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结缘克孜尔石窟文物保护范文

结缘克孜尔石窟文物保护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结缘克孜尔石窟文物保护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结缘克孜尔石窟文物保护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二期

一、初到千佛洞

1973年的冬天特别寒冷,雪也下得大,茫茫戈壁一片皑皑白雪,一望无际,我和去报到的小伙伴在克孜尔乡(以前称黑子尔公社)下车后,打听去千佛洞的路,按照老乡的指点,朝着东南方向走去。这天我们挑着行李、粮油,不知走了几个钟点,也不知走出多少公里,正当疲惫时,眼前豁然1一亮,前方一片开阔地,是一个扇形的峡谷,四面环山,足有3平方公里,一条冰河像丝带从眼前蜿蜒穿过。这时才感觉我们已站在千佛洞峡谷的高处,山下就是闻名遐迩的克孜尔千佛洞(图1)。千佛洞是克孜尔石窟的俗称,维吾尔语意为山上开凿的千间房“明屋依”,石窟面对雀尔塔格山,山下一条木扎提河,一年四季不断流。洞窟开凿于北侧岩壁上,鳞次栉比,犹如蜂房。石窟四周山峰体为赤沙岩,在太阳光的作用下折射出紫红色,这就是克孜尔的来历。克孜尔就是维吾尔语红色意思。克孜尔石窟前有大片土地,被一道土墙分割两块,文物保管所仅占有少量的一片,下山以后方知多数土地为大队所有。峡谷内除文管所之外,这里还有一个克孜尔乡的七大队(1979年在拜城县政府的协调下大队搬出,所有的土地全部划拨给文管所,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文物保护与管理),俯瞰石窟白雪覆盖下的土地,仅有疏稀不多的白杨树干和红柳摇曳在寒风中。我们在山上小栖片刻开始下山,山坡坡度约60度,肩负重载站不稳向下滑行。图1克孜尔千佛洞滑到山底仍见银光闪闪,厚厚的雪,没有任何声息。左前方很远处的崖壁上可见传说中的石窟,当我们正在辨别方向决定如何行走时,远处忽然传来狗吠声,举目远望,只见三条大黑狗朝着我们狂吠而来。正惊恐不知所措时,后面赶来一位个头不高的老汉,他挥手向狗儿喊着什么,狗儿没再疯跑狂叫。等老汉走近时,才知是一位维吾尔族老大爷,他满脸胡须泛白,穿着一身黑棉袄,又向狗儿说了几句什么,它们停止吠叫安静下来(我猜想老人家在对狗儿说“是朋友,要欢迎,不许叫”),并卷起尾巴在我们前后转圈,后来三只狗儿兴奋地前后追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外。老人家很和善,看上去挺硬朗,两眼炯炯有神,乐呵呵地走上前握手,问候,询问我们是从哪里来,到这里干什么?我们仨一一作了介绍,老人家热情地领着我们向办公区走去。从山脚下走过一小片戈壁,再穿过一片小树林就到了一个小院落(这段距离约2公里),院落不大,是一个7字形,算是两排房屋。房屋陈旧,没有几间,但墙壁很厚(后来听老人家讲,这座房屋是1955年所盖),办公室是有一个走廊套着,共有五间,一间库房,一间财务室兼宿舍,两间办公室兼宿舍,一间会议室,老人家把我们安置在会议室(文管所工作人员仅有六位,三位是江苏常州支边青年,一位会计、一位所长、一位书法工作者,另一位就是前面提到的老人家,还有两口子山东人(聘用人员),膝下有两儿一女。加上我们刚来的4位知青,千佛洞大小人口总共17人)。房屋地面是木地板,正中摆放着一个取暖用的大铁炉。从山脚下一路走来经与老人家交谈,方知他的名字———尼亚孜•买买提(图2,1955年来此工作,1983年谢世,享年82岁)。他的住房在办公室的外面,7字头的一排就是他们的家,一家四口,俩女儿,一个有智障,一个中学毕业在家,老伴在单位打点零工挣点钱与老汉维持家境。尼亚孜老人是文物保管所的管理员。办公室后面有一片杏树园,还有葡萄架,周围有五十年代种植的桑树,还有野生的胡杨。办公区左侧有三颗大桑树,每棵树干都需四人拉手环抱,听尼亚孜老人讲它们都在四五百年以上。

二、石窟保护与绿化

