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城乡绿化六五规划范文

城乡绿化六五规划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城乡绿化六五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城乡绿化六五规划

第一章“”城乡绿化发展回顾

“”是市城乡绿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市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阶段。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确定了把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按照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建设。通过全市城乡绿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国家级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林业重点工程任务全面完成,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绿化模范城市称号,“”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第一节主要建设成就

一“”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乡绿化“”规划顺利实施,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0.3万亩,封山育林62.4万亩,四旁植树1102万株,育苗面积达1.5万亩,出圃各类苗木17986万株;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3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末的25.0%提高到28.0%。城市绿化面积达到5.7万亩,公共绿地面积1.6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末的30.0%提高到3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5年末的7.4平方米提高到9.0平方米。

二主要建设成就

1林业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面积、蓄积实现双增长

“”期间,全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工程以及国家级公益林建设累计投资4.30亿元,年均0.87亿元,与“”相比,年均投资增加0.19亿元,增幅27%。市紧紧抓住建设现代林业的良好机遇,结合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积极争取项目,进一步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全面推动造林绿化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程造林为主体,社会造林和义务植树共同发展的造林绿化新格局,森林资源持续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与“”末相比,森林覆盖面积增加36.2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3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加39.2万m3。

2南北两山绿化成效显著,树立城市生态建设成功典范

“”期间,在全面完成南北山绿化二期工程的基础上,于2006年和2007年先后投资3.40亿元和3.58亿元,及时启动了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建设工程和北山危岩体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南北山绿化成果。通过五年建设,南北两山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如今的南北山已成为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绿色屏障。通过南北两山的绿化建设,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城市生态建设经验,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广大市民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支持绿化、参与绿化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南北山绿化工程业已成为改造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的典范工程。

3城市绿化建设成绩斐然,彰显高原山水花园城市风采

“”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城市绿化建设资金近17亿元,约为“”投资的9倍,有力推动城市绿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五年来,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大力开展新建增绿、整治扩绿、创建精品工程等活动,通过公园(游园)建设、广场绿地建设、河道整治建绿、道路绿化及庭院绿化建设等工程,不断加快城市绿化美化进程。“”期间,共建成9个公园(景区、游园);完成22.5km的河道整治绿化;完成了20余条新建道路的绿化,20余条道路的绿地景观提升改造,完成了33公里高速公路的景观林带建设;新增附属绿地2000余亩;完成2000亩的风景防护林建设;完成千亩高标准生产绿地建设。三县以加大对城镇绿地改造为重点,对景区周边、县城周边及国道两侧等重点区域进行绿化美化,积极开展省级园林城镇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期间,市被评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并且相继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4强化森林“三防”体系建设,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期间,全市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专项严打斗争,共查处各类案件1309起,查处率98%。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健全森林防火责任制度、改善设施设备、制定应急预案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护林防火管理水平,全市保持了连续20多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全市各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部门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检疫预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并制定了《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极大地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全面完成了林业有害生物“四率”指标任务,连续五年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目标考核中名列前茅。

5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为完成林改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发展现代林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此项工作涉及全市72个乡镇(办)、931个村,24万农户,330万亩集体林地。林改工作自2010年3月份启动实施以来,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积极稳妥推进”的工作思路,精心部署,扎实推进,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市完成29个乡(镇)、594个村、102.9万亩集体林地主体改革,共区划确权林地7220宗,发放林权证3066本,签订家庭承包合同1375份,股权分配协议1844份,承包管护合同93份。依据“农户自愿申请、公正公开、就近安排、利益平衡、统筹兼顾”的原则,积极落实配套政策,推行国有公益林家庭合同制承包管护工作,落实管护面积1.4万亩。

6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稳步推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期间,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积极探索符合本区域实际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动花卉苗木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致富;推广生态经济复合型造林及经营模式,大力开展沙棘基地建设,将沙棘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不断改善森林旅游景区的交通、服务等设施条件,促进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森林旅游人数和收入逐年增加;不断总结多年来林下养殖、种植经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营水平,稳步发展中藏药种植、山野菜开发等多种经营项目。目前,以苗木花卉、沙棘经济林、森林旅游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林业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到2010年底,改造、新造沙棘林面积1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000亩,花卉种植面积5000亩,全市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1处;全市涉林收入达6640万元。林业产业向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健康发展。

7完善森林文化体系,大力弘扬生态文明

“”期间,市积极挖掘森林文化内涵,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以及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等,构成了市森林生态文化的主体,并已成为宣传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最佳平台。通过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举办郁金香节、植树节、爱鸟周、倡导低碳绿色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广大市民生态建设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对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通过走进森林、贴近自然,深刻领会了森林对人类的重要性;通过参加义务植树、参与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建设等,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第二节基本经验

一领导重视,狠抓落实是推动城乡绿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绿化工作,坚持把城乡绿化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政府将绿化工作列入各单位目标考核范畴,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全市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绿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政府投入,多方参与是推动城乡绿化事业快速发展的保障

“”期间,市本着“多方投资,社会受益”的原则,在积极争取国家、部门的专项资金和国债资金的基础上,省、市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城乡绿化投资力度,鼓励、支持个体民营企业参与绿化建设。“”以来,全市生态及城市绿化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26.4亿元,累计参加植树的人数达730万人次。多部门、多渠道、多方式对绿化的投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绿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城乡绿化事业快速发展。

