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音乐教学中欣赏能力的培训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遵循和体现欣赏性原则。这种结构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具体要求:遵循和体现音乐欣赏性原则。什么是“音乐欣赏性”?在教学内容方面,音乐欣赏性表现为:要选择具有欣赏价值,真正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要做到曲要动听、歌要耐唱,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这就要求在音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不要忘记一个“美”字,这是重要的原则。那种片面地强调教材的政治意义和配合作用或一味地追求教材的所谓难度,偏重于以技巧取胜的作法,均是不正常的。此类东西学得再多也没有用,关键是美感。因为,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教材本身不美,音乐教学也就成为毫无意义的过程,音乐教育则意味着失败。在教学方法上,音乐欣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要以“听”作为基础和前提。不仅欣赏教学如此,唱歌和演奏乐器的教学亦如此:先听后唱(奏),边听边唱(奏),多听精唱(奏);音乐常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教学也要这样做:先听后讲(练),边听边讲(练),多听精讲(练)。(2)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要充分调动音乐的欣赏因素,创造优美的欣赏气氛。唱歌,就要唱得悦耳;奏乐,则要奏得动听。视唱、节奏练习等基本技能训练也要最充分地调动音乐美感,引导学生懂得去欣赏这种美感,使学生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始终置身于音乐美的感受、欣赏和陶冶之中。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1.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一篇好的音乐作品,普通人只能听出其很好听,如果想真正能够理解音乐作品继而进入欣赏的境界,就需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不断学习等途径进行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青少年音乐欣赏的培养已经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曾经指出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并且能够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然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了解并且具备了音乐欣赏的基本能力,才能与音乐作品在思想上达到情感共鸣,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养的目的所在,由此可见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欣赏通过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到更多音乐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不断提升,所以,音乐欣赏又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实践创新的精神。
2.音乐欣赏的作用音乐欣赏的实质是人类的听觉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联想能力相互融合并升华的过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欣赏音乐的能力,那么对于学生的情操陶冶、品德培养、心灵升华以及身心发展方面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美的享受,达到精神愉悦的状态,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境。同时,音乐欣赏能够在艺术领域里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在接触众多古今中外不同题材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点燃智慧火花并发展思维想象能力。
3.音乐欣赏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重要的帮助很多人在欣赏音乐时不满足于对音乐的悦耳与情感的体验,他们还期望通过理性品味的方式理解音乐,把音乐中得到的情感体验与某些现实事物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应该去了解作曲家创作这首曲子时所处的生活背景、思想观念以及曲子本身与作曲家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创作这首曲子,创作时的想法,通过这个曲子想要获得什么,等等。还有的人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一些带有具体内容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对音乐欣赏中去。这种欣赏与理解音乐的方式是可取的。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直接的情感经历与体会得到了另一种认识,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一些文学戏剧性题材的音乐作品,如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象征性的音乐主题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具有特定含意的音调象征特定事物,通过对音乐的表现象征文学性的戏剧内容,通过情绪气氛的渲染象征戏剧中的那种特殊气氛等,使音乐具有了一定的表现文学内容的可能(通过联想),对这类音乐作品,在欣赏时做些戏剧性的想象是完全必要的。
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注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差异教师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依据,按照音乐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教学要求,来选排内容。如低年级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求知欲,但是缺少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了解客观世界,思维带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兴趣容易转移。针对这些心理和思维特点,选用的欣赏作品篇幅要短小,形式要多样,题材要富有学生的生活情趣,通过这些不同情趣风格的作品的选材,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及陶冶,还可利用古今中外名作,以优美轻松、欢快悠扬等音乐形象感染学生,培养其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如《嘎达梅林》、《二泉映月》能使学生感受到优美动人的民族音乐、语言,了解到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大量的音乐财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世界名曲,如贝多芬的作品等,这样可以大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指导学生注意倾听或演唱主题旋律在听的方面,可以用VCD光盘、录音磁带播放,可以通过教师的演唱、演奏,也可以让有专长的学生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通过辨别旋律的重复、变化和对比来感受音乐内容、情绪和感情的发展。在欣赏过程中,还需精讲多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和意境的感知力。在教学中不要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的讲述,必要的乐曲分析和知识介绍,应生动精炼,富有启发性,听讲结合,可以先听后讲,还可以边听边讲,也可多听少讲,或精讲粗听,不能局限于一种方法,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好的音乐上来。在欣赏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确定重点和难点,每一课歌曲综合训练、欣赏等内容,可按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组合。欣赏是让学生慢慢体会音乐,而不是一种负担,也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从而达到轻松愉快的欣赏目的,师生间可进行相互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和内涵。
(三)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乐感培养首先,音乐教师应精选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并着重欣赏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优秀的音乐作品将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扩大欣赏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使理解、鉴赏水平得到提高。最后,可以先分析音乐主题,也可以唱出音乐主题,这样能够在聆听全曲时增强对音乐的感知程度。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每首音乐作品可以听两遍以上,这样,必然会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标题音乐易于领会,非标题音乐能使学生的想象更丰富,联想更自由。教学中要考虑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四)启发学生兴趣音乐是听觉艺术。在欣赏过程中,学生能否“听得进”,将全身心陶醉和融会在音乐中,兴趣是关键。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使学生积极参与并理解作品的内涵。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所欣赏作品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趣闻逸事等引起学生“听”的欲望和兴趣。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可以先介绍此曲的创作背景、作者,讲述“梁祝”的动人传说,特别要突出“草亭结拜”、“同窗三载”、“长亭送别”、“抗婚”、“楼台会”、“哭坟”等几个情节。这样,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经过老师画龙点睛的提示,学生就会增加对乐曲内容的理解、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另外,在欣赏之前,老师根据乐曲的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听音乐、欣赏音乐。
三、结论
音乐是最能够表达人类情感并带来愉悦感受的艺术形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拥有了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与自身体验能力就可以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精神境界的另一种享受和升华,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以及净化心灵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教学的不断摸索和各种实践综合,对症下药,锻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自身体验与对音乐境界的欣赏,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不断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的自身体验作用,调动学生拓展思维并自主体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自身欣赏能力。
作者:李一心单位:遵义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