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经济发展工作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新兴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保增长、抓转型、调结构,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社会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30.7亿元,年均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505元,完成预期目标;地方财政收入为9.0亿元,年均增长19.3%;工业总产值为366亿元,年均增长15.4%;自营出口总额7.2亿美元,年均增长22.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7:62.8:30.7调整为年的5.6:61.7:32.7。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观。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节能减排顺利推进,万元GDP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下降。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92元和8978元,年均增长11.5%和11.7%,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就业人数稳步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
──重大项目积极推进。全县重大建设项目克服一系列困难,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浦义公路、侯中公路、通济桥水库和金坑岭水库除险加固、甘泉工程、村庄整治、仙华国际温泉度假村、东山公园、特色工艺品市场、建材市场、档案馆、浦阳一小和职技校迁建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先后建成或顺利推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同时也要看到,制约全县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城市管理水平偏低,干部执行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妥善解决。
(二)发展环境
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全县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宏观环境。展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和平发展。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面临深刻调整,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和教育水平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社会管理任务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既为我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对我县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区域环境。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有望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浙江处于人均GDP7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阶段,迎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市群“一主两副五极”发展格局确定,被列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浦义公路、新47省道、杭金衢高速等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为我县全面融入长三角,成为金义主轴线上的重要增长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区域内产业结构同构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的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县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文化活县”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特色产业为基础,崛起为契机,改善民生为根本,全力打造“绿色、实力、活力、和谐”,努力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后劲强劲、城乡格局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兴特色城市,成为城市群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实现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科学发展观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突出第一要务、加快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城乡互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经济增长从不平衡、不协调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和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立足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优势,以特色优势产业集聚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基础。在因地制宜、正确引导、促进传统特色产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同时,注重引进和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以崛起为契机。发挥紧邻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把握《长三角区域规划》、《城市群规划》编制实施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浦义公路即将建成的契机,加快接轨进程,融入城市群,成为金义黄金轴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着力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政理念落到实处,实现民安、民享、民富,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二)发展目标
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新兴特色城市,成为城市群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实现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富民强县实现新突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和8.5%,到年力争达到210亿元和50000元。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年超36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到年超15000元,全县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产业提升实现新突破。高效生态农业全面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新兴高科技产业群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到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8%。
——城乡统筹实现新突破。县城的龙头带动作用和中心镇的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到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6%。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平台逐步完善,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
——生态文明实现新突破。生态县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土地、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发展,全县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趋协调,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就业更加充分,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完善功能区划,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优化布局、统筹发展、提升功能、凸现特色”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县域功能区划,合理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逐步构建集聚度较高、辐射联动作用较强的产业空间布局和特色功能区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一)优化生产力布局
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目标是形成“一核两片四带”新框架。
“一核”是指由县城和黄宅共同构成的县域集聚发展核心。“一核”的发展定位为:金义都市区的精品山水城,城市群的特色工贸城。通过“接轨”参与城市群的构建;通过提升经济结构,推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创建特色山水城市。
“两片”是指东南片区和西北片区。东南片区以盆地为主,3个街道和5个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接轨、融入金义主轴线的首要区域。西北片区以山区为主,是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区和休闲观光区的主要分布区域。
