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范文

工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工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

一、工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的确定

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解决最根本的形式思维问题,一方面,强调每门课程的效果,忽略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通过每个阶段课程的学习,又能使课程之间相互交叉,互相通融,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必然要求每个阶段的课程,在探索形式思维的主线下,具有各自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那么,工艺基础课程内容怎么安排,就有必要找到工艺基础课程中材料、制作工艺与设计等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应该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有联系也有区别。以此为基点,形成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安排。

二、工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思路的定位

知识来源于实践,结合实践学习到的知识效果最好。尤其是作为专业先开课程的工艺制作基础课,不仅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广泛,而且很多都是结合生产实践的,可以很好地利用其实践性强的特点来深化专业知识学习。为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当找准与之对应的相关课程,结合各课程的特色,协同相互关联的课程共同完成知识体系的整合与构建。此外,工艺基础课程从课程定位上来说,是与造型基础、制图基础等同步的课程。此时,学生还处在对专业知识的初步认知阶段,从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上来说,主要应该是初步实践和探索性质的。因此,课程教学不需要过分强调或寻找其与设计专业知识的必然联系,而应将关注重点放在设计思维的养成训练以及作业创作的方法训练上。工艺基础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的实际意义在于:将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动手实践的有机结合或作为重要载体,为设计课程教学的开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和作业形式

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具象材料—具象形态—抽象形态”,这个过程贯穿了从了解材料到使用材料再到研究材料的过程。其中,在作业练习过程中认识材料,了解不同材料的固有特点和美学特点、材料的加工工艺、材料的创作表现等,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重要一环。作业形式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不进行结果的预设。两种作业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制作过程,还可以在对材料的组合过程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新的思维方向。下面列出几种课程作业形式:

课题一:现有材料的体验要求:尽可能收集身边常见的自然和人造材料,首先感受材料本身的质感和肌理,并作归纳、整理和比较:1.安排不同材质的材料,表现材质和肌理对比;2.安排同类材料,表现同类材料不同的质感和肌理;3.挑选一种材料,通过编、刻、刮等方法,对这种材料进行适当处理,得到特定或未知的表现形式。目的: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材料的质地和特性,比直接拿到现成材料更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仔细的观察寻找,能够发现以前习以为常的事物特别的一面,激发设计灵感并增强对课程的兴趣。在简单排列材料的过程中体会美学法则中的重要概念即“对比”。

课题二:具象构成题材:环境空间中的艺术形态,如室内场景模型、装饰造型、室内空间陈设品、实用家具等。

要求:熟悉的题材更有利于对造型和尺寸、比例的把握。挑选合适题材的主要材料和感兴趣的辅助材料,从材料入手,通过单体构造、整体拼装和细节塑造进行练习。要求在作品中不仅能够做到造型准确,比例尺寸合理,更要能够在细节处理上找到有创意和个性魅力的材料、构成形式、工艺方法和色彩等,还要注意选用材料、表现形式的协调性。最后完成的作品应该是完整的。

例如在室内空间的构建作业中,根据墙、地、顶面的不同,材料和造型需要变化,在不同功能空间的配置中,需要按照功能需求的不同,在材料使用、色彩搭配、工艺造型上做出变化等。目的:尝试用材料表现具象物,在使用材料对对象形象进行重新的构建过程中,除了对整体空间需要按照真实空间进行合理搭建之外,在材料的选用和细节的处理上,可以表现出个人化的不同情态,实质上已经具有了解构的意义。

在对具象物的塑造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尺寸、比例关系、功能需求、色彩和材料的因素与整体的关系,必然要联系到素描与色彩知识、制图知识。因之,综合技法的的概念逐步被引入作业的练习中。

课题三:抽象形态构成题材:以建筑概念模型、室外环境雕塑、景观小品等为题材,可以以具象物为原型,加上个人心理感受、认知、情感等元素,对具象物进行改造和再加工。

要求:从具体印象中挑选出感兴趣的视觉元素,把这些具象元素转化为抽象元素;或者把具象物进行提炼,以结构的形式进行构成。找到具象物整体与细节的关联性,把握其中的点、线、面的形式,最终扩展成为构架关系。探索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工艺的运用,表现手法不限,充分体现作品的整体张力和形式美感。同时综合考虑形状、质感、不同材料的面积比例,使之能够成为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目的:对具象物进行重新组合和再创造,是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对物件的本源进行再认识的过程。对物件或生活的感受深度,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的深度和内涵。引导学生能在平常的景、物中找到感兴趣的元素,并能够发现其中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综合应用。这正是本课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马亮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