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站在地上的民族文化教育意义范文

站在地上的民族文化教育意义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站在地上的民族文化教育意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站在地上的民族文化教育意义

一、适应之意义

“适者生存”其内涵就是适应。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之霸主,根本原因在于其适应能力超过任何其他动物。就人类本身而言,哪个民族繁荣,哪个民族羸弱其实也是适应能力强弱的表现。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都具有比较典型的适应性,他们的劳动生活、人际交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人们所赞许的。在市场经济大气候下,在城镇化改革推动下,少数民族被认同的强适应性已经在与主流文化以及现代化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我们所重视的民族文化特色,适应性强的基本特点仍然很突出。它是指自然生存下的适应,是指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适应,是为子孙后代造福可持续发展的适应。主流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涵化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不可避免。“一方面每个民族都不应当拒绝现代化;另一方面每个民族都应保存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而丧失文化传统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强势的民族适应若是完全被抛弃或改变,恐怕不仅仅是弱化的简单问题。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需要传承,就必须从根本上即从教育从儿童的早期适应教育做起抓好。有的民族适应高海拔的山区,有的民族喜欢生活在低海拔的河谷,他们以各自传统的适应方式,适应气候、适应环境、适应变迁,适应各民族间的交往。各民族在他们顽强适应的系统中,孩子们感受和体验到的加上长辈们点睛式的引导教育不能不说是优秀的传统适应教育,而且这样的教育从来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二、生活之意义

适应不仅是生存的前奏,更是生存目的的桥梁。生活在延续的过程中逐渐改变,而改变是一种由野蛮走向文明,从现实生活走向更好的理想生活所必然和必须的趋势。过上好日子这一大而化之的目标并非人的本能所及,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经验、技能、技巧、知识即形成生活系统。通常人们认为生活教育即是一种实践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系统。如此系统没有教育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整地完成这一伟大优秀文化传统传承的。生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而养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塑造,必须从小开始。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法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卢梭讲:“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从小教育会对人的能力及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尝试的不仅是酸、甜、苦、辣,而是人生的艰辛和幸福。各少数民族生活的特色已经为今天广大的城镇居民所青睐,那是因为他们享有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生活。相比之下城镇生活中人们开车的多了,骑车步行的少了:吃油吃肉的多了,苗条之人少了;穿化纤服装的多了,天然棉纤服少了;吃添加剂色素食品多了,天然生长的绿色食物少了。各少数民族由于文化的缘故,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是有限的,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生活的边远山区更能够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生活教育之优势落脚于生活中的吃、穿、住、行,他们可以走20公里的山路去看斗牛,也能够围着篝火舞蹈几个小时。或许火塘边谈论的狩猎激动孩子们的心,也可能地角田头栽种的模式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如此教育,才是生活的教育,教育的生活。而生活的自然与和谐才是生活的内在本质和教育本质。

三、道德之意义

吃、穿、住、行对有些人来说相对满意,对另一些人来讲则相当不满足;有些人尊老爱幼,有的人却为所欲为;你会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影响到他人怎么办?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已为我们想到,而且世世代代都已明确所崇尚的美德和所唾弃的丑行,直到今天。个人的道德品质,社会的道德伦理不断调节着我们所说的上述关系。翻开我们中华史册:凡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百业昌盛的朝代和阶段,社会伦理、个人道德都是践行最好的时候;展开横向地图,国家地区秩序井然,国民大众勤奋工作积极向上,享受美好现实生活,这样的国家和地区无论是社会的或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要求绝不低下。我国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的边疆少数民族一贯注重社会伦理道德,家庭成员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同辈之间,邻里之间,与远方朋友客人之间伦理规范,而且确实成为遵循规范的典范。如一家有事,全寨子人帮忙,对亲人忠心,对朋友诚心,对长辈尊敬有加。这些优良的道德伦理就在人们的生活中,生存中,适应中,劳动中得以表现,不,应该说是自然流露。道德素质及水平高,说明道德教育绩效高,是优势。他们的道德教育并非从进学校开始教起,也没有规定从几岁进行教育。但他们身体力行的示范,潜移默化的朴实语言和恰当的艺术方式,早早即进入了孩子们的心田。一颗颗道德的种子在如此适宜土壤中发芽并渐渐长大,我们亲历和感受到的真诚直率和朴实当然是民族道德伦理的自然教育,同样是优良道德品质的传承。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具备优良品质,高强素质,优势的民族早期道德教育之典范何尝不是我们能够而且最容易获得的宝贵优势资源。

