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发展工作六五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十二五”时期,要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优化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培育和推广一批农业优质品种及配套集成栽培技术;攻克一批约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内生性发展轨道。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冀中南重要经济增长极、建设四省交界区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应用能力,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的互动,进一步完善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汇集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把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力,把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放在科技工作首位。
1、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科技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服务中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重点突破,形成特色。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实际,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大力集聚和整合科技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3、开放合作,联合创新。结合本地比较优势,大力加强对内对外科技交流和合作,广泛集聚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通过技术嫁接、合作研发、战略联盟等多种途径,不断积累创新能力,获取竞争优势。
4、企业主体,政府推动。通过项目资金、政策环境、科技服务等多方扶持,建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创新成果应用主体。
(三)发展目标
1、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15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的比例达到100%,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50个,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0个,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科技服务机构30个。
2、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逐步增加。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6%以上;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市本级科技经费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同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2.5个百分点以上。
3、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人才密度达到13%,其中从事研发的人员比重达到0.25%,培养和引进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或主导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
4、科技进步速度明显加快。“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达到6500件以上,专利授权量达到4000件以上,其中申请发明专利不低于200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以上;取得科技成果800项以上,成果转化应用率不低于90%,科技创新水平力争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5、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到2015年,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认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掌握100项关键技术,推进100项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6、科技惠民工程成效显著。科技在城区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程度明显提高,科技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交通、环保、旅游等领域的作用明显加强,科技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用更加显著。
三、科技发展四大领域关键技术
以“1+4”产业聚集平台、“6+6”大产业大集团战略、“3+3+3”产业倍增计划、“吨粮市”战略、和谐城市建设为服务重点,立足现实,依靠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
以产品开发作为科技发展的抓手,以产业技术的整体突破作为产品产业化的核心,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科技发展的目标,面向现实,重点突破,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新材料
以硅谷化工公司、通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重点研制水相聚合、亚砜溶解、干喷湿纺的工艺路线,攻克对位芳纶聚合体双螺杆挤出机为主反应器组合定型工艺、芳纶聚合体直接溶解双螺杆挤出机组合工艺等特种碳纤维和树脂基复合材料产业化工艺核心技术。加强功能涂层材料、碳纤维复合芯导线、芳纶Ⅱ及下游产品、玄武岩纤维产业化项目的研究开发,形成产业链条,达到规模化生产,推进高强度功能纤维制造基地建设。
以勇龙邦大新材料有限公司、圣戈班西普磨介()公司、鹏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发展高强度高耐磨性陶瓷、蓝宝石用高纯氧化铝陶瓷,大力开发功能陶瓷材料的先进制备与加工新技术,加快解决制约产业链形成的薄弱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特种陶瓷研发制造基地。
以中船重工718研究所为依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纯度三氟化氮、三氟甲磺酸、六氟化钨、高纯氘气等电子特种气体材料及SF6、F2、C4F6、C5F8等特种氟化工产品,重点研发产业化核心技术和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建立国家电子特种气体材料和特种氟化工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以汉光重工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强有机光导鼓、打印机墨粉、墨盒粉、精密齿轮、鼓基加工等办公自动化设备耗材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搞好产品的二次开发,建立国家办公自动化耗材生产基地。
以龙凤山铸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开发高端铸造用高纯生铁、高纯钢等金属新材料,不断提高高纯生铁质量档次,达到规模化、大批量生产,结束我国高纯生铁依赖进口的历史,为先进装备制造业提供高端原料支撑。
2、生物及医药
以晨光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组建天然提取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研究多频超声辅助浸取与连续浸取集成的多频组合超声连续浸取技术及与各种浸取技术相配套的粉碎技术、造粒技术等前处理技术,攻克集成膜分离、柱层析、分子蒸馏等天然色素提取工艺的核心技术,形成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萃取技术。攻克产业化设备瓶颈,通过全系统的集成创新,实现生产装置的大型化、连续化、规模化、自动化,达到规模化生产。在传统色素提取的基础上,扩大生物萃取技术的应用范围,大力开展功能性纯天然保健食品的研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聚,建成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天然色素及天然提取物研发、生产、检测基地。
