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学教育中宽容精神的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职工教育杂志》2014年第二十四期
(一)科学教育培养目标缺乏对宽容的重视我国的课程目标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普通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此课程标准将大部分的笔墨集中在“知识与技能”与“过程与方法”这两个部分,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部分提及了跟人文精神有关的“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然而提及挖掘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并不意味着会强调宽容精神,并不意味着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会按照规定执行。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以教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忽视了科学教育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总之,在科学教育中,首先是课程目标无法体现对宽容精神的重视,其次是科学教师无法准确的意识到课程目标中对人文精神的重视,这是造成科学教育中宽容精神缺失的原因之一。
(二)科学教育内容缺乏对宽容的挖掘科学教育内容是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客体,主要指的是科学教育的教材。经过近几年以“减负减压”为背景的教材改革之后,无论是人文教材还是科学教材都既体现时代性又反映基础性,同时还强调选择性,而且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变得生动、活泼。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四节《眼睛与眼镜》不仅包括眼睛结构的介绍,近、远视眼的矫正,还介绍了如何计算眼镜的度数,这正是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基础性的特点。然而由于科学教材变得精简、“时尚”,使得科学教师把握教材内容时容易出现表面化的现象,没有挖掘出蕴含在科学教育内容中的人文内涵。而加之学校教育强调功利性,以教授学生以科学知识为重要任务,围绕考试重点进行教学,仅仅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这些都无形之中让教师和学生放弃对科学教材深层的人文精神的追求。
(三)科学教育过程缺乏对宽容的体现科学教育过程本应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建设的课堂活动,然而现实中的科学教育大多变成了由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记笔记并背诵公式进而完成试题这样一个过程。即使是在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课堂上,学生们也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活动,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仅仅只限于“提问——回答”之间。学生已经习惯被动学习,已经习惯仅仅进行一些填鸭式的活动,教师已经习惯按照教案一步步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变得死气沉沉,没有生命的活力,何来宽容精神的彰显?
二、从科学教育中培养宽容精神的措施
(一)在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上,体现科学教育的宽容精神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只有制定包含人文精神(宽容等)的教学目标,才能培养有宽容精神的学生。如今教学受“一考定终生”高考的影响,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基本上以教授考试知识点为重,而到了大学阶段,则受“就业率评估”的影响,大学教育一般以“知识与技能”为要。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下,科学教育也仅仅是以考试知识点为主要讲解内容,很少涉及科学教育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的内涵。近几年高考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为在科学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大教学目标中有关人文精神(宽容等)的比重,为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前提。
(二)在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上,增加科学史与科学家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应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材,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科学史是科学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的记录,也是正确认识人类的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它发展的真实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艰难,培养学生宽容地看待前人的局限性甚至错误,从而培养其宽容精神。此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科学家榜样出发,培养其宽容精神。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三)在科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宽容在科学教育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等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活跃班级气氛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以此起到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宽容的对待学生,不仅宽容学生的错误做法,而且要宽容有个性、具有独特想法的学生。不要仅仅以学生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品质优劣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个性来评判一个学生。也许正是教师无法宽容的行为却是成就一个学生的关键品行。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教师要拥有宽大的胸怀,包容一切个性的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宽容,从而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学生也能具备像教师一样的宽容精神。
作者:肖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