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的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城市化进程的载体和平台。城镇化是农民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接受新的教育和培训、获得在城市谋生的手段和技能,适应城市的生活、工作方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与城市市民交往并学习、使用城市主流语言,逐步实现农民身份市民化、就业方向非农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居住和生产活动的范围非农村化。现代职业教育,在城市要承担实施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的任务,在农村要承担实施教育富民工程的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不但要为青年农民“进城”创造条件,让他们有适应进城务工需要的一技之长,更承担着将农民转化为工人,提高“农转非”人员整体素质,加快我国城市化步伐的重任。许多来自农村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将成为工人之一员,成为其新鲜成分的中坚力量。现代职业教育对提高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其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而促进我国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我国的城镇化质量,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补充。我国要走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通过现代职业教育引导农民进城务工,明确城市准入政策中现代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流动。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使这些被转移的劳动力有技能,有在异地生存的能力,所以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使他们转移得出去,留得住,并能得到较好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进城青年农民的素质并拉动农村教育的普及。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提高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竞争力,应该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重要特点。
二、现代职业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水平
1.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全国城镇化率预期性指标是51.5%[2]。这一数字离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城镇化的主要表现是,农村人口居住地向城镇转移,并在城镇就业和生存、生活。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决定其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和速度。一个地方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特别是适应城市第二、第三产业需要的能力越强,他们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数量就越多、速度就越快。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和介入当前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对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加快实现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持。职业教育不仅能够让农村劳动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非常注重对他们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正是通过改变从业者的择业观念、更新技能来增加他们的就业能力的。一般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是生产效率较高的农业产业或非农产业。从总体上看,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对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职业教育程度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职业教育程度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现实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左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距离。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这部分“城市移民”在进入新的生产部门前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再接受一定程度的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受教育的水平和就业能力。
2.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城镇化不在于有多少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在于这些人在改变户籍、改变工作性质后能否享有有尊严的劳动。根据国家规划,2020年前,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应规划与布局义务教育的配套设施,只有这样,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才真正称得上“落户”。但仅此还不够,进城农民还应有职业技能。农民只有掌握了职业技能,才能有生活保障。应以人才开发为导向,探索建立有助于城镇化“转型”人员提升素质的职业教育平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后,能否在城镇站稳脚跟,关键要看他们有没有适应城镇生产、生活的能力,他们生活幸福的程度也决定于他们能否很快融入城镇和能否赚到更多的钱。现代职业教育针对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的结构和能力状况,结合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及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有效地制订培训计划,为他们量身订做,积极开展就业培训。从培训内容上,使他们学到了符合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知识;从培训方式上,采取适合农民的订单培训、半工半读、夜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并随着当地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职业学校对他们的培训也及时做出调整,使他们能及时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使进城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了,也让他们来到城镇生存得下去、生活得幸福。
3.职业学校吸纳进城农民子女就读,为城镇和谐稳定做出贡献。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们的子女。他们子女的读书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也会影响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由于目前城镇教育资源普遍不足,义务教育学校成班率偏高,特别是重点高中资源不足,一些进城的农民子女要进重点高中很难。因此,当地职业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招生力度,主动吸纳农民子女就读现代职业学校,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一些初中文化成绩不太好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要主动接纳他们到职业学校学习,使他们掌握生存和发展能力,以融入当地社会,并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高质量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要途径
1.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能够加强校企合作的政策引导。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没有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就办不出真正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培养现代企业工人的重要模式,也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职业学校与产业转移园区企业合作,要紧紧抓住园区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特别是在园区企业用工和在岗员工技能提升两个方面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职业学校应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当地劳动力素质,优化技能人才结构,切实为企业解决用工难、稳工难的问题。“就业导向”是“民生工程”的主要实现方式,为劳动力市场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在实践层面,职业教育要开展面向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职业学校要从专业建设入手,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力求实现“产销”对接;通过“订单式”培养推进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的结合;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培养双证人才,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开展技能竞赛、实习实训等活动拓宽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技能比赛等一系列改革,使职业教育从外延到内涵得到良好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应有更高层次的发展,打造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端技术人才应成为下一步的重点。同时也不要忽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企业的再培训,特别是关键行业及关键岗位的继续教育,能够为我国经济转变与发展产生直接推动。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一线的实用人才,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群体的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能够完善办学经费的配置。政府投资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促进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拨款的“杠杆”作用,既激发职业院校重视内涵发展,自觉提高育人质量,又保障教育投入的公平,促进我国教育多元化发展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近几年,职业学校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办学经费十分紧缺,上级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一是整合资源,重点扶持每个地级市办好一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二是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办学资金的扶持力度;三是增加欠发达地区师资培训经费的投入,提高地区职业教育师资水平。
3.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能够提升小城镇以及乡村的现代职业教育水平。与迁入城市的移民一样,那些留在农村的人同样面临一系列的学习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手工加工技艺、健康和营养知识、家庭生活的改善和就业等。根据我国的国情,中央已确定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协调发展的方针,小城市将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增长点,并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职业教育是城乡分割的。城乡分割导致城市里的职业学校没人上,农村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没地方去。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进行大胆创新,城市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打开城门,农村的现代职业教育要走出农村,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能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高等级技术工人后继乏人,既体现在年龄结构上,也体现在专业知识、技能结构上。技师是需要在一定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积累和相应培训,经过从低到高的逐级晋升才能达到的等级。目前,经过中、高级职业教育进入技术工人队伍行列的人才中比例明显偏低,技师、高级技师的后续队伍不强。我国的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和技术本科教育,是未来10-20年的主要方向。科学技术越发展,越需要智能型的产业大军,越需要一大批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级操作工人和高级技术人员。实现工业化,首要的是提升装备制造业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因为技术工人对生产力的提高是最基础性的、最直接的。而我国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产业工人大军整体素质不高。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变化,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源源不断涌来的时候,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跟不上,所以很多地区、很多企业都出现了技工荒。这就要求我们的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否则,它就会制约经济发展,阻碍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没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大量的实用性人才的涌现,就谈不上推进城市化进程。我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郭莲纯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