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城乡绿化事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一是在发展思路上,由过去单纯造林栽树,转向把林业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和后续产业开发融为一体,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二是在工作安排上,由过去平均分解任务、资金撒胡椒面,转向整合项目资金,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实现了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高标准绿化造林;三是在工作推动上,由过去林业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转向社会、部门、个体、私营经济共同参与,各级领导身体力行,相关部门互助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四是在造林方式上,由过去的旱作造林、常规造林和树种单一的造林模式,转变为水利先行、高标准造林及多林种、多树种、乔灌混交的造林模式,实现了一次成景,大幅增绿。

四统筹规划,加强管理是提高生态建设成效的得力措施

“”期间,通过总结多年城乡绿化成功经验,在造林绿化中实行封造育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林业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退耕还林和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荒山治理和绿化美化相结合,城镇森林化和农村园林化相结合,通道建设与景观林带建设相结合,城区改造和增绿添景相结合等多种措施,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有效提高了生态建设成效,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期间,在管理措施上,引用了工程造林“四制”管理模式,各项工程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苗木采购及造林施工招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执行,全面落实“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兑现资金”的管理程序,极大地促进了各项绿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保证了造林的成活率及保存率,提高了绿化水平。

五依法治林,科技兴林是实现城乡绿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支撑

“”期间,林政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保障了林权所有者利益,维护了林区社会治安秩序。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初步形成了林业、园林法制体系,为城乡绿化建设管理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把科技兴绿工作作为推动城乡绿化的根本和支点,广泛开展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人工驯化,培育优良树种,大力推广汇集径流、地膜覆盖、容器育苗、保水剂、生根粉等抗旱造林先进适用新技术,促进了植树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幅度提高。科技兴林已成为城乡绿化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据统计,“”期间,市林业科技推广项目51项,科技推广覆盖率达到95%;取得省级科研科技成果12项,市级科研科技成果5项;举办各类培训班50起,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

第三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市生态问题突出的局面从整体上得到了明显改善,局部生态恶化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扭转,城乡绿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国家对营造林投资标准偏低,制约着城乡绿化建设的进度与质量

一是造林补助偏低。尤其是随着造林任务向偏远区域延伸,海拔高、立地条件差、坡度大等自然原因,以及劳动力、种苗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更是进一步加大造林成本。二是营造林工程建设中没有成果巩固、中幼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监测管理资金投入,影响了造林的质量和效益。

二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经营管护任务日趋艰巨

经过“”营造林建设快速发展,市森林覆盖面积由原来的286.8万亩增加到322.0万亩。随着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管护任务随之加重。加之森林空间分布不均,交通不便等因素,更是加大了管护的难度与成本。进一步完善森林管护体系,加强森林管护设施设备、林业“三防”设施设备、基层林业站、资源管理及办公信息化等建设,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将是林业今后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城市园林绿地分布不均,系统性有待增强

各城区间园林绿地分布不均,大型公园绿地,如人民公园、植物园、湟水森林公园、鲁青公园及新建的凤溪滨水、海湖湿地公园等均集中在城西区,其它各区相对较少;再者,城市各类绿地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尚未形成一个稳定的、均衡的绿地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现有绿地的建设往往注重于单个公园或城市广场在规模和质量上的提升,相对忽视了城市绿地整体结构建设,影响了绿地综合效益的发挥。

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对城乡绿化的

需求分析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城乡绿化建设进程,不断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种生态需求、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是市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以及实现“把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第一节城乡绿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质需求

加快城乡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还处于恢复与提高的初级阶段,目前的绿地生态系统还难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加强城乡绿化建设,有效发挥其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护湿地、净化空气、减少城市污染等多种功能,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需求。

截至“”末,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840km2,还有水土流失面积2286.8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9.9%,急需加快治理。水土流失造成的地力下降、沟壑发展、湖泊淤积和生态失调等危害,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坚持植树造林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大营造林力度,迅速提高林草植被盖度,全面遏制水土流失,仍为市“十二五”城乡绿化的当务之急。

市水源涵养区主要分布于拉脊山北坡、日月山东坡以及达坂山南坡,区内宜林地面积达68.0万亩,约占全市宜林地面积的60.7%;森林植被中灌木林占85.6%,乔木林仅占14.3%,且纯林面积大。林少质差,水源涵养能力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森林又称为绿色水库,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建设完善高效的水源涵养林体系,将是市“十二五”生态建设的重点工作。

市丰富的湿地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等人为活动,严重地干扰着湿地生态链及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其抵御洪水、调节径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效能明显下降。“十二五”期间,应加强植被营造与保护、完善湿地管护体系建设,恢复和发展水库、河流等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生态环境质量。

经过“”绿化建设,城市绿化水平和城市品位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园林绿地分布不均,区域绿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城市绿化须在大力增绿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有公共绿地进行提升改造,完善服务设施、丰富植物品种、提高景观效果,以全面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建设成果,满足广大市民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新需求。

第二节城乡绿化是推动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城乡绿化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市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城乡绿化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合理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强城乡绿化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实现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城乡绿化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绿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加快高原山水花园城市建设,有利于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和产业集聚,能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加强城乡绿化建设,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增加碳汇等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加强城乡绿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需要。林业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林业发展,是市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具体实践。发展苗木、沙棘等林业特色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加强村镇村边、路边、宅边、水边、田边等“五边”绿化,建设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弘扬森林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目标早日实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林地资源,是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城乡绿化是培育生态文明观念的直接需求

