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究范文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究

内容摘要: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无论对大学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大学教育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基于这种理念,本文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探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缺乏原因进行剖析,最后提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

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大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大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在我国现有教育模式和制度的影响下,大学生探究精神极为缺乏。相对固化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大学生在处理事务和问题时思路的拓展和视角的选择。而批判性思维培养大学生以审视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透过大量的信息了解事物的本质,并能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批判性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大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调动自己的专业所学和各种知识储备形成独特的看法或意见。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有许多问题和事件都需要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探讨,分析各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目的,从而更好地了解事件的真相和本质。这样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加强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看待问题的层次和视角。

2.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并不简单的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批判,而是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现有的结论、理念等进行批判性分析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判断,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议。批判性思维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思维创造和创新能力,是面对事务或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思维个性。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以合理的视角和论据进行不同的于目前结论的表达或者解读,实现独辟蹊径式的判断和创新。

3.有利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改变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方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改变大学生看待问题视角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提高其对事务的思辨能力和处理能力。这对于大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思辨能力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丰富的表现,也是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表现,并且能够形成个性化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最终给予学生的是一种思辨能力,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以多角度去理解和探究其本质,提出思辨性的见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一种思辨的意识,与自身的知识储备关联起来,形成更好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4.有利于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稳定的心理特征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学理论知识教学方面导致判断能力、思辨能力不足的现象,还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让大学生有非常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与人友好交往的健康社交心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让大学生在面对压力和困难的时候会主动进行更为全面的思考和判断,批判性地面对压力和困难,也会批判性地看待自我,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在社会压力和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受过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品质会有出色的表现,冷静、理性地思考和处理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情况和问题,慢慢形成个性化的处事方式和行为风格。

二.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缺乏的原因

国内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无非两个:民族文化和教育两种因素。两者融合起来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目前国内的文化教育氛围,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产生影响。

1.教育问题从大学生整个教育与培养流程上来讲,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全是应付各种考试,已经形成了一种应试的习惯性思维。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发展受到压制,爱因斯坦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国内大学生提出问题这种思维能力被“封印”在应试教育模式中。相对来讲,大学的教学氛围相对自由与宽松一些,但是还是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本质,在很多情况下,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业的重要标准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还会延续应试的学习思维,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就会受压制。那么批判性思维在这种教与学中被“领偏”了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儿了。

2.民族文化的因素通过中国人与美国人对比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和思维习惯,就可以知晓民族文化因素对国内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缺乏产生很大的影响。民族文化关乎一个民族的信仰、精神、习惯以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等元素,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表征,在不同国家体制下也会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以哲学的辩证法来进行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探讨的时候可以发现,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辩证思维,天人合一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一定要在这种辩证关系下才能不会受到自然的惩治。而美国人思维表现出的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体现的是一种世界的同一性、排中性和非矛盾性,强调事物在发生过程中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对错分明,但是事物本质不会有任何变化。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美国人表现出突出的创造性,这与中国的折中和中庸的发展思想是完全不同,强调个性需要从群体中剥离出来,对一个事物研究也是如此,只有分离出来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才会有创造和发展。因此,从民族文化因素上来讲,文化环境及民族文化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内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也会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产生一些干扰或者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方式和策略,这也就涉及到了另一个影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以上的分析来看,国内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缺乏的根本原因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对大学生教育培养机制使然。相对固化的教育模式和文化环境让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无法实践,也没有时间去实践。

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讨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从教学方面入手进行实践,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高等学校需要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面能有更好课程计划,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预期;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批判性思维教学要求和方法,改变教学理念,摸索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技巧。

1.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借鉴和学习民族文化是无法改变的,在民族精神指导下,传承中不断的发扬和发展,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一直存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改变国内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现状,比如西方课堂上的提问与反思教学设计,提出问题,让学生基于问题领取自己的任务,并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的解决策略和方法,阐述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和处理方式的视角。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信息整合能力,对学生的最后的批判性思维表现形成一个相对客观和中肯的评价,相当于进一步指导和鼓励。还有许多方式可以进行批判性地借鉴,结合教学环境和需求进行本土化的重新设计,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这是文化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一种途径。

2.学校教学设计的改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得到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还是在于教学环境是否适合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教学的实施。每一个大学都会为开设的专业设计课程方案和培养目标,但是目前很少有学校明确把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到教学安排中;这种方式也直接表明了学校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还缺乏指导性,这也直接影响教师对批判性思维培养持摇摆的态度。因此高等学校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与培养上,一方面就改变模棱两可的态度,给具体教学人员发出明确的信号,让批判性思维教学能得到切实的安排;另一方面可以试点性在教学中加入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总结出教学规律,再在各个学科中推广。

3.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在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安排更为重要。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并能明白批判性思维给自己带来的帮助。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具备非常清晰和批判性思维的实践经验,具有出色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素质,可以巧妙地用于教学实践。从具体教学方法的角度看,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中,教师需要掌握教与学的互动节奏。在保证课堂相对活跃开发和互动交流的前提下,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深入分析并探讨出新的解决方案或者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观点需要用论据来支撑,而论据可以源于生活实践,也可以源于各种信息渠道,必须保证其真实可靠。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批判性思维教学过程中创新和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学科的教学方式,能以开放性的思维和开阔的胸怀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表现出良好的批判性品质和技能。这些都需要教师能自我角色定位转变开始,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思维,实现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詹科,赵斌,严雅.互动式教学中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培养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2

[2]李正栓,李迎新.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49-56

[3]张尚周.个性化教学视域下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语文学刊,2016(2):113-115

[4]张亚敏,杨玉琢.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6(5)

[5]朱新秤.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特质培养[J].高教探索,2007,(3):44-46.

作者:程扬哲;魏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