以树立现代中药品牌为目标,依托摩罗丹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研究大孔树脂吸附技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核心工艺,全粉压丸一次成型工艺,浓缩丸产业化生产工艺,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在做好摩罗丹、三黄片、小儿风热清、抗骨松丹杞颗粒等产品二次开发基础上,积极开发有中药特色与地方道地药材优势的治疗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和其它中老年疾病新药物。结合山区开发,延伸产业链,建立中医药产业基地。支持蚯蚓有效组分综合应用研究,以蚯蚓中有效组分“蚓激酶”为主攻研究目标,实施大分子抗肿瘤、小分子促进表皮生长的新药物、新制剂研究与开发。
3、电子信息
以汉光重工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支持高速列车姿态测量控制系统、智能型表面缺陷检测系统、保密笔记本计算机、太阳光导入安全照明系统、垂直起降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高技术智能系统设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以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大力开展物联网软硬件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开发新型传感器及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集成操作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打造北方最大的物联网软、硬件研发制造基地。
以新兴集团等大型物流园区的建设为依托,以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为契机,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物流业,提高物流业的整体效率。建立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物流认证中心,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打造四省交界区域最大的现代物流枢纽。
4、新能源
以中船重工718研究所、新兴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开发碱性自循环式水电解制氢、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制氢等高效水电解制氢技术和氨分解、甲醇分解、天然气裂解、变压吸附制氢等多原料制氢技术,研制大型高压储运氢气技术和氢能综合利用技术,不断完善氢能产业链条,形成氢能产业集群,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区域综合创新产业基地,打造“中国氢谷”。
以隆海生物、众能富源等企业为依托,以高热能、高生物量的黄连木等植物开发为重点,结合山区地理特点,开展高产和高热能超级能源植物新品种培育,加强提取核心技术研究,提高转化率,扩大产业规模,打造生物柴油原料种植、提取、研发和生产一体化基地。
以勤道光伏、正源凯信新能源、华昊太阳能、汇融光伏发电、亿隆风电等公司为依托,加快大功率LED灯、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高效聚光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设备配件等产品的研制开发及产业化进程。
以中船重工718所核电安全装置列入“国家投资重点装备”项目为载体,支持在充分发挥该所消氢、测氢、过滤技术优势的同时,重点开发氢点火器、排放过滤系统、脱气和蒸馏设备,开辟核电新领域,形成核电安全设备系列产品并产业化。到“十二五”末,建成国家核电安全系统工程中心。
5、装备制造
把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发展思路,以产业链构建为核心,重点围绕高端管业制造、高强度紧固件及铸锻件、自动化冶金矿山机械、先进成套设备等四大主导产业,推动主导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从整体上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自主化、产品高质化、装备成套化,提高主导产品在重点领域、重点装备的配套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冀南新区的建设为契机,把打造成区域性的装备制造企业集聚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专业人才集聚中心和绿色生态制造示范中心,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高端管业以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宏凌无缝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研发特殊涂层球墨铸铁管、双金属复合管、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等抗压、防腐、耐高温、耐磨损的功能钢管,建成北方重要的特种管材基地。
紧固件与金属铸件以永年紧固件基地和群山等龙头企业为依托,联合市内外有关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固件和金属铸件技术研发中心,突破设计与制造核心技术,提高紧固件和铸件的精度、可靠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建成全国最大的紧固件集散地。
冶金矿山机械与备件主要依托天择重工、煤机等一批骨干企业,以系统集成、核心主机设备和关键辅机研发为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综合竞争优势的大型轧机设备、综合采矿设备、机井提升设备等系列配套产品,建成中原地区最大的冶金矿山装备制造基地。
大型成套设备以金狮棉机有限公司、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华勤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荷兰哈克()等企业为依托,以提高成套设备的可靠性和效率为目标,开发棉花加工设备、棉籽蛋白提取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特种纤维设备、先进成套农业机械及食品机械,建成国内领先的专用成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
支持车辆装备、能源装备、工程装备等特种车辆及储运设备核心技术研发和制造工艺优化,提高装备的技术性能、质量和水平。
6、白色家电
家电产业要利用好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和现有优势,以美的()工业园和中船重工718所为依托,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和空气净化器等家用电器。
重点支持空调器新型换热器技术、整机节能技术、舒适性技术研究;电冰箱大容量、多门多温区、风冷技术,整机节能技术,综合保鲜技术研究;洗衣机悬挂平衡系统、洗涤控制系统研究;空气净化器生产工艺优化技术研究。攻克空调压缩机、电冰箱压缩机、洗衣机电机、空气净化滤料等核心技术,提升关键零部件的档次和可靠性。研发大容量多门多温区冰箱,变频空调器、新冷媒空调器,大容量高端波轮洗衣机、滚筒洗衣机和家用空气净化器。鼓励家电制造设备、装备和模具高水平起步,以提高产品制造的精细化、柔性化水平,满足产品高档化、多样化需求,打造华北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
7、现代服务业
推进物流信息化示范推广,鼓励邯运集团、鼎峰物流等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自动识别、数据交换等物流新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示范,搭建大型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的数据交换平台。支持馆陶禽蛋、永年紧固件、鸡泽辣椒建设集商品研发、品牌展示、信息、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采购交易平台。支持旅游服务科技示范,建设集招商引资、宣传促销、导游管理、旅游咨询、预订、投诉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广府生态文化园区和漳河生态科技园区建设。支持深海等企业开发十大文化脉系,按照“文化+科技+市场”的模式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二)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技术