克孜尔石窟对我来讲是一个陌生的地方,洞窟有多少,分别坐落在几个区一无所知。所长给我们交代的主要任务是清理洞窟的垃圾,没有时间去了解更多。洞窟里究竟是什么图2尼亚孜•买买提老汉样的垃圾我们也一概不清,听说几百年来洞窟里的杂物、牛羊粪堆积得不堪入目。当我们走进洞窟清理垃圾时,一股刺鼻的“氨气”味扑面而来,感到惊讶,堆满窟的粪便,肮脏的程度无法用语言去表达,四壁被熏黑的烟垢贴在墙壁足有5毫米,清理起来困难重重,不知从何下手。只因个别洞窟四壁绘有壁画,要小心翼翼去清理,才能保障壁画的完整性。在整个克孜尔石窟底面的洞窟堆积的全部为牛羊粪,个别洞窟里已占满半个窟。经过两年的时间,清理出上百个洞窟的垃圾,保护了一批有价值的洞窟壁画。克孜尔石窟是国家要保护的重要文物。1956年,拜城县政府设立“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1961年3月国务院将克孜尔千佛洞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维修石窟时,我认识了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长了些许多知识,所长为我们大概描述了石窟的历史年代。克孜尔石窟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左右,现今已编号的洞窟236个,兴盛于隋唐,衰落于盛唐。所长讲,在这里用世纪分期比较合理,不能套用朝代来定型,因为中原改朝换代西域并不知晓,这中间的距离相差甚远。洞窟壁画为佛教艺术,小乘佛教占主导地位,宣扬自我牺牲,自我修行。壁画内容与窟型可分十个部分,洞窟形制以中心柱窟为主,僧房、方形窟为数不多。中心柱窟有三个组成部分,前室大多塌毁,主室、后室保存完好。主室正壁开佛龛,佛龛上下左右绘画,绘不同题材的佛传故事,个别窟浮塑须弥山。主室两侧壁绘说法图,通栏与方格绘画都存在,但又各不同,题材内容大体相通。中心柱窟后室主题为涅槃变,两甬道绘供养人或者绘佛塔,也有个别的特殊题材,如:“阿阇世王闷绝复苏”“诞生”“龙浴太子”“降服火龙”。主室前壁绘“弥勒说法”,洞窟券顶中脊部分绘天相图,个别绘佛传,如“须摩提女请佛缘”。券顶两侧绘四方连续菱格因缘与本生。所长说这些壁画在中国非常的珍贵,是龟兹文化的中心,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不可缺少的依据。至此,我对克孜尔石窟的佛教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壁画艺术的兴趣就启蒙于此。克孜尔石窟分别坐落于四个区域,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后山区。明屋塔格山中间地带有一条峡谷,峡谷深处是传说中的“千泪泉”,文管所的饮用水来源于此,水微咸,至今仍在饮用,人所需的微量元素应有尽有,泉水延年益寿,美容、防衰老,是新疆最佳矿泉水。窟前区的土地也是由千泪泉的水滋润着,所以成长出的果实甘甜,美味爽口。清理垃圾的过程中,洞窟要修整,利用其间隙,我们又在姚所长的带领下开始为没有门窗的洞窟安装门窗,这是一项既艰苦又累的工程。安装门窗所用木料全部由自己内部解决,千佛洞有多年的老杨树,很多树心已空,可挑选砍伐,以后再另选树种栽培(现在克孜尔石窟的树木已成林)。伐木、锯板子的任务全部由我们几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担当,伐木危险,锯木板更累。在砍伐之前,先由一人拿着绳子爬上树木的三分之二的位置,将绳子栓牢,再由两人向一个方向拉紧,另外两人用板斧贴近树根向树心砍进,大约砍进三分之二时,呼唤着拉绳子,树便轰然倒地。而后再根据用料大小,将树木锯成段,架到高架上,用钯钉钯紧,两人合作,一上一下,用一米五长、二十厘米宽的大锯,上下用力,喊着号子开拉。号子声音别有风趣,“嗨—嗨—呺—唉—嗨”,不断重复着,板材木料在这号子声中块块落地。笔者自少年起,在农村插队期间学会了基本的农活,盖房子、犁地、施洒农药、割麦子、锄地、制作农家肥、伐木、拉锯、制作木凳、脱土坯等等。来到石窟做粗活就派上了用场,虽然年龄小但这些活难不倒,随手就来。修洞窟需要土坯,它又不能从外运来,当时也无法运输。上世纪70年代这里没车、没路、没电、没钱。为了保护洞窟文物,工作又不能停下来,只能靠自力更生,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奇迹。做土坯很累,每天与泥巴打交道,两人一组(现在的年轻人恐怕不知道怎样做土坯),首先在距离洞窟较近山下选好适合做土坯的场地,再挖一个大坑将土深深地翻起来,放入水,经浸泡透后,在上面用脚来回踩,踩出软硬合适做土坯的料。一人拿着用木板做的土坯大小的木方盒,旁边准备好一盆水或者干沙土,另一人运送做土坯的料,狠劲摔进木方盒,另一人将泥料拍平压紧,再用一块小木片在上面刮去多余的,这块土坯就图3-⑤1974年背上后山的土坯现存后山区224窟中算做好了,再把木盒提起放下,用水刷一下木板壁,等待下一块土坯料。