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围绕经济区发展规划会议讲话分析范文

围绕经济区发展规划会议讲话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围绕经济区发展规划会议讲话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围绕经济区发展规划会议讲话分析

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明确经济区空间布局,进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规划》的突出亮点之一。按照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规划》从战略高度对经济区20个设区市今后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规划。一方面,《规划》按照功能区划分的要求,把经济区划分为三个主体功能区,即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中西部集中发展区和生态保护、生态发展区。另一方面,又从经济区各功能区之间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思路出发,制定了“一带、五轴、九区”网状空间开发格局。整个空间布局规划,既符合近年发展的实际,又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前瞻性,对于突破行政区划束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空间布局既然已经明确,显然今后发展的重点任务应该是严格科学地按照三大功能区划分和“一带、五轴、九区”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以及人文、环境、对台、特区四大优势,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区域经济发展拥有自身一定的规律。一个区域经济综合体的形成,往往与该区域拥有相同或相近或互补的地理形态、生态功能、经济流向、文化习俗等密切相关。因此,在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在差异化中求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发展的同质化。相反,发展思路应该是从各个功能区、各个发展区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现实发展基础出发,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让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优势叠加、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比如“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建设,主要是依托重要港口三都港以及和的港口等。但各个港湾,究竟发展什么临港产业,需要认真规划,统筹安排。临港产业既包括重化工业,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既可以发展港口物流业,也可以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等也不能忽视。因此,所谓“一体化”,绝对离不开“差异化”。各个港湾,要从各自发展的比较优势出发,既要充分考虑本港湾发展的历史、现状、基础条件及未来发展重点,还要考察周边港湾发展状况,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同质化发展,而要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渔则渔,最后形成区域发展合力。要改变目前许多港湾都争相上石化项目、造船项目、冶金项目的情况。

在竞争之中谋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排斥竞争。的9个集中发展区,即沿海等,要倡导有序竞争、良性竞争,同时,在竞争中合作,9个发展区之间应鼓励人才流动、人才合作。唯有如此,才更有利于各发展区提升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

在创共赢中构建长效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区域内不同功能区、不同发展区间的共赢。只有共赢,“一体化”才能持续。这就需要在合作共赢的思想指导下,构建区域一体化的长效机制。比如,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中西部集中发展区和生态保护、生态发展区之间就有一个山海协作、生产与生态等之间合作共赢的问题。按照5个发展轴的布局,在铁路、高速公路、能源建设方面实现有效对接;在投资软环境,比如知识产权保护、食品安全、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设方面要实现政策对接,等等。还要根据《规划》要求,设立相应的协调发展机构。

是经济区的主体,因此,在推进区域一体化中,无疑要先行先试,先在省域范围内实现经济一体化,积累经验,起到示范作用,然后让一体化进程向整个延伸、发展。

改善民生“两个同步”是政策导向

《规划》提出的任务要求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对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作了强调和部署。对于群众关心的收入分配问题,也明确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就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两个同步”的政策导向的体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一种收入分配的政策导向,而非主要目标,主要目标是GDP年均增长率(如国家“十二五”规划定为7%)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国家“十二五”规划定为7%以上)。作为政策导向的“两个同步”,在《规划》具体实施中,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政策导向是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点是健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调节体系。社会总收入是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的总和。要增加居民收入,必须调整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当然,不论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各占多少比重,只要总产出或总收入(GDP)有增长,政府、企业、居民三方收入均会有提高,居民收入自然也会增长。所以GDP增长是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两个同步”是硬约束,所以安排和健全能够达于“两个同步”的初次和再次分配的调整体系是最关键的,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

政策导向是明显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点是收入均等化。这不是国家、企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而是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或内部的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目前,要加快解决居民收入内部不合理的分配关系,以促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那些最为紧迫的问题。“两个同步”民生经济学性质的表达是社会福利总量最大化=GDP+收入均等化。所有社会成员获得的GDP所产生的边际效用相等是社会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所以正确把握收入均等化是最关键的。

政策导向是收入均等化或社会分配公平;要点是基本需要民生产品的普遍供给。绝对的分配均等是不公平的,且会减少可分配收入总量。过度不均等分配即使实现GDP最大化,也是不公平的,且影响社会和谐。当前,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等呈扩大趋势是世界性的,且无有效改变的手段。所以什么是收入均等化,目前没有合理共识,只能从实证和规范(价值判断)两方面来把握。基尼系数或洛伦茨曲线只能从实证上求得收入不均等程度,而不能求得收入均等化的规范解决。所以走向统计上的“抱怨”指数以求解决,认为对分配问题抱怨人数最少抱怨强度最小即是收入分配公平。所以问题转向解决“抱怨”指数,比较合乎实证和规范的是实行基本需要民生产品的普遍供应,这包括生存和基本生活需要、发展的基本需要、安全的社会需要、文化的基本需要的民生产品的普遍供应,并不断扩大普遍供应的领域和行业,这是最关键的。

政策导向是幸福指数;要点是非物质消费及其消费能力。基本需要民生产品实际上包括了物质性产品和非物质性产品,即精神性产品。物质占有和享用的主观感受开始时与物质性产品有正效应,但达一定程度后,正效应开始递减,而对非物质性产品占有和享用的主观感受则始终随非物质性产品的增加而增加,直至由文化修养带来的精神自由的无限上升,这是幸福实质。

在上述的四个政策导向要点中,政府、企业、社会、个体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