“四带”是指东南片区浦阳江沿岸的特色工业产业带、南山脚浦义公路沿线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北山脚新47省道(待建)沿线的文化旅游产业带以及西北片区壶源江沿岸的生态农业产业带。特色工业产业带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浦郑公路为纽带,等工业功能分区为节点,形成一条经济巨龙。现代服务业产业带以江南市场群为中心,绿谷为次中心,浦义第二通道沿线将成为新兴的城市发展轴。文化旅游产业带以新47省道为依托,以仙华山、江南第一家、上山遗址公园、温泉度假村、通济湖、礼张书画村等景区为节点,形成一条群星璀璨的文化旅游产业带。生态农业产业带主要以20省道及侯中公路为纽带,连接整个西北片区,以提供生态产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主。
期间,我县将以优化空间布局作为加快经济转型、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四带”建设,构筑企业集聚平台“一区多园”、产业空间布局“四龙齐舞”的新局面。
(二)加快经济开发区与各功能分区的整合提升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创业创新,坚持整体提升与空间扩张相协调,注重增强发展活力;坚持提升出口与开拓国内市场相协调,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注重和谐园区建设,促进全县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开发区要在提升绗缝、水晶、制锁三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和服装、针织、化纤、医药等行业发展水平上下功夫,积极引进和培育太阳能光伏、LED、节能变频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节能科技产业的集聚区,积极推动开发区从单一工业功能区块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和现代化、生态型城区发展。使开发区成为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平台,宜工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
黄宅镇工业功能分区。主要集聚工艺品、五金、灯具、纺织、服装、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在园区新增用地中,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高性能汽车刹车片等项目。
郑宅镇工业功能分区。在现有挂锁、服装、建材、水晶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重点推进锁具系列产品开发,做大做强全国挂锁生产基地。增强孵化能力和辐射能力,使之成为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
白马镇工业功能分区。重点发展金属制品、水暖器材等产业,提升服装等传统产业,积极引进高科技产业。
经济开发区郑家坞分区。区内产业以纺织服装、金属制品、通讯电子、工艺制品为主。今后五年内,抓好数个重点技改项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我县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生态经济区和生态保护区四类。
优化开发区。含浦阳街道,该区是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的重点区域,要通过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壮大经济总量,成为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区域。
重点开发区。含浦南街道、仙华街道、黄宅镇、岩头镇、郑宅镇、白马镇、郑家坞镇。该区块要注重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充分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引导企业聚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区域竞争制高点。
生态经济区。含檀溪镇、中余乡、虞宅乡、大畈乡。该区以保障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主。檀溪镇适度配置特色商贸业等功能,虞宅、中余适当发展清洁生态型工业。
生态保护区。含杭坪镇、前吴乡和花桥乡。这一区域以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为主,加强植被保护和防护林建设,构建生态屏障,提高抵御灾害能力,严格限制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规模。对散点分布在各区域范围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保护区等,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
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提升
坚持把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以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以提升农业特色产业为抓手,以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
优化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稳定粮食生产,新增粮食储备5000吨,确保粮食安全。实施农业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重点提升水果、蔬菜、畜牧、茶叶等四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茶叶、葡萄、蜜梨、桃形李、高山蔬菜等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推行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优质、特色、绿色农产品,力争全县主要农产品无公害覆盖率85%以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等现代农业,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确保农产品安全。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和粮食功能区。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快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在东南平原片区,包括黄宅、郑宅、郑家坞、白马、岩头等镇,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至年,全县建成两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六个农业产业示范区和十个农业精品园。在盆地综合区着力打造葡萄、蜜梨、生态畜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设施蔬菜、特色水果精品园。在西北山区综合区重点发展香榧、山地蔬菜、茶叶、竹笋等产业,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山地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万亩香榧早实丰产基地、优质生态有机茶示范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桃形李高效生态示范基地、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
加强农业支撑体系建设。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地力提升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完善农业技术开发、应用、推广体系,积极引进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运等技术。全面实施品牌战略,以现有农产品品牌为基础,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建立多方位的农产品市场推介体系,加大农业展会、网上农博会等新型营销力度。
(二)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
坚持“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坚持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并重,全力打造东南片区浦阳江沿岸的特色工业产业带和“3+X”的特色产业体系,力争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到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
巩固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明确绗缝、制锁、水晶等传统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重点支撑项目和扶持政策,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引导传统特色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和低消耗方向发展,加快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装备提升、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深入开展质量强企、质量强业活动,推动“质量强县”工作,逐步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择优发展纺织、服装、童鞋、机电、化工等传统产业。着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先进技术应用,培育一批上规模、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提高企业设计、生产、营销水平,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着眼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大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人才引进和应用示范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发展太阳能光伏、LED及高端机电产品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融合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到年,初步形成太阳能光伏、LED、高端机电产品、新材料等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构筑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坚持走“引进、创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强化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和创新产业建设。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在科技创新中的平台作用,引导高技术产业、研发机构和融资平台向开发区集聚,大力培育科技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加快绗缝设计中心、水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锁具研发中心等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导向,以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抓手,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体系,营造城市核心商业区,逐步形成新47省道沿线的文化旅游产业带和浦义公路沿线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带。