四、劳动之意义

劳动的意义也许讲得最多,无论是人类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学家直至广大“劳动”人民都深知劳动的意义,的确是老生常谈了。然而当今在劳动教育方面却不能不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孩子们最不懂的就是劳动的意义,家长们最不重视的也是劳动的意义。今天成为家长的,当爷爷奶奶的,做姥姥姥爷的多半对孩子宠爱有加。买“最好”的食物给他们吃,买“最好”的衣服给他们穿,买“最贵”的玩具给他们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毫不夸张的现象,孩子上幼儿园去学校,长辈替他们背书包拿吃的。“小皇帝”“小皇后”早已成为儿童们的代名词。对于这些“小皇帝“”小皇后”而言,或许孩子们唯一的劳动就只有在学校中幼儿园里的值日或周末大扫除了。即便如此,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还是不甘心非要剥夺了孩子们难得的劳动才甘心。可见,家庭的劳动教育基本上被宠爱的意识所击溃,学校劳动教育除了课本上的劳动和仅有的值日扫除,怎能让孩子们树立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观念?孩子们会不会不知何谓劳动?况且学校与家庭的劳动教育完全不一致。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了解自然,了解自己所依赖的环境,懂得劳动的价值。孩子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看到父母的在家中的煮饭烧菜,纳鞋缝衣,田里的耕作收获。劳动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们走进自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自然的山水田林路。人们播种、插秧、割谷、打禾,让他们看到的是自然的劳动。自然劳动中,教育劳动;自然生活中,教育生活;自然环境中,教育道德这样自然的早期教育即是我们的民族教育优势。

五“、站在地上”的民族文化教育意义

“站在地上”的民族文化教育,是指实在运用于少数民族自然、和谐、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活动中、在特殊令人欣喜的节日和平淡正常的生活中让孩子感受、体验、参与或对其加以引导、训练的教育。从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来看,自然中感受环境,模仿中认识劳动,游戏中学习社会,角色中感觉父母的地位,并不是玩笑之言。“游戏生活“”游戏劳动”似有夸大之嫌,恰倒出了幼儿的活动特性、心理特征。少数民族特色在广大民族地区可以借助自然环境的有利资源大力发展,努力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正常地传承与发展。其结果必然具有十分现实的多元文化意义和深远的民族文化意义。“现代化是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每个民族都不应当拒绝现代化”,因为不接受现代化就是不接受人类跟随时展的步伐,就是不接受人类创造的为人类发展服务的科学技术成果,贫穷、落后与现代化背道而驰。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面临富裕和贫穷而选择后者,但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丧失了它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各自的宝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铸就了今天的精髓与特色,是否应当在高科技和现代化手段的作用下退出历史舞台?其实,英美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中期率先兴起多元文化教育,随后迅速遍及世界,至今已成为一种大趋势的发展已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藤星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杨明宏等提出的联动共生机制都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站在地上”之民族文化教育强调感知性、游戏性、接受性;注重渗透和养成过程;目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即在本民族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接受、自然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并继承和发展,真正成为本民族的一分子。如此民族文化教育在今天的背景下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适合儿童早期教育。包括:儿童的身体健康发展;心理的感知与长辈老师情感交融的指导和认识;占据主导地位的动作思维,能够使他们喜欢参与活动,在大量的活动中、游戏中开发其智力。

第二,适合少数民族教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原发于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交流的基本工具就是少数民族语言,民族语言在现代化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今天,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和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受到了极大冲击。对民族知识与文化的了解、学习,必须运用民族语言。即便民族知识了解得再多,民族文化研究得再多,不懂得民族语言都是不深刻的,无法深入的。前面提到的五种意义其实就是少数民族具有的优势,当然也就最适合民族教育。

第三,适合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除去幼儿园教育普遍特色,值得提倡的首先还是语言教育。儿童长辈的民族语言教育,幼儿园老师的主流民族语言的教育,在早期阶段是最具优势的。其次,民族地区幼儿园不仅具备语言优势,同时更具备环境优势,如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其三,教师对于民族语言的学习也是最具优势的,他们可以向孩子们学习,向家长们学习,向同伴们学习。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研究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更可以在民族生活中、民族劳动中、民族活动中、民族节日中。

第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根本途径。毋庸置疑,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任何文化的传递和承载缺少教育的参与是不可能的。针对民族文化而言,在当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迅猛发展的强大惯性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民族性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广大的各民族群众、专家、学者担心优秀民族文化消亡,他们积极提出建议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综上所述,“站在地上”的民族文化教育是土生土长的自然教育,具有民族教育的优势,能够为培养各民族人才奠定良好的文化教育基础,能够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逝的问题;“站在地上”的民族文化教育从小做起,把生存、生活、适应、道德、劳动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技能,而且教育与生存、生活等你中有我彼此不分,形成的是一个系统;“站在地上”的民族文化教育可以使孩子们从小形成民族的归属感,提升民族自尊,同时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接受多元文化并存之良好教育,进而有助于孩子们跨文化能力的形成,为新一代民族人才之塑造打下必须的基础。

作者:马祥林单位: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