生态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价值观。城乡绿化建设融入了林业经济、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协调的理念和精神,是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最有效的途径。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及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是森林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应根据森林公园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高原生态文化、湟水流域湿地文化、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民风文化等文化内涵,不断加强森林(自然)博物馆、游客接待服务设施、科普中心、生态文化创意设计、生态旅游商品、生态文学创作及导游解说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建设,将森林生态文化内涵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以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城乡绿化,能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绿化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参加义务植树等生态建设活动,进一步提高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通过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举办系列生态主题文化活动,强化广大市民对保护自然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第四节城乡绿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客观需求

加快城乡绿化建设,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行动。因气候变化导致地区干旱、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应充分认识到森林植被巨大的固碳功能,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气候安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进一步加大林业投入力度,增加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而全面起到减灾防灾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坚持“美宁方略,树为关键”的八字方针。以建设高原山水花园城市为目标,以国家公益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以生态脆弱区的治理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社会参与为基础,坚持森林保护与发展并重,绿化改造与增绿相结合,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努力构建以城区为核心、南北两山绿化为屏障、县域为纵深的三环生态布局,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发展新模式,着力繁荣生态文化体系,推动高原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建设优先,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积极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大力丰富生态文化体系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把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放在首位,以林业重点工程为龙头,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2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经营的原则

坚持尊重自然、遵循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相结合,保护与发展并重,科学合理地经营利用森林资源。

3坚持生态建设与城乡园林绿化一体化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与城镇绿化美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合生态建设与城镇园林绿化的项目和资金,统筹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大绿地景观改造力度,注重体现园林、园艺的科技水平,积极打造精品工程,全面提高园林绿化生态及景观功能。充分挖掘城市可绿化空间,抓好城市新建城区、城乡结合部绿化美化,最大程度扩大城市绿量,从而实现生态建设与城镇园林绿化协调发展。

4坚持科技兴林、依法治林的原则

以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林业产业建设项目、生态文化建设项目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与城乡绿化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保障体系,提高科技对城乡绿化建设的贡献率,建设高效、集约、持续的现代林业。不断完善林业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林政稽查队伍,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开展林业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林业法制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依法治林,推动城乡绿化事业健康发展。

5政府投资、公众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

从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转变,是林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乡绿化建设要在充分争取和高效利用林业重点工程、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政府资金的基础上,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参与城乡绿化建设,建立起稳定的、多元化的筹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加快城乡绿化建设进程。

第二节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发展战略

以省委提出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统领,紧紧围绕“生态立省”战略,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发展高原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以城区为核心、南北两山绿化为屏障、县域为纵深的三环生态布局,通过城市园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四大分区建设,为“把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实施生态优先战略

以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南川河和北川河水源地、加快城区园林绿化,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城市增绿和园林绿地改造,加快大南山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强化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构建高效稳定的“三环”生态安全格局。

2实施林业产业振兴战略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方针,在推进青藏高原林业科技园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林下资源开发等产业。提高林业产业科技含量,有效延长产业链,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对第一产业的贡献率。

3实施生态文化战略

积极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与经济平衡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平台,大力挖掘生态、历史、民俗、宗教、科普、爱国等文化内涵,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4实施增绿惠民战略

将兴林和富民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大力开展“身边增绿”、“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改善城乡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强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和道路、饮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民生。

5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着力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大林业科技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努力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进一步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和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林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科技素质,用科技手段增强资源培育和保护能力。

二发展目标

进一步完善以山地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川水农田防护林以及城镇园林绿化为主体,乔灌草合理配置的森林生态系统,重点地区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内森林质量及多种生态功能全面提升;积极探索优良的林业产业结构和最佳发展模式,以森林生态旅游、花卉苗木、经济林等为主体的高原特色产业体系基本成形,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至“十二五”末,全市森林面积增加4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以上,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27万m3以上。

至“十二五”末,全市涉林收入达2.47亿元。

进一步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继续完善城市绿化布局,改造提升与增加绿量相结合,建设精品,加强管养,从根本上改变建成区绿化景观质量,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形成以城区园林绿化为核心,南北两山绿化为重点,郊县生态建设为基础的一体化生态体系,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主要建设目标是:

到2015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m²。

第四章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区域

构建城区园林绿化为核心、南北两山生态屏障绿化为重点、县域纵深生态建设为基础的“三环”生态布局,全面推进城市园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四大分区建设,协调区域生态建设,促进市城乡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总体布局

一构筑“三环”生态建设布局

1城区为核心的园林绿化建设

对公园、游园进行景观提升改造,对城区道路及城市主要出入口道路进行绿化美化和景观改造,实现以道路为骨架,公园、广场、游园为支点,线、面、环相结合的绿地布局和乔、灌、花、草合理配置的绿化格局。完善市区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两岸滨河游园景观建设,形成城市的堤岸风景廊。同时探索和改革新时期城市绿地的管理方法和制度,提高城市绿地管理水平,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闲场所,有效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