以高品质、环境友好为目标,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产品竞争力。
1、钢铁
努力摆脱高能耗、高污染、小而全、产品分散、过度依靠资源的局面,大力推进产品向精品、专业化、深加工升级。依托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重点研究高炉长寿技术,热风炉增温技术,高效、低成本、洁净钢流程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推广铁水“三脱”预处理的集成与调控技术,高效炉外精炼技术,夹杂物控制及预报技术,高效优质板坯连铸集成技术等实用技术;优化工艺路线,开发高级别轿车面板、高强度级别管线钢、高强度集装箱板、高级船板、高级家电面板、高压锅炉板等高精尖钢材品种,全面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建成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基地。
2、煤及煤化工
以峰煤集团为依托,加强大采深技术研究,综采支架大型化、自动化研究,矸石回填技术研究,矿井水综合治理利用技术研究,煤矿节能减排技术研究,矿井安全技术研究;完善大综采、极薄煤层综采、充填开采、沿空留巷等新技术。以峰煤焦化有限公司、磁县煤化工园区为依托,研究和推广焦炭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支持煤焦油深加工技术、高品质工程塑料聚甲醛集成技术、炉气回收技术、焦炉煤气制甲醇和制烯烃技术研究,开发纯苯、环己酮、己内酰胺、甲苯、二甲苯、溶剂油、非芳烃等系列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和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
3、建材
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低碳生产和循环利用技术。依托太行水泥、新丰水泥、陶瓷等骨干企业,重点研究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技术、建材工业窑炉节能与余热利用技术、利用工业废弃物生产“生态建材制品”技术,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及各种建筑陶瓷等新产品,降低建材工业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和能耗,提高现有产品档次和加工深度,建设国家级新型建材基地。
4、纺织
以纺织有限公司、圣棉纺织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大力加强新型纤维及多种纤维混纺技术、活性针织印花技术、新合纤仿真印染技术、功能性后整理面料技术及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开发高支纯棉、高支高密、高支弹力、棉包涤、竹纤维、银纤维、玉米纤维、天丝、莫代尔等产品,提高纺织品的品质,同时延长其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重塑纺织基地。
5、化工
坚持以提高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为重点,以馆陶新型化工园区为依托,积极研发新型反应技术、新型分离技术、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加快发展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学品等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重点开发缓释农药、环境友好农药和专用农药,逐步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的化工体系。
(三)农业丰产、增效关键技术
充分利用好本地农业科技资源,同时积极利用市外科技资源与成果,突破一批制约农业发展、山区开发的关键技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现代农业
粮食作物。重点开展小麦、玉米、杂粮等主要作物优异种质资源搜集引进,优质高产专特用新品种与环境友好型新品种培育,加强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加大配套集成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小麦主要针对高产亲本资源匮乏和遗传背景狭窄问题,通过多亲本杂交和远缘杂交等技术,培育高产、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玉米主要针对抗倒、耐密、高产自交系匮乏问题,通过多亲本杂交、回交和轮回杂交等技术,开展抗倒、耐密、高产、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研究。大豆主要针对现有品种不抗孢囊线虫病、产量低、效益低等问题,通过多亲本杂交、病圃胁迫选择等技术,培育高产抗病新品种。
棉花作物。棉花主要针对当前品种不抗黄萎病问题,通过多亲本杂交、海岛棉和陆地棉等远缘杂交技术,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抗病虫、抗干旱、耐盐碱、高品质的种质资源,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加强高新技术在育种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建立棉花快速育种技术,推广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和环保低毒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畜牧业。结合地域特点,开展优质瘦肉型猪、绿色家禽、奶牛、肉羊等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加强重大疫病的预警、诊断与防控措施研究,推动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大力推广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果树。重点围绕苹果、梨、枣等主栽果树,培育优质、丰产、抗病虫、易管理、不同成熟期的品种以及加工用新品种,加大配套栽培技术以及贮藏、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加强中试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具有特色、享誉全国的品牌果品。
蔬菜。重点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辣椒、洋葱、莲藕、大蒜、西瓜等蔬菜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种选育、土传病害防治技术,培植特色品牌蔬菜。以永年省级蔬菜生产示范县为依托,引进推广错季蔬菜工厂化育苗、设施化种植技术,推动蔬菜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培育市级蔬菜基地县。
2、山区开发
绿色果品。发展适合山区特点的林果产业,以核桃、花椒、柿子、鲜桃等为重点,开发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区域化种植模式,提高果品附加值。
生态养殖。以山羊、奶牛、柴鸡、獭兔等为主的草饲动物良种开发引进推广为重点,推广规模生态养殖、疫病生物防治、畜禽产品深加工技术。实施太行山林地柴鸡、獭兔新品系、山区特种野猪等规模化、标准化、低碳化生态养殖示范工程。
山区小杂粮。利用山区环境无污染的优势,以谷物、豆类、薯类等抗旱、耐瘠薄杂粮作物为主,引进推广优质、丰产、抗逆品种,筛选出适宜不同生产条件种植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突出环保、绿色耕种方式,形成品牌化小杂粮产业。
特种用途林业。以高热能、高生物量的黄连木开发为重点,主要开展山区生物质能源植物群落和种质资源调查,战略生物资源基地布局及生物质能源产业规划设计,高产和高热能超级能源植物新品种培育与开发等,建立生物质能源原材料基地。
道地中药材。发挥山区中药材资源优势,以林下栽培为重点,主要研究仿野生人工种植技术,推广栽培柴胡、连翘、丹参、荆芥、金银花、冬凌草等道地中药材品种,开展山区林药间作产业模式等应用研究,实现道地中药材区域化种植和规范化生产。
3、农产品深加工
面向市场,以农产品加工增值为中心,以促进食品加工等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研制、开发、推广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新技术和新设备,重点加强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小麦深加工重点培育五得利面粉产业集团、永年精纯面粉集团等龙头企业向上规模、上档次、深加工方向发展。玉米深加工重点培育汇通淀粉糖业有限公司、兴隆粮油公司等龙头企业,生产玉米油、玉米胚芽粉、饲料等附属产品和氨基酸、低聚糖、变性淀粉、乙醇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深加工产品。