现代商贸业。按照布局科学、规模适度的原则,优化网点布局,提升商贸层次,加快形成“一主两副三片四网点多节点”的整体发展格局。以现代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工艺品市场、建材市场、机电市场等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江南市场群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区域辐射力的核心商业区。大力培育龙头骨干商贸流通企业,进一步丰富大型超市、专卖店、知名品牌连锁店等商业业态,着力提升县级商业中心的规模和品味。加快建设仙华文景新书画街、民主路综合步行街、新华路休闲服饰街、中山南路美食街以及金融、数码电子产品等特色商业街区,加强消防、绿化、车位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秩序监督和管理,提升商贸服务的水平和档次。加快培育黄宅商业副中心,完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引导发展超市、百货、配送、专卖、连锁等商业业态,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业升级换代。以“千镇连锁超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完善农村商业网点布局,不断提升城乡商贸配套服务功能,逐渐形成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到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
休闲旅游业。围绕建设“文化之邦、水晶之都、毓秀之境──魅力”,按照“一核、一环、三板块”的发展思路,深度挖掘开发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精品项目,完善“一个山水城市、二个景观带、六大风景旅游区、十个主要景点”的旅游发展格局。进一步丰富仙华峰林景区内涵,加大江南第一家、上山文化保护挖掘和文化价值利用的力度,开发浦义公路沿线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品牌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我县独特的山水景观、田园风光、生态环境、产业特色、民俗文化等优势,加快传统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延伸,着力形成以独具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三大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对接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带、环杭州湾历史文化名线、商贸游线等,实现与周边旅游景点的联动发展。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科学规划老景区的改造提升、新景点开发,加快旅游宾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现代物流业。立足区位交通优势,构建集仓储配送、信息汇集、运输贸易于一体的多功能物流平台,与物流基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打造成国际物流中心的次中心。优化物流业空间布局,加快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引导县内物流企业向专业市场集聚。培育壮大物流业市场主体,推进物流企业的重组整合,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扶持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加强物流业发展的制度与环境建设,逐步形成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规范物流业市场运行机制。
其他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会展业、娱乐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和拓展服务市场需求,着力形成现代服务业体系。
五、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和人口布局,引导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
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积极融入城市群空间圈层分工,通过“接轨”参与城市群构建,加快形成“一核两带四片”的城镇空间结构布局。着力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人居、服务等功能,加快构建“结构开放、轴线发展、服务沿江、工业集聚、环湖绕水、山水融城”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建设规划,分步推进老城区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建设步伐,优化教育、医疗、公园、停车场、菜市场等配套设施布局,创造良好便捷的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宜居功能。在中心城区适度布局写字楼等现代商务办公场所,加快发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教育医疗等服务业,优化商贸网点布局,加快工业向经济开发区和黄宅东部工业园区集聚,提升城市产业承载功能。利用城市的山水生态环境资源,构建“严家山—金狮湖—浦阳江”生态轴线,充分发掘上山文化遗址、江南第一家等历史人文景观资源,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发展中心镇。根据省级中心镇培育规划,加快黄宅、郑宅中心镇发展。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要求,完善对中心镇的财税、投融资、建设用地指标安排等政策,提高中心镇综合承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优化“第二通道”沿线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黄宅作为县城与的纽带作用。强化郑宅工业和旅游重镇的职能,着力提升“中国挂锁之乡”,“江南第一家”品牌。加快人口、产业向中心镇集聚,使黄宅、郑宅向小城市方向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白马、郑家坞、岩头、檀溪等重点镇发展。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管理体制创新,合理划分县、街道(镇)的管理权限,建立规范高效的城镇综合执法体系。加快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广泛应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全面推行“数字城管”。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建设新型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规范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对于市民反映比较强烈的城区交通、车辆停放、占道经营、旧城改造、环境卫生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
(二)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编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计划。以深化和提升村庄整治工程为载体,着力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全面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墙体美化等项目建设。至年,农村改厕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78%。
大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简化审批程序,采取宅基地整理置换、村庄撤并等办法,分类推进农房改造建设,积极引导人口和居住向中心村集聚,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下山异地安置,提倡建设公寓式住宅,推行建设联立式住宅,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大力开展宅基地、废弃地、空闲地整理,以存量土地结构调整拓展村庄建设空间。
大力推进农民素质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快农业现代生产经营人才、农村服务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大创业培训力度,重点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龙头企业业主、农产品行业协会带头人、农家乐经营业主、来料加工经纪人的综合素质。以“金蓝领”工程为主要载体,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至年力争培养中级工2000人,高级工1000人,实现有效转移5000人。
(三)健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城乡交通一体化格局,基本完成农村公路网络化、生态化建设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继续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完成甘泉工程建设,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环保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环境,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提高覆盖城乡的邮政普遍服务水平,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邮政普遍公共服务体系。到2013年,建成411个村邮站、6526个信报箱,基本实现“农村村村建站、城镇户户建箱”的目标。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就业服务。加大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的岗位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县乡(镇)两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市场体系,把就业管理工作延伸到农村社区。