2南北两山为生态屏障的绿化建设

继续实施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二期防护林建设项目,依照“先绿化、后美化”的工程建设思路,在营造水土保持林的同时,兼顾风景游憩林建设,造一块林,成一片景,为建设郊野公园、生态休闲园等奠定基础。

3县域为纵深的绿色背景建设

以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为重点,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以及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区域生态治理工程,突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次生林抚育改造,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以林草植被为主,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防护林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河源湿地。

二培育五大林业主导产业

1青藏高原现代林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

园区建设将贯彻现代林业理念,在南北山绿化、大南山绿化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国家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低碳节能等战略方针为指引,建立一个立足青藏高原、西北五省、面向全国辐射的现代林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

2森林生态旅游产业

逐步培育和形成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主,自然保护区为辅的森林旅游分布和发展格局;同时,加大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力度,培育新的旅游热点。

3花卉苗木产业

结合区域优势和发展现状,逐步找准市场切入点,着力调整花卉苗木品种结构,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种子、种苗及种球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种苗生产能力。

4特色经济林产业

扩大沙棘种植,建设优质沙棘基地,做大做强沙棘产业。

5林下资源开发

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建设山野菜及中藏药等产业基地。

三建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以全市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游园)等为基础,丰富生态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完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生态文化产品创作活动,建立较完备的生态文化体系。

第二节重点建设区

一城市园林绿化区

区域范围:为市建成区范围,海拔为2100-2400m,面积103Km2。

主攻方向:以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区公园(游园)、广场、生态园区等绿地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城市出入口道路以及滨河水系景观林带建设;大力发展城区隔离林带和风景防护绿地;加大居住区和庭院的绿地建设力度。至“十二五”末,建成覆盖整个市域的绿地系统和花园城市绿化框架,把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现代花园城市和高原生态宜居城市。

生态及公共绿地建设重点区域:南北两山、滨河湿地、道路及公园(游园)绿地等。

产业发展重点:青藏高原林业科技园;花卉苗木产业等。

二川水农田防护林区

区域范围:范围包括及所辖三县的川水地区。本区沿湟水干流及其一级支流呈带状分布,由河漫滩和1-5级阶地坡洪积扇群组成,海拔为2400-2900m,是湟水河流域内主要的居民点和交通主干线,是流域主要的产粮区和工副业生产基地。面积322Km2。

主攻方向: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灌溉林业,重点开展农田防护林带、林网的建设、更新及改造;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做好“五边绿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城镇绿化,建设省级园林城镇。

生态重点建设区域:湿地、河岸滩涂、城镇乡村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及道路绿化等。

产业发展重点:开展花卉苗木产业;特色经济林产业等。

三浅山丘陵水土保持林区

区域范围:本区范围包括市辖、、3县的浅山地区,属于丘陵沟壑地带。该区域是湟水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海拔为2400-3700m,面积3412Km2。

主攻方向: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山地农田防护林,逐渐恢复森林植被,使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初步遏制。

生态重点建设区域:区域内的宜林地、疏林地、退耕还林地等。

产业发展重点: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特色经济林产业;经济动植物驯养繁育;山野菜、中藏药等林下资源开发产业。

四脑山水源涵养林区

区域范围:本区范围包括市辖、、3县的脑山地区,位于达坂山南坡,日月山东坡和拉脊山北坡。该区是流域天然林集中分布区,属于沟谷水系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海拔为2600-4500m,面积3812Km2。

主攻方向: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现有天然林的保护,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分改造等措施,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建设完善的水源涵养林体系。

生态重点建设区域:区域内的天然林地、宜林地、疏林地等。

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经济动植物驯养繁育;山野菜、中藏药等林下资源开发产业。

第五章重点任务

第一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1公共绿地建设

依据分布均匀、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按照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及小游园服务半径及城市景观要求,开展公园绿地的建设,建设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植物多样、景观优美、设施完善的主题公园;加强主城区内“三河六岸”自然绿地景观轴线建设,形成城市的绿色空间秩序和重要景观节点;保护完善自然山水风貌和历史文化遗迹,充分体现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的特色。

“十二五”期间,完成北山地质公园、红叶谷休闲生态园、长岭公园、凤溪景区、海湖湿地公园、南川河滨河游园、体育公园、沈那遗址公园、火车站绿地广场等公共绿地建设;开展柴达木公园、行知游园、海棠公园等主题公园建设;每年新建20处临时绿地和街头游园;依据《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任务、指标,完成37个景点及景区建设;5年新增公共绿地6000亩;继续完善已建公园的基础设施和植物配置,提高绿地景观质量,全面提升园林艺术品位;加强城区绿地养护管理,管护面积1.6万亩。

2防护绿地建设

根据城市生态建设需要,按绿地的防护功能,建设防风林带、卫生隔离带、安全防护林带等防护绿地,加强城市周边山体、水系、道路等重点地段的防护绿地建设,形成与农田绿化、防护林网相衔接的防护绿地体系,加快城镇出入口道路景观林带建设,形成绿色斑块。同时对工业园区和有污染企业周边进行防护绿地设置,减轻有害因素对城市环境的破坏。

“十二五”期间,实施至三县县城沿河、沿公路、沿铁路的防护林带,南北两山为主的山体防护林,形成由城市中心向外延伸的绿色廊道,新增防护绿地1.5万亩。

3附属绿地建设

按照居住绿地规划、公共设施绿地规划、工业绿地规划、仓储绿地及市政设施绿地规划的指标要求,建设配套附属绿地。城市新建城区、城乡结合部要尽量提高绿地率,为市民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条件。

