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方教育发展工作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十五”期间我区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
“十五”以来,特别是新区建立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五年教育基本普及,综合实力不断提增。
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乡(镇)中心幼儿园格局基本形成,全区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主要指标在“两高”基础上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2004年,全区小学入学率99.98%,初中入学率99.92%,初升高比例90.04%。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流动儿童少年入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村成人教育继续发展。“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和“百万职工双证制培训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得到有效实施。社区教育、民办教育不断壮大。教育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全区100所学校(幼儿园)中,拥有省示范性学校(幼儿园)15所,市示范性学校(幼儿园)26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所,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8所,省“文明单位(学校)”3个,省“绿色学校”8所。9个乡(镇)全部进入教育强乡(镇)行列。
(二)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2004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1.99905亿,同比增长7.81%,教育投入的财政主渠道作用得到保证。顺利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第一轮布局调整任务,彻底改变了过去学校布局散,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局面。基本建设步伐加快,教育条件装备明显改善。1998年以来,全区完成中小学基本建设项目158个,新增占地面积1350多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中心小学、初中均有运动场,全区中小学教学仪器、音体美劳卫器材、电教设备均达到省Ⅱ类以上标准,乡(镇)中心以上学校基本都建有图书馆(室)。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到2004年,全区共装备计算机4900多台(生均拥有量到达12.6人/台),计算机网络室99个、多媒体153套、闭路电视系统24套,22所学校接入教育城域网专用光纤,12所学校完成校园网整体建设。
(三)“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全国、省、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得到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三保一金、公用经费等实现了区统筹,城乡教育统一规划,师资队伍统一管理,城乡学校对流工作蓬勃开展。农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2004年全区9个乡(镇)教育经费预算总投入1.08879亿,同比增长1.86%。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稳步上升。2004年,全区乡镇综合预算中安排教师福利总额5383.4万元(不含开发区),人均3067元,同比增长662元。全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主要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中心城平均水平,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与绿化面积、初中生均图书拥有量、初中生均计算机拥有量等指标已经超过中心城。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和骨干教师培养,大力表彰“名师名校长”,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明显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高学历比例有较大幅度上升。2004年,我区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41%和99.14%,高于省平均1.16和1.04个百分点,高学历比例达到61.48%和58.85%,高于省平均21.68和12.95个百分点。培养了一批优秀骨干教师。目前,全区有省特级教师3名,省教坛新秀6名,市教学明星12名,市教学能手37名,市教坛新秀42名。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性津补贴逐步得到落实。
(五)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建立了青少年维权法律服务站,聘任了60名法制副校长,命名了19个法制教育基地。学生成长袋、全员心理辅导责任制、少先队工作、绿色环保教育等在市、区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得到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各种文体、科技及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教研科研有声有色,与素质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全区涌现了一批特色学校,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随着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明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进一步增强,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人力资源在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增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的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综观世界及我国教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各国各地之间人力资源素质的差距不但十分显著而且将长期存在,高层次人才争夺也会进一步加剧。为此,各国各地都更加重视教育,采取各种措施,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作为21世纪的基本战略。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发展终身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
“十一五”期间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将是2020年前后我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关系到能否全面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赋予教育的重任。因此,今后5到10年,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抓紧完成并不断深化各项重大教育改革,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把人力资源作为区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和谐、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历史性贡献。
“十五”期间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尚未完全落实,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二是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经费紧缺的矛盾仍非常突出;三是义务教育与均衡发展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待改善和提高;四是中心城中小学、幼儿园点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滞后,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五是教师待遇仍然偏低,优秀人才流失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六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需多方努力;等等。对于这些困难和矛盾,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进一步采取措施,正确决策,逐步加以解决。
三、“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确立教育在我区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按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要求,把全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开展教育创新,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教育、地区与地区教育、对内与对外教育的协调发展,为建设“五个”,构建和谐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发展战略。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继续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改造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至2010年使全区所有初中、小学基本上达到省标准化学校要求,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大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力度,重点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在贫困农村、山区,充分利用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来发展幼儿教育。加强城乡学校对流工作。广泛开展城乡校际“手拉手”教育教学联谊活动和“百堂优质课展示活动”,积极鼓励中心城学校优秀后备干部和名教师后备人选到农村学校开展送教活动,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促进农村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实施“蓝天计划”,公办学校敞开大门全面接纳流动儿童入学,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与当地儿童少年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名校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省、市示范性学校为载体,新建和创办一批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重点中小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力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按照校校有特色的要求,认定一批区级特色学校。创造条件启动名校集团化发展战略,组建1~2个教育集团。
