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学素养与古代文学课程改革范文

国学素养与古代文学课程改革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学素养与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学素养与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中国大学教学杂志》2015年第五期

2014年9月10日在北师大教师节上的讲话中强调:“传道”是第一位的。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对人文学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来说,“道”即是中国历久弥新的经典背后的思想价值。随着中小学校新型语文课堂的建构,国学素养——主要指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与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成为语文教师素养的要素之一。新型语文课堂教学应以给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目标,所以学界提出,语文既是科学工具呈现课程内容,又是人文工具传递人类优秀文化,即“道”。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涵盖各类经典,是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正是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教育平台之一。凸显古代文学课程在国学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正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步履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需求。

一、师范生国学素养培养的意义

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和质量的矛盾看,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国学素养,可以凸显高校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效力。一般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听、说、读、写等基本素质,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及相关人文学科知识,初步具备汉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及教学技能,能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囊括了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却也因为太全面而缺乏特色和社会适应性。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国学素养”,是凸显高校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效力的途径之一。尤其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往往表现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所以,突出国学素养不仅适应了社会教育改革大趋势,而且能为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增添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从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与趋势看,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国学素养,有利于凸显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当代价值,促进高校教学与社会需要的融合。以武汉市中小学校为例,国学入校已成趋势,依托传统语文课程出现了多种版本的国学经典节选读本。这一新教学内容带来了对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新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对《易》《论语》等国学读本,对典籍中的字句、篇章旨意的理解出现了不少疑惑。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如果抓住这一问题,将“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与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作为课程教学重点,无疑可以解决中小学国学师资缺乏的现实问题。综上所述,中小学语文教学后备力量的国学素养的培养,将是高校古代文学学科教学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师范生国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多则国学新闻报道显示出高校课改的新征程,但国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深圳商报》2008年5月7日有《记者探营高价“国学班”》,武汉大学新闻网2012年11月7日有《人民大学国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首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2012年11月21日有《我校发起全国本科生国学论坛》,《安徽日报》2013年3月6日有《国学隐士培养出的总理》,《长江日报》2013年3月26日有《武大诞生国内首位国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网2013年3月14日有《短讯:新洲区领导到访武汉大学国学院》……上述新闻内容从三个侧面反映了国学教育的现状:其一,国学由一般学术用语成为高校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专业名称。本世纪初以来,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二十多所学校相继成立国学院,国学挂靠哲学等一级学科,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其二,国学已经不是“象牙塔”学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学国学成为一种新的精神生活方式。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主动“花钱”品读《易经》、《道德经》、《论语》、《韩非子》、《孙子兵法》等国学宝典。这便显示,高校应承担起国学培养的重要职责,其预期目标就是:培养人才,促进国学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其三,师范生的国学素养培养与常规课程结合性研究,还需要认真探讨。以武汉市现有高校为例,目前有三所大学开办了国学院,培养目标各有特色,总体而言是“高端”路线。如武汉大学国学班,旨在培养一批对我国传统经学、史学、文学、小学的基本知识、基础典籍和治学门径有深刻理解,能熟练阅读中国古典文献和外文,且熟悉当今世界人文科学走向,并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集中于道家道教与中国佛教文化、中国社会文化、中国文学文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及国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国学院开设国学教学技能培训班课程、国学与行政能力培训班。培训内容有:《弟子规》教学技能培训、《论语》教学技能培训、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以及围绕当前我省公务员队伍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和各行业面临的特性问题的行政培训。可见,相关实践的定位目标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的常规培养存在一定距离。三大现状表明国学春天来临了。值得注意的是国学热背后基础性教学还未成体系。突出体现在国学至今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国学尚未进入国务院学位办制定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体制内的国学教育缺失,无疑对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带来一定的阻碍,也因此产生了与中小学语文课改提出的教师国学素养新要求之间的“空当”和新的教改空间。所以,地方师范院校国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与常规课程结合性的研究,仍是大有作为的。

三、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培养师范生国学素养的途径

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古代文学资源丰富的优势,把丰富的国学资源融入常规课程教学环节,以专题形式实践探讨师范生“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与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服务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MOOC化教学,变教师“坐而论道”为学生“互动参与”,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让师生互动会话的基础更接近,培养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能力。21世纪以来国外兴起了一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输入了新理念、新资源、新操作空间与手段。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2012年世界MOOC元年的到来,2013年MOOC登陆中国大陆。2011年教育部颁布文件《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规定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两类,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同时,教育部计划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012—2015年建设900门。国内外大批大学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为古代文学MOOC化教学提供了实践利用的可能性。通过MOOC化教学——即教师设计学习主题,学生先验组织“在线”学习——基本把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课堂启发式、讨论式、感知式、延伸式教学,这既充分利用了网络在线学习资源,又强化了面对面课堂互动,实现了“探究、思辨、互动、实践”全新教学模式。课内课外结合紧密,可以让师生互动会话基础更接近,提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国学素养背景知识和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能力。因为“多位名师教学”比传统“一言堂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面、能力面的提升。正如杜甫所言“转益多师是吾师”(《戏为六绝句》)。现有与“古代文学”各门子课程密切相关,包含大量国学素养的优质课程资源有:东南大学公开课“唐宋诗词鉴赏”(“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写作”),西北大学公开课“中国传统文化”,安徽大学公开课“儒学•人生•社会”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公开课,课时安排紧凑,内容涉及儒释道文化、中国文学文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等,是高效学习国学的优质资源。

