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方民族教育发展研讨范文

地方民族教育发展研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方民族教育发展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地方民族教育发展研讨

重庆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民族教育发展严重落后于主城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主要是重庆市区际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例如渝东南翼仅占全市学校总数的12%,专任教师、公共图书馆所占比例仅是全市的11%、3.6%。教育资源远远落后于主城区。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民族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重庆民族地区受地理、经济等各种因素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资源覆盖面非常有限。民族地区信息化资源呈现出“重拥有、轻应用,重建设、轻效果,重发展、轻效益,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不关注信息资源的成本效益,造成资源浪费。

二、重庆民族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1.民族教育战略化之路———健全民族教育机制体制

(1)统筹城乡战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庆“实施‘一圈两翼’开发战略……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以城带乡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健全‘强校’带动‘弱校’发展机制,推行‘百校牵手’、‘结对帮扶’‘捆绑发展’‘名校集团’、‘领雁工程’等模式”这种对口支援发展路径有助于发挥重庆主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重庆民族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格局。

(2)健全办学体制,拓宽教育融资渠道。政府应实施对重庆民族教育的优先政策和教育投资。文忠长指出“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投入模式:政府对农村、乡镇、县城市、州城市、省城市的投入比例依次为50%、30%、12%、7%、1%,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投资模式”。此外,民族地区必须自力更生,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办学,多渠道融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才能确保民族教育长效发展。

(3)发挥民族特色,发展民族职业教育。重庆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文化人文资源丰富,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土家苗寨文化。如“富有特色的薄草锣鼓、舍巴节、木叶传情、绕棺、摊戏、毛古斯、摆手舞、竹枝歌、西兰卡普等民俗文化。”“石柱县是著名的‘黄连之乡’,彭水县是‘油桐之乡’,黔江自治县开发了省级风景区小南海”这些资源为重庆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民族教育多元化之路———民族共生教育

重庆民族地区是一个由多民族、多文化组成的地区,必然要求建立“和而不同”的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体系。正如格林所言“教育必须包容符合的文化与民族”,民族教育首先要开发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其次,实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即要充分发挥重庆民族地区多元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使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的主旋律中和谐共生,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教育环境。这正是张诗亚教授所倡导的“共生教育”因此,重庆民族教育就是要把当地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实现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

3.民族教育信息化之路———远程教育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国家开展“教育信息化工程”、“西部教育科研网扩展工程”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努力提高民族教育水平。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重庆市制定“加快建设教育信息网络,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等措施,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重庆民族地区能够共享主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总结

上述关于重庆民族教育发展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民族教育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多样化对于重庆民族教育的发展学者们从教育学、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等不同视角切入,采用个案调查、田野考察以及统计分析、历史研究等方法,结合民族地域性特征,探索民族教育发展的理念和策略,为重庆民族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对民族特殊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学者们对民族地区妇女、女童以及残障儿童等弱势群体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民族地区由于受封建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女童教育呈现出入学率低、流动性高、辍学率高等现象,少数民族女童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三)民族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对于民族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张布和、吉日木图提出“文化适切性民族教育评价理念”即“和谐文化的价值目标———文化适切性的指标设计———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民族教育质量发展”这一发展性评价系统。也有学者建议借鉴重庆綦江县的“发展性增量评价”机制,推进民族教育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重庆民族教育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作者:史艳红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