——科研兴校战略。切实加强教科研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教科研网络,不断完善教科研员公开招聘制度,配齐配好学科教研员和教科员,着重配好教育教学评价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建立健全教科研员培训进修制度,努力提高教科研队伍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注重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和教师继续教育的结合,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围绕新课程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育思想、理论、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和创新,重视教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加强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组织编写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和审定校本课程,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国际、地区及学校之间合作办学、师资交流、联合培养人才、教育教学合作和外籍学生教育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教育及促进教育与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紧密结合的成功经验。
——人才强校战略。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以推进教师专业化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教育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吸引、使用和管理人才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集聚各方优秀教师人才,建立名校吸引人才高地。整合、优化教师资源,建立教师队伍竞争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创造力,促进全区教育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巩固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绿色和谐的现代化教育强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教育综合实力全市争一,全省领先。
——基本目标:到2007年,全区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6%以上,其中农村学前3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均符合《省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99.9%以上,五类贫困家庭子女实施免费的12年基础教育,初升高比例达到90%以上;30%以上的学校达到省示范性学校要求,85%以上达到省标准化学校标准,60%以上学校的教室能上互联网,校园网建成率达到100%;50%乡(镇)成为“市示范性教育强镇”。到2010年,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7%以上,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及80%以上的村办幼儿园达到市等级幼儿园标准;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99.95%以上,初升高比例达到95%以上,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基础教育;50%以上的学校达到省示范性学校要求,所有学校达到省标准化学校标准;全面普及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建成一批区域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或社区教育中心;所有乡(镇)成为“市示范性教育强镇”。
四、“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为确保实现我区“十一五”教育发展目标,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重在深化改革,加强机制创新和依法治教,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实施六项工程。
(一)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依法建立适应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财政制度,构建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的、稳定的和保持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
——进一步完善与农村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投入体制,确保教育经费的依法投入;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全部列入区级财政预算管理;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期稳定保障机制,依法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由区级财政统发制度,凡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中由区级以上政府出台的津补贴等都要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由预算内经费予以保证。以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经费,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为重点,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由财政定额拨付的保障机制。
——区政府承担义务教育办学主要责任。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计划单列,并做到“三个增长”。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内总支出的比例,到2006年达到30%以上,以后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区级财政每年超收分成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每年财政预算外收入,也应按一定比例切块划出作为教育专用基金。各级政府要将土地净出让金的2%—5%的比例用于教育。
——进一步加强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规范和完善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使用办法。各级政府征收的所有教育费附加必须依法纳入教育专户,并专款专用。
——加强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经费统筹工作,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用于教育。其中50%由区政府统筹用于发展义务教育,并逐步提高统筹比例。
——布局调整后学校空闲的土地、校舍及财产置换后的经费必须全额投入教育。
——经区政府批准,乡(镇)政府根据自愿量力原则,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办学,用于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或危房改造和修缮,不得挪作他用。
——继续鼓励支持社会集资办学和捐资助学。提倡按建设项目进行集资的办法筹措经费,做到专款专用。集资目的、建设项目和集资金额款项来往都必须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人民教育基金会制度。
——建立政府资助贫困学生入学的助学教育券和各种资助基金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举办学校,或出资参与公办学校的建设;鼓励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公民捐资助学。
——优先安排教育用地。对教育建设项目所需征用耕地,优先足额满足,优惠减免征地费用,简化征地手续。
(二)实施六项工程,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实施“两基”巩固提高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区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和完善“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全面开展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工作。启动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加大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力度。采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给予生活费补助等措施,切实解决失学、辍学问题。