规划“十二五”期间,新增附属绿地2000亩。

4道路、通道绿化建设

按照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绿化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标准,进行道路、通道绿化,绿地率最低不能低于20%。

“十二五”期间,加快至、互助、、、等出入口道路绿化,完成高速公路、铁路城区段两侧绿地建设,全面提升沿线景观;加快城市道路的绿化美化,完成30条新建道路绿地建设,50条道路绿地改建。新增道路绿地面积2000亩。

5三县城镇园林绿化建设

加强市属三县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充分利用县城的山、水、城自然风貌,以公园绿地建设为重点,道路、水系绿地为纽带,周边山体绿化为背景,大力开展公园(游园)、街头绿地、河道水系、道路两侧、城镇周边防护林等绿地建设;同时继续加大现有公园绿地改造力度,完善景观绿地的载体功能,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城镇。

“十二五”期间,完成植物园、磨林湿地公园、社区公园等新建公园,开展街头绿地、小游园、滨河绿地等景观建设;完善提高道路绿地指标;实施县城周边荒山绿化。新增园林绿地3000亩。

专栏1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主要任务

公园绿地建设:完成北山地质公园等公园、景区、休闲广场等的公共绿地建设;开展柴达木公园等主题公园建设;每年新建20处临时绿地和街头游园;依据《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任务、指标,完成37个景点及景区建设;5年新增公共绿地6000亩;继续完善已建公园的基础设施和植物配置,提高绿地景观质量,全面提升园林艺术品位;加强城区绿地养护管理,管护面积1.6万亩。

防护绿地建设:实施至三县县城沿河、沿公路、沿铁路的防护林带,南北两山为主的山体防护林,形成由城市中心向外延伸的绿色廊道,新增防护绿地1.5万亩。

附属绿地建设:新增附属绿地2000亩

道路、通道绿化建设:加快至、互助、、、等出入口道路绿化,完成高速公路、铁路城区段两侧绿地建设,全面提升沿线景观;加快城市道路的绿化美化,完成30条新建道路绿地建设,50条道路绿地改建。新增道路绿地面积2000万亩。

三县城镇绿化建设:完成植物园、磨林湿地公园、社区公园等新建公园,开展街头绿地、小游园、滨河绿地等景观建设;完善提高道路绿地指标;实施县城周边荒山绿化。新增园林绿地3000亩。

第二节生态建设

1国家级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

对全市范围内的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通过抓宣传、抓管护、抓造林封育等各项措施的落实,保障国家级公益林的安全,增加国家级公益林面积,提高国家级公益林质量。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对国家级公益林的管护,同时开展造林、封育及管护设施建设等其它项目。

2天然林保护工程

对区域内的天然林,做好“封、护、育、造”四个环节的工作,严禁商品性采伐,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使全市258万亩的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严格落实工程建设措施,加大营造林力度,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据测算,2015年末,工程区新增森林面积1万亩。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森林防护功能进一步增强,区域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年管护任务258万亩,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

3退耕还林工程

在全市25度以上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耕作条件差的山坡旱地及高海拔区不易作物种植的耕地逐步退下来,开展一定规模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增加森林面积;通过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后续产业开发、退耕地补植补造,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工程的实施,将促使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据测算,2015年末,全市新增森林面积8.3万亩。

“十二五”期间,退耕地造林18.4万亩,封山育林17.5万亩;沼气池1.7万口;基本口粮田建设4.9万亩;退耕农户后续产业培植任务:沙棘基地造林22.8万亩,温棚416座,畜棚950座;退耕地补植补栽5.4万亩。

4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

大力营造浅山水土保持林、山地农田防护林,开展农田周边、河流两岸、水系周围、道路两侧的防护林网、林带和绿色通道建设,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按流域集中连片治理,体现规模效益,建设绿色屏障,完善生态防护林体系;退化林分修复,通过树种更换、补植、抚育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工程的实施,将使全市生态防护林体系更加完善,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据测算,2015年末,新增森林面积6.0万亩,全市县、乡道路绿化率达到80%以上。

“十二五”期间,人工造林30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退化林分修复13.5万亩。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Ⅰ野生动植物保护

建设省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库,使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丰富高原森林植物遗传资源;通过实施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繁育与驯化项目,可以稳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物种;通过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项目,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能力,真正实现“勤监测、早发现、早报告”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建设省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实施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繁育与驯化建设项目;实施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项目等。

Ⅱ自然保护区建设

通过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及能力建设,提高保护与管理的能力,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丰富生物多样性。

“十二五”期间,建设管理局综合办公楼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加强保护管理站、点建设;进行科研监测工程建设等。

6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建设工程

通过实施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二期防护林建设项目,新增森林面积5.2万亩,使大南山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十二五”期间,完成所有灌溉设施的维修及改造(道路及水、电等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相关行业规划);完成5.2万亩新造林任务,同时对大南山一期及南北山前期绿化的14.7万亩林地进行补植补栽;修建简易绿化道路198km。

7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

通过对区域内的宜林地进行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进一步提高森林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能力,达到改善祁连山地生态,增加水源涵养量,保障河及黑河水库生态安全的目的。2015年末,工程实施将新增森林面积0.5万亩,

