程自卸车、机场专用车、油田专用电源动力车等专用汽车的冲压、装焊、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装备水平。重点发展精密制造、压力铸造、铝镁合金铸件等生产技术。

6、藏毯与纺织

推动毛纺、印染、针织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解决藏毯产业发展中的绒毛分梳、染色等关键技术问题,为藏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为手段,解决印染行业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鼓励支持藏毯企业加快建设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重点支持新型喷染和动物、植物、人工纤维合织等工艺的开发应用。加快引进和推广提、绣、贴、割、剪、印、整等新技术。提高“选—洗—梳—纺—染”产能和工艺水平。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

7、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

围绕特色浆果、牦牛等特色生物资源,通过人工抚育、原料基地建设,功能开发及活性成分提取,高效、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资源利用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增加农牧民收入。

重点发展高原生物资源开发、特色高原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特色高原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三个方面的研究。高原生物资源开发方面开展高原特有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利用现代育种技术选育特色优良品种等。特色高原生物资源精深加工方面开展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技术开发、对高原特色食品健康功能的研究、保健食品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的研究等。特色高原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开展传统藏药的二次开发技术、特色农畜产品综合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等。

(三)特色农牧产业

在特色农牧产业方面实施城郊型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根据市产业发展现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城郊型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以发展绿色经济为目标,重点开展农牧产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示范,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城郊农牧业,使其成为促进和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

8、高原特色城郊型现代农牧业

继续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优良畜种的引进、繁育、示范;进一步推进农牧业科技集成创新,加强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推广高效设施技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重点开展杂交油菜、蚕豆、胡萝卜、马铃薯、蔬菜、食用菌、青稞、饲草、花卉、沙棘、枸杞、中藏药等高原特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建立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推广温室蔬菜种植、暖棚养殖、食用菌高产栽培、配方施肥技术、免耕技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态农药。重点加强优良畜种引进,推广性控育种技术和高效养殖、疫病防控技术,建立养殖示范基地。加强本地特色品种保护与开发。

(四)科技促进社会发展

在科技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实施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根据市社会发展对科技服务的要求,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的主要内容是,推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与社会事业中的信息支撑技术,促进人口与健康、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进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9、生态与环境科技

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核心,建立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重点研究与引进开发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节水技术;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侧重生态环境控制和污染治理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开展资源环境动态监测。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开展农业、工业高效节水技术和城市雨水利用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的研究。开展流域水体污染、高耗能产业大气复合污染、土壤复合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主要污染物监测和总量控制技术方法与标准体系,建立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和综合整治管理体系。引进、研究开发和推广新的污染防治技术。加大抗旱抗寒造林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10、现代服务业科技

依托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旅游、会展、物流、金融、科技服务、商贸流通、社区服务、农村服务、文体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绿色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以科技手段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改造传统旅游景观设施,开发具有科技含量的新的旅游、文化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增创旅游、文化产业优势。

11、人口与健康科技

加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传染病预警临控系统。提高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水平,使重点疾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12、社会公共安全科技

加快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生化安全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社会治安、犯罪、事故的监督与控制,完善市公共安全技术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技术水平。

五、保障措施

根据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落实以下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纳入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由政府统一协调资源配置,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提升创新能力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委员会,形成多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从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加强科技发展规划对科技计划的指导,加强市科技主管部门对科技规划/计划的组织与管理,建立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及相关科技计划的工作的协同推动机制,促进属地内各园区管委会和各区、县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之间有关资源管理等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努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

各园管委会、县区政府根据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做好本园、区、县的规划,将园区建设、基地建设、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强政策研究和评估,统一考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激励、优惠政策,规范各园、区、县原有的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各园、区、县通过完善配套措施,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吸引投资、技术和人才。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探索和设计与市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构架,并全面梳理、修订和集成已有的政策法规,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以鼓励企业、产业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相关政策。

为全面推进“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实施,市科技主管部门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建设、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法规及制度;研究制定以鼓励企业间、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联盟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相关政策以及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促进和鼓励企业强强联合、互补结合以及产学研合作。

鼓励属地内各园区、基地管委会和各区、县政府及企业加大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工作力度,逐步形成市、区、县,以及园、基地等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开发建设机制。建立对属地内各园、基地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开展创新型城市监测评价工作,并纳入到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和科技发展目标体系。

(三)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

充分发挥“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对科技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和对社会科技资源的引导作用,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来增加科技投入。

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导向作用。运用财政、税收等多种方式,增强政府投入和调动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县(区)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优先支持产学研创新基地技术创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生产项目的发展。围绕市重点产业领域和社会领域创新发展的需要,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城郊型现代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并通过运用直接投入、税收优惠、资金奖励、政府采购等方式,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资源,利用银行贷款及资本市场等多种手段筹资,培育和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制。

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投资,完善利用外资政策,把改善投资环境、商业环境作为利用外资战略的重点。坚持科技招商、绿色招商,制定招商的经济社会效率、环境保护、科技水平等指标的准入门槛,引导招商引资项目的科技投入。

加大对财政资金科技投入各项机制的管理力度,完善科技资金监管制度,对科技经费投向、使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调控,确保公正、公开、规范、高效。

(四)以人为本,加快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强化人才凝聚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实施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实行培养与引进并重政策,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人才培养和研究团队的建设,开发培养市优势学科的顶尖人才和高级企业管理人才,使其成为重大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中坚力量。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体系,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利用和拓展农村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渠道,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将为各类创新人才提供成长空间和创造良好环境作为人才凝聚的战略重点,运用体系化的人才政策打造市创新人才聚集的优势,包括与地方科技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政策、“以用为本”的人才引进政策、多层级多种类奖励的人才激励政策、“以人为本”的人才评价与管理政策等。

采取多种形式和灵活机制吸引和聚集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多元创新主体参与的方式,开展定期或不定期、长期或短期的任教、培训、联合攻关、咨询等活动。完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对创新人才的奖励制度,逐步加大政府科技奖励力度。

(五)拓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跨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本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引导、推动产学研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跨领域、跨机构的应用研究、试验示范、成果推广基地,并通过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产学研创新基地等载体联合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及产业化项目,建立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的合作。引导本地人才、企业走出去,对接高端资源,开拓视野,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引进东部和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吸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在市建立科技开发和推广中心,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六)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

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能力,增强创新能力,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强化管理,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工作机制,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

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制定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产业化优惠政策,努力形成专利申请、专利产业化、专利信息、专利保护于一体的专利工作体系;引导创新主体把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运用、保护纳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市场运作和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培育与建设一批知识产权群体;将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建立以创造品牌价值为目标的企业经营战略;对技术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知识产权,积极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并促进产业化;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鼓励企业结成技术标准联盟,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

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营造了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氛围,优化和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强化地区、部门保护知识产权的协作和信息交流,扩大联合执法范围,全面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

(七)加强县区科技工作,大力推动科技富民强县

加大对县区科技工作的协调、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壮大县域经济为目标,以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区科技型企业为重点,支持县区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实际,促进优势资源、主导产业和民生科技的技术开发,组织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科技项目,提升县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综合实力。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示范县的工作,加大对现有科技进步示范县的政策扶持力度,并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有一定条件的县区向建设有区域特色的科技进步示范县的方向发展。

加强县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队伍建设。采取优惠政策,全面加强县区级科技推广机构建设。以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为突破口,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落后地区基层科技工作岗位工作。

(八)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创新创业意识

认真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努力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

创新科普工作机制,构筑和完善“智力支撑、和谐发展、工作保障、素质教育”科普工作体系,建立政府、科协、职能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多位一体的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全面提升科普工作层次。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在全市开展关于创新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营造科学和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以及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