拓宽农村融资渠道。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实现公共财政城乡全覆盖。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引导社会资本、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用事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六、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围绕时期生产力布局和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统筹发展,合理布局,重点推进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
(一)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以“构建主骨架、拓展道路网、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省道和区域干线公路为基本架构,加快县际快速通道及县域公路网建设,进一步优化县域综合交通网络。时期,初步形成道路主骨架,重点完成浦义公路、浦后公路岩头-郑宅段、47省道郑家坞-联盟段、03省道段改建、安吉至磐安公路段等项目;争取实施丰产至朱云公路、浦郑公路改造、临安至缙云公路等工程;做好沙丘至石斛桥公路、至城际轻轨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东站、中余客运站和现代物流中心等地区性运输枢纽,构建以“四纵四横八联”为主骨架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建设中心城市道路系统,拓展道路网。
(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防汛抗旱除涝并重,进一步提高防御洪涝台旱灾害的综合能力。继续推进堤防加固、“强塘固库”、中小河流整治,完善防洪体系。重点完成钱塘江干堤平七桥—大许桥段、浦阳江干堤新合济桥—第二污水处理厂段加固工程,钱塘江干堤浦阳江流域城区段达到50年一遇洪水标准,浦阳江流域其他区段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他乡镇所在地及重要小流域重点河段达到10年一遇以上洪水标准。强化20座水库除险加固,建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继续加大重点山塘整治力度,时期规划整治146座。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继续完善两个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和小型灌区配套,渠系水利用率达60%以上。
(三)强化电力能源保障体系
根据“提前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增强全县供电可靠性。加快220千伏、110千伏变电所的布点,合理划分110千伏变电所供区,逐步淘汰35千伏电压等级,不断优化中压网架。期间,新建2座220千伏变电所(朱云变、刘店变),新建7座110千伏变电所(平湖变、吴店变、岩头变、刘铁变、仙华变、七里变、后溪变),增容改造110千伏白马变、变,争取实施500千伏香山变,新建110千伏线路19回135公里,加快黄宅、郑宅两个省级中心镇的电网建设。新建电力调度大楼,进一步加快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开展农村小水电更新改造,确保水电站安全高效运行。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推广绿色能源,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
(四)优化信息网络设施
加快实施“光进铜退”,大力发展光纤到户(FTTH)和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业务;建设和完善现有的3G通信网络,成熟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适应各类用户多层次需求;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七、坚持科教兴县,建设创新型城市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和人才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县建设,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
(一)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保障,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实施创新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等“八大科技创新”计划。加快县科技创业中心建设,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到年,全县科技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总数达到200家以上,开发发明专利100项,省级新产品150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兴建创新服务平台、试验基地、技术转移中心,改善企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投融资和风险投资,鼓励中小企业合作构筑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大支柱产业自主品牌培育力度。
努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进一步提高财政科技经费预算中科普投入比例。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覆盖乡镇街道、企业的科技普及网络,完善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实施全民科普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举办科普活动周、科普节和科技下乡等活动。
(二)推进教育现代化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各类教育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教育强县水平,力争到年全县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到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8%以上。加快城区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优化中小学布局,实施四中、东苑小学、郑宅中小、檀溪学校等新建和迁建工程,全面消除中小学危房。重视特殊教育,新建1所培智学校。切实加强教师岗位培训和学历培训,提高农村教学水平,中小学专任教师基本具备合格学历,学历高标率达到75%以上。培养150名学科带头人,20名骨干校长,300名骨干教师。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大力发展符合地方产业特色的机电、水晶工艺与设计等专业,办好省示范性专业和省示范性实训基地,保持职高和普高招生数平衡。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式的国民教育体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达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年岗位技术培训面占职工人数的40%以上,参加继续教育人数占科技人员的15%以上。
推进教育改革进程。继续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做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逐年提高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或高于省定标准。深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互助发展的“教育发展联盟”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蓝天计划”和“关爱行动”,建立和完善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一对一”结对帮扶长效机制。强化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学前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考评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三)开创人力资源新局面
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扩大人才总量规模和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并重,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并重,打造人力资本强县。人才规模较大增加,到年全县人才数占人口比重提高到15%以上。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人才环境逐步优化,人才效能明显增强,基本建成人才高地。
