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宋词中词调与节拍的关系范文

宋词中词调与节拍的关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宋词中词调与节拍的关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宋词中词调与节拍的关系

《语文建设杂志》2014年第二十二期

一、宋词吟诵韵律与节拍节奏密不可分

宋词在吟唱过程中,始终在节拍、板眼支撑下展开,同时与诗词的声韵和律是紧密联系着的。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拍板”。关于“节拍”,就是在诗词写作过程中的字词之间节点的提示,在宋词中体现出来的节拍是指句调在吟诵时的一句一拍,例如宋代词人晏殊所做的《破阵子》一词,其中的词共有十句,就应该有十拍。但是不是所有宋代词调表现出来的都是一拍一句呢,其实宋词在节拍上并不全是这样,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宋词句调的词与拍之间的关系是比较严谨的。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在大量宋代诗词作品中,向各种词拍在语言句式表现出长短不一,并不像五言与七言律词一样能够有所把握。因此。宋词在韵律和节拍上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融合性,体现出拍与句的关系是一定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吟诵的抑扬顿挫。宋词句调与吟诵节奏不断变化,主要是因为宋代词调中经常会出现“偷声”、“减字”等韵律手法的运用。例如五代时期的《木兰花》一词有五十二字就完成了词的创作,到了宋代,吕渭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木兰花》进行了再创作,通过认真研磨,最终将这首五十二字的诗词,精简了八个字,创作完成了《减字木兰花》,南宋时期的词人张先作出了新的《木兰花》词,词人是在充分借鉴《减字木兰花》,在原有节奏和旋律的前提下,对原来的句式进行和调整,将词的首句原有的四字拓展成了七字,同时也将词句的四字词拓展为七字:让诗词“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目送残辉,燕子双高蝶对飞。”更适合节奏性吟诵。

二、词的格律要与词韵协和

中过是一个诗词王国,世界丰富的诗词资源大都集中在这里,在诗词这片万紫千红的园地里,格律诗词最为讲究言语声调的平仄四声应用,所谓“平仄”“对仗”就是古典诗词创作过程中自成一体的方式,在创作之初作者就使用了韵律来加以关照。因此,在我们吟诵古诗词的时候,既朗朗上口,又始终伴随着行云流水般的节拍。古典诗词艺术从唐朝开始就具有了休闲有了的成分,在民间更是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由于诗词讲究的是韵调和节奏,因此其吸引人的地方也就体现在了固有韵律和句调之上。最早盛行在唐宋时期的词不是用于朗读或者是阅读,而是被用于人们演唱的,属于文化艺术类作品,鉴于诗词具有文学独特的个性特点,因此,我们不能像对古典诗词的吟诵当做戏剧或者说唱那样去演绎,而是要按照诗词所提供的“景和意”去认真理解内涵精神,结合对诗词内蕴的把握。继而才能注意词句的自身句调的平仄使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古典诗词的创作和吟诵必须充分考虑词韵与节奏的和谐关系,让古典诗词的古韵古情得到展现。关于诗词句调和节拍的问题,我们既要在研究中掌握其固有的韵律和句调的和谐统一性,同时也要对中国传统诗词的“起调毕曲”理论予以关注。我国诗词乐府宫调理论体系中,对于诗词吟诵一般要求起韵的第一个字和毕曲的最后一个字都必须是在主韵的位置上,也就是当时的诗词作者非常重视主韵在诗词吟诵中的主导地位。我国清代学者陈澧在其所作的《声律通考》一书中就曾谈到了南宋时期诗词句调的差异性和形式的灵活性,因此他提出了“起调不尽拘”的诗词吟诵节律观点。我国近代对古典诗词韵律研究者对句调和节拍提出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句调是诗词中每一句词的韵律节奏的部分因素,其与诗词整体韵律存在着某种联系,但在实际吟诵过程中属于独立的句式,我们从这个论点来看,就不能认为这就是所谓的‘起调’,我们应该将其视为诗词整体吟诵效果的‘起韵’源点。这也是告诉我们古典诗词在创作和吟诵中,事关“句调”和“节拍”的观点不是循规蹈矩的,而是在理论和实践运用中存在着能够调和的变通性。

宋词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堪称艳丽之花,诗词既给人以色彩之美,又让人感觉到丰富的韵律之声。尤其是在句调和节拍的表现上,例如宋人周邦彦《拜星月慢》一词“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灿。”这一句诗词的“似觉”二字应该被看作是起韵或者叫领句。而辛弃疾所作的《摸鱼儿》一词中:“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诗词的起韵句首就变成了三个字,这是在宋词创作中很难看到的一种形式,正因为其句调的特殊性,为宋词带来了行云流水般的节奏韵律之美。

作者:王鑫单位: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