“十二五”期间,人工造林2.6万亩、封育3.9万亩。

8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加快综合治理步伐。至“十二五”末,新增森林面积2.6万亩,达到大幅度提高黄土高原地区林草植被覆盖率,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基本得到治理。

“十二五”期间,人工造林12.9万亩,封山育林21.3万亩。

9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控制和制止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至“十二五”末,新增森林面积1.4万亩,达到恢复治理区植被,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促进各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人工造林6.9万亩,封山育林4.8万亩。

10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工程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意见精神,实施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工程。通过在脑山地区、浅山地区及城镇周边实施人工造林,使湟水流域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预计“十二五”末,新增森林面积10.0万亩。

“十二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50万亩的任务。

11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

构建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湿地、自然和谐发展。

“十二五”期间,完成市西川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全市湿地保护及恢复工程、科研监测工程、科普宣教工程,以及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设施建设等。

12森林经营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分析、整理,编制出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森林经营方案,改变以往较为落后的森林经营模式,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改善森林林分质量,提高森林抗性,让森林资源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中幼林抚育,对过密、过纯的林分进行定株抚育、生态疏伐和卫生伐等,改善林分生长条件,促进林木生长发育,营造“健康”森林。

“十二五”期间,编制全市13个国营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中、幼林抚育面积30万亩。

13新农村绿化

重点做好“五边绿化”,美化乡村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工程实施,至“十二五”末,使全市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25-35%。

“十二五”期间,完成490个新农村的绿化建设任务。

专栏2生态安全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及任务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重点加强263.0万亩国家级公益林的管护的同时,开展造林、封育及管护设施建设等其它项目。

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建设区的天然林继续实施全面禁伐和管护,年管护258万亩,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造林18.4万亩,封山育林17.5万亩;农村新能源建设:沼气池1.7万口;基本口粮田建设:4.9万亩;退耕农户后续产业培植:沙棘基地造林22.8万亩,温棚416座,畜棚950座;退耕地补植补栽:5.4万亩。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人工造林30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退化林分修复13.5万亩。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建设省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实施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繁育与驯化建设项目;实施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项目等。

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建设工程:完成5.2万亩新造林任务;补植补栽面积14.7万亩;修建简易绿化道路198km;所有灌溉设施的维修及改造。

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造林2.6万亩、封育3.9万亩。

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人工造林6.9万亩,封山育林4.8万亩。

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工程:人工造林50万亩。

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及恢复工程、科研监测工程、科普宣教工程,以及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设施建设。

森林经营:编制全市13个国营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中、幼林抚育面积30万亩。

新农村绿化:490个新农村绿化建设。

第三节林业产业建设

市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将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及资源特点,遵循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体现特色、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实施产业协调互动、良性发展模式,在推进青藏高原林业科技园建设的同时,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林下资源开发等产业。努力推动林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形成较为完善的林业产业群和产业体系,为林业发展注入活力。

1青藏高原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

园区融合高原林业科技综合利用中心、科技成果展示和培训中心、林业科技交易中心以及碳汇交易中心等为一体,汇集科普、培训、展示、生产、交易、休闲等多种功能,项目建成后,会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选址在市城北区小酉山,规划面积为2.68万亩,园区及道路、水利、水电管网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2森林生态旅游产业

完善国家森林公园察汗河景区和鹞子沟景区,群加国家森林公园、南朔山森林公园和上五庄森林公园,湟水森林公园,县东峡森林公园、大黑沟森林公园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旅游设施完善和维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整治,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国家A级旅游景区评定;加大旅游产品营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森林公园景区认证等工作力度。

3花卉苗木产业

建设花卉繁育基地0.5万亩,主要培育丁香、郁金香、杜鹃、菊花、月季、牡丹、百合等花卉品种;新建大规格苗木培育基地500亩,其它苗木培育基地0.5万亩。主要布局于市郊及三县。

4特色经济林产业

结合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优质沙棘基地,使沙棘可采面积每年增加8万亩。主要布局于市郊及三县。

5林下资源开发

一是充分利用适合山野菜及中藏药生长的林地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开发利用山野菜及中藏药,建设中藏药用植物保护基地1万亩,发展山野菜种植500亩,可采集面积40万亩,种植中藏药500亩;二是培育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主要布局于三县。

6经济动物驯养繁育

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首先扩大现有经济动物养殖规模和种群,其次着力扶持市场前景看好的经济动物产品,并通过政策调控和市场导向推进经济动物产业发展。建设任务为群加鹿场扩建项目。

7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

顺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要求,把能源林基地建设作为市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能源战略调整和能源建设做出贡献。利用沙棘等乡土树种,在城四区范围内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旨在能源林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专栏3林业产业建设主要任务

青藏高原现代林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为2.68万亩,园区及道路、水利、水电管网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完善国家森林公园察汗河景区和鹞子沟景区,群加国家森林公园、南朔山森林公园和上五庄森林公园,湟水森林公园,县东峡森林公园、大黑沟森林公园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旅游设施完善和维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整治,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国家A级旅游景区评定;加大旅游产品营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森林公园景区认证等工作力度。

花卉苗木产业:建设花卉繁育基地0.5万亩,主要培育丁香、郁金香、杜鹃、菊花、月季、牡丹、百合等花卉品种;新建大规格苗木培育基地500亩,其它苗木培育基地0.5万亩。

