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设生态城市工作要点范文

建设生态城市工作要点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设生态城市工作要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设生态城市工作要点

一、加强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森林覆盖率为20.33%省森林覆盖率为13.34%市森林覆盖率为7.56%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8.7个百分点和6.99个百分点。国的森林覆盖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一是缺树少绿。二是风沙灾害多。市有风天气较多。历年瞬时最大风速28米/秒,相当于11级大风。因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只要有风,都伴有沙尘。尤其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增多,沙尘暴天气频发,给工农业、交通通信等造成灾害,经济损失逐年增大。三是水土流失量大面宽。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6.2%全年降水的60%至70%形成地表径流,年流失土壤6112万吨,相当于每年流失表土4.50毫米左右。平川、靖远北部草地沙化问题日益突出,有近2万公顷草场退化为沙漠化土地。四是污染整治任务重。随着工业的发展。全市废水排放量仍然较大,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较高,对黄河段及排水流域的水质和土地造成了污染,严重威胁着几十万人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固体废物侵占土地、污染土壤、破坏植被,成为环境安全的一大隐患。

二、综合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也是缓解气候变化的根本载体。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5千克二氧化碳、释放48.2千克氧气;一个月可吸收4.1千克二氧化硫;一年可吸收22吨至60吨灰尘。因此,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必须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机结合,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发挥林业的多重生态功能。积极实施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重点抓好市委、市政府已确定的人居小环境生态圈、城区大环境生态圈和都市屏障生态圈绿化工程,确保每年植树造林32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全面落实植树造林各项责任,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有序推进重点部位、重点地带、重点区域绿化造林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成造林任务。对人居小环境生态圈建设,由政府提供苗木补贴,相关部门统一规划、统一供应苗木、加强技术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居住小区和农户负责自己院落及周边绿化。对城区大环境生态圈建设,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建设供水设施,各单位划片包干,靠实责任,自想办法,自筹资金,自己栽种,自己管护,确保地块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把实效体现在成活率上,展示在扩面增绿上。对都市生态圈建设,坚持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步组织实施。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运用市场手段,完善公众参与保障机制,将所有集体宜林荒山荒坡和滩涂地承包或拍卖到户,明晰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激活全民造林营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林业横跨一、二、三产业,资源类型多、产业链条长、市场空间广的优势,发展林业产业,带动结构经济调整,提升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

二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但“两高一资型”特征突出,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强度较大、较高,造成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的最大源头。必须把经济生态化放在突出位置,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立足做大做强,突出产业链延伸,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升四大传统主导产业,提高先进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循环经济政策,遵循循环经济发展规律,加强循环经济企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努力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要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抓手,抢抓国家支持机遇,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多管齐下,积极实施一批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快西北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步伐,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关停一批小水泥、小电石、小煤窑等企业,进一步削减二氧化硫排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眼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突出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进一步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推进以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为重点的大项目和集聚区建设,努力提升旅游业占全市GDP比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中存在深层次问题,主要是由技术水平低导致的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实力的根本手段,贯穿落实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为推进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抗旱造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环境检测技术等。注重各类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应用,发挥科技进步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乘数效应,提高科技对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贡献率。

三是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多还旧账的原则,以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实施公司热电联产、稀土公司焙烧尾气和机动车尾气治理等项目,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强化水污染防治。积极实施公司三大冶炼厂重金属废水治理、稀土公司高氨氮废水治理、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县区污水处理厂、黄河两岸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促进黄河段水质达标。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推进城区东大沟流域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甘藏银晨铬盐公司含铬土壤污染治理等项目实施,改善土壤质量。同时,结合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和土地综合开发项目,推进采煤塌陷区治理;结合新农村建设、旧村庄改造和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农村环境改善。加强地质灾害检测预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

三、提高生态建设保障能力

一要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切实把生态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和全过程。各级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努力建设“节约型政府”带领全社会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切实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到各自工作中去。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坚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二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相结合。落实污染者付费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和产业等经济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完善植树造林长效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县区政府、驻地单位及社会各界投入的积极性,从今年开始,市财政将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造林绿化,各县区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足额配套,带动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改革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重点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领域推进政府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的投入格局。

三要完善目标责任落实机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估体系,健全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尤其要完善植树造林目标任务落实机制,建立政府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业主投资的办林兴林机制。有关部门要强化考核监督,确保林地用途不变,把林木成活率与各单位工作经费和政府对农户的营林补贴挂钩、与干部职工的晋升晋级挂钩,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林业建设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