(四)社会协调发展领域关键技术
以统筹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加强卫生技术、公共安全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卫生健康
支持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早期诊断技术和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鼓励针对具有我市特点的传染病流行规律和传播机制的研究,加强职业病和地方病的预防和治疗技术研究,提高常见传染性疾病预警、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推广应用安全有效避孕、节育等生殖保健新技术和新产品。强化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公共安全
支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综合治理“天网覆盖”工程和数字建设,鼓励对重大天然灾害和生产事故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提高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的早期发现与防范能力。围绕交通拥堵问题,加强城市综合交通研究。围绕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强化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食品药品放心市。
3、循环经济
以峰煤集团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磁县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加强煤—煤化工—余热发电—污水处理循环产业链条的关联技术研究,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以钢铁循环经济示范区、天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开展节能降耗工艺技术研究,余热发电技术研究,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烟尘、粉尘、废渣等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以武安新峰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为依托,开展城市垃圾和废弃物处理技术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在农业领域,重点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殖、秸秆加工、秸秆发电等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市的建设速度。
4、生态环保
通过技术的研发、引进、集成与示范,构建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强力推行工业粉尘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收集再利用技术,支持农业旱作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以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为契机,加强植被恢复技术以及荒滩植被、砂石坑和洼地等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建设矿区生态修复重建与环境保护示范工程。以南水北调、引黄入邯和东部水网建设为契机,加强沿河两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和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以滏阳河、漳河、铭河等流域治理为契机,加强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发推广,确保河流水质质量。以岳城水库、东武仕水库饮用水源地建设为契机,研究水源地上游、水库周边生态保护技术,增强水土的涵养能力,确保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四、科技创新支撑工程
围绕所确定的关键技术,组织实施八大科技创新支撑工程,加快创新主体培育,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壮大一批基地,示范应用一批新技术、新成果,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工程
深入开展企业科技创新对标行动,鼓励企业对标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制定技术升级路线图。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由生产制造向营销服务延伸,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展,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总体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水平大幅提升。制定煤炭、钢铁、建材、纺织、化工等产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实现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废弃物再资源化利用,降低能耗,减少排放。
到“十二五”末,传统产业重点企业主要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关键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1%,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速比全部产值增速高5个百分点以上。
(二)新兴产业攻关培育工程
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组织实施关键零部件、智能装备、特种纤维、氢能、太阳能电池、天然提取物和国防民用产品等七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关键共性工艺技术,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加快派瑞克科技产业园和汉光办公自动化设备及耗材产业园建设,推进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北方重要的物联网软硬件研发制造基地,做强国家级新材料基地,建成中国天然提取物研发、生产、检测基地,使“三园三基地”成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载体。
到2015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三园三基地”产值不低于8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五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
(三)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落实好国家对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投入的引导力度,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抓好钢铁、硅谷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及新兴能源、汉光重工、晨光生物等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的示范试点工作,培育圣绵纺织、天择重机、中铁桥梁等市级创新型企业。高标准建设市科技中心,打造以市科技中心和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为主的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大幅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支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模式。