开发现代产业体系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以培育、储备、激励人才和提升人才结构为重点,大力开发制锁、水晶和绗缝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人才。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为重点,以逐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大力加强太阳能光伏、LED等新兴特色产业人才开发。以扩大人才引进规模为重点,重点吸引现代商贸业、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文化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人才。积极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开发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开发教育、政法、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社区建设、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的专门人才,造就一支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好、服务能力强的社会建设人才队伍。加强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为“两新组织”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竞争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技能操作能力为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创业致富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以职业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党管人才的宏观管理体制和组织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健全人才工作政策法规,为人才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改进和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八、建设文化名县,增强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新时期的精神,加快推进国家级文化名县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以“道德”建设活动为抓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志愿服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培育发奋图强、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强化职业操守,提倡修身律已,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以创业创新的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事业
加快群众文化建设,开展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的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继续鼓励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创作。加大文物博物保护力度,完善上山文化遗址、郑义门古建筑群、江南第一家保护规划方案,启动上山遗址公园(包括博物馆)建设。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善板凳龙、乱弹、迎会、剪纸、麦秆贴画、郑义门营造技艺等国家级保护项目和省级保护项目的保护机制,建立省级以上项目传承基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重点建设县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和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多功能数字影院等文化事业项目。不断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实现每个乡镇(街道)都建有综合文化站,继续开展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市级文化示范村和县级文化示范户创建活动,重点扶持中心镇文化站和中心村文化室建设。坚持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100场,电影下乡3000场以上;建立15个图书流通站,流通图书达到10000册。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农民文化艺术节等中大型文化活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本着“整合提升、创新突破”的原则,重点发展以书画产业为特色的文化产业,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打响文化产业品牌,提升发展软实力。立足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加快实施仙华文景园项目,建设中国书画城,打造集书画艺术品创作、培训、会展、交易、收藏、拍卖等于一体的全国书画艺术品交易平台。整合现有书画场馆资源,继续办好三年一届的书画文化节。着力打造“万年上山文化”、“千年儒家家族文化”、“百年书画文化”等金名片。以绿谷等项目为载体,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经营方式,拓宽文化产业内涵。
九、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保障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以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为重点,加快健全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推动实现充分就业
全面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劳动者、市场、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让更多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劳动者实现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
加大就业保障力度。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完善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制。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3551”创业工程,加快“五个一批”创建工作。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担保方式,简化贷款程序,畅通贷款通道。加强创业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加强创业服务,完善创业服务平台,提供项目策划、项目推介、项目论证、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村)级就业服务平台、城乡就业服务网络体系,为各类群体提供高效就业援助服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进一步落实空岗信息员、社区联络员、就业援助员“三员”就业援助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实施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最低工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劳动保障行政监察,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机制,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支撑,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探索和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联动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来料加工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生态旅游等农村特色经济,拓宽农民致富门路。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推行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开展农村社区资金互助组织的试点,支持低收入农户创业发展,确保低收入农户有稳定的增收渠道,使低收入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努力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贯彻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规定,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普通门诊统筹制度,推动各类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转移衔接。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重点将非公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到期末,全县新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稳步扩大其他各项社会参保覆盖面。
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与福利体系。深入实施低保规范化建设,扩大救助面,提高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加大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缓解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完善医疗、司法等专项救助。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有效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需求。充分发挥“红十字”、慈善总会和公益性基金会等组织的作用。
(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着眼于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完善投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构建“20分钟健康服务圈”,到年,完成全县乡镇(街道)卫生院和60家紧密型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一体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巩固多元化办医格局。强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确保5年内所有基层卫技人员均取得规定的执业资质,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到年,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大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强化食品安全工作。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控中运用中医药保健技术和方法。深入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普及健康和卫生防病知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素质。