就这样,一蹲一起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这哪里是十几岁孩子干的活?回到宿舍躺下昏昏欲睡,在最苦最累的时候想家,想爸妈,常常晚上躲在被窝里哭,但又不能让人知道。经过一个夏天的努力,做出土坯一万多块。1974年的秋季和1975年的春季我们将一万多块的土坯运到需要的洞窟里,以备修缮洞窟之用。大部分被运到后山去了,后山有30个洞窟,其中12个洞窟没有门窗,敞开无人管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每个洞窟需要土坯800~1100块,按照当时土坯的重量,每一块都在5公斤,身体壮的小伙可背10块,弱一些的可背8块,可想而知我们的劳动强度有多么大(图3-①②③④⑤⑥)。身背负重50公斤,山路起伏不平,要爬上百米的山顶。这还不算,还要在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山路行走,每天上上下下20几个来回,有的高处50米,斜度60度,每人每天有100块土坯的任务。修建洞窟雨棚、门窗、壁画边缘加固和搭建木头栈道,是我们年轻人的工作。文物保护工程有困难,有风险,还要心细,否则完成不了。在石窟搞工程面对的是悬崖峭壁,高而险,当年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状况下,全凭十几双手把40几米的脚手架搭建起来,而后再把修洞窟所需材料运上去。这是1974年夏天的事。这一年的夏天,我和我的小伙伴,还有领导穿梭在高约40米的脚手架上,将木料、土坯、泥浆、水运进窟内。谷内区101窟(图4、5)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危洞窟,距地面40米左右,洞窟本身就有10米左右,洞窟里的壁画保存完好,有考古、文化艺术的研究价值,为了它又搭建了10米左右脚手架,由下而上垒砌土坯墙,先处理防雨棚,然后再去做壁画边缘加固。为了这一个洞窟牺牲了一位同志,摔伤了一位同志。我敬仰他们,向他们致敬!事后,想想都感到后怕。当年,在50米的高空作业靠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肯定回答是思想,还有佛教文化艺术的魅力,还有工作经验及灵活性。思想的精神激励了几代人。从两万五千里长征到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的建立,而后是建设社会主义。那些年,每当工作重疲惫时,的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取胜利”总在耳边回响,思想成为工作精神支柱。修洞窟、搭栈道这些工程到1975年底完成,这个时间解决了几十个洞窟风吹、雨林、太阳晒的难题,国家的文物安全有了保障,我感到欣慰。除了维修洞窟之外,我们还负责绿化。所长高瞻远瞩,他说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很快开放,要迎接国内外的观众、专家、学者。修洞窟和绿化都同样的重要,要给后代留下一块好的遗产,大树底下好乘凉是永不变的真理。在文化圣地工作就得集功德,才对得起祖先。在这之后,又用我们的双手一锨一坎土曼开辟了五条道路和千亩土地,在其之上进行植树造林,绿化土地,每年都要种植几千颗或上万棵树。其实植树也不容易,每年春天要到库车或拜城县去购买树苗,文管所没有机械运输工具,仅有一辆毛驴车来往于库车和拜城之间,一来一往就是两天,树苗来之不易,我们非常珍惜,保证它的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八。在文管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建起了一片防风林带,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还种植了苹果、梨子、桃子、杏树、核桃、葡萄等果树,看到自己的丰硕成果喜悦在心里,艰苦创业值了。80年代之前用十几双手干出那么多活,不可想象。虽然苦,乐也多,经常在自己房屋门前唱上几句,姚所长也跟着喊上几声,有时也跟着维吾尔族职工学学麦西来甫,自然也就热闹一些。现在克孜尔石窟有了柏油路,人行其上既干净又舒畅,这些道路的路基基本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形成的。而今克孜尔石窟绿树郁郁葱葱,鸟语声声,花香扑鼻。大雁、天鹅在此驻足,湖面波光粼粼,佛窟倒影在湖面犹如仙境,夜晚宁静的空气似乎要被冻结,只闻千泪泉潺潺细流声和木扎提大河的轰鸣声,龟兹的羯鼓声浮现在我们眼前。克孜尔石窟除自然景观使人流连忘返之外,还有它的文化、艺术的魅力吸引住了每个人的眼球。

