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局人才发展规划范文

科技局人才发展规划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局人才发展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技局人才发展规划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是加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年—2020年。

一、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科学人才观初步确立,全社会人才意识明显增强,人才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不断优化,各类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党管人才新格局基本形成,有力促进了发展。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市人才总量还不足,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匮乏,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资源开发投入还不足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打造冀南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等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人才发展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高端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抢抓机遇,统筹规划,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壮大各类人才队伍,落实中央确立的“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24字指导方针,遵循人才发展规律,进一步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全面优化人才环境,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党管人才,服务发展。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围绕科学发展,谋划推进人才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人才优先发展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坚持把推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贯穿于人才发展始终,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事业平台,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市场配置,企业主体。重视发挥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和各类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4、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大力促进人才资源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的合理布局,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解决好发展中的人才制约问题,努力创新人才发展的理念、思路、举措,增强人才工作的活力与效能。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能够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营造更加开放、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战略转型相适应的人才资源结构,建成人才强市。

1、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86.28万人,较2009年底增长26.58万人,人才密度指数达到13.2%;到2020年达到112.17万人,较2009年底增长52.47万人,人才密度指数达到16.02%,人才资源总量位于全省前列。

2、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公务员队伍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比例达到95%,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0%,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比例达到86%。

3、人才结构明显优化。各类人才队伍的年龄、专业、层次、知识等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基本协调,人才分布更趋合理,人才布局明显优化,农村、基层和东部10县人才队伍得到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经济重点领域人才集聚程度明显提高。

4、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引进、评价、选用、流动、激励和保障机制取得新突破,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才贡献率明显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围绕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型,积极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

着眼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需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重点培养造就一批能冲击国际国内科技前沿、处于省内一流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技术水平省内领先的创新团队,大批敢于创业、善于创新的青年创业人才,打造吸引和集聚人才的有效平台。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培养造就科技研发、高级管理、现代营销等高端型产业人才;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培养造就项目谋划、项目推进、项目服务等专业化项目人才;围绕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培养造就占位全局、熟知市情、理论功底深厚的参谋型人才。

(二)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开发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大力开发精品钢材、煤电煤化工、新型建材、新型纺织服装等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专门人才;大力开发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高新家电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型新兴产业规模扩张需要的人才;大力开发现代物流、商贸服务、金融、房地产、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需要的人才;大力开发蔬菜、面粉、油脂、畜牧等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人才;大力开发城乡规划、交通、园林绿化、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城市运营等提高城镇化水平需要的人才。到2015年,全市主导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达2.49万人。到2020年,全市主导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达4.35万人,其中,精品钢材产业1.03万人,装备制造产业0.97万人,现代物流产业0.10万人,高新技术产业1.11万人,纺织服装产业0.26万人,文化旅游产业0.44万人,煤炭、电力、煤化工产业0.46万人。

(三)围绕科学发展,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依法行政能力强,勤政廉洁、精干高效、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党政人才队伍。要完善干部培养教育机制,优化党政人才队伍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认真落实《公务员法》,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教育培训工作,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加强优秀中青年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到2015年,全市党政人才总量稳定在3.5万人左右;到2020年,全市党政人才总量稳定在3.68万人左右。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打造一支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驾驭能力强,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适应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造就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战略眼光和现代管理思想的优秀企业家,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创业型人才和熟悉资本市场的金融人才。加大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与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2.17万人。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3.77万人。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较强创新能力,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搞好国家、省重要人才计划和工程在我市的实施。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在区域、产业、行业、专业和层次上的结构调整与合理分布,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重点领域、东部10县、民营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流动。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1.3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5.3万人。

4.高技能人才队伍。造就一支数量充足、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爱岗敬业,适应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大力提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知识和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水平。加大对技工学校的扶持力度,积极落实金蓝领培训计划,大力开展点多、面宽、量大的各工种、各行业技能大赛,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和高技能人才的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2.2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11万人。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形成一支以农业科技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为主体,适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有觉悟、懂科技、善创业、会经营、有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构建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养体系和开发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大规模农民培训,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7.1万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5.31万人。

四、重点人才工程

(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工程。制定“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意见”,依托京津冀高校、科研单位,引进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加强各类专家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专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训计划,针对我市主导产业,每年培训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500人。加强科技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完善提升功能,形成人才聚变效应。到2020年,依托优势企业建设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发展到30家。到2015年,全市研发人员达到3万人年,到2020年达到5万人年。

(二)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引入工程。以造就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家群体为目标,重点培养引进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培养引进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对民营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推动力度,提高人才聚集度和支撑力,形成多渠道培养、大容量储备、规模化发展的民营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

(三)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建立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创新完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全面提升校长、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大激励、表彰力度。积极推进高教区和职教园建设,逐步形成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在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研究机构5个;培养造就在国内、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名校长20名,省、市级特级教师达到500人,骨干教师达到2000人。到2015年,专任教师达9.80万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0.37万人;到2020年,专任教师达10.31万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0.51万人。

(四)医疗卫生人才服务提升工程。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以公立医院为主导,企业医院、社会办医为补充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全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需求。到2020年,引进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200名,硕士研究生2000名。到2015年,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3.16万人,到2020年达到4.23万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5000人。