到2015年,全市培育创新型企业100家,其中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0家,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相应总量的35%以上、50%以上和25%以上,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20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增长速度150%的高成长性企业不低于200家。
(四)产业集群创新工程
以产业集群创新攻克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产业整体水平升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创新工程以硅谷、通辉等企业为依托,开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共性工艺技术联合攻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创新工程以新兴铸管、群山铸造、天择、金狮棉机等企业为龙头,组织200家中小企业,制定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规划,争列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计划。煤化工产业集群创新工程以鑫宝、裕泰、峰煤焦化等企业为主开展煤化工共性深加工技术研究,实现煤化工产业集群升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创新工程以纺织有限公司、圣棉纺织有限公司、服装工业园等为依托,共同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及纺织品创新设计能力。通过集群创新推动产业集聚,重点把经济开发区和冀南新区建成科技驱动型集聚区,使产业技术集群创新和产业集聚的互动效应明显增强,产业科技驱动型集聚水平显著提高。以研发高端产品和生产技术为目标,以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组建高端制管、天然提取物、氢能、禽蛋、道地中药材等12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列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以契约形式合理界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相关方权利与义务。
到“十二五”末,以集聚区内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2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1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重点工业集聚区内建设1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五)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
以建设“吨粮市”为目标,培育引进20项优良品种,开发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推进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农机农艺有效结合,构建由核心攻关区、高产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组成的丰产技术模式。以示范引领为目标,建设一批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示范园区、一批高标准畜禽示范场、一批山区农业特色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科技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科技富民为目标,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百千万”(百名专家蹲村、千名技术人员包方、培训百万农民)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建设一批农资连锁配送服务中心。
到“十二五”末,建立10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基地),集成示范100项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左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不低于98%,建设50个万亩高产示范方、10个超高产粮食示范基地,打造200万亩的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区,培育8个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
(六)现代服务业促进工程
重点支持电子商务与物流技术应用开发,改变制造业与流通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降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与物流应用门槛,带动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创新发展,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示范。建设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系统和动漫游戏开发平台,支持数字影视创作、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等创意服务业。支持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推进“数字”建设,构建全市公用信息服务平台。
“十二五”期间,建成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的数据交换示范平台,馆陶禽蛋、永年紧固件、鸡泽辣椒分别建成集商品研发、品牌展示、信息、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采购交易平台。
(七)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加强我市与国家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农业大学、中船重工等50家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紧密型合作关系。围绕冀南新区建设、东部振兴和西部转型升级,开展与京、津、沪等地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互动。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合作,在我市企业建设院士科研工作站。吸引国家级科研院所、央企及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建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推进馆陶化工园区与北京化工大学、冀南新区与国家机械研究总院、食品加工业与北京食品研究院等合作。建设关键零部件、白色家电、农业机械等十大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农大曲周试验站等10家产学研创新基地。建立市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每年选取100项以上制约我市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遴选引进100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促进重大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到“十二五”末,引进科技成果1000项,全市科技招商签约重点项目达到120项,攻克重大关键技术100项,转化重大自主创新成果100项,建设10家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10家技术研究院。
(八)知识产权战略工程
发挥新兴铸管、金狮棉机、硅谷等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和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单位的示范作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培育计划,提升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中的主体地位。在工业集聚区或产业集聚区内启动企业专利消零行动,逐步消除“零专利”企业。充分利用省知识产权()展示交易中心等专业展示交易平台,健全知识产权检索、咨询、评估、交易等功能,促进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交易,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的应用。强化科技创新活动中知识产权政策的导向作用,提高创新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的能力。