三、壁画研究

来克孜尔千佛洞之前在县城见了所长一面,所长是内地富庶之都杭州的一位热血知青,上世纪60年代初支援边疆到了拜城。我们见他那一年才30出头,妻子在县医院工作,育有一女(图6),出生才几个月。姚先生现已退休在家,75岁,享受着天伦之乐,40多年的友情至今仍联系未断,这种缘分使我难以忘怀。先生读书认真,知识面广,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工作敬业,把克孜尔石窟管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在维修克孜尔101窟时,他差点从上面摔下来,从此得了恐高症,但还是坚持上洞窟。凡是上高的洞窟,都用绳子栓在胸口,由我和艾米拉•卡德尔(姚先生与艾米拉•卡德尔之间有着深厚的民族情谊)拉着往上爬。他这种敬业精神对我的影响真是刻骨铭心。在他的影响下走到了今天,我依然在文物工作第一线,继续他没有完成的事业。1975年5月30日,克孜尔石窟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这位客人就是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1987年10月5日在北京谢世)。新中国成立以来他是第一位高官下最基层调研的人。王局长身高微胖,体重大约在100公斤。他的到来为克孜尔石窟增添了光彩,县上有要求,参加护卫人员的家庭出身一定要好,没有疾病,身体壮,我们从农场来的四位知青都符合要求。王局长是由我和一同来的小伙伴抬下山的。局长很风趣,下得山来,看了四周说:“你们这里是神仙呆的地方,我图7王建林在洞窟临摹壁画享受了一次神仙弟子抬我下山的福气”,陪同众人听后大笑,拜城县委孙书记接话快:“神仙来了才有这样的待遇”,众笑不止。一句玩笑打破上下级的拘束感和距离感,所有陪同人员可与北京来的高官拉近距离交谈,我们所长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跟在后面距离缩小,局长招呼他近身说话(在山上拜城县委书记已把我们介绍给王局长),局长和所长交谈很投机,我们虽是抬担架做护卫,也可凑到跟前听他们说话。局长等人员走到办公区略作休息,品尝了这个季节的桑葚。克孜尔石窟的桑葚大、白、甜,营养价值极高。局长品尝桑葚后说“到了圣地,吃仙果,神仙也”,又是哄堂大笑。过后,局长让所长介绍克孜尔石窟的情况,就马不停蹄上洞窟调研。局长调研不拖泥带水,有问题就地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回去研究解决,会很快给予答复,工作雷厉风行。局长在洞窟考察时对姚所长说:“你们当前要解决壁画修复、酥碱、起甲、烟熏等问题,否则壁画很快会消失,还有上窟难的问题(在90年代大规模维修洞窟时都一一得到解决),进山的道路我们回去开会研究,一定要打通与外界的联络”。局长对文物保护敬业精神,让在场的人钦佩。我记得局长把所有架高梯的洞窟都上去了,不顾个人有高血压、心脏病,医生劝阻都不行,每上一个高窟,医生要给他量血压,这也是为了他的安全着想。局长来克孜尔石窟前,自治区党委、政府一再交待王局长不能出差错,否则无法向北京交待,但是王局长为了工作执意不让医生量这个、量那个,反而把医生训斥一顿:“我经不起折腾,也无法进入调研工作,你们不要干扰好吗?”他的工作态度使我大受感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1976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凿通了进出克孜尔石窟的道路,千百年来克孜尔石窟总与外界沟通联系了,至此,克孜尔石窟的建设与发展提前,这与王局长的关怀是分不开的。我在克孜尔石窟工作有机会接触洞窟里的壁画,可以天天在洞窟里看它、画它、揣摩它、研究它,它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震撼,刹那间它就揪住了我的心,壁画似乎在诉说:“你留下来守护我,画我,研究我”,这可能是缘,佛缘、艺缘。