——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把师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把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到教师专业发展上来。加强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语言文字和英语能力的提高工作,把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和考核的重点。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制定教师培训规划,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改善研训中心办学条件,创新培训机制和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健全师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省政府的规定,财政按每年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加快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中小学分别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名师名校长计划”。在教师高级职务的评聘、特级教师评选及推荐中,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比例。加强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优化教师结构,严把教师入口头,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建立教师轮岗制度,促进教师城乡交流、校际交流。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试行校长职级制度,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凡是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性津补贴均必须列入财政预算内支出。
——实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工程。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德育工作理念、方法和评价机制的创新,着力构建人本化、生活化、科学化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机制,逐步完善和谐育人机制、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生命教育促进机制、成长导师机制、德育评价机制和中小学生失范预警机制,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特色的德育新体系。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课程整合,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加强地方课程,通过改革评价方式,做好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工作,提高课改质量。加强教学评价改革研究,制订中小学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落实各项减负措施,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促进课改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根据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调整各类学校的布局,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和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实施“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教育重点基建工程,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完善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实施力度,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与布局调整、创建省、市示范性学校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到2010年,全区中小学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到100%。
——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开展多层次信息技术培训,推广应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视听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城域教育网为依托,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到2010年,实现“四通”:建成高速安全、布局合理、多种接入方式并存的、覆盖全市范围的城域教育网的“物理通”;实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资源通”;构建以网络视频、卫星通信和有线电视为主要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教学通”;建立由学生库、教师库、公文库等组成的教育管理数据库系统的“管理通”。小学、初中光纤专线接入率分别达到90%、100%,全区所有学校均可通过城域教育网共享优质资源,80%的教室可直接上互联网。有计划地优化各学科教学仪器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配备,推进以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视听设备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使学校逐步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广播系统和通讯系统,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实施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工程。以学习、宣传、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为契机,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积极扶持民办教育,把民办学校纳入整体布局规划,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举办幼儿教育、成人教育。指导和扶持民办学校上规模、上档次,尽快走上质量立校的办学路子。积极组建有关教育集团,实施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做好服务和引导,同时依法履行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加强管理。进一步明确民办教育办学主体,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服务功能,在土地、师资、招生、职评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
(三)优化教育管理机制,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完善“以区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区、乡(镇)两级政府办学职责,区政府切实担负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明确区乡(镇)两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严格人事编制管理,按国家和省制定的人事编制标准,由区教育行政部门核编,建立编制报告和定期调查制度。强化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发展教育的责任。
——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化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教师资格准入制、结构工资制和考核奖惩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行校长任期制。逐步建立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建立教育审计和教育评估事务所,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审计和教育评估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经费和财务管理,强化监督管理力度,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四)加强领导,依法治教,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
——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坚持“强化督政、兼重督学”的教育督导方针,建立现代督导评估制度,健全区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充实教育督导人员,充分发挥兼职督学的作用。建立健全包括办学基础性水平评估和发展性等级评估两个方面的教育督导制度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区级党政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督促下级政府和同级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增加教育投入。
——广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组织领导、干部和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法律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教育政策。
——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行政执法职能,依法建设教师队伍,依法教育行政,依法规范学校及其办学者的办学行为,依法确保教育投入,依法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依法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一支法律意识较强、素质较高的教育执法队伍和监督队伍。进一步完善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制。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坚持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各级党政领导联系学校等制度,把教育现代化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根据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和需求制定本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并纳入当地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要保证依法足量投入教育经费。加强各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管理,宣传、组织、计划、财政、经济、税务、物价、规划、土地、劳动、人事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超前发展”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