特色经济林产业:结合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优质沙棘基地,使沙棘可采面积每年增加8万亩。

林下资源开发:一是建设中藏药用植物保护基地1万亩,发展山野菜种植500亩,可采集面积40万亩,种植中藏药500亩;二是培育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

经济动物驯养繁育:群加鹿场扩建项目。

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1万亩,旨在能源林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第四节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完善生态文化体制、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三个方面,重点是“生态立法、完善政策、产业引导、设施建设、办好园地、社会参与、全民教育、弘扬生态文化”。结合现代新建设战略,按照“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的要求,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升林业对生态文明发展的贡献率。

一生态文化教育宣传

举办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果展、生态摄影展、文艺家采风和生态笔会等活动,鼓励开展生态文化影视作品创制;通过植树节、湿地日、爱鸟周与干旱日等纪念活动和举办森林文化节、湿地文化节、花博会等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活动,丰富生态文化传播形式;完善生态文化宣教基础设施,办好宣教基地,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充分发掘森林美学价值、认知价值、游憩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全市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风景旅游区、城市公园、社区绿地等园林绿地中,合理布局,设置大型生态公益宣传牌、标识、标牌、解说牌等生态文化宣教设施,方便城乡居民了解森林与自然相关知识,增强人们保护生态意识。

建设任务:以市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在提倡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以及构建城市绿色生态体系、丰富绿化建设内涵的工作中,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重点加强森林城市创建的宣传教育。“十二五”期间,在市区及三县分别建设宣教中心4处,科普教育基地4处。各类纪念林850亩,全市宣传教育规模达30万人次/年。

二生态文化产品开发与推广

以全市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区、城市公园为载体,充分利用其生态文化设施,全方位展示森林文化、高原原生态文化、生态旅游文化、花文化、鸟文化等生态文化产品。“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发和推广生态文化产品,在城乡居民中进行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的熏陶培养,形成全社会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市民的生态关注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热心投入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

三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在园林规划、人文景观、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市现有古树名木211株,其中古树185株,名木26株。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使其成为生态教育的“活标本”。

建设任务:①对211株古树名木进行保护,主要措施为:制作永久铭牌、修建围栏、拓宽树池、防治病虫害、设置避雷针、拯危复壮及建立古树名木档案管理系统等;②古树名木后继资源调查。

第五节林业保障建设

一林业科技建设

“十二五”期间,林业科技建设的目标是: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覆盖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至100%;林业科技普及率提高到50%以上。

1林业科技研究

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切实加强林业科研、推广、培训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走科技兴林的路子,强调科学技术在林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十二五”期间,开展有关种苗花卉、沙棘经济林丰产栽培、野生动物保护、病虫害防治等科技研究项目65项,其中省级项目15个,市级项目50个。

2林业科技示范

加强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并通过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点带面,推进和带动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十二五”期间,推广有关造林及育苗项目40项。

二林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开展林业信息化建设,实现森林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保证林业各类信息的使用、共享、管理协调高效。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其次基于网络建立全市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1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小班管理档案,把监测管理落实到林业经营的基本单位—小班。监测分实地定期监测和管理层面监测,实地定期监测是指在机械布设监测样点或样线的基础上,定期采集小班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变化信息;管理层面监测是指不定期收集各管理部门掌握的小班森林资源变化信息。对小班变化信息汇总分析后,及时利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更新小班相关因子等基础信息。

2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加快全市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最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科学整合现有的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公益林监测、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自然保护区等信息系统及其信息资源,实现全市范围内森林资源数据共享,提升森林资源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森林安全管理能力建设

1森林防火

“十二五”期间,森林防火的目标是:完善林火监测系统建设,力争全市瞭望覆盖率达到95%,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0‰以内,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十二五”期间,要全面统筹协调全市森林防火工作,以建立现代化的森林防火预防体系、森林防火扑救体系、森林防火行政管理体系和专业扑火队伍体系为目标,由被动型防火转变为主动型防火,有效降低森林火灾损失和人员伤亡,保证森林生态安全。建设项目包括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防火道路及阻隔系统。具体任务是建设市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1个,县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3个;设置远程视频监控点102个;修建市、县两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3处,共计1300m²,购置灭火水枪、割灌机、高压水泵等灭火器具49776台,购置小型消防水车14辆;在市属三县天然林区,修建防火巡护道路255km(道路建设纳入到相关行业规划),修建森林防火阻隔系统223km。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十二五”期间,加强检疫御灾体系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防治减灾体系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58万亩,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6‰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继续保持100%。

“十二五”期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任务为:建设1个市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总指挥部,3个县级指挥部;建立和完善杨树危险性林业害虫及林业鼠害预测预报、天然林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木材交易集散地及种苗花卉生产基地的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监管等项目;建立市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示范区一处。

四森林公安“五化”建设

认真分析森林公安在“”期间所面临的发展困境,立足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着重解决全市森林公安执法、基础建设和装备设施等重大问题。力争达到“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执法正规化、保障标准化、警务信息化、警民关系和谐化”的“五化”标准。

1继续加强森林公安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

强化基层森林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等硬件配置,在现有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建设1个市级森林公安局、3个县级森林公安分局、10个派出所办公用房共计2500m2;增配相应的单警设备。

