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范文

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1.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促进云南较少民族教育协调发展

云南较少民族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支持,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教育的城乡协调发展对促进云南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又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因此,要紧密结合云南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教育,使教育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通过云南较少民族教育发展促进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要促进云南较少民族地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和教育的城乡协调发展。首先要巩固提高较少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大力发展较少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办好各类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其次要促进较少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巩固提高较少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发展较少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从而使云南较少民族形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贯通、结构合理的办学体系。最后要促进云南较少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将城市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发展规划、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边境县、贫困县等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较少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2.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云南较少民族教育跨越发展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活力;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新局面。改革创新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改变较少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面貌,首先要摒除羁绊教育发展的旧思维、旧制度、旧体制和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新观念、新体制、新管理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的理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教育结构,不断探索适应较少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改变云南较少民族教育办学主体单一、办学体制不活的局面,逐步形成以各级政府办学为主、多渠道办学的格局;根据少数民族不同的居住地域、民俗习惯、历史传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实际,实施体现民族特色的教育,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推动云南较少民族教育跨越发展,需要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价值观,以创新的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改革的方向,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谱写较少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云南较少民族基础教育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要着力于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在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的前提下,把教育资源重点向乡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倾斜,加大对边境、贫困地区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点,加强中小学校规范化建设,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按照经济发展需求,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在合理设置专业、拓宽专业口径上下功夫,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走“产学研”的路子,积极与企业和科研部门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为较少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国家要进一步扶持民族高等院校和较少民族地方院校的发展,在招生上给予较少民族政策倾斜,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整合教育资源,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增强高等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

4.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云南较少民族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性地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首先要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抓好教师的学历教育,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通过函授、自考、进修培训、在职读研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教师学历达标培训和提高培训。同时借助国培计划、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抓好云南较少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其次,大力扶持较少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发展,进一步扩大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规模,加大较少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的力度,可采取定向招生、委培等方式,为云南较少民族教育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人才,使较少民族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出得去、回得来、用得上”,优化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结构。第三,建立教师转任交流制度,为云南较少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师待遇,同时将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作为职称评聘和评优的重要依据,通过相应激励机制的建立完善,切实吸引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借此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缓解民族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矛盾。同时要不断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稳定教师队伍,使他们真正愿意而且安心地在民族地区工作。

5.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云南较少民族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云南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力有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根据较少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向云南较少民族地区优先倾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同时,较少民族地区要尽力克服财政困难,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较少民族教育投入的责任,完善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机制创新,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切实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各项政策措施,多方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因地制宜,提高云南较少民族教育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云南较少民族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等特点,决定了云南较少民族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各民族地区的基础条件、人口状况、分布情况、宗教文化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高云南较少民族教育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提倡集中办学为主、适当分散为辅的办学方式。较少民族地区村寨中分散的教学点保证了学生能就近入学,但分散的校点布局导致教育效益低,教学质量不高。集中办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方法,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但其投资效益好,有利于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综合考虑较少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校点布局调整中,应兼顾方便学生入学与提高教学质量两方面,将偏远山区小学适当分散到各个民族村落,初中集中到乡和镇举办,高中集中到县城或经济条件好的乡镇举办,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尽量撤并现有的“一师一校”教学点,同时要加强寄宿制、半寄宿中小学校的建设,增加寄宿制学校数量,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无法撤并的少数校点,也应改善其办学条件,保证其教育教学质量。

(2)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云南较少民族教育体系。首先,在学校教育的格局上,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改革中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形成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效运行机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因为学前教育是不通汉语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基石,接受学前教育有助于较少民族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教育,因为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是更高层次教育的根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教育成为较少民族地区发展地区经济、开展多种经营、进行技术革新的重要基地;优化民族高等教育,实行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三结合的体制,充分发挥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带动民族中等和初等教育的发展。其次,把大众化教育与继续教育纳入到云南较少民族教育体系,加快云南较少民族教育的发展。其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大众化科普教育。如较少民族地区健康卫生教育、法制法规教育、农村家庭教育等等。二是较少民族群众的职业培训,三是文体休闲教育。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育,使云南较少民族不断掌握科学技术、健康卫生、法律法规、环保知识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方法,使云南较少民族在教育的发展中普遍受益。

(3)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育是指我国有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阶段中享有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字的教育权利。发展双语教育,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双语教育的发展。第一,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为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减少较少民族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障碍和学习困难;第三,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第四,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民汉双语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实现“民汉兼通”的培养目标。

(4)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云南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一是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教育,二是宗教场所教育,三是学校教育。当前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宗教场所虽然对云南较少民族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它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诸多难题。由于学校课程具有文化选择、整合和创新的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应该发挥主导性作用。围绕学校教育这一中心,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等实践,加强较少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较少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

作者:杨顺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