提高人口计生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继续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大力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逐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政策和农村双农女儿户奖扶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和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建设体育中心和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全县公共体育用地达到人均1平方米以上,25%左右的行政村符合体育小康村标准,60%的乡镇(街道)达到省级体育强镇(乡)标准。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县全民健身第四个五年计划,力争建成省级体育强县。
(五)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深化“平安”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利,畅通人民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健全政治协商制度,有效履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职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保障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探索基层民主实现形式,深入实施政务公开、企务公开、村务公开,保障村委会和居委会依法行使自治权利,推进基层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创新党在基层执政方式。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和“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治安管理部门综合能力,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坚持与发展“枫桥经验”,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衔接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努力形成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合力,及时化解基层矛盾。规范依法信访秩序,完善领导下访、约访制度,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根据条件许可,规划设立化工生产、储存集中区。完善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监测预报能力和气象信息分发服务能力。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网络管理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加强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中的运用,加快形成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不断提升管理效能、服务质量。加快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建设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档案室,实行档案备份制度。分期实施“数字司法”工程,努力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司法行政系统的四级联网,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工作。培育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和应对能力。完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机制,健全治安、户籍、计生、社保、卫生、教育等综合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创新统计体制机制,提高统计能力和数据质量,基本建成调查制度科学、调查行为规范、调查方法透明、技术手段先进、法制保障有力、服务水平一流的现代统计体系。
十、推进节能减排,优化生态环境
坚持生态立县,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打造绿色,创造优美、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能源节约,推广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热泵技术等先进技术,全面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节约,加大对水晶、印染、造纸等传统产业改造,推广节水技术。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发展节水农业。强化城镇和工业建设节约集约用地,全面治理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闲地。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和综合利用,推广替代型材料、可再生材料。开展对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城镇垃圾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渔牧结合、林牧结合、综合利用等多种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支持企业积极研究开发和生产环境标志产品、节能产品、节水产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与产业利用体系,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积极发展“绿色建筑”。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加强低碳科普宣传,鼓励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再生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绿色交通工具和环保装修材料。发挥政府在低碳消费中的引领作用和带动效应,加大节能型汽车和环保办公设备采购力度。推动绿色餐饮和商贸业发展,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
(二)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扎实做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加强重点区域粉尘、烟尘、总磷、总氮等污染物的减排。持续开展水晶行业、废旧塑料加工行业整治,淘汰落后产能,所有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到年,实现工业废水收集率、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使用有机化肥,削减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禽畜排放物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率和达标率达到90%以上。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城区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制定完善的产业准入和环保准入条件,严控污染项目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完成各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工作,开展各饮用水源地引水口或取水口水质净化工程,建立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期间,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加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加快县第二污水处理厂、郑家坞污水处理厂续建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排污管网,到年,城区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加强空气污染整治,强化化工行业异味整治和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加强对工业固废的分类管理和控制,严格规范放射源、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管理。加强生活垃圾回收三级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古塘源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到年,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均达到100%。
(三)优化生态环境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联建共享。积极开展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推广生态示范小区。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五改一体化”要求,开展森林村庄建设、生态能源村建设,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期间争取新增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乡镇8个,新建市级生态村60个,县级生态村100个。
打造“森林”。实施生态公益林、防护林体系、森林城市(城镇)建设、森林村庄、生态景观林改造、绿色学校创建等六大重点工程。至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以上,林木质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林木蓄积量净增30万立方米以上,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文化更加繁荣。
开展“多绿”创建。完善城镇绿地景观体系,优化道路绿化、滨江绿化、公园绿化。加强小区绿地改造,提高新建小区绿地率。加强“绿色志愿者”队伍建设,继续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市场、绿色宾馆、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多绿创建活动,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养。
