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21年工作要点范文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21年工作要点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21年工作要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21年工作要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让每一个项目在阳光下交易、让每一项交易实现公平公正”为目标,推进服务行为规范化、场内管理精细化、交易全程智能化、监管格局立体化、风险防控常态化,努力开创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1.加强政治机关建设。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引导、监督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各项工作要求。认真落实“”、组织生活会、请示报告、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保证党内政治生活质量。

2.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全面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创新“坚持五抓五提、护航阳光交易”党建工作载体,着力提升党建工作影响力。党组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其他党组成员根据职责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机关党支部切实担负起从严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责任,围绕当好“三个表率”,聚焦“政治过硬、组织过硬、作风过硬、纪律过硬、能力过硬”目标,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进一步提振中心党员干部精气神,增强党支部执行力、凝聚力、号召力,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3.认真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及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主动掌握干部职工思想动态,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负面言论。积极开展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一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平安建设等工作,营造精神饱满、秩序规范、服务高效、环境优美的工作环境。持续加强信息宣传,深度挖掘和提炼交易改革中的特色亮点工作,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信息网络、报刊杂志报送信息,不断提升中心的影响力。各县分中心全年向市中心报送信息24条以上,市中心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在中心网站信息不少于1条,全年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不少于3条。

4.做好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按照《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将统战工作纳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年内安排1次统战工作中心组专题学习,深刻领会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论述,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加强与投标企业、机构、评标专家等党外人士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和工作联系,营造良好交易改革氛围。坚持党建带群建,通过教育联抓、活动联办等措施,充分发挥工会、妇委会、青年小组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二、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夯实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基础

1.狠抓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为契机,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理论研讨、党课展播、专题讲座、主题党日、“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引导全体党员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原文学习《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等读物,保证学习教育活动走深走实。年内,每位党组成员为全体党员开展1次党课辅导,每位党员进行2次心得交流。“七一”前夕,组织召开中心庆祝建党100周年会议。

3.持续创新理论学习形式。每月召开1次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每月开展1次主题党日活动,每周组织1次集中学习,采取“视频学习”“一周要闻”“业务工作论坛”“重要文件会议精神回顾”等形式,有计划、分专题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各类交易法规政策学习,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好“学习强国”“党建”“干部在线”以及微信群、钉钉群等学习平台,及时学习理论文章和业务法规实务,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工作水平。注重理论学习与党性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搭建党员示范岗、服务先锋岗等党性实践平台,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缅怀先烈、志愿服务、过集体政治生日等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做贡献、立足服务展形象。

三、以“五化”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

(一)推进交易服务规范化

1.制定出台交易目录。结合《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2020年版)》,配合市发改委制定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清单,落实“平台之外无交易”工作要求。

2.提升平台服务能力。立足平台服务职能和定位,优化交易受理、交易组织、交易见证“三段式”交易模式,不断提升见证、场所、信息、档案、专家抽取等服务能力。按照场所设施标准和数据对接要求,优化服务场所布局,加大电子化交易所需设施设备配套力度,着力提升平台服务保障支撑能力。

3.完善交易流程规范。完善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自然资源、资产产权7大业务工作流程,结合“三段式”交易服务模式,对招标人、投标人、机构、评标专家、监管人员、中心工作人员等6类交易主体制定现场工作纪律,细化业务受理、场地管理、专家库管理、开标管理、评标管理、电子档案管理、保证金缴退管理、平台服务费管理、网络设施管理9项制度规范,形成交易平台服务“769”制度体系,为市县平台“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4.加强评标专家和机构人员培训。聚焦全流程电子化和场内服务管理两个重点,通过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方式,适时组织开展评标专家和中介机构培训,切实提高“两支队伍”从业人员服务能力。协助市发改委和各行业主管部门做好评标专家清退和征集工作,不断提升全市综合专家库水平。

5.市县平台一体运行。加强对分中心业务指导培训,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做到市县两级平台“一个流程、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运行,确保县级平台交易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适时到各县分中心开展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平台运行中存在的困难。组织开展各县分中心交易工作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活动,相互学习借鉴在优化交易服务、降低廉政风险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常态化落实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毫不松懈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线。

(二)推进场内管理精细化

1.业务流程量化管理。对场内管理开展两评价、三报告、六记录。两评价,即对评标(审)专家和机构进行日常履职考评和负面清单评价,规范场内服务行为;三报告,即交易异常情况快报、交易情况周报、交易统计分析月报,进一步加强交易受理、交易组织、交易见证工作的协同衔接配合;六记录,即开(评)标区管理台账、交易异常情况及处理台账、投诉举报及协查协办台账、投标保证金及电子保函台账、档案管理工作台账、软硬件系统运行台账,详细记录相关情况,强化日常业务管理,提升场内服务和管理质量。

2.提升平台见证能力。对交易过程中的文档格式、数据格式、内容结构等制定统一规范的制式模板,实现交易业务流程关键节点文件制式化、模板化管理。将交易项目中招标采购人、机构工作人员、投标人和中心工作人员的每一步业务操作,按照过程节点生成见证信息,项目结束后形成《交易流程见证表》,做到见证服务无死角。利用音视频监控刻录系统和见证系统,做好交易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存档工作,通过交易电子档案云平台和光盘留存“双备份”,确保交易信息全程留痕、可溯可查。加强交易电子档案管理,制定《电子档案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各领域电子档案目录,健全电子档案归档、管理、查询、服务制度,确保电子档案目录清晰、内容完整。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数据上链存证,确保交易数据可信可靠,提升交易平台的公信力。