虽然我不是信徒,但佛教主张的做功德行善事,也深深感染着我。在我没来克孜尔千佛洞之前,我还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好的文化遗产“佛教壁画艺术”。当然宗教都有它的两面性,但是,我们要一分为二去看待它,就是取其精华,发扬光大。我在克孜尔石窟学会了修洞窟、壁画边缘加固,学到了一门学问,并知晓壁画酥碱、起甲的原因何在,这为以后研究壁画打下了基础。1979年秋,是我从学校毕业回来的一年多,在观摩洞窟壁画时,发现谷内区114窟后室的壁画酥碱严重,开始临摹这块危险的壁画。后室光线差,无法看清壁画的内容,怎么解决这个难题?我想到了文管所有一台放电影的发电机,我想试试。发电机不重,一人就可以背上山,但发电时间不能长,上午3小时,下午3小时,宝贵的6小时,我一分一秒都耽搁不得。临摹壁画麻烦颇多,每根线条、每一个人物的结构、花草、树叶必须一尺一尺量出来,不能有误差,反复经历半月有余,费了不少周折,总算将4平方米的画面线稿完成,为今后上彩有了可靠地粉本。临摹壁画是一种学习,学古人、学传统提高自身的造型能力,去悟“十八描”的原理,这是我所追求的艺术创作真理(图7)。佛教文化在中国扎根两千多年,深入民心。这里面也有龟兹佛教文化的贡献。龟兹是中国接受佛教最早的一个区域,克孜尔石窟又是龟兹佛教文化源头。我在此风雨春秋40载发奋工作,就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保护这些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我的工作是以临摹壁画为主,识别壁画、写写文章、合作著书是我额外的职责,所有工作都不能懈怠。笔者曾参加国家的大型文化工程的编撰工作和大型美术作品展,部分大型著作都曾得到过国家的最高荣誉,有“五个一”工程奖的,还有优秀著作奖的,虽是集体智慧,个人也付出了艰辛(图8)。克孜尔石窟工作40年里,有一半时间临摹、读书、写作是在煤油灯(图9)下完成的,每天清晨起来俩鼻孔像被灌了煤灰,黝黑黝黑,这是煤油灯烟气所为。煤油灯对现在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稀罕物品,恐怕80后出生的也未曾见过此物。80年代末,克孜尔石窟才购进一台柴油发电机,它也不能常用,只有天黑后发电,零点关机,90年代初期用上了长明电。随着克孜尔水库的建成发电,克孜尔石窟引进了高压输送电线,由此,煤油灯、蜡烛、发电机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走进库房,将来成为文物被保存下来。图8王建林临摹作品“龟兹苏幕遮舞”图970~80年代克孜尔千佛洞使用的煤油灯21世纪是我收获的季节,自己编过画册著过书,我与老师合作著作有《龟兹石窟漫谭》《龟兹古国》《龟兹佛教艺术史》《龟兹文化词典》,与同学合作著作有《克孜尔石窟岩画研究》,自己编绘画册《新疆石窟艺术线描集》,曾得到出版委员会的精品嘉奖。本人编著的《丝绸之路龟兹游》得到社会上的好评。壁画作品曾有六次参加过展出,最高一次展出是山西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争分舍利》是我较出彩的一幅作品,是岩彩首作。开始应用岩彩不顺手,后来产生浓郁的兴趣,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而今虽然有了岁数之别,但老骥伏枥,志在千秋。我在文物第一线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付出了艰辛,但也有了收获,为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做出了我应有的贡献。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为克孜尔石窟的保护工作付出汗水、做出贡献的还有黄士凯、孙来会、唐敖、亚孙卡•斯木、依米提•热西、乌斯曼、毛尼亚孜(图10),克孜尔石窟不能忘记他们。再过一年多的时间,我就可解甲归田了。真舍不得克孜尔石窟这块宝地。我会继续为保护与研究克孜尔石窟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贡献毕生精力。

作者:王建林单位:新疆龟兹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