(五)农村实用人才增量提质工程。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从增加人才数量和提高人才素质入手,大力开发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的培养,支持他们成为企业家和各领域专家。到2020年,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全市达到6000名。

(六)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推进工程。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公益类民间组织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新体制,推行“社工+义工”联动模式,对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普遍进行专业轮训。到2020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量达到1.2万人。

(七)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培养工程。围绕建设文化强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继续大力实施宣传文化“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在社科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界别培养造就一大批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更加注重选拔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到2020年,在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培养300名以上拔尖专业人才,10名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家”级人才,宣传文化人才队伍中研究生、本科生分别达到20%、70%以上,中高级职称达到60%以上。

(八)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服务、就业和自主创业,继续大力开展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等工作,到2020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加快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开发就业岗位,鼓励企业、重点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分行业、分专业、分层次举行多种形式专场招聘会和招聘活动。未来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达到86%以上。

五、主要举措

(一)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1、坚持和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增强人才工作合力。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发展专项考核的权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管理体制,发挥政府人才资源管理部门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

2、创新人才评价测评机制。按照“突出急需、重在使用”的原则,组建和成立市人才引进测评机构,分行业、分部门建立人才测评和考核小组,对不同类型的人员制定出不同的考核目标和考核办法。对引进到我市的人才,要建立人才登记台帐,制定定期联络沟通机制,并实行每两年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一次评审考核,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及时给予奖励。

(二)加快人才发展布局调整

1.优化调整人才的产业布局。围绕提升“精钢、装备制造、新材料、物流”四大行业品牌,加快邯钢集团、峰峰集团、新兴铸管、天铁集团、新武安钢铁集团等规模扩张,推进美的工业园、中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兴装备材料及物流基地和立体交通枢纽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引进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强化人才支撑。加快构筑冀南新区、经济开发区、钢铁循环经济示范区、广府生态文化园区、漳河生态科技园区等特色产业人才密集区,打造现代产业人才高地。

2.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人才格局。按照“西部率先、中部繁荣、东部振兴”的发展思路,认真实施振兴东部建设人才发展战略,在人才智力引进、技术交流合作上不断探索新办法新途径,采取引进、聘用、培训等多种方式,致力引进开发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新型化工、现代农业六大特色主导产业专门人才,加快东部振兴步伐。着眼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建立冀南人才交流网络和区域人才交流网络,加强区域人才开发合作,加强与中原经济区、环京津、环渤海区域对接,拓宽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合作领域,构建人才资源开放共享和联动机制。

(三)加强人才引进与使用

1、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缺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实际需要,编制我市《年度高层次和急缺专业人才引进目录》,有计划引进人才。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引才政策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新的引才措施,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人才引进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企业引进人才的相关手续随来随办,市、县、乡党政机关在编制限额内接受全日制博士、硕士,可按特殊职位考录、简化程序。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硕士,可不受编制限制先进后出,专业技术职务可直接聘任。积极拓宽引才引智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鼓励以短期聘用、人才兼职、技术引进、合作研究、项目招标、技术指导等方式,大力引进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关键技术等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智力。规划建设以公共租赁房为主体的“人才公寓”,为引进人才来邯创业提供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

2、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的发展步伐,推进以市场为基础,以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创新载体建设。到2020年,培养创建5-1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一步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明确功能定位,实现特色发展。依托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等各类园区建设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围绕我市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示范基地和技术服务示范平台。

(四)加大人才投入和激励

1、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各级财政要积极投入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和支持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坚持把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体系,要与市财政经常性支出保持同步增长。—2020年在财政收入正常增长的情况下,人才开发专项投入占市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略增的水平上。

2、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保障。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调整规范各类人才奖项设置,设立“杰出人才奖”,加大对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重奖为经济建设、科教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突出贡献、在国际国内各项事业中为国家、省市获得殊荣的各类人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多做贡献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健全人才发展服务培训体系

1、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开放、稳定和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事、社会保险、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元化需求。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管理能力。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

2、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创新人才培训方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人才交叉交流、研修、读学位、到名校和名企学习或挂职锻炼等形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培养。根据我市现代产业体系需要,调整我市高校、大中专院校的学科设置,使开设的专业更加贴近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培养造就大量的“本土”人才。

(六)提高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水平

1、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完善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进一步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贯通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发展和规范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形成统一规范、信息互通、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大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的扶持和培育力度。

2、加强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全市人才信息库,完善区域、行业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资源信息共享,为各类人才择业和用人单位选才提供方便快捷的人才信息服务。建立人才开发的宏观监测和预警系统,完善人才供求信息和薪酬行情动态制度。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加强监测评估和监督检查,针对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相关内容,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各县、区(市)、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制定计划,贯彻落实。

(二)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各县、区(市)、市直各有关部门、重点行业系统要以本规划为指导,结合职能特点和发展实际,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开展人才工作战略性研究,积极探索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强化人才统计工作,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制度。不断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宣传本规划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以及重大举措,宣传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加大对杰出人才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社会氛围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