2.以专题形式实践探讨古代文学国学经典教学,制定“古代文学”德育纲要,分类分步骤指导师范生的国学经典阅读,培养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第一,可以利用本校人文社科师资资源,组织博士教授进行国学经典专题讲座,与教师素质训练中心,学生社团联合,以古代文学学科各门子课程教学为媒介,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及图书馆现有古代文学教学资源,以专题形式实践探讨古代文学国学经典教学。初步拟订六大专题:中小学新课标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网络教学资源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古代文学经典阅读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古代文学传统诗词创作及教学比赛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古代文学经典研读及科研创新资助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古代文学师生学术沙龙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第二,制定“古代文学”德育纲要,分类分步骤指导师范生的国学经典阅读。经典作为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身心修养方面的内容丰富而深刻,有很大的传播价值。因此,分类分步骤指导师范生的国学经典阅读是提升师范生国学素养的重中之重的教学任务。需要高效的课堂指导和持之以恒的课外阅读监督,以实践感悟、理论总结等环节,严格训练,培养师范生的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现将“古代文学”内容按照人与自然篇、人际交往篇、人与社会篇、个人修养篇论述如下:(1)人与自然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记载了人和自然在3000多年的历史中如何彼此相处。今天挖掘中国古代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如面对自然灾害,人们以自然规律去疏导。《山海经》中“鲧禹治水”,《淮南子》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反映了中华民族祖先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而不破坏它,所以大禹治水采用疏导方法成功了,女娲补天用自然界本身的材料,后羿射九日而留一日。又如,面对自然界的春花秋月冬冰雪,人们歌唱祖国山河、抒写友情、爱情、闲情,乃至排解苦闷、失意、落魄。《诗经•周南•关雎》《诗经•周南•桃夭》《秦风•蒹葭》等表现美好的爱情,均以自然美景比兴抒情,不仅含蓄、形象,而且体现人与自然情感相通。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魏晋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歌,唐代王孟山水田园诗派,李白的山水诗歌,宋代苏轼、辛弃疾笔下的山水田园词、杨万里的山水诗歌,唐宋、明清近代的山水游记散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赤壁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张岱《西湖七月半》等等,都通过山水田园题材抒发文人士大夫的个人的、社会的情感。虽然“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但诗人们却仍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伤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并感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国古代文学中,自然界的云山风月,如此通人性、懂人情,实质就是人类经过帝国建设后,感受到自然的可贵。“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人们在自然的启迪中更好地认识自己。(2)人际交往篇现代医学对“健康”的标准除了生理健康之外,还有同等比重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古人对“人和”的探讨十分重视,反映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流传下来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有不少启发。人和人之间应相互尊重,诚实守信、注重个人自身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人不知而不愠”(《论语》),人和人交往中,个体应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人还应自爱。所谓“自爱”即自守贞操气节、保持正直之心,是先秦以来从政者治国者首先必备的道德心。尧舜时期,尧考察舜能否作为禅让的“接班人”时,一项重要素质考察就是观察他对家人的态度,当看到舜孝亲悌弟友妻时,便十分放心地将帝位传于舜。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士阶层修身自爱的哲学理论。《孟子•离娄章句下》:“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荀子•子道》:“仁者自爱。”《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由此可知,儒家所言的“仁者”是自爱而爱人的,“自爱”是“爱人”“治国”的前提。只有先修好身,才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功。《大学》中总结儒家修养之道为,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自爱哲学一直延续,被后世政治家和哲学家不断阐发。如汉代扬雄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法言•君子》)一个人只有自爱自敬,自尊自励,才有人爱他敬他。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评价这一修身自爱的哲学理论时,曾感叹:“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

注重个人品行修养的考核标准,已融入中华文化的血里。(3)人与社会篇有的时侯人与人的关系会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层面,那就是一个人将不仅是和人们之间的具体交往,而是社会——大到世界、国家,小到单位、集体和家庭——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思维、行为。人在面对唇亡齿寒的国家危亡时期,应保家卫国、不辱国格、敬业奉献:“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使于四方,不辱使命。”(班固《汉书•苏武传》)“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攮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常有。”(阮籍《咏怀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八十五岁作《示儿》)。心存“仁爱”,关怀大众。“仁者,爱人。”(《论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如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从中国古代文学史长河来看,爱国主题处于与时俱进的变化之中:乡土故国意识、国家统一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依次推进。从生成空间来看,爱国诗歌表现的爱国情感处于不变之中。(4)个人修养篇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源于身体的锻炼和学养的积累。孔子提出“六艺”教学内容:“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保氏》)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古人还有许多勤奋好学、强调修养的故事。“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三字经》)儒家强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于首位,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视。道家也强调人生的修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自我修养强调内省、慎独、慎微。“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临终赠子)强调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专心专一,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荀子《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屈原《离骚》:“余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人在面对挫折时,应不忘奋斗、乐观自信。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国人千百年来的自信与乐观。从孟母择邻而处,到今天提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必须“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都体现了中国教育注重修养与环境的关系。《论语》中有:“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上述纲要论述,配上相应的《国学阅读书目》,发给学生,让同学们有计划选择经典,探索解答,既真正提高解读文本的阅读水平,又无形中熏陶了国学素养。英国小说家怀特曾说:“我忘了别人教我的东西,我只记得我学的东西。”[2]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并给予科学指导,才能提高“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课堂效率。总之,充分利用名师名校共享教育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变教师“坐而论道”为学生“互动参与”,通过高校《古代文学》常规课程教学的深度挖掘,是可以基本实现师范生国学素养——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与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目标。

作者:龚红林 王兆鹏 朱向红 梁娟娟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武汉大学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