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文新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语文新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语文新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语文新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

记得鲁讯先生写的关于农夫赶牛耕田的诗:青草在前,鞭儿在后,牛儿,牛儿,向前哟,喂你青草……其实他写的也是人!的确压力出动力嘛!别让泛滥的激励“枪毙”合理的匡正,学生的潜能才会激情迸射!

一、语言在返朴中求真灵动

走进现今的语文课堂,强化“人文的感悟”张扬学生的个性,一扫以往的“暮气”而显得“朝气蓬勃”。疏不知,对语言文字的忽略,已将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工具性何来的人文性?所以课文中鲜活灵动的语言文字不容被忽视。听过这样热闹的课,上《落花生》仅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仅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赏《可爱的草塘》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感受,于是,有生舞之,有生唱之……上课时,漠视那人事、情感、灵性背后的“语言”,课文学习完了,学生却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会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扬科是最后一次听村子里的演奏了”?为什么不写成“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是最后一次了”?显然,将“最后一次”置于最后,有着表情达意上的特殊用意和特殊效果。是的,听燕子的歌声,听姑娘的歌唱,听笛子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稍加停顿,置于句末的“这是最后一次了”仿佛一声声凄厉的哭泣,一次次悲愤的呐喊,在追诉着扬科的冤屈。瞧,如此锁定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字词,引导学生用圈注、质疑、比较等方法进行悉心揣摩和深入领会,便能雪落无声般地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习得。“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言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他是语文的本位。让语文教学义无返顾地回归本原,使语言在返朴中求真灵动。

二、思维在经意间惬意流淌

为挑战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新课堂走向了“群言堂”。于是车行陌上,春光袅袅语文教学洞开一片新天地。当我们沉浸在课堂丰富多彩的形式,迷恋于此起彼伏的喧嚣时,是否发现,细细咀嚼,课堂成了跑龙套,摆满汉全席似的,师生也许“共乐”了,但是否“共进”了呢?有些语文课为了体现所谓的“新”,没读几分钟就让学生分组讨论,没讨论两分钟又让学生滔滔不绝,各抒己见,以体现“个性化的阅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等等,学生究竟又能学到些什么呢?而最近听一位同事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只设置“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这一专题。学生通过潜心研读,一步步归结出了林冲的品质(谦虚、艺高、机智等)和洪教头的特点(骄横、自负等)。而且在引导学生认识洪教头时,由于已有先前研究林冲的过程作“范式”,故而用时更精短。语文课要收集语言、认识、情感、人文的培养于一体,由平面变成立体。该节课教者在课堂中便寻觅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如此教学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并容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方能抓住重点,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瀑布选择了悬崖,跌宕成壮丽的乐章;种子选择了泥土,成就了蓬勃的绿荫;语文选择了课改,自然是风生水起、新潮涌动,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躁动之中,需要的是清醒的思索和睿智的抉择。山一程,水一程,心驰神往新课程;山一程,水一程,追寻完美新课程。

作者:李素碧单位:福建省安溪第十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