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数学课标理念的体会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让学生“做”数学是实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途径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十分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可以说“知识与技能”是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在很多数学教师心中,数学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兴趣、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次要的。因此,他们非常看重数学知识的教学,要做到对数学知识讲清楚、讲正确、讲完整,一句话,要毫无遗漏地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同时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失去了素质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突出学生本位的发展,建立了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目标体系。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目标变得更全面、更丰富了,更能体现学生个性,更能促进学生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正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相互联系。首先,“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载体。这就是说,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是我们数学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它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其次,“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身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附属的,不仅具有自身独立的意义,而且与其他数学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这种三维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种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就是“做”数学。“做”数学体现着学生的主动性、亲历性,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必需之路,是学生情感体验必由之路。
二、如何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1.数学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里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活动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它带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数学教学中,把课本中体现数学知识的素材设计为活动,让儿童亲身经历数学和应用数学,可以增强数学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1)设计操作活动,让儿童理解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动手操作,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如针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教师直接传授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是死知识,是没有活力的知识。(2)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收集数据,经历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可以加深对统计思想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3)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的必然之路。数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出了“综合与实践”这个学习领域,指出: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数学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丰富对数学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2.进行数学问题探究长期以来,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方式都是听讲、做题。这种数学学习方式造成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感受不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其实,这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感受不到数学是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产生的。实际上,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蕴涵着许多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学生研究问题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摆脱机械沉闷、纯形式化的模式,走向生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必将成为每一个孩子陶醉的乐土,我们的数学教育必将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兴木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