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汉语文课程的知识重构和教育理念范文

汉语文课程的知识重构和教育理念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汉语文课程的知识重构和教育理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汉语文课程的知识重构和教育理念

一、当代汉语文课程面临的尴尬

(一)、当代汉语文教育面临的迷茫与矛盾就汉语文学科来说,在理论建设上出现了许多迷茫:对象的模糊,学科教授的内容不确定,学科建设研究内容不清楚,这些理论问题的不确定性导致在汉语文教学的实施层面上因为对汉语文课程的不同理解和定位,出现了许多的偏差。汉语文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一度感到自卑,让步于其他学科,这是一个不正常和尴尬的局面。

(二)、作为中国文化与根基的国语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国力强弱总是其民族语言分不开,汉语文的特殊学科性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中显得尤为重要,对外的孔子学院增设,更多的人学习我们的母语,而我们自己的母语教学却处于越来越被淡化和异化的局面,这与中国的文化强国、强调民族根基都是不符合的。教育与政治总是有联系,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形成了长久以来的教育领域被管得过死,缺乏活力的场面。

(三)、汉语文课程自身的价值体系汉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但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对其的评价总是处在功利主义的模式上,不能发挥汉语文课程的光和热。课程评价的“功利至上”主义使教育过分的强调实用,在中小学的课堂当中表现为自然科学的科目得到的重视远比人文学科要多。学校和家庭过分强调教育和社会实用意象的结合,语文教学就越来越流于形式。“语文课程价值体系由目标价值、结构价值和本体价值构成,表明了语文课程的一般价值;语文课程本体价值是由言语生成、母语思维、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四个要素构成,表明了语文课程的特殊价值。”②课程是一个发展概念,但是语文客场的性质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二、当代汉语文课程的知识建构

这么多年的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多种版本教材,教材频繁的更替使老师们更加迷茫,知识从其来源和分类有多种,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定位呢?

(一)、汉语文课程知识的定位“汉语文教育是基础学科。汉语文教育在国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这种定位结构,使它获得了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育功能,此一教育功能定位形成了它必然具有标志其获得自身独立存在的知识依托,这个标识汉语文课程独立存在的知识依托即是汉语知识。”③我们把语文定义为基础学科这一点不难理解,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既然我们说汉语文课程的知识依托是其自身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应该根据对汉语文课程知识的定位决定其知识体系。知识代表着“获得、知道、能够”,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还会与经验分不开,任何知识总是在一定的经验总结上形成的,从最初的经历到有所感受形成感性知识再到理论的填充与思考,这样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知识。在语文学科中,有许多重要的感悟和理解是需要我们结合自身或者达到与文想通的灵犀才能有的知识。

(二)、汉语文知识的建构“知识的对象是通过经验而构成,因而,经验的对象也即知识的来源性对象。”④知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波普尔知识分类,学科分类,知识的功能分类。我们都知道语文在古代虽有文法修辞和规范,但最重要的部分还是文意,古人对于用词用字以及格调的强调,则又是属于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从语文独立设科以来,针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确定知识体系一直都有不同意见。根据波兰尼的分类,我们知道在语文中我们要重构的知识体系不仅仅包含基础的称述性知识,还应该增加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语文的知识建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总体来说就是要遵循浪漫主义人文主义和审美主义以及理想主义。注重双基,使学生最终走向敬畏生命,学会学习,学会感受和感悟生活,具有审美理想的人。

三、汉语文课程应体现的教育理念

汉语文课程首先应该具有的就是人文人本观念,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是人文人本的,所要培养的一代人也是人文人本的。“我觉得当下人们最明显的一个精神特征就是对自己没有要求,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作为依恃,没有依赖也就是无赖,一个无赖在精神上是无所畏惧的,在操行上是没有规范也没有边际。无论要做出怎样恶劣的事情,都不觉得有什么心理障碍。”⑤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其基本的教育思想由六部分内容构成,这六部分关注的内容正是语文教育的内在思想中心,即是个体人本中心论:语文课程就是要通过全面培养学生“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教育过程要求重视人的存在,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平等的价值观。平等思想是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思想的基石,爱国思想是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思想的灵魂,生活修养是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语文能力培养是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思想的展开方式。从语文学科的具体出发,我们要培养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特质,从熏陶和感悟入手,培养学生整体的、动态的价值体系,学会成为一个人所需的基本条件和信仰追求,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发展,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做一个有自己,对社会都有用的人。

作者:王红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