十一、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进一步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资本、土地、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建立健全公共资源招标投标管理体制,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实行公平准入、公平交易原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探索工业存量用地流转机制,完善闲置土地退出机制,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依法公开流转的有效机制。发展和健全人才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建设现代技术市场体系。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推动产权有序流转。加快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一步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鼓励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加强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深化文化、科技体制改革。
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加大农村金融创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和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引进异地金融机构来浦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推进金融机构服务现代化。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扩大各类质押抵押贷款。探索中小企业新融资模式,开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试点。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中介信用和个人信用为重点,积极推进“信用”建设,加快建立信用制度体系。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全社会信用意识和诚信行为,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竞争秩序,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把政府转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发展活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保障。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相结合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推进政府组织创新,简化行政管理层级,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合理匹配各部门、乡镇事权和财力,增强公正履行职责的能力。深入推进中心镇发展,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扩大基层政府决策自主权,完善行政服务体系,加强县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整合公共资源等职能。推行公务员分类管理,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和政府机关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及部门政绩考核体系,增强干部的执行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行业协会、商会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打造“法治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尝试开展政府部分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的改革工作。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社会公益事业的财政支出比重,加大社会保障的财政资助力度,加强政府社会治安、市场监管、公共应急等能力建设,提高科教文卫、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水平。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机制,全面推行企业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加强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规范清理。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和完善跨部门统一互联的电子政务平台,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加强人口、地理、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人口信息、空间地理信息、企业基础信息、国民经济信息等基础库。加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市民卡、数字城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和谐指数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扎实推进“一个平台,四个库,五个应用”建设,全面提高我县政府信息化水平。推进政府组织创新,探索做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着力转变基层组织管理服务职能。抓好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行政问责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公民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问责制,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补偿、行政裁量权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制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利结构和运行机制,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深化对外合作与交流
统筹对外开放与对内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着力推进“外贸、外资、外经”三轮齐动,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鼓励发展出口信贷,创新出口企业融资担保方式,加快构建外贸出口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反倾销、反补贴等快速反应机制。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区块招商等引资方式,结合产业特色,强化项目包装,增强选商选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走出去”战略,优化境外投资政策环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设立贸易机构,开展加工贸易、生产销售、科技开发、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国际化经营。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特色产业、生态资源等优势,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步伐,深化区域合作与交流。加快实现与长三角城市及周边县市的资源融通、交通互联、市场互通、信息共享、产业互补、环境共保、机制互动。紧紧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以促转型为主线,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主动融入城市群经济。贯彻实施城市群规划,加快接轨进程,主动参与区域一体化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等地的市场资源、人才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和经济互补优势,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建立健全共建协作机制,走优势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环境共保的一体化发展道路,成为金义主轴线上重要的节点城市。
十二、规划实施的保障
(一)完善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构建促进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构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政策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上的服务水平。
(二)把握规划实施的推进时序
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安排;坚持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针对规划纲要中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专项规划;抓好年度执行计划的制定,明确年度目标任务,科学安排规划纲要的实施进度。
(三)加强规划实施的项目支撑
强化规划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按照“先编规划、后定项目”的原则,谋划和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利于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建立项目推进工作小组,按照“规划一批、建成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滚动实施。期间,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社会发展、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六个领域的重大建设项目。其中实施类项目143项,总投资323亿元,期间计划投资265亿元;争取实施项目46项,总投资81亿元;预备项目12项,总投资45亿元。(详见附件)
(四)提高规划实施的管理水平
建立由政府领导、全社会参与的包括规划落实、评价、反馈、调整的实施保障机制;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全民推进规划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
建设新兴特色城市,实现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全县人民的共同使命。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中共县委的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