2全力抓好警务信息化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狠抓全市森林公安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建立现代化的森林公安信息网络和森林公安派出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全市森林公安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十二五”期间,警务信息化建设任务:购置交换机6台、计算机9台,接入2G网络。

五加强林业基础建设

1基层林业站建设

按照“健全、规范、提高”的建设方针,以“管理规范、设施完善、队伍精干、办事高效、保障有力”为目标,全面提高基层林业站建设的整体水平,深化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将林业站转变为县(区)级林业主管部门直管的派出机构,强化其执法监管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林业站设施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强化“管理、组织、指导、服务”四项职能,建立较为完备的市、县、乡林业站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建设任务:建设38个县、乡(镇)级林业站办公用房3974m2,配置相应的办公设备、交通设备等。

2林业科技推广站建设

通过项目建设,推动林业科技推广站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自动化建设,以更好地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林业科技支撑力度。建设任务:建设市、县级林业科技推广站4个,乡(镇)级45个,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场所、技术培训、仪器设备、试验示范及信息平台设备、流动服务交通工具等的建设及配置。

3林木种苗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项目建设,可有效改善全市林木种苗基础设施设备现状,同时可为全市及时种苗供求信息,做好种苗余缺调剂工作,促进全市林木种苗事业健康发展。建设任务:实施种苗质量保障工程、种苗加工贮藏工程及种苗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4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项目建设,解决国有林场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为林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及办公条件,稳定护林队伍,提高林场资源保护、经营管理等综合能力。

建设任务:完成13个国营林场的办公及水、电等基础设施新建及改造工程。

第六节“十二五”城乡绿化改革重点

一林业分类经营改革

首先,应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公益林要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确保重点生态保护区公益林封禁严管,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一般公益林建设和管护,要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效方式,实行国有民营、国有民养、民有民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降低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商品林要以市场为导向,给予必要扶持,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再者,要不断创新林业经营机制。在推进林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利用退耕还林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行“公司加农户”,大力扶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起点高的民营林业,把千家万户农民和大市场连在一起。对于边远偏僻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沙,可以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集中投资建设,交由国营林场、自然保护区或乡村林场管护。也可以依法有偿流转,还可以采取异地投资,委托中介造林、管护经营,投资者依法拥有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积极稳妥的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到2012年底,全面完成3县共计366万亩集体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2013-2015年期间,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完善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权经营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增长、农牧民增收、生态良好、农村和谐的目标。同时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措施,确保农牧民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三国有林场改革

市国有林场全部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从事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激活内部经营机制。妥善解决现有职工养老保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多渠道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确保林区社会稳定。

四非公有制林业改革

第一,强化政策引导。坚持把政策引导作为林业发展的动力,制定“四荒地”拍卖、延长承包期以及“谁造谁有”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落实投资对象放开、投资渠道放开、经营形式放开政策,靠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良好氛围。

第二,建立林业多元化发展体系。加快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必须最广泛的利用民资、调动民力、集中民智,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积极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要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各地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林业多元化投资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要明确社会力量参与防护林建设享受国家工程造林补贴的政策。转变林业工程由国家统管、统建的传统营造林模式,加大对非公有制造林主体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和国家造林同等的待遇。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和组织领导

要坚持不懈的地抓好城乡绿化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加快城乡绿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建设意识,绿化美化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身造林绿化事业,加快市城乡绿化建设步伐。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乡绿化工作的领导,健全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切实落实单位和部门造林绿化责任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要坚持规划、任务、责任三落实,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要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建立重大毁林案件、违规使用资金案件和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城乡绿化建设的投入

要逐渐增加对城乡绿化的投入,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各规划项目应按照建设项目申报程序认真编制规划、可研、设计,争取把各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解决项目建设费用,同时应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渠道。建立项目管理机构,健全技术规程、质量标准和投资定额,改进城乡绿化建设资金的使用监督机制,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办法,加强追踪检查和审计监督工作,严格项目管理,提高综合效益。

三贯彻科技兴绿方针,促进城乡绿化事业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科教兴绿。加大科技投入与科技人才培养的力度,增加城乡绿化科技含量,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城乡绿化科技创新机制与科研推广服务体系,围绕造林绿化、良种选育、资源保护等城乡绿化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对林业增长的贡献率,将科技工作贯穿于城乡绿化的全过程;加强城乡绿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进一步引进人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建立一支作风优、工作实、能力强的城乡绿化建设队伍。

四落实林业政策,深入推进林业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明晰林地林木权属、签订承包合同、核发林权证工作,落实各项配套改革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研究制定国有林场和国有林改革方案,重点使生态公益型林场要向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的方向发展;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调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在生态公益林管理,林木采伐管理,规范林地使用,林地、林木流转等过程中,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积极探索支持林业发展的相关财政制度和林业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促进全市林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民生状况

建立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和健康;加快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监测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加强国有林场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职工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六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

加大对国家、省、市林业法律法规、条例、决定等的贯彻实施力度,修改、完善、充实林业、园林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加快城乡绿化法制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格处理违反规划,侵占和破坏绿地的行为,做到“依法兴绿”;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格实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规范审批程序;加强森林公安机关和队伍建设,增加业务装备、通讯网络、刑事鉴定技术设备,逐步壮大森林公安队伍,保证有足够的警力开展执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