3.持续做好为企减负。做好投标保证金线上缴退服务,实行保证金账户零余额管理,最大程度减少投标企业资金沉淀。全面推行投标电子保函业务,制定完善电子保函在线提交、在线核查等流程规范,不断提高电子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比例,切实减轻企业资金占用压力。落实交易服务费减免政策,继续推行数字证书CA证书全省互认,降低交易制度成本。

4.严格实行绩效管理。按照中心“五心”服务标准、“五办”服务举措、“五零”服务目标,进一步细化完善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承诺、责任追究、AB岗、绿色通道等制度,制定出台干部职工仪容仪表、服务礼仪、服务态度等标准,不断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对照流程标准、操作标准、服务标准,把绩效评价结果纳入科室和干部职工平时考核,强化结果运行,形成绩效导向。

5.跟进出台服务举措。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结合交易工作实际,制定落实“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的配套措施,梳理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事项,对交易流程再优化、交易环节再瘦身,建立平台服务清单,全面提升服务效能。积极服务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为民办实事等重大项目,用好“绿色通道”,全力支持和保障项目按期交易、顺利推进,持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三)推进交易全程智能化

1.全面升级“不见面”交易。按照受理、投标、开标、评标、监管、服务“六个不见面”要求,不断升级“一网三平台”(公共资源交易网、电子服务平台、电子交易平台、电子监管平台)信息系统,推行全流程电子化和交易服务“一网通办”,丰富“不来即享”服务事项,提高网上办理服务质量,做到“交易不见面、网上全公开”。加大“不见面”评标系统技术升级,从规范工程量清单入手,提升招投标文件编制、电子辅助评标评审等功能,对政府采购、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林草、自然资源6个行业领域项目引入智能化辅助评审模块,实现电子投标清单系统自动清标,加快项目评审时效。

2.运行移动电子签名(CA)系统。引入服务平台,对中心“一网三平台”系统数字证书(CA)进行升级,将CA证书UK介质融入手机端,采用移动电子签名(CA)系统替代UK介质登录,进一步降低企业投标成本。

3.常态化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在推进房建市政项目远程异地评标的同时,逐步推进所有“不见面”交易项目市县两级远程异地评标,实现专家资源共享。

4.提高大数据分析质量。在做好交易数据常规统计分析的同时,着重对投标企业、评标专家、机构交易主体信息和从业人员信息、业绩信息、中标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对比分析关联性、趋势性、规律性数据,为精准服务、系统优化、数据治理提供支撑。按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数据规范(V2.0)》规定的数据内容和范围,统一数据标准,深化数据互通共享。

(四)推进监管格局立体化

1.发挥公管委综合协调作用。主动衔接汇报,召开全市公管委联席会议,督促相关部门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的意见》工作任务。对照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健全完善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按照行业分类制定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规则流程和管理制度,督促交易目录内的项目全部进场交易,依法依规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2.强化交易主体信用监管。持续开展评标专家“一标一评价”和场内行为负面清单考核,定期开展评标专家及中介机构现场行为考评情况全市通报,将市县两级平台单独通报改为市中心集中通报,提高通报工作震慑力。对不按法定时限完成项目招标流程的机构,通过电子服务系统自动限制新项目,促使其提高交易效率。严格执行“黑名单”制度,对虚假招标等失信行为责任人,会同行业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公开曝光。配合建立全市公共资源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库,对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让“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联合惩戒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协同行业部门对机构进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强化行业部门对机构的市场监管和服务考评。

3.加强行业部门电子监管。配合行政监督部门做好场内监督工作,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分析投标人与评标专家、投标人与投标人、投标人与招标之间的关系,监测分析投标文件制作电脑的IP地址、MAC地址、标书雷同性,及时发现围标串标行为,实时监控预警交易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加大行业部门电子监管平台普及使用,强化交易文件备案管理、过程监管、交易见证、动态预警等功能模块运用,实现交易过程数字监管、在线监管。加快交易平台与全市建筑市场监管平台数据对接,推动交易和监管数据互联共享。

4.协助做好质疑投诉处理。根据行业监管部门和业主单位工作需求,协助做好质疑投诉事项的音视频资料、投标过程文件资料调阅工作,使质疑投诉事项得到及时处理。

(五)推进风险防控常态化

1.细化廉政风险排查。进一步排查交易流程和业务岗位廉政风险,分级分类完善防范措施,做到管到关键处、关键时、关键人,最大限度降低交易风险,打造廉洁服务平台。

2.严格评标区人员进出管理。进一步加强评标区管理,规范评标区人员进出,在评标过程中,机构及中心工作人员严禁单独进入评标区、严禁与评标专家接触,做到“零进场”“零接触”。

3.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评价。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继续开展“行风监督员”选聘,建立“交易开放日”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观摩开评标现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开展中心廉洁服务和作风建设测评活动,通过第三方评价和服务好差评等方式,主动查找服务短板和作风问题,扎实开展整治整改,不断优化交易服务环境。

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1.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压紧压实市县两级平台党组织主体责任,切实将党政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落实到位。党组每季度召开1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党章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适时开展党规党纪、观看专题片、专题党课辅导等活动,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自觉筑牢廉洁“防火墙”,主动远离违纪“高压线”。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建立廉政文化墙和廉政文化宣传栏,广泛传播交易服务廉政文化,努力形成浓厚的廉洁服务氛围。

2.持续优化机关作风。适应新时代新阶段机关作风新要求,锲而不舍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用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防止新的不良习气、不严不实做法滋长蔓延。强化责任追究、约谈提醒等工作制度落实,坚决防止责任心不强、庸懒散拖、推诿扯皮等“机关病”,不断提升中心公信力,维护良好窗口形象。

3.健全完善工作人员培养激励机制。适时组织工作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每季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德、能、勤、绩、廉综合评价,形成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