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学生大学语文教育的有效性分析范文

医学生大学语文教育的有效性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医学生大学语文教育的有效性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医学生大学语文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中陶冶医学生人文情怀,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价值观冲撞着大学生还很不太成熟的心灵,医学院校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也正在经历着嬗变的历程。价值观的多元化、道德准则的缺失造成医学生的医学伦理道德的错乱,医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个问题,很多高校给予高度的社会关注和重视。高校如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和现代人文性、具备弘扬中国医学的文化创新能力、能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个性和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人格好,人缘好,会办事”的社会有用人才?无疑这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在医学院校的几年大学语文授课心得,探讨如何依托大学语文课堂讲学,使之成为医学生文化熏陶的助推器,聚集正能量,为医学生生命文化教育提供有效渠道。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大学语文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经典文章为平台,如以古代寓言故事为切入点,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让医学生更好地做到尊重生命,能从生命个体出发,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了解生命,发自内心地帮助患者与疾病作斗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对于现代社会的医疗实践、医疗服务活动有深远的启发意义。要想培养优秀的医学生,就需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医学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关爱精神,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然后,从大学语文的学科意义上,引导和树立医学生的良好价值取向。语文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文学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文学,是民族精神的深沉积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贯穿记载于优秀文学作品中流传至今,而《大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从《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四”新文学,直到当代文学的精华。屈原的《桔颂》、司马迁的《苏武传》、文天祥的《正气歌》、陆游的《金错刀行》等都饱含一腔报国热忱,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等等。这些优秀文学作品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宽广、尤其在德育方面,包括理想、情趣、胸怀、奋斗、献身;礼貌、教养、节操;清正、廉洁、谦慎;友谊、仁爱、高雅之美等等更是面面俱到、无一疏漏。通过对这些优秀文化成果的仔细研读,通过与最出色的哲学、史学、文学巨匠进行精神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热爱自然和人类、热爱真理和正义的情操。在这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吸收和传承的过程中,人格和道德的感召力与艺术魅力相互交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也水到渠成。可以说《大学语文》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径。

西方传统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主张以人为本,追求个性解放、个人幸福,强调人在世俗社会中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大的人文主义文学家莎士比亚在其四大悲剧之首的名著《哈姆雷特》中设问:“TObe?Ornottobe?”它敏锐地抓住了人们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成了不朽的千古名句。课堂教学中,与医学生一起带着这个设问进入《哈姆雷特》戏剧作品的文本解读中,并从医学专业角度重新阐述此千古名句的现代意义。时至今日,生命科学与医疗技术的高速进步与不断发展,如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器官捐赠与移植,克隆技术的研究等等,再一次向世人尖锐地提出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的尊严,什么是人的价值等问题。这同时也在表明,生命伦理观的内容还应该是深刻的,带根本性的。医学与文学一样,都应该首先是“人学”。

总而言之,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中西方文化蕴含着无尽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反思,通过大学语文的课堂引导,对照了解中西方生命文化,有力地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建立辩证的生命伦理价值观。生命伦理观的启发式教学融入人文主义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要使医学生始终记住: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对人的爱和关怀,医学不仅仅把人作为单纯的一个个细胞、器官,而更应该把人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命)”来整体看待。

其次,从知识体系上说,《大学语文》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呈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在科学界,学科交叉的现象日渐增多,在经济活动中,在生产实践中,各种学科互相渗透的现象也日趋普遍。社会需要知识面宽广、综合能力强、兼有文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建构一个即适合自己的专业、适合自己的个性,又适合社会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基础知识宽而厚;专业知识深而精;文理知识渗透。这个知识结构的基石就是语文。因为语文是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任何文理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纽带与桥梁。要想成为本专业的出类拔萃之辈,必须具备深厚的语文功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人学会认识若干条自然规律或学会一、两种技能,而是使人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目前学校越来越专门化,专业口径越来越窄,而有关基础理论的教育则越来越弱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多理工科学生包括一些文科学生在文字表达方面都有较大欠缺,往往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现象,不能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一个没有很好地掌握母语的人,他的知识结构必定是残缺的。大学语文科学地整合语言、文学、历史、文化艺术诸方面的知识,作品涉及的范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几乎无所不包。在大学生实施通才教育这一世界性高等教育的总趋势下,“大学语文”课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知识结构,实现文理渗透、文理交叉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作为生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通过开设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大学语文中大量的经典文学名著给予广大医学生美的熏陶的同时,也为他们健康成长成才聚集了巨大的正能量。授课者对学生意志品格的方面着力培养与铸造,使其具有坚强、乐观的进取精神,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完善他们的人格,更好地引导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当代大学生爱国爱校、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励志成才的精神。在承认和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当代医学生建立一个统一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重塑其道德准则,为未来的医疗卫生战线输送具有高尚医德素质的合格人成为医学院校大学语文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作者:李群芳单位:广东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