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全市质量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标准质量领先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作目标,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完善质量治理能力,全力推进质量工作创新,为实现市场监管工作大融合大创新大监管,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质量支撑。
一、强化宏观质量管理
1.完善质量发展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党管质量的责任,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大质量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市质委办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健全日常工作机制和年度考核制度;加强与质量发展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协作,共同构建协调有力、运转高效、执行顺畅的质量工作落实机制,推动产品、工程、服务各领域质量提升,形成质量发展的合力。
2.加大质量考核督查力度。根据省对市质量工作考核要求,结合实际,合理确定考核督查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党委质量督察工作机制,健全质量治理体系,提升质量治理能力。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增强质量意识,督促各县区发挥区域优势、补强短板。
3.积极探索质量立法工作。加强对质量立法的研究,注重立法调研论证,密切跟踪省局质量促进条例立法进度,学习借鉴《徐州市质量促进条例》的立法进程,围绕质量促进等领域探索具有特色的质量法律体系,为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4.充分发挥质量载体作用。完成质量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宣传质量文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分析与挖掘不同类型质量信息间的关联及规律,实现对质量信用、品牌建设、合格率抽查、质量风险监控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政府部门决策、基层行政监管、社会公众查询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推进微观质量提升
5.推进产品质量提升。深入落实《市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围绕盐化工、教学装备、特钢等3大行业、凹土、电线电缆、仪器仪表、元明粉、毛巾等5类产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通过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改进等活动,帮扶130家重点企业攻克一批影响质量提升的难题,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建设,精准服务企业质量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开展“一地一品”质量提升活动,出实招,求实效,适时将各地的质量提升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6.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建立全过程管控的质量管理体系,广泛开展质量比对、风险评估、成本控制、事故分析等活动,引导和推动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精准生产、流程再造等先进的模式和方法,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质量帮扶活动,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向产业链延伸,协同提升质量管理能力。
7.抓好缺陷产品质量管控。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并重,加大《省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宣贯力度,建立健全产品伤害监测、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汽车“三包”、设备监理等质量监管制度,完善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工作体系,督促企业切实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安全管控,形成推动质量发展的倒逼机制。
三、实施质量品牌战略
8.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新品牌工作方式,广泛宣传高端品质产品。发挥质量工作牵头作用,综合运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政策,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依托“中国品牌日”等重要节点,放大品牌宣传效应,提高产品、服务的知名度。
9.积极培育质量奖项。加大服务业、工程建设、医疗机构以及个人申报各级质量奖的培育力度,鼓励扶持优秀企业申报省、市质量奖,年内新培育市长质量奖1-2家,认定市质量管理奖3-5家;指导、推荐1-2家企业申报省质量奖。
10.争创“精品”。认真研究“精品”的申报标准和认证机制,将技术含量高、质量等次优、品牌形象好、发展潜力大、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推选出来,积极参与“精品”评选活动,打造市场监管领域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提高“制造”影响力。
11.实施质量标杆引领行动。发挥各级质量奖获奖组织的标杆引领作用,督促其履行质量公益责任。开展名优企业交流活动,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现场观摩和专题培训等方式,总结推广应用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管理、质量统计分析工具应用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我市企业自创的质量管理模式,交流先进管理经验,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提升企业质量总体水平。
四、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12.推动质量业务融通。落实“打通、贯通、融通”工作要求,推动质量发展工作嵌入市场监管相关业务领域,建立与执法稽查、信用监管、质量监督、新闻宣传等业务的联动机制,强化问题会商、横向协同,实现质量工作由传统的分段式、分领域专业管理向系统性、全链条治理转变。
13.提升质量治理能力。加大系统内质量工作人员培训力度,通过管理现场学习、集中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业务能力提升活动。配合省局开展新型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推动开展质量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夯实质量人才基础。推进质量专家库建设,加快建设一支涵盖行政人员、技术专家、科研学者的质量专业队伍,为质量提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继续开展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免费培训50名首席质量官。
14.聚焦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认真开展消费品质量合格率、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公众服务质量满意度等质量监测评价工作,加强监测指标研究和应用,形成有价值的质量分析报告,为宏观质量决策提供参考。
五、强化全民质量意识
15.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加快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根据省局统一部署,探索建立质量信用信息共集、共享、共用机制,完善“红黑榜”制度。进一步推进工业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工作,年内力争新增100家A级以上质量信用企业,新增5家AA级及以上质量信用企业,引导企业诚实守信经营。
16.营造质量文化氛围。加大“品质行天下、匠心居江淮”城市质量精神宣传力度,在市级及以上媒体开展质量专题宣传,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宣传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树立质量强市建设先进典型。精心组织“质量月”活动,营造浓厚的质量宣传氛围,激发群众参与质量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