到2015年,全市年均专利申请量不低于1500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产品150项,植物新品种授权量不低于25件,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14%,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的科技创新领导机构,把科技事业作为我市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常抓不懈,定期研究部署科教兴市的重大举措,使“第一生产力”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完善由科技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科技工作协调体系,做到全面、准确、细致地把握科技需求与发展方向,合理配置资源,形成科技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齐抓共管的局面,为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二)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参与、专家咨询、领导决策相衔接的项目立项机制。加大竞争性项目的招投标力度,实现决策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以取得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人才培养作为重点评价内容。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支持企业成为培养和吸引人才的主体,“十二五”期间,培养和引进1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主导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鼓励以团队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产业紧缺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设立资助高层次人才研发、高新技术项目创业启动的专项资金,建立资本与人才紧密结合的长效激励机制,设立“杰出人才奖”,加大对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促进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有效结合。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大力实施“柔性”引进战略。
(四)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财政科技资金主要向政府关注的重大项目倾斜,向我市的主要龙头企业倾斜,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倾斜,向创建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倾斜。采取贷款贴息、担保、知识产权抵押等有效手段,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对创新活动的支持。成立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对企业创新活动给予优先支持。综合运用无偿资金、偿还性资金、风险补偿以及后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参与技术创新工程。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质量,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比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高2.5个百分点以上,全市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1.6%以上,企业投入占全市投入的70%以上。
(五)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
强化对县级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条件支撑,以国家开展的县级科技进步考核为重要手段,引导各县(市、区)积极争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推动完善县级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调动和发挥县(市、区)科技工作的积极性。以星火12396远程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传播站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强力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为富民强县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六)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以普及科学知识,传授科技方法,推广实用技术为主线,开展科技“下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在企业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题的活动,在社区开展以健康知识普及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农村开展以卫生知识和农业技术推广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在公共活动场所建立科普活动站、科普画廊,定期更新科普内容。在我市的科研院所和大学要结合自身优势定期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基础设施,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公共媒体提高公众的参观与学习兴趣,推动科普工作。鼓励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开展科普创作和科普讲座,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争创省级科普基地。
(七)强化科技政策落实,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开展一批具有针对性的重大软科学项目研究,提高决策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落实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制定一批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科技政策和法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评价制度,加大科学技术奖励力度,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激励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创新创业。
(八)健全考核监督机制,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把规划组织实施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政策研究,宏观管理和协调落实。县、市(区)科技规划要在本规划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明确目标任务,抓好落实。建立健全规划年度执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将科技工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和年度评估制度,有计划,分阶段地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重点抓好中期评估和年度评估,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根据未来发展环境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情况及时修订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