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理性构建教学模式的导向作用范文

理性构建教学模式的导向作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理性构建教学模式的导向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理性构建教学模式的导向作用

《中小学教学研究杂志》2015年第五期

一、引导教师在模式建构中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

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形:人们在行走了一段路程后,被周围风景吸引,忘记了将要到达的地方。模式建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注重科学探索,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些要求需要教师牢记在心,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好的教学模式必须是引导教师真正做到在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实践,从传统的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实现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当前,诸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结构主义、明确学习目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反馈进行及时有效指导和评价等重要理念的理解和问题的有效突破,都可以成为落实新课改理念、构建教学模式的思路。

二、引导教师了解和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或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通过反思,教师总结经验,提炼模式,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通过研究,教师借鉴他人成功之处,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成长。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是拥有“十八般武艺”的高手,而不是仅会使用刀与枪的武者。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优秀的教师会依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一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实现最优化教学。在方法的应用和模式的建构和实践中,要跳出以“教”为主的思维习惯,努力实现“学为主体”的思维。要依据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特点进行教学模式分类建构。毕田增认为,教学模式的选择有一定的范型,一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择范型。教学模式在结构上有着实质性的差异,有些模式结构较紧密,有些模式结构较松散。较紧密的模式最适合认知特点和水平处于低复杂性层次的学生,较松散的模式则最适合处于高复杂性层次的学生。二是根据内容与目标选择教学模式。基本的教学模式只有五大类,“指导——接受式”多适用于讲授新课的教学,“自学——辅导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发现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情趣——陶冶式”多用于政治、语文等文科教学,“示范——模仿式”多用于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的的教学。三是根据教学过程主要变量系统进行选择。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变量包括教学目标的难易、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在对具体课程进行全面分析后,确定有效教学模式,并在课程实施中,依据教学实际,展示教学智慧,灵活变通,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转换。

三、激励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教学模式不应当制约教师的创造力,而应当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出:“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教师。每位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寻找自己的优势,并在教学实践中发展自身的优势。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教师,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位教师所教学生所处地域不同、基础不同,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而学习教学理论、借鉴各种教学模式、反思自身教学实践、提炼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通过大量实践、不断反思改进,教师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事实上,很多典型的教学法经过多年沉淀,成为知名的教学模式,而模式的建构者也成了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掌握多种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最优化的方式方法实施教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当教师积极投身于自身专业发展,形成了风格特色,并展示个性风采之时,也就会出现教学改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学改革需要生机活力,而这种生机活力来自于教师内心的涌动,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四、教师培训机构要积极推介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开展教研活动

有学者提出:“教学模式的运用和选择要注意研究教学模式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思想,要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要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培训机构要在教研活动中结合不同课型创设教研情境,开拓教师视野,促进教师反思,推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比较研究,突出多元化和最优化。不应根据教研人员个人喜好而厚此薄彼,一枝独秀,而应让教研真正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阶段,特别要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之后,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两个阶段,正在迈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第三阶段。所谓融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改变课程的结构,特别是在以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教师更应主动接纳,大胆探索,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教学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应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区域化推进、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过程中,有学者认为,区域推进教学模式要注意拓展行动目标,教学模式的推进,要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规范化水平、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艺为目标,同时教学模式的推进要引领学校和教师超越知识性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增大教学模式的选择空间等。按照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要求,到2015年,全国要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2014年12月15日,北京市十一所学校通过了《学校章程》。《章程》明确规定:“校长和学部(年级)不得以行政手段推行某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各学科选用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提倡百花齐放,对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教师,各学科应该允许他们以适合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探索,各学科也要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是遵循教育规律、依法治校的新举措。当前,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在教学管理中,把目标聚焦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摒弃诸如“一校一模”“一师一模”的行政规定,扭转行政治校环境下的行政办学,积极落实教育家办学的理念。基层学校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教育教学环境,实行民主管理,充分相信教师,尊重教师,鼓励教师创新,让教师愉悦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作者:刘世斌 单位: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